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72
颗粒名称: 散文/随笔
分类号: I267
页数: 11
页码: 54-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七里海散文、随笔作品情况。其中包括少了一个人(外一篇、青青羊角葱、四叔赵廷秀、读书与生活、入夜小镇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散文

内容

少了一个人
  (外一篇)
  孙国栋
  北京到芦台,每天只有一班火车,通常到家已是晌午。敲开家门,迎出的总是父亲慈爱的笑容:“回来啦?”
  此时,餐桌上必是满满一桌菜。父亲厨艺不错,刀工尤佳,萝卜土豆真能切得细如发丝。凉拌素什锦、酱牛肉、轧肘子、红烧鱼,都是他的拿手好菜,也是我百吃不厌的梦中美味。
  父亲喜饮,酒量适中,每次回家我都会陪他喝上几盅。席间,父亲偶尔会问两句我的《律师文摘》,和对儿子的教育,更多时候是相对无语,举杯碰盏,陶然酡然。
  酒足饭饱,父亲照例拿出象棋:“杀两盘。”我和父亲棋艺相当,我总是执红先行,而且往往先占上风。父亲总是不动声色,伺机瞅准破绽,反败为胜。看着我抓耳挠腮、气急败坏的样子,他有时会哈哈大笑,接着安慰似的说一句:“再来一盘。”父亲允许我悔棋,自己却从来是落子无悔。
  小憩片刻,父亲会坐在写字台前,运笔蘸墨,写上几行。父亲自幼酷爱书法,尤擅八分体,晚年又研习草书。小时候过年,年货都是母亲一人操办,父亲的唯一工作就是为乡亲四邻写春联。我家用得最多的老联自然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亲退休后,手书了三份《论语》等古典读本,装订成册,分送给他的三个孙辈。
  第二天的早餐,必是大米稀饭就咸菜。即使是腌芥菜,父亲也能做成美味,切成丝,淘洗干净,拌上醋、香油、炸小红辣椒。时隔多年,去过我家的几个同事还念念不忘。
  该回北京了。父亲必送至楼下,等我们上车,不发一言,目送远去。
  如今,这一切都变了,只因少了一个人。
  进了家门,我先到父亲遗像前,轻轻打个招呼:“爸,我回来了。”
  临行前,又跟父亲轻轻道别:“爸,我走了。下回再来看您……”
  清明时节
  父亲虽是“群众”,却比党员还不信鬼神。加之祖坟远在外地,我童年的记忆中,清明从未扫过墓。
  直到有一天,父亲对母亲说,近来总是梦见逝去的祖父母。于是逢年过节,才开始焚烧纸钱。
  父亲六岁失怙,过继给无儿无女的二爷。1962年父亲师范毕业,分配到母亲所在的村子教书,就地成家落户。每年春节,父母各骑一辆自行车,母亲载着妹妹,父亲载着我们兄弟俩,顶着寒风三十里,去看望年迈的祖母和二爷。有时风太大,只好推车步行,我们经常冻得手脚麻木。
  后来,祖母去世,二爷去世,祖辈都走光了。父亲依然带领全家,提着酒和点心,回故乡看望本家长辈,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有时在街头碰到儿时玩伴、小学同学,就驻足拉拉家常。父亲年事渐高,亲戚就劝他:以后别亲自跑了,让孩子们看看就行了。可父亲依然故我。我感觉,只有回到故乡,父亲才如鱼得水。
  后来重修祖坟,每年清明节,父亲便带着我们兄弟俩去扫墓。整个家族中,父亲是参加扫墓的最年长者,而且每次必亲执铁锨,锄草培土。最后,跟我们一起,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父亲不止一次说,咱家祖坟风水好,能庇佑子孙万代。
  这个仪式到去年中断了。父亲前年暑期查出晚期肺癌,去年春节尚在住院化疗,头一次没有领着我们回老家拜年。清明节,父亲病情已经危重,我们开始悄悄为他寻找墓地。我心里清楚,父亲本意想回归祖坟——他太热爱家乡、想念先人了。但母亲说,祖坟太远,你们以后看父亲太费事,还是就近吧。六月二十五日,父亲撒手西归,安葬在县城边的一个墓园,环境幽雅,来去方便。但我心底一直感觉愧对父亲。
  今年清明节,祖坟再见不到父亲跪拜的身影了。而我们,则只能酒洒碑前,泪洒衣襟:“伤心最是清明节。柳梢青,恨恨萌新叶。凭君好寄阴阙,思绪涌,念亲肠热。旧事千般,常忆,莹莹泪落偷咽。已往矣,谨记深恩,再把同心结。”
  青青羊角葱
  运志阳
  我喜欢吃葱,一年四季几乎葱不离口,而羊角葱又是我舌尖上的最爱。那脆生生的葱白,水灵灵的葱芽,趁鲜咬上几口,口鼻中即刻感到一股清香,一时间就有了春的感觉。
  北方的三月,乍暖还寒,田里仍旧一片光秃。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菜市,倒是别有一番景象。在一片片碧绿和大红大紫中,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尽管拥有大家闺秀般的俏丽,但它们都是温室的宠儿。而苦尽甘来的羊角葱,却凸显一种小家碧玉般的清纯。它往往被放置不大显眼的角落,但那一擦鹅黄、一抹豆绿,依然透着魅力,让我本来静如止水的心情,不禁怦然而动。在我心里,羊角葱一直是与家乡景物同在的生命。
