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名录清单表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1020230002566
图表名称: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名录清单表
起始页: T00477_00.pdf
结束页: T00484_00.pdf
图表类型: 统计表
分类号: G112
关键词: 天津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内容

普査单位(盖章)宁河县文化局 2009年6月16日 编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传承单位(人) 项目简介 1 Ⅲ 鹤龄会 昆如柱武纯辉慧峰永新元斌波乐利 建 丙恒嘉学伯景再俊 文文兆云伯胜 张李岳杨刘吴董李陈宋宋 刘冯刘赵杨 宁河县潘庄镇的《鹤龄会》是一种古老的民 间礼仪式的文高跷,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此会自1946年 演出后至1988年已中断四十余年,1989年时任潘庄镇文化站站长 吕殿增 根据数位年过花甲的,当年参加演出的艺人们追忆,使 失传近半个世纪的鹤龄会得以恢复。 《鹤龄会》除悠扬的吹奏 乐引人入胜外,制作得精巧华美的四鹤四孔雀,更使人惊叹。8 位 演员分别扮成何仙姑、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仙,手持各自法 宝,一手摇绕“云拂”,踏着悠扬风 雅的乐曲,身驾羽毛编制 而成的艳丽仙鹤和孔雀道具,在流畅自如的舞蹈队形中,分别 以特有 的神态和姿势,表现了神仙腾云驾雾的意境,更由于是 舞中配歌,歌中有舞,因此增强了抒情 之韵味和潇洒之特色, 全舞虽无复杂技巧,但人物鲜明突出,道具色彩华丽,构成了 一派雍容 华贵和虚幻缥缈的境界。此会1989年参加了第二届中 国艺术节开幕式,1990年被收入《中国 民舞集成——天津卷鹤 龄会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天津特有的民间舞品牌,目前,由于 鹤龄 会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再次面临传承危机, 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扶持。 2 Ⅲ 龙灯 宁河镇 潘庄镇 丰台镇 大北镇 龙灯明代就传入宁河。当初源于大旱求雨,风调雨顺,庆丰收 。宁河县所流行的“龙形”,『一般由竹、木、纸等扎成,节 数不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节内能燃烛,舞时由一人持 彩球戏龙起舞,随着锣鼓及其他打击乐器的伴奏乐声,表演二 龙戏球、乌龙摆尾等高难技巧,舞姿潇洒强劲,气势雄伟,壮 观并富有变化,夜间燃烛起舞,更具特色。1983年天津人民广播 电台“龙灯飞舞庆丰年”节目中,曾录制了宁河的龙灯并报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播放。 3 推歌 芦台镇 推歌只有4个演员,以竹 木扎制两个小车倏篷以4个竹竿支撑着,每车内各坐一位少 女 ,有一老一少两个车夫各推一车,边推边唱。