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工部地修堤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0614
作品名称:
工部地修堤记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19/001
起始页:
T00097_00.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5.2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近代
作品简介
杜立德为大清工部地修堤题记载于《宝坻县志》,原题名为《坻邑工部地修堤记》。《宁河县志》所刊载的节本名为《工部地修堤记》。这篇题记反映了一位古代大臣忧患民生、爱国爱乡的真实思想情感。这里首先简要介绍“大清工部地”的概况: 在宝坻县城东南有清朝工部地一块,位于蓟运河下游,北界连营城炮台,南界至青坨庄和蛏头沽,之间夹蓟运河通北塘河口,河西岸至宁车沽,北至东辛庄炮台。这片地域约100平方公里,中间没有村庄,全是沼泽及芦苇草荡。古地名主要有大嘴子(营城水库湾段)、平沽圈(五七村)、邵家圈(包括营城炮台及南部地域);河西岸崔家圈(清河农场砖厂、原炮台)、后港、前港等。河口中有前后避风嘴两个小村,系古代漕运和捕鱼避风形成的村落。自古以来,这片地域环河枕海,淀泊交错,河汊纵横,潮汐往来,泄众川之水入海,水资源丰沛,物种丰富,自然生态优越。清朝政府为什么把这片地域列为由朝廷直属的工部地呢?一来蓟运河是畿东四大名河之一(其他三条是白河、庚水、滦河),是千年漕运古道,河口防汛有如江南海塘工程一样重要。二是,这片地域命系朝廷五种贡品,就是银鱼、紫蟹、芦席、白盐、盐砖。银鱼、紫蟹的繁殖产卵地就是河口大嘴一带,从明代就向朝廷纳贡,下坞村曾是明代征收银鱼的码头,由宫中的太监驻守,持黄旗巡河的太监压境,曾成为蓟运河一景,叫“夏雾银鱼”(下坞庄原名夏雾庄)。工部地生产的芦苇编织的芦席也是贡品,京城王公大臣及宫中铺炕的席子都是芦席。因南方的竹席寒凉,不适应干燥寒冷的北方,芦席属中性,四季皆宜。进贡的白盐和盐砖也靠芦苇草荡烧柴熬制。从有海盐生产以来,灶地就是和芦荡相生相伴的。综上所述,工部地的物产命系五种贡品,所以列为工部直接管辖,在芦台镇设有大清工部局。 北塘和塘沽在清代属宁河县所辖。由芦台、汉沽、营城到北塘河口有一条大道,在营城南从工部地穿过,是一片空旷无人区。康熙初年,汉沽庄崔崧在今五七村南建茶棚三间,相当于驿站。据《宁河县志》记载:“汉沽距北塘四十余里,无居人行旅苦之。(崔)崧中置茶棚三间,龛帝君像以示庄严。冬月捐粮施粥,择老而无依者主之。即以就近青坨庄荒地资其采种以为生。”青坨庄安置的村民,主要以从事樵采和种地为生。河西岸的宁车沽村,就是以樵采为业。每年秋冬,由工部局开禁,让灶户和附近的乡民到工部地采割芦苇,叫“开圈”。后来出现的邵家圈、崔家圈,都是营城和汉沽两家名门大族花钱从工部地置买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聚落的增多,使这片原生态型的工部地的风光逐渐退去。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修建营城炮台四座,撤北塘海口大营,三千多名马步官兵驻防营城炮台,占用的全是工部地。进入20世纪70年代,因走“五七”道路,移民垦荒,东岸建立了“五七”村、“创业”、“建华”、“东风”等村;西岸建立了新村、前进等村,遂形成现在的状态。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