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河县民俗贴春联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1018
专题名称:
宁河县民俗贴春联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20/001
起始页:
T00006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贴春联、吊钱、年画,用老宁河人的俗话: “一年到头了,图个吉利。”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十分悠久,宁河人称春联为“门对”、“对联”、“对子”。春联的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后蜀国主孟昶所撰。宋代以后,民间新年贴春联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就符。”所描写的就是当时春联的盛况。 春联真正普及应该是始于明代,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爱写对联,有一年除夕,他下旨要求全国人民都要在家门上贴对联。正月初一,朱元璋微服出巡,看到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红的春联,十分高兴,但唯有一个屠夫因为找不到人写而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当即挥毫为其写下一幅流传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有了朱元璋带了个好头,明代的多个皇帝都很爱好楹联,春联在明代也迅速风行全国,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风俗。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明代民间流传至今的春联有冯梦龙的“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传世佳对。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宁河地区写春联按门第身份,或户主所祈求之意。春联是表达除旧迎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每个时代,春联都会呈现出它的时代特色。旧时,春联内容见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昌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春条”有“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春联的内容配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内容居多,如“新中国百废待兴,共和国前程似锦”、“翻身不忘本,饮水要思源”、“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等。”20世纪50年代,如“勤俭持家,有备无恙;热诚报国,发愤图强”、“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帝反修深挖洞,备战备荒广积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另一类是抓革命生产的春联,如“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人民公社春常在,大寨红花遍地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就有了“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的春联。 20世纪60年代中期,宁河农村生产队曾一度统二给各家各户的大门用红油漆刷成春联大小的底色,再用黄色油漆把对联写在门扇上,性质如同春联。联语大都为“抓革命,促生产”、“破四旧,立四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类。 20世纪80年代,春联有了明显的变化,如:“革命双肩担四化,勤劳两手绣乾坤”、“四化建设擂战鼓,科学春天暖人心”。全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时,于是就出现了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的春联。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最盼望过上富裕的日子,就有了“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春风送暖跨世纪,特色脱贫奔小康”这样的春联。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春联的革命色彩渐渐淡化,出现了“向钱看”的春联:如“久居四海来财地,常开八方聚宝门”、“利如晓月腾云起,财似春潮带雨来”。做生意的,希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福、禄、寿等传统内容的春联又开始复出。 宁河人过年不仅在大门上贴春联,还在室外墙壁、器物上贴各种福条、春条,如墙上有“抬头见喜”,衣柜上有“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在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在石碾上贴“青龙大吉”,在大车上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进入21世纪,由于电脑的普及,写春联的人家少了,编春联的人也少了,会写毛笔字的人更少了。大多居民购买印刷好的春联。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