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612
颗粒名称: 读《瓦尔登湖》
分类号: I267.1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异乡读到《瓦尔登湖》这本书的经历。作者的文友多次向他推荐这本书,认为它充满智慧和自然主义思想,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后来,作者在《读者》上也看到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白血病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居住到一座小山上,寻找宁静和幸福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瓦尔登湖》这本书及其作者梭罗的赞美和敬佩,认为他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很有启发性,特别是他提倡的“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理念。
关键词: 随笔 读后感 文学 作品

内容

一本书,影响了伟大的人,从而改写了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也影响了平凡的人,改变了观念,指导着人的行为。这是一本什么书?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魔力?冬夜,静悄悄,我在异乡翻开了《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缘于一个居住在美国的文友,他不止一次地在写给我的E一mail中大谈《瓦尔登湖》,让我一定要拜读。他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他说梭罗在书中于平淡琐事中感知到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的美丽,用干净朴素的文字传达出来,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他说梭罗提倡的''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自然主义思想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生活,使他能在纷扰喧嚣的芝加哥静心教书。后来又看见《读者》上有一篇文章,写一个白血病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居住到一座小山上,告诉朋友们有了自己的“瓦尔登山”,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他的宁静和幸福。
  《瓦尔登湖》,美国人梭罗著,戴欢(译)。梭罗在书里这样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这是一个清亮、深碧的湖。湖水忽蓝忽绿。从山顶看,是蓝天的色彩;在湖边看,湖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远一点看,是淡绿,色泽会随着距离的远近而渐渐加深,最后是黛绿。”我想象着湖水的颜色,为这渐渐变幻色彩的湖水着迷,更让我着迷的是梭罗的生活。他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平静地去了瓦尔登湖,一个人在那里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简朴、简单的原始生活。两年后,当他结束这种生活去大学讲课时,学生要求他讲讲林中生活,于是梭罗准备了一个“我自己的历史”的课题开讲。后来梭罗把讲课提纲加以整理,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终于完成了《瓦尔登湖》这部传世名著。
  翻开书,扉页上的一行小字吸引了我:“无论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都要勇敢地面对,不要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里也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欢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如皇宫里一样,如此开心又心满意足。”读着这样深入肺腑的超尘文字,浮躁的心渐渐静下来。为什么我们要为自己的贫穷难过不开心?为什么我们要去羡慕富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心静知足,寻求一种轻松、快乐的生活?中国不是早就有句话叫知足常乐吗?
  开篇梭罗就说:“每一个作家都需要能以简洁而又严谨的笔触,描绘自己的生活,写得应该如同遥远的他乡寄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一样。”我会心一笑,用笔勾了这句话。其实写作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高深莫测,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只是源于本真的一种诉说而已。要尽可能地逼近自己,逼近灵魂,也就是为自己写。这个世界没有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也没有两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完全一样,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就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流行原声唱,文字也该脱下华丽的外衣,素面朝天。
