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民俗祭灶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1017
专题名称: 宁河县民俗祭灶
其他名称: 过小年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20/001
起始页: T00004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腊月二十三,旧传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民间俗称“过小年”。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灵,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好坏情况,来回需要7天,所以这天各家都给灶王爷送行。这天晚间各家家长主持祭灶,先用秫秸扎一匹马,预备些谷草及“糖瓜”(麦芽糖做成的瓜形、元宝形及圆球形)等物,然后从龛内揭下灶王爷画像,口说“灶君到天庭,好话多说,坏话少讲”,说毕,用糖瓜粘在灶门上,意思是已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了,俗称“灶王封住口,四季无灾忧”。之后,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至腊月三十,再把新买来的灶王爷放到龛内供起来。因俗信灶神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之事,据传说,灶君说人有大罪过,凡有大罪过减寿300天,小罪过折寿3天,如此一来,灶神在人们心目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视为掌管一户福运的家神,祭灶便成了家家户户的大事。贫寒之家穷得叮当响,拿不出什么来供奉灶神,也不敢得罪,每日“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也要虔诚供奉。民间对祭灶所用的神像,形制庞杂。有独座灶神,有灶王爷灶王奶奶并座,在神像左右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民俗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是祈求灶神保佑全家平安,人财两旺,这也正是人们对灶神信仰和祭灶风俗兴盛不衰的原因。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王爷爷,又有灶王奶奶之说。 宁河地区的民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俗谚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儿要裹脚条子,老头要顶破毡帽。”这说明宁河人对过年的重视,人们都想在新旧年交替时,穿的、戴的也要一新。闺女戴花,打扮漂亮烘托过年的氛围;小孩过年放鞭炮就是玩;老婆儿要裹脚条子、老头要毡帽,则说明老人也要换新装。“破”不是指破旧,而是说“便宜不值钱”。 宁河地区流传过年的歌谣还有: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写大字”(写春联)。 “二十五,窟窿堵”(旧时窗户是用白粉连纸糊,穷人无钱,就把破的地方,给补补叫做窟窿堵。讲究一点的人家在新糊的窗户纸上,还要贴上各种有吉祥含义的窗花)。 “二十六,炖大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要把过年期间吃的肉做好。 “二十七,宰公鸡”。这天每家要杀鸡,预备过年食用。 “二十八,白面发”。发面,是为了蒸馒头,多是带枣、夹糖或带馅的,馒头上要点红点,以示吉庆。按着老理儿说,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但饺子、合子、捞面除外)。所以老宁河人在年前都要蒸出 够全家人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吃隔岁饭”。 现在由于没有那么多的禁忌,许多人家春节期间想要吃馒头,随时可以买到。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二十九,贴倒有”。贴倒有,倒有是把“有”字倒着贴,有在古时候是“三收”的意思,贴倒有,就是希望来年丰收的意思,如今,人间都在这一天贴“福”字和春联。 “三十黑下熬一宿”就是除夕全家老小彻夜不眠,俗称“熬夜”。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