从歌词中可议知 道,他们是一家人,由父兄二 人推着两个姐妹,因闹灾荒,背 井离乡,逃难在外,从遥远的灾区跑来,似乎风尘仆仆,从装 束 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穷困与潦倒。其唱词只有几句,其中有“ 逃久荒,离家园,止不住两眼泪涟 涟。"表演形式简单,词曲单 4 q 4 Ⅲ 碌碡 俵口乡 潘庄镇 芦台镇 丰台镇 宁 河镇 碌磕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是描述一位妇女在'夜间轧 苇草,备明日织苇席以补贴生活,在 漫长的黑夜,她边轧边倾 诉自己的苦衷,从一更轧到五更,也就从一更哭到五更。 碌儔 会的道具是布和长杆制成扎苇席的石碌礴。在演出队中,以女 主人为核心。她贫妇 装扮。表演时,她半蹲着身于,左倾右斜 地漫步做推或拉的动作,在推杆儿的两侧,各个十 来岁的小男 孩,右手执一布制的掉甩儿,摇头晃脑地来回跑动,并不断掉 着推杆,以示除尘,也 有时作咨帮“妈妈”拉上一把。两队小 男孩外侧,各有一个"姑娘”,男扮女装,肩扛一个长杆 儿, 在杆'夹上挂着花篮,篮口有鲜花朵朵,篮内一盏明灯,以示照 明,她们在女主人公相对的位 置,来回顺行慢踱,款款行-进, 在灯光辉映中,独有风姿。主要运用《哭五更》这支曲子。该 会 伴奏乐器以管子为主奏,以两盘笙烘托并有鼓板指挥,云锣 与笛子附奏,以增强其悲伤气氛。 5 iⅡ 篓子灯 '宁河镇 芦台镇 丰台镇 民国 初期就有此道会,篓子灯花会出会为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是 各道花会中最后一拨 儿演出的花会篓子灯”也叫“避瘟盛会” 。 •这道会的角色由6位演员扮演,判官肩驮着一个以椅子为胎 ,上面有一具用纸扎幔的判 官模型,判官体内有灯光闪动,活 灵活现。另5人饰演小鬼儿,这五鬼耳、目、口、鼻丑恶狰狞 J 似鬼,围着判官蹦跳,并钻入各户门下正燃放的鞭炮中受崩, 此谓“五鬼闹判”,可消一年之灾。 各种鬼怪头用竹篓糊布, 画上各种脸谱,人头插入篓中双手举篓玩耍,花会所到之处鞭 炮齐鸣 以驱邪。该会之伴奏,依然为锣鼓的闷声点与响声点交 替伴奏。 6 Ⅲ 龙灯八大帅 芦台镇 此道会开场是由 一只巨“龙”表演打场,龙灯由若干人表演,龙身分若干节儿 ,一节一个人执杆,最前一人擎龙头,最后一人执龙尾,巨龙 绕行八圈扩大场地,龙灯表演时要一体不脱节, 花会开始,乐 声欢腾,巨“龙”翻滚。而后是“八大帅”表演。“八大帅“ 即八大怪,以“八大怪"之 间的斗争为开始结束。4对“人物” 进行争斗表演,即蟹与蛙,鲶鱼和鲤鱼,大虾和螺蛳,鳖与 蚌 。 伴奏乐器有唢呐、堂鼓,堂锣及小钱。 7 Ⅲ 地秧歌 宁河县14 个乡镇 地秧歌在宁向县 普遍流行它由古代“村田乐”演变而来。是宁河地区起源最早 的花会之 一,此种秧歌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 歌,走街串村,边扭边走,舞姿简洁明快, 场子秧歌则在广场 、街头打场表演先由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手舞花棒,开路打 场,随后有扮 作生、宜、丑和身背鱼篓的渔翁,手持烟袋和蒲 扇的“老妈妈”,身着异装的“傻小子"、“傻丫头” 等人物 前后穿插舞蹈,道具有彩扇、花手绢、鸟笼等,表演时,手腕 灵活,抖动所持道具,脚步颠 颤,结合肩部与腰部和双手的摇 摆,随着音乐舞秧歌步,其中还穿插有“渔樵问答”、“傻小 子插 挥”,“客大爷调情”5“公子扑蝶”、“盲人摸象”、 “小老妈开耪”等戏剧性表演内容,主要乐器有唢呐、笙一、 管、大鼓、镜等,吹奏曲牌有《句句双》、《柳青娘》、《满 堂红》等曲牌,演员服装均以古 代戏装为主,头饰华丽,表演 分两路、四路纵队,互相对担,场面热烈、欢快,富有诙谐幽 默、质 朴的生活气诡、。 