  梭罗说这本书特别适合贫寒的学子。我知道也一定适合我,因为我一直崇尚简朴和本真。梭罗的小木屋,使我想起曾经的梦,一段时间我渴望着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简单生活,居住到深山老林处的一个小木屋里,门前有一条小河。但现实中却深陷俗尘,从来没有去找寻过这个一定存在,一定在什么地方的小木屋。遁世隐身或许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那怕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但没几个人能身体力行。梭罗却做到了,他不是要谁模仿他的行为,他想告诉大家的是,“简朴生活,回归本心,亲近自然。”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到,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瓦尔登”。梭罗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回到康科德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
  这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道德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几千年博大深邃的文化精髓,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道德经》以精炼的八十一章,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早就洋洋洒洒写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遗憾的是我国的文化精髓没有像风一样吹遍全世界,没有像种子一样撒播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生根、开花、结果,真是“养在深闺无人知”。其实,一切的文化艺术都该属于全人类,该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文友“东方安澜”这么解释《道德经》没能得以在全世界传播的原因:“这就是刘小枫说的拯救与逍遥。西方基督教文化注重拯救人的精神,东方文化注重个体内在的精神恬适。说到底是文化的差异。我记得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隔了三五百年直到北宋,苏东坡才把他捧出来,才十路采菊到如今,不然陶渊明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梭罗本身并不足奇,足奇的是梭罗背后有西方强势文明的托举。”
  梭罗以为“在土地上劳作是一个大错误,这些人在近乎于要被窒息在人身的重负下,在人生之路上匍匐前行,是土地的奴隶。人身上的精华部分顷刻之间就被铁锹翻进了泥土。而还有一些生活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的人们,也会让无知的错误纠缠一生,让虚无的忧怨和无休止的粗俗活计占据一生,甘美的生命果实确不能触手可及。”也许有人会问:不这样,又如何?这个世界上的粗活总要有人干。其实梭罗是想告诉我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让生命在大自然中轻松、放松。不可浪费生命、虐待生命。我不禁问自己:我在浪费自己吗?我的劳作是在犯着一个大错误吗?那么多生活的结,一个个牢牢地打着死结,想要解开一个个结就只能选择匍匐前行。选择了匍匐前行,我时常感觉到苦不堪言。我也想在自己的房子里,挥毫泼墨,养花种草,修身养性。可是不能。不能我就只能放弃甘美的生命果实,让无休止的劳作占据一生。其实,这样的比对是没有意义的,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效仿而是净化心灵。
  我一边读书,一边认真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离开父母亲已经二十年,离开丈夫、女儿已经十五年,一个人在外打拼、奔波,每两周回家一次。许多人对我的这种生存方式不以为然,也有人一再追问我,是不是日子过的不好?我淡淡一笑,无从解释。从骨子里说,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喜欢的。有家,却不为家累,不为柴米油盐操劳;有归宿,却不是只看见头顶上的一片蓝天;有依靠,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刚离开家的日子里,一到周末,我就迫不及待地坐上大巴,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因为家里有小女和先生。现在女儿长大了,已经插翅远飞,我终于安静了,一个人静静地在离家并不远的地方工作、生活。这就是属于我的独有的生活方式。梭罗说“更愿每一个人都能慎重地寻找并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
  看到第七页时,已经看到了两处和中国有关的文字。一处是第二页“我所乐意倾诉的事物,并非与遥远的中国人和夏威夷群岛人相关",一处是第七页上,梭罗引用了孔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梭罗说人要生存只需要几种简单的必需品:食品、房舍、服装和燃料。其它的都是奢侈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混浊的世界上不停的劳作、索取?关于食物,梭罗说"一个人肯定可以像动物一样吃的简单,却仍保持着健康和体力。”梭罗通常只吃点腌猪肉、糖浆和食盐。如果有一个访客来还可以分享他简单的饭菜。人一多,吃饭的事就免了,大家到他这里仿佛戒掉了吃饭的习惯。最美妙的是有一个客人在一片黄色胡桃叶上这样写诗:,,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没饭吃还要为小屋歌唱,这样轻松自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让人向往。这本书,是一本孤独安静的书,也是一本令人遐思的书,书中一些片段总会和自己的生活碎片不期而遇。昨晚,应邀参加一个生日晚宴。孩子周岁,按照闽南的风俗习惯必须举办盛大的庆生宴会。豪华的大酒店里灯火辉煌,孩子的奶奶穿一件深紫色旗袍,雍容华贵,抱着戴满金饰的小孙子站在鲜花丛中,旁边站着身穿淡紫色连衣裙的孩子的母亲,然后依着辈份站着一排穿着盛装的亲戚们,各个满面春风,恭迎客人。一共一百桌,每桌菜金三千元。宾客满座,先后上了十道大菜,拼盘、长寿面、龙虾、鲍鱼、鱼翅、蚌和印有序号的阳澄湖大闸蟹、千年龟汤等等,宴席从21点开始持续到23点30分。席间,人声鼎沸、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划拳猜令、博饼嬉笑。这种暴发户的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高低的意义在哪里?还有多少人吃不上饭,交不起学费?