  葱,分大葱和小葱,在二者之外,还有个羊角葱。它们虽然同属一种作物,但因栽培方法、收获季节和生存环境不同,所以,外形、口感就有了区别。羊角葱不是春天种植,秋天收获,而是秋种春收,是类似冬小麦一样的隔年作物。深秋时节,乡亲们把小巧玲珑的葱白,整整齐齐摆放在垄沟里,然后,用土埋实并培出垄背。在沉寂、漫长的冬季,羊角葱不但要经受冰雪侵袭,还要忍耐严寒煎熬。当春天一到,它便挣脱禁锢,破土而出,为大地送来第一抹绿色。而后,在乡亲们的殷勤呵护下,沾着泥土,带着枯叶,洒脱不拘地悄然上市了。
  谁能想到,就是这不大起眼的葱,也能为解放战争做过贡献呢!在平津战役发起之前,摧枯拉朽的东北大军,穿过潘庄青龙湾河十七孔石桥,浩浩荡荡向天津挺进。这一天,祖父正在村头摆摊卖菜,忽见一名小战士踉踉跄跄走出队伍,身子一歪倒在地上,一定是昼夜连续行军,连困带乏撑不住了。祖父上前把他扶起,并在地摊上掐了一块冻得发硬的葱白递了过去,小战士心领神会,咯吱咯吱地嚼了起来,不一会就有了精神。他把剩下的葱揣进怀里,朝我祖父呲牙一笑,一边挥着手,一边又赶回行军行列,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战役打响后,潘庄、西塘坨等村都成了后方医院。乡亲们提出了“腾房子,烧热炕,问寒问暖洗衣裳”的口号,相互挑战,争当支前模范。一天深夜,一位负伤的解放军战士被抬进我家,他下巴和脖子缠着厚厚的纱布,一直呻吟不停。当祖父端着油灯上前帮忙时,不由得心头一动,哟,咋有些面熟呢!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照料,战士的伤情得到明显好转,并能开口说话了。经询问得知,他姓刘,吉林省四平市人,刚满二十岁,正是前不久在村头跌倒的小战士。
  伤愈归队前,小刘半吐半咽,说出一个心愿,想再尝一回我祖父亲手种的葱。祖父二话没说,拎起篮子,大步流星赶到自家菜园,把一垄露着新绿的羊角葱全部刨出。回到家里,剥去枯皮,洗了又洗,然后把鲜嫩的葱白、葱芽切成丝段,放进盘中。祖母把过年时仅剩的一斤多白面,烙成圆如月,薄如纸,酥香脆爽的煎饼,最后,连同葱丝葱段端进里屋。小刘一边吃着香喷喷、辣滋滋的煎饼卷葱,一边望着一直陪伴自己的大伯、大娘,两行热泪扑簌簌顺颊而下……
  我的吃葱嗜好,是从上初中时开始的。由于学校离村较远,中午师生们都在学校用餐,说是用餐,其实,就是干巴巴啃凉饽饽。每当上学前,母亲会准时把一个红得发紫的高粱饽饽塞进我书包。一春日上学途中,遇见父亲蹲在自留地里刨葱,我飞身跳了过去,顺势拽出一棵,一看就感惊讶,那葱芽下一段葱白,如象牙,似嫩藕,一股清香,直入肺腑。乘他不备,我嗖地拎起一捆,一路狂奔跑到学校。盼到了中午,我和男同学们啃一口饽饽,咬一口葱,那滋味,真是美极了!即便辣出了眼泪,也回味无穷。女同学们嫌葱太辣或怕有口臭,就放在炉盖上烤熟了吃,这一烤,香味就出来了,瞬间溢满整个教室。
  我1975年高中毕业回村务农,被大队确定为培养对象,不久,就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接着,又被乡亲们推选为生产队长,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匮乏,农业种植单一,想美美吃口羊角葱也不大容易。秋分种麦时,偏巧遇到一位大爷推着小车,在田头叫卖葱苗,令我喜出望外。于是我临时起意,让社员们在麦田旁边,偷着种了几亩羊角葱。这事后来还是走漏了风声,年底大队召开支委会,特意让我列席,党支部书记表情严肃,针对我挤占种麦指标问题,上纲上线,劈头盖脸,一顿狠批。会议决定,由我负责,毁葱补种粮食作物。第二天,我和社员们冒着刺骨寒风,用手扶拖拉机拉来水泵,索性给葱地来了个大水漫灌,想用霜雪铺天,冰凌盖地的妙招,把葱苗闷死在地里,待来年冰雪消融,再适时、适墒补种春小麦。
  第二年春天,当我从市委党校参加培训回来时,早已错过春小麦最佳播种期,我急忙召集社员扛着耠子,背着种子,迎着浩荡春风,匆匆赶往本队地块。眼前莫名出现了一片碧绿,走近一看,嘿,是葱。那一行行临风出土的羊角葱,绿得如翡翠,壮得如羊角,挺拔俊俏,气韵非凡,在黄澄澄、湿漉漉的土地上显得十分醒目、诱人。真不知是土壤太肥沃了,还是这葱通晓人性,它硬是挺过雪掩冰压,不屈不饶,顽强生长,用自己的点点姿色点缀春天。社员们由惊喜变感动,继而,又化作全身心活跃,或蹲或坐或弯腰,说着笑着,欣喜万分地刨起葱来。真没想到,一场精心准备的春种,却演绎成了一幕酣畅淋漓的春收壮景。
