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91
颗粒名称: 旅行者
分类号: I267.4
页数: 6
页码: 64-69
摘要: 旅行者收录两篇游记,分别是踏雪赏梅和去爱沙尼亚。
关键词: 旅行 游记 文学

内容

踏雪赏梅
  赵善香
  清晨,有星星点点的细小雪花飘落,心情不由得愉悦,想着踏飘飘瑞雪,看家乡风情,定会别有情趣。
  七点十分,一行人准时登上开往江洼口的公交车,使得往日客座不满的这辆车,顿时热闹起来,售票员非常高兴,说以往由于时间早,这班车本没几个人坐,没想到今天遇上你们,生意这样好。说说笑笑间,车到江洼口站。下车后,我们背起行装,穿过江洼口大桥,走向了乡间小路。
  天气清冷,路上很少行人,一群鸟呼啦啦展翅飞过,给寂静的天地渲染了一份热闹。
  乡间小路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两旁树木林立,空气清冷而又清新,踏雪而游给这次出行凭添了几许优雅的情致。原野中,几头牛悠闲的寻寻觅觅,信步于这冬眠的田野,不时的摇尾驻足,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窑头是一个宁静的小村。村口一个大院落,一座看上去有些年头的老屋,很宽敞的样子,六、七十年代,应该是富裕人家才能住上的,与现今的红瓦砖墙,瓷砖贴面的漂亮房子比显得老旧,在农村已伊艮少见了。
  我们穿村而过,春节过后不久,村里节日气氛依然很浓,家家尸户门口堆着成垛的玉米,门楼上挂着大红灯笼,楹联火红,门内拴着有毛驴,门外有扫雪的小童,还蹲着看护家门的狗儿,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正家的感觉。
  一座古老的建筑让我们眼前一亮,青砖建筑,古朴老旧,原以为是祠堂,走近了看到门洞上提着“窑头学校”几个孕。门上里把大铁锁,窗户已用红砖封死,原来是废弃的旧校址。
  门洞正中一颗红五星的图标及房檐上“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显示了这座建筑的时代特点,应该是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问过村民,得知建于1970年。很珍贵的房子,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而幸存的建筑。
  穿过窑头村,我们走上了还乡河故道,沿这条故河道旁的小路,我们一路走向古丰台镇。
  到了丰台镇,就不能不去观赏千年古阁“天尊阁”。
  由于下雪天,阁内游人不多,但也还是有三三两两来请香的人。院子里充满了焚香的味道,清静而悠远,这种清静正契合了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慈俭济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的宗旨。
  天尊阁内的守护人董文如老先生八十多岁,身体硬朗,很健谈,他已成为天尊阁的代言人,慕名前来的游客都点名让他做“导游”,故老相传、经典故事,经董老的传神演绎,让游人听得如醉如痴,今天董老先生也给我们讲述了天尊阁许多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耳目一新。
  这座建于唐末宋初的千年古阁,经历了历朝历代的修缮,几经风雨,保存下来。巍峨挺拔、气势恢宏,成为中华道教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几多名人,凡多故事,留传下来,被当做传说,被世世代代的人传颂。
  天尊阁占地6000平方米,由山门、配殿和该阁组成,曾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只的道教场所,又名太乙观。
  观瞻了夭尊诸神位,又到了道长的小屋,道长很热情,免费为每个人看了手相和占了一卦,马年的吉祥话都说到了,在正月里听道长说了一年的吉样话,自然是吉祥的。大家高高兴兴的告别道长,辞别天尊阁,去看东丰台史上名人刘巡抚家的冢地。此墓地座落于丰台西村西,在"文革”期间被平毁,现遗址尚存石狮一对。
  据传,这块墓地极有风水。早年间,相传每到午夜12点,由南向北,有管弦乐合奏曲的声音,非常好听。由远而近过了大桥入了刘家坟地,就没有声音了。夜夜如此,乐声长达十分钟,音乐一过坟地,坟地里的石兽就都活了,如石马、石羊活了后就跑到坟地以外的麦地里啃麦子,一天吃点,连吃不断,麦田主人以为有人故意破坏,就在夜里蹲守,到了午夜,古乐声响起,就又发现了一匹马在啃他家的麦子。这人拿出镰刀照头就砍,只听咔嚓一声,把马的耳朵砍了下来,那马疼痛难忍,飞奔而逃,眼见逃入刘家坟地。转天再看墓地石马,果然有一匹马没了一只耳朵。从此,人们总结出“风水到,石兽活”的风水学经典。