编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传承单位(人) 项目简介 8 Ⅲ 高跷 潘庄镇 东棘坨 芦台镇 宁河镇 丰 台镇 廉庄乡 俵口乡 板桥镇 苗庄乡 七里海镇 造甲镇 这一 民间歌舞起源很早,《列子•说符篱》记载:"宋有子者……以双 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汉魏六朝的戏中叫"跷伎” 。郭璞《山海经注》称为“乔人”,宋代叫“踏桥”,清以 来 才称“高跷”。宁河地区高跷据传说从元代开始传入,高跷分 高、中、低三种,高者丈余,低者 三尺左右,并有文武跷之分 ;人物角色有头陀和尚、傻小子、小儿哥、渔翁、渔婆等,也有 扮演唐 僧、悟空、八戒、沙僧、许仙、青蛇、法海等角色,木 跷虽高但都健步如飞、轻松自如、舒展、舞步 跳跃,翻、转、 腾、挪、劈叉等如履平地,主要乐器,文跷以笙、管、笛、箫、 二胡、低胡、小镣、云 锣、手鼓为主。武跷以小锣、挎鼓;大 鼓、镣为主。 宁河“高跷会"自古以来,每逢节庆、或有重大 活动,必有高跷会演出助兴,长盛不衰,历代 相传,其文、化 的值和意义十?深远。 9 Ⅲ 狮子会 芦台镇 潘庄镇 俵口多 丰台镇 宁 河镇 造甲镇 狮子会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时已经在 民间流行,据老人回忆流传到芦台大约也已二百多年。这道会 的道具主要是两件狮子皮。每件狮子皮为一竹架、纸糊制的狮 头,连上一个布制的狮身所组成,两狮一红一绿,红为雌,绿 为雄。在狮子皮的脊背上,似骨节般地扎一溜红色的小布袋, 宛如脊骨块块,在狮子的颈上,拴铜铃一串儿,狮眼内镶两只 多节手电筒,在 夜晚射出光亮。 每件狮子皮内有前后两个演 员,前演员双手擎住狮子头中的两个拉手,放在肩上支撑狮 头 ,而后演员头紧紧地顶住前演员的臀部,双手拉住前演员的腰 带,二演员腰身一动,狮尾随 即摇动,狮子浑身的长毛也随之 抖动。狮子张口摇尾,摆头晃臀,铃声叮铃作响,狮子会分为 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现温顺的性格,表演搔痒、舔毛打滚 、抖毛等动作。武狮则以勇猛见 长做表演跌打、跳跃、登高、 腾转、踩球等动作。伴奏乐器多以打击乐器为主,常以花点、 闷点烘托气氛。 10 Ⅲ 小车会 岳龙镇 潘庄镇 芦台镇 宁河镇 板 桥镇 大北镇 七里海镇 造甲镇 小车会的音乐伴奏为吹打 乐。内容是以傻小字拉车,小媳妇坐车,老头推车,同时伴有 丑婆带着个拿鸟笼子的傻小子,还有双目失明的算卦先生和身 穿长袍马褂、头戴呢子礼帽的算 账先生。它是行进中表演的广 场艺术形式。 拉车人肩上斜跨车绳,身体前俯后仰,起伏颤动 ,坐车人动作不多,其难度在双脚虽在帷帘下不停地行走着, 上身则要表现出坐在车上的逍遥自在之美感。推车人是渔翁, 他的推车 动作尤其是甩头倾身时,髯口整个飘摆到侧方的动作 ,把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老当益 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11 Ⅲ 飞镲 芦台镇 大北镇 此会起源于芦台 、大北等沿海各地区的渔民当中,为祈祷出海丰收平安为主要 特征。飞镲这道会是以双手抓镣敲击作响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 花会,人数一般为4到8人,每人扎彩 绸头巾,上身穿紧袖短靠 ,下身穿灯笼裤,腰系彩带一条,个个英姿飒爽,每人手执一对 直径约 为一尺左右的飞擦,在飞镲的中孔内,系一软皮条,可 以缠于手上,皮条下飘六七尺长的红绿 色彩带。