  梭罗的小木屋里只有一张床,一个餐桌,一个书桌,三把椅子。没有窗帘,他说无需将任何人关在窗夕卜,家具只是华而不实的拖累,“一个人死后,他的脚只能踢到尘埃。”我的宿舍还不如他的小木屋,只有一把椅子。他那里来了一两个人可以坐着说话,我这里只要来一个人就得站着说话。不过,我多了一个衣柜,这并不奢侈,梭罗说过:“女人总有一件缝制不完的衣服。”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悠闲地生活。他欣赏各种禽兽的千姿百态,狐狸会在傍晚来到窗前,发出一声狐狸的咒语,然后急急溜走。黎明,红松鼠会来坐在窗前大啃玉米棒催他起床,小野兔时常蹲在他的门口不肯离去。还有各种各样的飞鸟。他读书,读经典著作,他说阅读是一种高尚的心智锻炼,名著是如此精炼、如此纯粹、宛如霞光一般美丽。他观察植物,垂钓,做家务做面包,他带着罗盘,绞链和测深绳子初探湖底,再探湖底,细探湖底。读着这些章节,就有两句诗浮了出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思想正是“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他在《咏贫士》中说“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他以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他身在官场,绳墨却难束缚他渴望返归、保持本真的性情。辞官归隐后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他返朴的欣悦;用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描写田园景色的恬美、简朴。隔着千万里,他们的思想精髓原来一样。
  读书不只是为读而读,而是要读懂并能对自己产生影响,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充盈心灵。书还没读完,梭罗已经在影响我,他的观点已经渗透在我的生活中。
  那日,在车里遇着友人,友人说当初如果把买车的钱买了房子,现在钱早随着不断上升的房价翻番了,而车却一天天在贬值。我问她这几年开车都去了哪里?她立刻眉飞色舞地说自驾去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然后在博客上写文章、发照片很是开心。我说对呀,我们需要的是快乐,我相信一辆车带给你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一栋毫无生气的房子带给你的快乐。钱多少能够?有了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钱就可以了,房子你不是已经有了吗?其它的钱用来享受生命。友人顿时开悟。
  女儿在北方求学,打电话来说:天凉了,想让我的友人给她送一床棉被。我说你没钱吗?钱存着做什么?用别人的旧棉被和用自己买的新棉被哪个舒服?我让她学会寻找最大的快乐。第二天晚上,女儿又打电话来时,正舒适地躺在温暖的新棉被里,开心地笑了。
  玲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板,拥有几十个亿的资产。我推荐她看了《瓦尔登湖》,她说只读了一半已经知道全书的精髓,就是要提倡简朴生活,她说知道我用心良苦。去年她公公过八十寿诞时,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家族,多少人期待着一顿免费大餐。但是,玲在族人和众人的反对下坚决抵制了大摆宴席的风俗习惯,把准备摆宴席的二十五万元交给了公公,并陪着公公把这笔款分笔捐赠到当地小学和老人协会。当时报社、电视台大加宣扬,积极倡导这种社会风气。老人在电视上看见自己,亲身感受了给予的美好,满脸的皱纹笑开了花。是的,虽然奢华挥霍永远存在,但简朴简单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我以为,《瓦尔登湖》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是它能让人沉浸进去,染上瓦尔登湖水一样纯净、简单的蓝色,并渗透到骨子里,在不知不觉中检视、修复、完善自己的行为。心灵如洗,生活已经悄然改变,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书,装在包里,跟着我天南地北地奔波。我把读书时瞬间的体会和启示随手写在书上,因为许多时候一些思绪会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留在书上的字迹很潦草,不知道当这本书经过多年后,另一个人翻开这本书时,看见这些被勾画圈点的符号和已经斑驳的字迹,会有怎样的一番感叹?跨越时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因同一本书相遇在字里行间,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书里的那些精神光线和营养美学,照亮我们,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滋养和愉悦我们的人生。”读《瓦尔登湖》不能通宵达旦,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一目十行。最好在飘雪的冬夜,沏一杯热茶,关了电脑和手机。夜静、心静,潜入书中,一页页细细品味。一本书,若是有意思也有意义,那该是最好了,《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书。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