  1967年该墓被平毁,墓园内除石闸门太重无法搬动仍埋于地下和一对石狮幸存外,其它所有石制品如华表、石碑、石兽、祭台等全部被运走用于兴修水利了。
  我们正在研究这两头石狮哪个为雄,哪个为雌的时候,石狮旁一户人家的主人走出来,告诉我们,这石狮灵验之处在于“摸摸石狮头,能活九十九”,真是羡慕古丰台居住的众乡里,不知有多少活过百岁的老人享受着儿孙绕膝、几世同堂的幸福。
  雪越发的大了,看着飘飘的瑞雪,憧憬着来年的丰收,踏雪走在还乡河堤岸,放眼望去,田野白茫茫一片,分外干净、素雅。河道蜿蜓,路旁的枯草覆上白雪,压弯了腰身。银装素裹怡人身心。
  蓝家庄村委会院子里一颗冠大如伞的古槐,枝桠伸展,遮盖了大半个院落,虽是冬季,却依然挡不住他的勃姿雄风。枝干如虬龙,苍老而庄严。主干凹凸不平,粗壮的需几个人合抱,据村委老书记介绍,此槐植于明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当年燕王扫北,有王和蓝两姓兄弟,从山东枣强县移民到直隶顺天府,落户于此地,取村名王蓝庄,后王姓举家迁走,此庄从此改名蓝家庄,村中有一铜佛庙,庙前植一槐。
  铜佛在解放后大跃进年代被卖换了钢铁,庙宇不在。但是古槐一直在,历史悠悠中,被村人保护至今。
  据老书记讲,丰台地区在西淮沽还有一棵古槐,已属文物级植物。老书记不无遗憾地说,如果铜佛尚在,佛庙尚在,蓝家庄上定会是个著名的旅游景区。
  听着老书记讲古,我们赏着古槐,在这雪花纷飞的早春时节,感受着民风民俗,古老传承,真是不虚此行。
  去爱沙尼亚
  于军威
  爱沙尼亚,是欧洲东北部的一个小国家,东部和俄罗斯接壤,西面和北面是波罗的海,南部和拉脱维亚接壤。该国以果酒和木质房屋制作闻名欧洲。原来是苏联的一部分。1991年,继立陶宛独立后,宣布独立,首都为塔林。这个国家的人热爱跳舞,擅长饮酒,这里科技发达,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之一。
  我因业务来到这里,为货物的运输做前期的准备。而我在这个国家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爱沙尼亚曾经是前苏联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绝大多数人说的都是俄语和爱沙尼亚语,只有少数经常和外国联系的,从事高等教育或者特殊行业的人才会其他语言。好在伊万和我同行,为我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障碍。
  飞机很快就到达了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这个城市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尽管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两天,不过爱沙尼亚客户公司的销售经理普瑞特依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由于他的公司还有事情,他只留下了他的司机黑格陪着我们游览爱沙尼亚,约好第三天中午在塔尔图见。
  我们就住在他们公司旗下的个四星级酒店里,酒店的后面就庭浩瀚的波罗的海,海的那边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借助望远镜,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赫尔辛基的建筑。酒店的前面是一片茂密的寒带原始针叶和灌木林。绿树和碧海给这个原本不大的度假酒店增添了浓郁的自然气息。
  短暂的休息过后,已经是当地时间的下午,我们决定去森林中走一走。海看得多了,但茂密的原始丛林,我只是小时候在大兴安岭见过,并且没有深入。带上绳索和刀具,拿着黑格先生提前准备好的猎枪和必备物品,我们一行四人进入了神秘的寒带原始丛林,黑格先生说,我们要去往一个叫paǔ