在大鼓的伴奏 下「演员做出各种舞蹈动作,飞镣上下翻飞,铿锵作响,凝重 的鼓声与 清脆的镣声交融,节奏和谐,演员步伐整齐,观者倍 感振奋。 12 Ⅲ 中幡 淮淀乡 潘庄镇 丰台镇 芦台镇 中幡这道花会也在唐、宋年间就有此会,而流传到芦台,也已 有二百多年。中幡也叫“竹 幡”,用竹竿制成,它是演员用身 体的某个部位顶起一根毛竹做表演,竹底部直径三寸以上,高 堑有余,重约三十多斤,上挂巨大的方形布幡一面,写有:“ 南无南海圣母保幡”。幡顶有 三角旗和多面方绸布,并系铜铃 多个。中幡较大分量较重,舞者需力气大,掌握平衡的能力 强 .舞动起来时,置于演员的顶额、顶肩、肘、足、背、牙等部位 ,做出许多惊险动作,不管幡杆如 何倾斜,也不必担心,它总 会平衡如故,有惊无险。该会的舞式主要有: 一、朝天一柱香 ;二、金龙盘玉柱;三、张飞大骗马;四、二郎担山;五、腰 缠玉带;六、浪子踢 球;七、寒鸦凫水;八、青龙探爪;九、 怪蟒翻身;十、单峰扯旗。 13 Ⅲ 罗汉会 芦台镇 丰台镇 廉庄乡 宁河镇 芦台的罗汉会简单说就是人驮人,一人驮起六《个人,或是几 个人一层一层驮起数层。 驮到一定高度,最后的一个人被驮上 去,作出造型后,即叫成像成功。晚清时期从丰台镇传入,后 发扬光大有几十个节目之多,镇内分东西两拨罗汉各有头领, 罗汉会在兴盛时期,它的组织规模,表演技艺水平远近闻名, 曾应邀专程到唐山、锦州、沈阳等外地演出,博得各界人士 的 好评。芦台罗汉会以高超的表演水平名震四方。 14 Ⅲ 花灯会 大北镇 花灯会是宁河县大北村独 有的七道花会,早在民国初期就有此会,相传是两位他乡老人 来此地后,传授给当地农民的一道花会,流传至今。 这道花会 的表演形式是,一老先生表演主角领唱兼指挥队形,是重中之 重,二是一老婆儿与其是一对儿,是配角,在队伍的中线,共 同扭着进退步,这两人两侧各有一队演员,一方领队为公子”, 一方领队为“丑儿”,各领队后紧跟着两个淑女,淑女其后各 有两个端灯的人。群体伴唱,喜时一人领唱,大家齐唱,很是 耐人寻味。使用乐器有笙管、二胡、嗅呐及打击乐器。 15 Ⅲ 什不闲儿 芦台镇 此道花会表演中男主角高 举竹筒摇动,目视女角,而女角摆着羽扇,目视男角。而后男 角 俯身晃头左右跳扭,慢慢移向女角;而女角挺胸扬头,不断 地摆着羽扇,似乎欲在勾擴男角的 ,头部,慢慢移向男角。他 们随着乐曲的节奏扭动着。8个男孩左手上下拍打着竹竿,有节 奏地节进,然后集体站在贴近观众圈内,边唱边响边随着转圈 儿,同时唱《什不闲儿》曲。该曲的曲 谱永远不变,而词句时 有创新,有逗乐的,有说大实话的,也有隐含针破时弊的,还 有的是说些 新鲜事儿的。 16 Ⅲ 旱船 板桥镇 芦台镇 宁河镇 岳龙镇 丰 台镇 跑旱船(游西湖)是宁河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 一,《太平广记》记载,早于唐朝就已流行,道具多为木、竹 或秫秸扎成的船样,四周以布围饰。上有鱼跃水面和日出等图 案,船有篷,装饰华丽、美观。一只船内有两个演员分扮白蛇 和青蛇』演员绑上假腿表演在船上的坐 姿,另一只船为许仙、 法海乘上,为站姿,有艄翁两人随船而有,并配有鱼、虾、龟 、蟹、蛤蝌等八 大帅和其他角色数名,道具造型新颖逼真,演 员齐舞时,能表演出翻江倒海之气势,跑船时,艄 翁划船的舞 姿,驾舟演员的轻盈动作,使舟船时而如海中漂泊起伏不定, 时而如离弦之箭飞驰 而行,两舟交错,你来我往,充满了情趣, 乐器有笙、管、笛、弹拨乐器、云锣、小镣、手鼓等,演奏 《 柳青娘》、《鸳鸯扣》等乐曲。