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长袍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0990
专题名称: 七里海长袍习俗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T00297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长袍:长袍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又俗称“大褂”。长袍在其流行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演变。清朝初期的长袍又肥又大,长及脚面,并且没有领子,穿时,须别加领衣,俗称“一裹圆”,此种服饰为清代官吏经常使用,无禊,后来成为七里海区域一般平民所穿用的袍服。清朝晚期,长袍则演变成又短又瘦,并且加上了立领。长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称为“掩襟”,有长掩襟也有半掩襟。最初,长袍上都不带口袋。民国以后,在长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个口袋,便于盛放手绢等小物品(没有口袋时,手绢等小物品一般是放在左袖口内,走路的时候左手不垂放下来或是用手牵着袖口)。旧时,无论是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是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充当了礼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长袍才逐步匿迹。解放初期,七里海区域以粗细棉布制的裤、袄、长袍、短衫等为主,多为手工缝制;款式以大襟,长圆领为主,缀疙瘩袢兼有扣袢。男子穿对襟,丐裆裤;冬天穿“二大袄”。二大袄是扛大个儿、泥瓦匠、赶车人一种轻便式棉外套,因它比棉袍稍短,可以挡风,但又灵便,比棉袄又略长(过臀),不似长棉袍不好迈腿,所以劳动者都喜欢用它作冬服。同时“二大棉袄”,穿脱、存放也比较方便,可以敞怀穿用,是长棉袍和棉袄都无法比拟的。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