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赏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92
颗粒名称: 踏雪赏梅
分类号: I267.4
页数: 2
页码: 64-65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和一行人踏雪赏梅的经历。他们在清晨登上公交车前往江洼口,穿过江洼口大桥后,走上了乡间小路。路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两旁树木林立,空气清冷而清新。在原野中,几头牛悠闲地寻觅着,这些美景给这次出行增添了几分优雅的情致。最终,他们到达了窑头,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在那里欣赏到了美丽的梅花。
关键词: 旅行 随笔 文学

内容

清晨,有星星点点的细小雪花飘落,心情不由得愉悦,想着踏飘飘瑞雪,看家乡风情,定会别有情趣。
  七点十分,一行人准时登上开往江洼口的公交车,使得往日客座不满的这辆车,顿时热闹起来,售票员非常高兴,说以往由于时间早,这班车本没几个人坐,没想到今天遇上你们,生意这样好。说说笑笑间,车到江洼口站。下车后,我们背起行装,穿过江洼口大桥,走向了乡间小路。
  天气清冷,路上很少行人,一群鸟呼啦啦展翅飞过,给寂静的天地渲染了一份热闹。
  乡间小路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两旁树木林立,空气清冷而又清新,踏雪而游给这次出行凭添了几许优雅的情致。原野中,几头牛悠闲的寻寻觅觅,信步于这冬眠的田野,不时的摇尾驻足,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窑头是一个宁静的小村。村口一个大院落,一座看上去有些年头的老屋,很宽敞的样子,六、七十年代,应该是富裕人家才能住上的,与现今的红瓦砖墙,瓷砖贴面的漂亮房子比显得老旧,在农村已伊艮少见了。
  我们穿村而过,春节过后不久,村里节日气氛依然很浓,家家尸户门口堆着成垛的玉米,门楼上挂着大红灯笼,楹联火红,门内拴着有毛驴,门外有扫雪的小童,还蹲着看护家门的狗儿,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正家的感觉。
  一座古老的建筑让我们眼前一亮,青砖建筑,古朴老旧,原以为是祠堂,走近了看到门洞上提着“窑头学校”几个孕。门上里把大铁锁,窗户已用红砖封死,原来是废弃的旧校址。
  门洞正中一颗红五星的图标及房檐上“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显示了这座建筑的时代特点,应该是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问过村民,得知建于1970年。很珍贵的房子,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而幸存的建筑。
  穿过窑头村,我们走上了还乡河故道,沿这条故河道旁的小路,我们一路走向古丰台镇。
  到了丰台镇,就不能不去观赏千年古阁“天尊阁”。
  由于下雪天,阁内游人不多,但也还是有三三两两来请香的人。院子里充满了焚香的味道,清静而悠远,这种清静正契合了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慈俭济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的宗旨。
  天尊阁内的守护人董文如老先生八十多岁,身体硬朗,很健谈,他已成为天尊阁的代言人,慕名前来的游客都点名让他做“导游”,故老相传、经典故事,经董老的传神演绎,让游人听得如醉如痴,今天董老先生也给我们讲述了天尊阁许多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耳目一新。
  这座建于唐末宋初的千年古阁,经历了历朝历代的修缮,几经风雨,保存下来。巍峨挺拔、气势恢宏,成为中华道教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几多名人,凡多故事,留传下来,被当做传说,被世世代代的人传颂。
  天尊阁占地6000平方米,由山门、配殿和该阁组成,曾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只的道教场所,又名太乙观。
  观瞻了夭尊诸神位,又到了道长的小屋,道长很热情,免费为每个人看了手相和占了一卦,马年的吉祥话都说到了,在正月里听道长说了一年的吉样话,自然是吉祥的。大家高高兴兴的告别道长,辞别天尊阁,去看东丰台史上名人刘巡抚家的冢地。此墓地座落于丰台西村西,在"文革”期间被平毁,现遗址尚存石狮一对。
  据传,这块墓地极有风水。早年间,相传每到午夜12点,由南向北,有管弦乐合奏曲的声音,非常好听。由远而近过了大桥入了刘家坟地,就没有声音了。夜夜如此,乐声长达十分钟,音乐一过坟地,坟地里的石兽就都活了,如石马、石羊活了后就跑到坟地以外的麦地里啃麦子,一天吃点,连吃不断,麦田主人以为有人故意破坏,就在夜里蹲守,到了午夜,古乐声响起,就又发现了一匹马在啃他家的麦子。这人拿出镰刀照头就砍,只听咔嚓一声,把马的耳朵砍了下来,那马疼痛难忍,飞奔而逃,眼见逃入刘家坟地。转天再看墓地石马,果然有一匹马没了一只耳朵。从此,人们总结出“风水到,石兽活”的风水学经典。
  1967年该墓被平毁,墓园内除石闸门太重无法搬动仍埋于地下和一对石狮幸存外,其它所有石制品如华表、石碑、石兽、祭台等全部被运走用于兴修水利了。
  我们正在研究这两头石狮哪个为雄,哪个为雌的时候,石狮旁一户人家的主人走出来,告诉我们,这石狮灵验之处在于“摸摸石狮头,能活九十九”,真是羡慕古丰台居住的众乡里,不知有多少活过百岁的老人享受着儿孙绕膝、几世同堂的幸福。
  雪越发的大了,看着飘飘的瑞雪,憧憬着来年的丰收,踏雪走在还乡河堤岸,放眼望去,田野白茫茫一片,分外干净、素雅。河道蜿蜓,路旁的枯草覆上白雪,压弯了腰身。银装素裹怡人身心。
  蓝家庄村委会院子里一颗冠大如伞的古槐,枝桠伸展,遮盖了大半个院落,虽是冬季,却依然挡不住他的勃姿雄风。枝干如虬龙,苍老而庄严。主干凹凸不平,粗壮的需几个人合抱,据村委老书记介绍,此槐植于明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当年燕王扫北,有王和蓝两姓兄弟,从山东枣强县移民到直隶顺天府,落户于此地,取村名王蓝庄,后王姓举家迁走,此庄从此改名蓝家庄,村中有一铜佛庙,庙前植一槐。
  铜佛在解放后大跃进年代被卖换了钢铁,庙宇不在。但是古槐一直在,历史悠悠中,被村人保护至今。
  据老书记讲,丰台地区在西淮沽还有一棵古槐,已属文物级植物。老书记不无遗憾地说,如果铜佛尚在,佛庙尚在,蓝家庄上定会是个著名的旅游景区。
  听着老书记讲古,我们赏着古槐,在这雪花纷飞的早春时节,感受着民风民俗,古老传承,真是不虚此行。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善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