丰台镇旱船曾于1981年参加天 津市民间花会汇演。芦台镇皇 姑庄民间花会旱船.代表天津市 参加中央电视台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17 Ⅲ 少林会 潘庄镇 芦台镇 七里海镇 丰台镇 俵口乡 大北镇 这一花会,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成,清朝及民 国时期,宁河县民间武术颇为盛行,民国13年 (1924)在芦台 曾建有武术馆,所练多为形意和少林派,后各乡镇常有习武之 人,以武术表演参 加民间花会表演,出会时,队前打出横标, 后面各色彩旗飘动。演员手执各自的兵器跟随,队 尾拉着的大 鼓、大镜敲打起来,轰轰烈烈地上街演出。有十分精彩的五虎 断门枪,刀身合一气 势逼人的单刀,一气呵成泼辣凶狠的齐眉 棍,快慢自如、刀花如轮的双刀,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的双钩 ,还有子龙十三枪,白虎鞭出神入化,吕祖纯阳剑灵活多变, 意领身到。除以上单练外, 还有极其惊险的对练。其他演练的 套路还有太极行剑、八卦十三刀、昆仑刀、提篮枪、张飞枪、 大夜寻双刀、乾坤圈等。其套路有双刀进枪、对扎刀枪、空手 夺匕首、双圈进枪、对打三十六 棍、对打拳、空手夺枪等等。 拳术中有五虎开山势、秘宗、演手、十二弹腿、三花炮、明月 昆仑圈 18 Ⅲ 锯大缸 宁河镇 芦台镇 七里海镇 这道 会的起源,有个传奇的说法,据说在山东省曲阜城临近的东北 方向有个泗水城,临着 泗水。临着人杰地灵,曾是孔子的出生 地。但是,泗水中出个鲶鱼精,人称鲶鱼姥姥。她经常在此地 出没,兴风作浪,洪水成灾,搅得人心神不或因她握有只宝缸 ,无人敢惹。此事,惊动了土地神,化装成一个锯缸理,以街 般的理由引诱鲶鱼姥姥拿出缸来,企图趁其不备而砸 碎它。而 鲶鱼姥姥似乎已察觉其意,因而百般遮掩,不拿出缸来。这段 彼此逗口场景,就演变 成了“锯大缸”这出花会《 这道花会 共有两人,一人饰演锯缸的,此人头戴毡帽,鼻下挂两撇小胡 儿,腰系围裙,肩挑 一对用纸糊的箱子。'另人饰演鲶鱼姥姥 ,她头后梳一长纂,穿偏襟大袄,外罩坎肩儿,手持 长杆烟袋 ,襟上挂一长巾,演员动作可调,舞姿优美。二人对唱,歌词 诙谐逗乐,歌词随着时代 的变迁不断创新,使用的乐,器只有 一只唢呐。 19 Ⅲ 长亭 芦台镇 长亭这道花会演绎的是兀 朝'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服装道具华丽,舞姿优美 ,动 作册调一致,内涵丰富。 “长亭共有5位演员,即张生、 莺莺、红娘、车夫和书童。上场后整体演员转圈活动,并根据 「剧情,做墓杯、嘱咐、惜另之态。一般只唱完《普天乐》与 《秋风停马嘶》后,即移动到下—演出 场上寸其伴奏乐器以笛 为主奏,用两盘笙烘托,特别应当强调的是那一面小鼓和一副 板,是掌 握板窗的指挥。执鼓板者以左肘弯夹着鼓,左手打板 ,而以右手执键敲打鼓面。 20 Ⅲ 竹马事 丰台镇 “竹马事”是一道皇会。 丰台镇小孙庄传说有一人姓徐,宋朝时期曾是皇宫内的一名厨 师 并担任御膳房总厨师。其退休后皇上御赐给他一道花会名" 竹马"让其带回家中。内容是讲萧犬后"打围之事。萧太后在侍 卫和女官的陪同下骑马打猎,6男2女,即6名侍卫和2名女帽, 身背弓箭,一手持马鞭,一手勒马缰,身挎用竹片和布扎制的 竹马,穿梭围剿猎物。这道会 的独特之处是马的配件和演员的 服饰都以黄色为主。因有圣旨皇封,所以每次出会时此会都安 排在首会。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