  的山坡,俄语翻译过来就是“天堂”,听起来很美。黑格先生一直嘱咐我们,寒带原始丛林,需要小心的是蛇和灰熊。起初我们并不以为然,但进入丛林不久,就和灰熊一家不期而遇。充满母性的熊妈妈警惕的盯着我们,而小熊则胆怯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我和龙龙都是第一次见到野生状态下的灰熊,有些害怕。不过黑格先生和伊万似乎见惯了这种场面,镇定的和灰熊示好。或许是见我们并没有敌意,母熊带着小熊继续寻找过冬的食物,不再理会我们。而我们也得以在不用闪光灯的情况下,和这俩庞然大物来个近距离合影。
  越往里走,植被越旺盛。阳光只是星星点点的在树丛上方投射进来,我们似乎失去了方向感。伊万在前方用粗木棍探路,惊跑周边的毒虫和蛇,而黑格先生则在后面警惕的注意着周围的动静。我好奇的看着别样的景色和不时飞过的松鸡和啄木鸟,而龙龙则自顾自的收集起了任何他能看到的新鲜植物,不多时,他就收集了一大包的松果、橡果、蘑菇、野果、甚至还有几片灵芝。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黑格所说的那片山坡。终于穿过茂密的灌木林,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片向阳的山坡,巨大的杉树,高大的白桦树白杨树,挺拔的枫树和松柏,矮小的灌木丛,斑斓的苔藓和地衣,一弯山间清泉,错落有致的搭配在一起,组成了一副完美的山水图。
  松鼠、紫貂、狐狸和野兔遍布其间,雷鸟、松鸡、啄木鸟和星鸦在头顶穿梭盘旋。在山坡的草地上,居然还有一间古旧的木屋,两只拉布拉多犬好奇的盯着我们,一位络腮胡子的老人向我们友善的打着招呼。我彻底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天赐的寒带动植物博物馆!走过这么多国家,我的眼睛和思绪似乎一直执着于捕捉人性的冷暖,体验着各种风土人情,流连于钢筋混凝土的坟墓中。我很少注意到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有如此原生态,如此美妙绝伦的地方。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九寨沟和张家界,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现代化的设施,除了老人家携带的一个收音机。
  黑格和络腮胡须的老人热情的攀谈,并向我们介绍。老人家叫尼古拉,是他们公司总裁的岳父,老人受不了城市生活的拘束,所以带着三女儿安吉拉和小女儿微微生活在这里。听说我们来自中国,尼古拉大叔立刻面带微笑迎了过来。据老人自己讲,他去过中国,不过只到过哈尔滨和满洲里,中国特有的景色和中国人的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尼古拉大叔似乎是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聊了一会,老人就叫过小女儿微微,陪我们在他的山坡游玩。黑格先生、安吉拉和尼古拉大叔留在木屋里准备晚餐款待我们。或许是因为年龄差不多大,表弟龙龙很快和微微熟识了。他们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费劲的交流着,时不时的还挽着手,完全忘记了我和伊万的存在,我们只能报以无奈的微笑。我们在丛林里唱歌,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我们爬上高高的树梢摘野果,我们在灌木丛间找鸟蛋。整整一个下午,玩的不亦乐乎,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响个不停。日近黄昏,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了尼古拉大叔的小木屋。
  在安吉拉的指引下,一顿丰盛的篝火晚宴已经等着我们了。在这个以森林和果酒闻名的国度里,果酒是招待贵宾的必需品。尼古拉大叔打开心爱的酒柜,让我们自己挑选喜欢的酒。勤劳而聪明的爱沙尼亚人,似乎把所有他们能想到的东西都酿成了酒,在尼古拉大叔的酒柜里,我们见到了樱桃酒、草莓酒、葡萄酒、蜂蜜酒、苹果酒、山楂酒,我甚至见到了一瓶苔藓酒——那东西能酿酒么?最终我选择了一款蜂蜜酒,这是我头一次品尝蜂蜜酒,甜蜜的味道加上爱沙尼亚民族特有的伏特加酒香,那味道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品着果酒,烤着麋鹿和野鸡,尝着尼古拉大叔秘制的面点,我们完全融化到了这热情友好的气氛中。微微拿出心爱的吉他,演唱着爱沙尼亚的民谣,我和尼古拉大叔他们聊着我们一路上的见闻。晚饭过后,尼古拉大叔送给我和龙龙每人一套爱沙尼亚古典民族服饰,我们就这样围着篝火唱着跳着,直到凌晨。带着快意的满足告别了尼古拉大叔,我们按原来路线返回了酒店。