  时过境迁,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参差而退,而家乡活灵活现的羊角葱,却一直成为我抹不去的记忆,尤其它的奉献和雪掩冰压不低头的气质和精神,依然摇曳生姿,直抵心性。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由于受“安逸病”困扰,追求舒适、富足、安稳的生活方式,一出校门,就盯着机关、事业单位和央企国企,而对其它岗位视而不见。如果他们能够在羊角葱身上得到感悟,相信一定会大受裨益。
  青青羊角葱,不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不管是穷日子还是富日子,也不分是苦难社会还是小康社会,乡亲们对你都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四叔赵廷秀
  赵广怀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是听村上的老人们说,大赵庄有几个年轻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平津战役,而且在解放初期又参加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战斗。我还记得,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每逢春节,村上总会有一群人敲锣打鼓特意来慰问我的奶奶,慰问的人走后,奶奶总是从她那陈旧的柜子里小心翼翼的取出用手绢包裹着的小盒子,虽然我不知道盒子里存放的是什么,但从奶奶的表情和举止中看得出这个小盒子的珍贵。
  2013年2月10日,适逢大年初一我去给六叔拜年,顺便聊起了我疑惑50多年的话题,那就是:在解放战争年代,大赵庄到底有谁扛过枪、打过仗?我未曾见过面的四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年88岁的六叔从模糊的记忆中给了一些不太清晰的答案,尽管零零散散,毕竟六叔是四叔离开大赵庄之后,在他们兄弟九个当中唯一和四叔见过面的人。回味着六叔的讲述,四叔在我的脑海里由远至近隐隐约约形成了一个高大而令人仰慕的英雄形像,这时我才明白,奶奶珍藏的盒子里存放的是东北野战军部队授予四叔的军功章。于是,我按照六叔的讲述内容,结合部队书信资料记载,将四叔的人生轨迹整理了出来,目的在于缅怀先辈,把四叔英勇作战的事迹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传承给家族后代,以示共勉。
  我的四叔——赵廷秀,1917年出生,1936年离开宁河县大赵庄,与同村几个年轻人先是在芦台后来转至大连、营口当搬运工。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分别在锦州、营口、沈阳地区休整,积极准备入关作战。此时恰逢部队充实兵员,四叔于1948年11月在辽宁营口应征入伍,参加了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编入迫击炮团八连。
  1948年11月23日,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等地区开进。四叔所在的炮兵纵队随主力入关。12月17日炮兵纵队指挥部抵达玉田,部队在玉田、丰润、宁河丰台一带稍事休整三天。据六叔讲,在此时间内,赵廷秀曾三次赶着木制的铁皮轱辘马车来到芦台征集粮草,每一次他都要在蓟运河边站上一会,望一望河对岸的老家——大赵庄,村头的大柳树依稀可见,虽然近在咫尺,也没有顾得上回家,只能把依恋和不舍藏在心里,匆忙赶回部队。后来部队从丰台搭设浮桥渡过蓟运河直奔武清县杨村镇杨各庄的指定地点集结,准备参加攻打天津的战斗。
  在整个平津战役中,攻打天津是取得平津战役胜利,切断北平外围增援,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极为关键一仗。因此,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的平津战役指挥部,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22个步兵师及炮兵纵队等共计35万人的人民解放军投入战斗,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负责前线指挥,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法,于1949年1月14日上午发起总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至1月15日解放了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北方工业重镇——天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管了天津,开始着手修建环绕全城的防御工事,至1947年9月基本完工。