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唯一号: 021930020230000640
人物姓名: 王锡朋
人物异名: 字:樵庸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T00709_00.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785
卒年: 1841
籍贯: 天津市宁河县

传略

王锡朋(1785年——1841年) 字樵庸,芦台镇人。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博览典籍,“慨然有澄清宇宙之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王锡朋考中武举,补兵部差官,后升任固原营游击,福建汀州镇和安徽寿春镇总兵。其一生曾参与平息维吾尔族暴动,镇压瑶民起义和抗击英国侵略军。 清道光元年(1820年),维吾尔人张格尔暴动,攻取南疆四城。1826年,王锡朋任陕西庆阳营参将,随陕甘总督杨遇春发兵征剿。在大河拐至回庄、沙布尔回庄、阿瓦尔特等地连战得胜,首先夺回喀什噶尔城,继而收复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三城。仅大河拐一仗,王锡朋就“斩首万余级,擒六千余”,俘获并处死张格尔,暴动被平息。因“战功显赫”,赏顶戴花翎,升任湖南林武营参将。 道光十二年(1832年)瑶族同胞赵金龙在湖南起义。王锡朋奉命追剿,“山深菁恶,冒雨径入”,在羊泉、麻岗冲等地镇压得手。道光皇帝授予“锐勇巴图鲁”称号(巴图鲁,满语勇士)。两个月后,文东瑶胞赵仔率义军攻入湖南,王锡朋围剿获胜,升任宝庆协副将。然后出兵广东,先后镇压了连州大洪桥、蛇儿岭、马鞍山、五排山、莲花汛、冷水冲等地瑶胞起义,深得朝廷器重。被提升为福建汀州镇总兵,后任安徽寿春镇总兵。 王锡朋治军严谨,体恤兵卒。一次行军遇雨,将雨具送给士兵,自已“甲襦皆透”。“故每战,士皆死力。”“寿春兵遂为天下雄师,骁勇善战”。他告诫士兵,“战利呼人共之,获倍多;既人不利趋救之,可两全”。因此,寿春兵“战必有功”。 定海,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南端。一面衔海、三面环山,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7月5日),英军第一次攻占定海时,王锡朋奉命镇守上海吴淞、宝山一带,“以寿春兵镇地,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王锡朋与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总兵郑国鸿起兵收复。后钦差大臣裕谦,留三总兵共守定海,统兵4800,号称5000。裕谦对王锡朋的军事才能尤其赏识,命为调翼长,守城西九安门。葛云飞驻城北晓峰岭,郑国鸿守城东竹山门。1841年10月1日,英军“大船30,小船90,计不下2万人”进犯定海。葛云飞要求增兵,然而“裕谦嫉恨云飞耿直,故不允”,英军登陆后,“即去其舟,以绝反顾”,率先强攻九安门,被“寿春兵”击退后,又全队攻打晓峰岭。王锡朋除留少数士兵留守外,亲率1000多名军卒驰援晓峰岭。但晓峰岭没有装备大炮,仅有小型抬炮数门,官兵只得“挥短刃左冲右突”、“前队阵亡,后队从之”,无奈敌人“愈战愈多”,而王锡朋所用抬炮已“至于红透不能装打”。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分出部分兵力援救竹山门,自已率领亲兵,“手执短刃,陷阵拼杀”,与敌人展开肉搏。到中午时分,王锡朋一条腿被乱炮炸断,靠在山岩上,“仍手刃蜂拥而上之敌数人”,且击且骂,抵死不变色,终“力衰死于英军乱刃之下”。 三总兵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入朝廷,道光皇帝,“览奏为之坠泪”。在奏折上批道:“王锡朋屡著战功,被害尤惨,著加恩照提督例赐恤,予谥刚节”,并在定海和宁河建专祠祭奠。但遗骸已无法查找,家乡宁河王锡朋墓实际是一衣冠塚。浙江省人民政府已在定海县建立纪念馆。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总兵
职位
总兵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