  一夜无话,第二天上午,黑格先生带我们参观了胖玛格丽特堡垒、塔德里奥花园和塔林老城。胖玛格丽特堡垒是中世纪时塔林通往港口的出口,著名的大海岸门从旁边穿过,道路两旁有许多15世纪商人和贵族的房子,附近还有一些古老的行会和博物馆。它在塔林不是最高却最厚实的堡垒,从这里高处远眺,可看到波罗的海的海天一色。
  我们在大海岸门前驻足观赏,雄伟的建筑配上迷人的海景,别有一番滋味。不过我对古迹类景观一向没什么兴趣,所以在胖玛格丽特堡垒草草一转,便去往塔德里奥花园。卡德里奥区是塔林市内气氛最华丽典雅的区域之一,同时还是塔林最受喜爱的居民区之一。爱沙尼亚的总统府和很多外国使馆都在这里。在这众多的建筑设施中,公园可说是塔林老少皆宜的休闲地。而最令卡德里奥区闻名遐迩的则是1718年为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家族建造的巴洛克式庭园宫殿建筑群——夏宫。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些东方面孔,认识了来自中国兰洲的一家人,我们搭伴游览了塔德里奥,龙龙一路聊个不停,他压抑多天的语言终于得以释放。这里是一个免费的休闲场所,到处可以见到出来游玩的一家人。一路欣赏着斑斓的美景,欣赏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花车游行,我们的心情也和这天气一样风和日丽。
  这一天,我们的最后一站是塔林老城。这和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类似,都是由两个有明显区别的城区组合在一起,一个旧城,一个新城。塔林老城是保存至今最完好的欧洲中世纪城堡,城中保留着许多中世纪教堂,是北欧目前唯一一座保持着中世纪建筑风格和外表的城市。游客可以沿着城墙一路走来,细细品味历史带给这座城市的韵味,也可以爬上城市的高点,一览这座老城的全貌。1997年,塔林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驻足其间,你似乎能隐约感受到俄罗斯帝国时代和彼得大帝时代的兴衰与荣辱。这里耸立着高矮不一、色彩不一的古堡,在黑格的协调下,我们登上了被誉为“古塔林之巅”的塔林旧城最高的古堡。站在塔顶,塔林旧城的风貌一览无余,连波罗的海的海景也尽收眼底。
  和普瑞特先生约好的三天之期就快到了,带着眷恋和不舍,我们离开了塔林老城,回到了入住的酒店。伊万和龙龙饶有兴趣的下起国际象棋,我则加紧准备着第二天的商务谈判。躺在床上,回想着两天来的见闻,我辗转难眠。这是我的第一次东欧之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热情好客的东欧人给了我别样的感受。或许冥冥中注定了我和这里的不解之缘。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四人便开车前往爱沙尼亚的第二大城市塔尔图。有了伊万在语言上的帮助,也因为朋友公司前期的铺垫磋商,我的谈判进展的异常顺利。
  办完了正经事,普瑞特先生开车带我们畅游塔尔图。塔尔图临埃迈厄吉河。五世纪建要塞。十三至十六世纪曾加入汉萨同盟。这是一个学术氛围特别浓厚的城市,爱沙尼亚最古老著名的塔尔图大学就在这个城市。这里也是爱沙尼亚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仪器制造和农业机器制造、钢筋混凝土构件、食品加工、皮革、纺织和印刷等多个行业都汇聚于此。由于只剩下一天的时间,我们便只去了塔尔图大学。在离开大学整整六年后,我又重新踏入了大学的校门,曾经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又重新汇聚在我的脑海中。我们认真地听着普瑞特先生的讲解,体会着这所高等学府的历史与厚重。
  当汽车再次行驶在去往塔林的公路上,我知道,我的第一次爱沙尼亚之旅即将结束了。带着眷恋和不舍,我们飞往此次东欧之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乌克兰。飞机起飞的刹那,我久久凝望着窗外。几天来的经历我无法忘怀,是什么让我对这个东欧小国依依不舍?是风景?是文化?又或是人?我在寻找答案……
  再见,爱沙尼亚,我会再来的。
  •宁河作家走基层/采风作品专栏・
  传奇大龙湾
  梅英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