构筑了一条长82华里、南北直径25华里、东西直径10华里的城防外围防线,同时挖掘了一条宽12米、深2.5米的护城河,并沿外围防线建立了两道纵深防御线,共修筑大小碉堡276座。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负责攻打天津的前线总指挥刘亚楼在天津西郊杨柳青指挥部,下达了总攻天津的战斗命令。500多门大口径火炮以暴风骤雨之势,向预定目标开始猛烈轰击,霎时间天昏地暗,守城防线浓烟滚滚,顷刻间敌军众多的碉堡当即被摧毁。解放军工兵部队在炮兵和坦克的掩护下及时排除了进攻路线上的各种障碍物,架设苇子桥、船桥等浮桥,确保突击部队勇往直前。
  天津市区街道纵横曲折、高楼林立、建筑高低错落,决定了巷战的艰难和残酷。东北野战军炮兵在支援纵深战斗、拔掉守敌坚固堡垒中,将大炮搬上了高楼,发挥了无坚不摧的炮战奇迹。赵廷秀所在的迫击炮团三营与炮二团、炮三团三营、炮四团三营、以及高炮一团五、七连,战车团三连,工兵一团二、三营编入第二主攻方向,支援七纵、八纵队于天津东面民权门、民族门一线由东向西攻击。在该方向上,配备所属地炮共67门,高炮8门,中、轻型坦克10辆,加上纵队所属的山炮、野炮和重迫击炮,共有地炮169门。据六叔讲,炮兵在向城内推进时,遭金阜桥国民党守桥碉堡内的敌军顽强抵抗,赵廷秀所在的炮兵连四排,一班和二班全部牺牲,三班也只剩下赵廷秀和另外一个伤员两个人,为了攻下国民党守军碉堡,在敌军火力密集、双方战斗非常胶着的状态下,赵廷秀不顾一切,凭着身高力壮一膀子力气,用左右胳膊腋下夹起两个炸药包直接冲向了碉堡,一举将敌军碉堡炸毁,为解放军大部队顺利通过金阜桥,杀出了一条通路。
  1949年1月15日下午3时许,天津战役落下帷幕。整个战役仅用时29个小时。此役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活捉了敌警备司令陈长捷,同时俘获的还有少将司令邱宗鼎、第八十六军军长刘长潮等将级军官28名,缴获各种火炮1648门,轻重机枪3553挺,枪支5、4万支,汽车800余辆。为表彰赵廷秀在攻打天津战斗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20天后,即1949年二月五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授予赵廷秀“大功”一次。
  天津解放后,赵廷秀所在的炮兵部队撤回杨村镇杨各庄进行短暂的休整,此时部队许可家属来部队探亲,但只限一人,六叔赵廷汉作为家族代表去部队探望了四叔,并在部队住了七天,在此期间,四叔赵廷秀详细介绍了他离开大赵庄后的情况,尤其较为详细描述了刚刚结束的攻打天津荣获大功的全过程。听着四叔的讲述,六叔一一记在心里,铭刻在脑海里的战斗画面至今都难以抹掉。如今每当给我们这些晚辈讲起他所知道的四叔的故事时,他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并为有这样一个勇敢的四哥而骄傲。
  结束暂短休整后,1949年3月下旬,赵廷秀所在的炮兵部队受命跟随东北野战军(后改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开始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参加了渡江战役,1949年5月,第四野战军从武汉以东团风到武穴间强渡长江,解放了武汉。同年6月至12月底,在第二野战军配合下,全部解放了中南大陆。1950年2月28日,赵廷秀所在的炮兵部队在湖南省湘潭改编,正式成立炮兵第八师,赵廷秀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炮兵第八师31团三营八连四排。1950年三月炮兵第八师开赴黑龙江密山县执行新的任务,其他第四野战军大部主力留在了南方。
  当赵廷秀坐着火车途径芦台火车站时,他依然眺望着生他养他的故乡,环视着熟悉的家乡故土,不舍地坐着北上的火车,继续着他自己选择的人生征途。但他从未想到,这竟然成为他最后一次向家乡的告别。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联合多个国家出兵干涉,组成“联合国军”,攻占了朝鲜大片土地。十月八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从1950年十月至1953年七月,先后有27个军另一个师入朝。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赵廷秀所在的炮兵第八师属于第三番入朝作战的精锐部队。1951年四月二日炮兵第八师31团从丹东长甸河口先行入朝,随后八师所属43团、47团、48团相继过江。作战期间,炮兵八师先后配属13个军,共参加战斗2541次,消耗炮弹16万余发,直接毙敌一万余名,毁伤敌炮169门,坦克286辆,汽车189台,击落击伤敌机431架。
