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616
颗粒名称: 晴耕雨读
分类号: I267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晴耕雨读,是一种散淡洒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和谐诗意的生活情趣。陶渊明和诸葛亮都是晴耕雨读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在隐居中寻找自由淡泊的生活。虽然归隐田园,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时刻关心着政治和时局的发展。现代作家韩少功也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他在汨罗县八景乡建起了一幢小楼,过着种菜、养鸡、读书、写作的生活。晴耕雨读,是一种向往自由淡泊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 游记 文学 作品

内容

走在水乡乌镇的石板路上,两边是形态各异的木质阁楼,让人目不暇接。犹如行走在水墨画中,其中经过一个古旧的阁楼,楼上悬挂木质招牌“晴耕雨读”四个字,不由地吸引我驻足流连。那木刻的字镶嵌在古旧的阁楼上,又氤氤在这小桥流水中,便觉得一股淡雅与悠然的清气扑面而来,身心更觉舒展。阁楼栅栏门紧闭,我不知道它是经营什么的所在,但被裹挟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只是遥遥地对它做了匆匆一瞥,然而水乡那种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来后,久久不能忘记那个阁楼。“晴耕雨读”,表面意思理解,就是晴天耕耘雨天读书。晴雨是天气的变化,是客观条件,耕耘和读书是主观能动,你不能决定天气,但是你可以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语言却概括了主客观的关系。“晴耕雨读”,多么散淡洒脱的生活方式,多么和谐诗意的生活情趣啊。
  细细回味这四个字,好似具有隐居的味道。说到隐居,首先想到的是“古今隐逸之宗”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过的就是一种晴耕雨读的生活。陶渊明看到当时东晋官场的浊污黑暗,毅然辞官归隐。他亲事农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身在田园,志在田园,他是"真隐"。
  其实隐居,也并不是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的内心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笔下的"世外桃源”,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反映了诗人美好愿望,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这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他时刻在关心着政治。官场上的不得意却成就了他诗坛的意气风发,正是因为归隐,陶渊明才写出了那么多清新隽永的田园诗作,为后世所称颂。
  晴耕雨读还有一个响亮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与陶潜不同,他是幸运的。"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是诸葛亮写的《凤翔轩》,描述的就是他在卧龙岗晴耕雨读的隐逸生活。诸葛亮躬耕陇亩,闲居乡野,却能心怀天下,在隆中,他度过了十个春秋,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一边耕读,一边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后来他待时而动,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千秋功业。
  孔明和陶潜的不同之处,是他遇到了明主。凤凰择木而栖,他终于等到了他一生中最对的那个人,所以才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取西蜀,定南蛮,六出祁山的旷世奇功了。而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先后五次挂官而去,最后一次当官是在彭泽当县令,在任上第八十一天时,督邮下来检查公务,县吏让陶渊明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去迎接,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淡泊的人,面对凶狠贪婪的都邮,清高孤傲的他怎会低眉折腰放弃尊严!况且历史上又有几个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刘玄德?历数古代陶渊明等诸多隐士,诸葛亮是幸运的,晴耕雨读等待时机后成大事者没有超越他的!
  不仅古人,我们当代的文人中也有人过着晴耕雨读的惬意生活,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作家韩少功。他在仕途自得之时急流勇退,毅然决然地“皈依汨罗”,心无旁鸯,晴耕雨读,一心写作,在“官本位”思想依然很浓的今天,能做出这样的抉择的人,的确非常不容易。
  韩少功曾担任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的职务,很长一段时间,他属于"政务繁忙”的作家。之后,他获准卸任官职,在汨罗县八景乡的村里建起了一幢小楼,这里距他当年插队的知青点只有二十多公里。小小的半岛三面环水,曲径通幽,门前两棵树,一棵杨梅,一棵桂花,小楼木窗木门,庭院里种着一小片橘树,后院的篱笆里种着菜。他在这里种菜、种树、养鸡,就像一个乡下人,农活不多的时候,他就读书、上网、写作,串门聊天。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晴耕雨读。
  汨罗之于韩少功就像高密乡之于莫言,"皈依汨罗”,韩少功找到了自己的马桥世界,这里便是他的精神家园。其实,做“晴耕雨读”的韩少功“皈依汨罗”是对“文学之根”的寻索,我私下以为,官场上不缺一个韩少功,但文学领域如果没有他就是一种大大的缺失。
  人到中年之后,在越来越喧嚣的城市街头,愈来愈向往这样一种晴耕雨读的生活,即自由地耕种,自由地读书。尤其是从江南小镇上看到那木质阁楼后,这种意念就越发地强烈起来。我理想中晴耕雨读的生活是:一条青溪,两三间土屋,四五亩田地,在村庄之外,在山脚之下。耕者有其田,读者有其书,有田能耕,有书可读,像诸葛亮像陶潜那样做一个难得的自由人。晴天啊,我就下田耕作;雨天啊,我就闭门读书,间或有亲人惦念而至,我们就唠点农事,拉些家常;偶尔有朋自远方来,我就烹茶对饮,聊些时事,谈点诗书。夜晚在宁静的天地间,不舍得早睡,干脆披衣而出,到溪边,到地头,听听溪声,闻闻鸟鸣。脑海澄明,心地开阔,那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日子啊。
  其实,对于在城市中打拼的一族来说,晴耕雨读的生活太过奢侈有些不切实际,只是心中留存美好幻想罢了。晴耕雨读不仅仅是隐逸,散淡,它还赋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意味,生活中我们打拼也好,努力也罢,晴耕雨读对我们还是有精神指引作用的。我们可以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去解读:天有晴雨,月有圆缺,人的命运一样,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利的日子也有逆境的日子,这是命运。但是,当你了解了命运这个大曲线,你在顺利的日子可以积极进取,大有作为一番,在坎坷低迷的日子可以反思、学习,韬光养晦,积蓄能量,以待时机。得意时莫骄傲,失意时也不气馁,顺势而为,依天理而行,就和命运达成了和谐共鸣,你了解了命运的规律,就可以把命运把握在手中。所以说,晴耕雨读蕴含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意义!
  海晏河清,这世界充满无限的美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潇洒走一回,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学习和实践,主动把握人生。做到了这一点,才算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也是大智慧的境界啊。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梅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