种子的力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041
作品名称: 种子的力量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1
起始页: T00052_00.pdf
责任者: 闫焕成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记得是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讲到种子的力量,对我很有触动。任何一粒种子都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它可以冲破任何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存,茁壮地成长。我留心观察过,在瓦砾堆下,在乱石丛中,在悬崖峭壁的石头缝里,都有种子带给我们的片片新绿。 一粒种子,大不过厘米,小到肉眼看不见却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搬大山,吞巨石,任何艰苦的环境都可找到自己生存的地方,它的根比头发还细,可是为了生存,根的乳头可以在坚硬的石头上钻出缝来,允吸石缝中少得可怜的水分,供自身营养,不叫苦连天,不怨天忧人,茁壮成长。完成它开花,结果的历史使命。这是何等的伟大。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一粒种子,天生也具备这种抗压的能力,具备战胜各种困难的天性,这粒种子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是亿万富翁的肥土沃壤还是一贫如洗的不毛之地),他们都会从容地面对,茁壮地成长。虽然每粒种子的命运各有不同,但历史使命却是一样的,都要生长、开花、结果。 今天,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整个国家要奔向小康,尽管还存在着东西部的差别,贫富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有国家的各项富民政策作保证,学生上学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山区建起了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了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国家、民族就会大有希望。 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想到问题的另一面。拿野生动物来说,本来它们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地成长,渴了自己找水源,饿了自己去抓捕。随着人类的发展,山林面积日渐减少,动物的家园面临着被吞噬的境地,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挽救这些动物的种群,人们把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回山林,这些过惯了饭来张口生活的“娇子”,回到山林已不能生存。它们老祖宗遗传给他们的优者生存的抓捕本领都没有了,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动物的悲剧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想一想我们的下一代吧,没有了战争,没有困难,没有磨难。试想把他们放归“山林”——快节奏的大千世界,他们还会生存吗?优越的生活是健康成长的条件,困难,挫折,磨难对人生也是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经历的困难、挫折越多,抗压的能力就越强。我们的下一代缺少的不正是这些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我们国家遇到了困难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一齐向我们施压,妄图改变我国的颜色,但最终他们失败了。最后还是美国的一位军事战略家看出了点门道,他说要改变中国的颜色,就必须寄希望于中国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看来美国的这位战略家决非酒囊饭袋,他还说对了一点,即承认我们的第一代他对付不了,同样我们的二、三代,你们还是对付不了的。 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是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磨难,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同样,靠着小推车打败了美国武装起来的八百万国民党军队,最终赢得了人民,夺取了政权。想从这些人手中把政权夺走,那可比登天还难!我们的第二代、三代虽没有亲历前代人的那些磨难,但他也经历过战争和苦难的洗礼,也深知我们的政权来之不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我们的政权,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值得我们骄傲的这些资源眼看就要用尽,历史的重任将要由“70后”、“80后”、“90后”来承担了,这些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巧克力长大的“奶油后生”们。能胜任我们这个十三亿大国的重任?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新一代是在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的环境里生存的,抗压、求变的能力是有限的、是脆弱的,他们可以说是失去了“抓捕食物”能力的一代,难道还不应该引起国人的思考吗? 我们现在解决动物灭绝的办法是放圈养动物归山林,训练动物的野性。恢复它们抓捕食物的能力。虽然这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起码也是顺应了自然。可以延缓一些动物灭绝的时日。从这里我们可不可以受到点启发。我们的下一代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要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具有多种能力,不但会读书,还得会生存,会“抓捕食物”这多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的孩子“归山林”——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野游。带些米面和蔬菜,饿了自己架火做饭,渴了去找山泉水喝,冷了热了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孩子适应自然的能力。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生活,感受一下生活的乐趣。也可以让孩子们扛一把锄头,撸一下锄把,考一考什么叫小麦?什么叫棉花?总之一句话,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吧。 这样做是不是太不近人情,是不是在走极端!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难道还让人们去吃糠咽菜,大可不必。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人总应该艰苦,总应该奋斗,没有了这种精神,今后还怎么生存。口 责任编辑:柯岩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闫焕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