  中国军队在朝作战主要对手就是与当时装备最先进的美国军队直接对抗,面对强大的对手,每一次战斗打的都非常惨烈。身为中共党员、炮兵31团三营八连四排班长的赵廷秀,在战斗中表现的非常勇敢,多次受到部队表彰。1953年10月,赵廷秀所在的炮兵八师31团凯旋回国,在朝作战两年零七个月。至此,赵廷秀自1948年11月入伍到1953年10月结束朝鲜战争,五年多战火硝烟的兵旅生涯,大小战役不知道他参加过多少次,但只知道赵廷秀先后荣获大功一次,小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由于长时间的作战,连续发射炮弹,使赵廷秀的大脑受到严重震伤,回国后,在部队的安排下,住进了东北后勤卫生部第35陆军医院四分院第一治疗区接受治疗,因脑震伤过于严重在加上患有脑肿瘤,于1954年五月二日不治身亡,终年38岁。后部队追认为烈士,安葬于牡丹江市北安区铁領河南山烈士陵园(现称: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
  60年过去了,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战争的硝烟,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四叔及他的战友们大部分没有享受到和平年代的甘甜,但他们留存在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历久弥新,他们的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我之所以对四叔的人生经历感兴趣,除了缅怀前辈,铭记历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在广州军区第41军123师师直侦察连服役,这个部队就是原东北第四野战军南下的部队。其中,有很多老首长都曾经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在这些身经百战的老首长当中有的可能与四叔当年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但我在当时不敢确认,现在看,如果那时四叔不北上、不跨过鸭绿江、不去打美国佬,也许我当兵那会还健在,或许会成为我的首长。中国军队陆、海、空外加武警部队太庞大了,能到一个部队当过兵也许是注定的缘分吧。
  读书与生活
  周德娟
  参加工作已经有三十五个年头了,很幸运能够在图书馆工作。偶尔老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起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寒暄之后问道,现在还读书吗?绝大多数同学不置可否,对此,感慨颇深。
  早些年爱人病逝,孩子尚小,在我人生低谷最困难时期,是书籍陪伴我度过了孤独与寂寞,当我一个人独处或晚上陪伴孩子学习时,我就阅读《中外名人格言》《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可爱的骨头》《格列佛游记》等儿童类小说,这些书读完后,接着就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之后,读《中华小百科》《十大思想家》《十大政治家》《中国通史》等等;等这些书读完后,又开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世界名著了。从书中我认识了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普希金、托尔斯泰、契科夫、果戈理,认识了莫里哀、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雨果、塞林格等。静心阅读,感受文字之美;体验情境,尽享读书之乐。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感悟人生,是书籍陪伴了我修身教子,是读书锻炼了我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和良好的品质,我坚持自学上高自考大专、专接本,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科目的学习。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博览群书给我带来的好处。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敷彩,可以长志。读书,我们的记忆开始鲜活;读书,我们的思想从此深邃。读书,我记住了路漫漫上下求索的艰辛;读书,我记住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豪迈。读书也可以使人充实。读书能让人们穿过一扇扇生命的窗,穿越时光的隧道,重温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程;读书能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远在千里之外的苏杭美景,畅游江浙两广;读书能让人们手执鼠标一点尽知天下。
  现代人接受了“天人相应,平衡调理,行为养生,未病先治”的传统养生观念,为留住青春的容颜选择了高级美容保健品,怕疾病吞噬选择了营养保健品,以维持自身营养均衡,使自己长寿。可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保健了没有呢?研究发现意大利文盲和读过五年书的老人,在老人失智症上的比例是十四比一,也就是说,没有阅读经历的老年人得老人失智症的机会比有阅读经历的人多了14倍。犹太人的经商头脑让整个世界为之折服,其实,犹太商人的与众不同就是他们对知识的信奉与推崇。在犹太商人眼中,那些没有知识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既然你不是真正的商人,我就没有必要和你做生意。犹太人父母告诉孩子,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我们也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知识是唯一可以终生携带且享用不尽的财产;知识是青年人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在茫茫的大地上,没有谁知道哪里埋藏着宝藏,哪里孕育着希望。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像辛巴达一样,喊声“芝麻开门”就出现无数的奇珍异宝,可是不要忘了辛巴达在找到宝藏大门之前经历过多少意外与惊险。其实,我们要挖掘蕴藏在身上的潜能时,必然也要经历一番准备。在所有的准备当中,知识的累积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本身也是一座宝藏。
  让我们来读书吧!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书籍的出现,才让人类的知识得到积累与扩展、思想得以传播与丰富,正是书籍引导了人类历史的方向和文明的进程。“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来读书吧!因为“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更多地阅读、更多地吸纳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的科技相结合,让读书成为我们进步与成功的基石!
  今天,知天命的我仍然自信,面对如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没有落伍,我为我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而骄傲,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感受书香,快乐阅读,幸福生活吧!
  入夜小镇
  王薇
  我的家乡芦台,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晚饭后都会到大街上走走逛逛,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
  每天下班后吃过晚饭总要回娘家去看看爸爸妈妈,时常陪着妈妈到大街上散散步。爸爸妈妈就住在繁华的商业道南头赵家园小区。
  到了晚上,由南向北贯穿整个商业道就像一个好大好大的健身房,这个健身房没有任何提供给人们健身的东西,人们却在这里做着各种活动。
  一出小区大门便可听到广场舞的音乐声,听着欢快的歌曲便觉得心情舒畅,周身轻松了许多,像是带走了上班一天的疲惫。随着音乐声走近了便可看见广场舞的队伍,它属于近些年的新兴产物。吃完晚饭后,尤其是孩子上大学或是上晚自习去了的那些妈妈,还有年龄稍大的老太太们,聚集在一起,面带笑容听着流行歌曲在那里跳舞。开始有老师教舞步,后来偶尔有老师领跳偶尔就学员们自己跳。舞步到位、形体很美,歌曲节奏感强,竟使大街上的人们停住脚步出神的看起来。所以当你从队伍旁边经过的时候就发现不仅有队员们在那里跳舞,还有一些感兴趣的围观者。这样的场面处处可见。欢快的歌曲轻盈的舞步,不仅是玩乐,还是锻炼身体的一个好途径,跳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身心都健康。
  顺着商业道往北走去,这时已经接近芦台镇的镇中心了,这一带也很热闹,有好多人们在这里聚集,熙熙攘攘,里面不乏有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他们就让孩子乘坐‘七彩游乐,旋转飞鱼’。这‘七彩游乐,旋转飞鱼’的样子很熟悉,上面有个‘尖帽子’下面用结实的绳子吊着几个能让小孩子乘坐的座位,颜色多种多样,外形做成小鱼状,看起来可爱又甜美。底部有两个孔可以把两条腿伸下去耷拉着,听着音乐转起来感觉美美的。这下都知道为什么叫‘七彩游乐,旋转飞鱼’了。
  这件机器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有人说它与旋转木马差不多,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差别是,旋转木马可以供任何年龄段的人来乘坐,而这个呢,座位很小,只能供幼儿坐。这个差不多是十元可乘坐十五分钟吧。这个器材不大占地最多三四平米,而且下面有小轮挪动起来较方便,所以随处可见。
  细听,一曲“小白杨”的歌声从邮局方向传来。闻声而去,看见有中老年人们在那里用乐器演奏着歌曲,有笙,有喇叭,还有二胡等。俗话说有卖的就有买的,还有些中老年的歌曲爱好者在那里唱呢。演奏者随心所欲音乐声自然流畅,歌唱者虽然唱的很认真但是总会偶尔有不再调上的一句,业余爱好嘛,听的人也都能理解。歌曲也都是些八九十年代的歌曲,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白杨》、还有《十送红军》等等。门口台阶上坐着些中老年人,有男有女,有的手里拿着一张纸,在扇啊扇啊的,边驱赶蚊子边听歌曲;有的交头接耳谈论着歌唱者的水平:还有的认真的听着看着时不时的喝彩,给人一种小型音乐会的感觉。
  交通局西面也有一个广场,那里的地砖是一块一块的正方形砖铺成的,最近竟然发现有部分书法爱好者在那里写字。他们手中有一个长干制成的笔,笔尖用海绵弄成毛笔状,他们把这个‘笔’称为‘广场笔’,笔杆里面可以灌水,就相当于是用毛笔写字的那个墨汁。再看这些书法爱好者的写字,真是挥洒自如。他们可以在那里写诗,正好一个方格一个字,写过的字过一会儿就会被风干,然后可以再写上字,可以重复‘使用’,有些像现在的‘文房第五宝—水写布’了。旁边还有书法爱好者在一旁观看,时不时的评价几句,赞美几句,总是传来一阵阵的笑声。这一举动,不仅练习了字,使字更加的苍劲有力,还会使人心情愉悦,一举两得。
  再继续往北走,就到了方舟公园了,那里鼓乐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你就会看见有一群人在那里围成了一个椭圆形,在椭圆形的中央有一波人在扭秧歌,扭秧歌在人们心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节目了,但是却是爱凑热闹的人们很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小城,这样的队伍也有好几处。他们表演的过程新鲜多变,时而一对一对走场,时而男女分开走场,时而排成一队蛇形出场。人物角色很多,有扮演俊男美女的,扭的时候时不时的扬起扇子挑逗对方,像一对对情侣,为‘剧情’增添一些彩头;有扮演傻闺女傻小子的,他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头发蓬乱,满脸污垢,表演总是傻里傻气的,逗得人们一阵阵哈哈大笑;还有扮演阔大爷阔奶奶的,阔大爷穿着古代的长衫,戴着绅士帽子,墨镜,叼着一根烟嘴,拄着一根小拐杖,小拐杖斜指着前方地面,扭起来肩膀一耸一耸的。阔奶奶穿着一身素花棉袄拿着一根长杆烟袋锅,总是一扭一扭一跺一跺的出场,步履蹒跚,似乎随时都要摔倒,看得人们哭笑不得。他们扭得全情投入,面带笑容,鼓点与动作协调一致,熟练又到位。展现了人们的豪爽性格,给平淡的日子增添喜庆的气氛,能让人们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少了一个人
相关作品
清明时节
相关作品
青青羊角葱
相关作品
四叔赵廷秀
相关作品
读书与生活
相关作品
入夜小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