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笔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14
颗粒名称: 旅游笔记
分类号: I269.7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笔记作品情况。其中包括醉在桃花源、泸州报恩塔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笔记

内容

醉在桃花源
  程艳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描述的是湘西北少数民族聚住的桃花源。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块避“风”避“雨”避世、只看桃花记岁月的世外桃源,今天的桃花源则是山川秀美、人面桃花、百业兴旺、文化纷呈的旅游胜地,她正以湘西特有的风姿走出“秦人古洞”,笑迎八方游客。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踏进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现代文明之笔将古老的桃花源涂抹得浓墨重彩,今日的桃花源人远不是陶老夫子笔下所描写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避秦者后裔,而是一群争做改革弄潮儿的时代新人。他们将古老的桃花源描绘得繁花似锦,更加妖娆。
  踏进桃花源景区,我们首先奔向水府阁。水府阁又名黄闻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层砖木结构。重修后的水府阁占地为1740平方米,高约36.3米,是重檐歇山式四层楼阁。该阁高踞黄闻山顶,悬崖如削,壁立千仞,曾被誉为潇湘第一阁。登上水府阁极目远眺,但见汤汤沅江像一条蓝悠悠的飘带萦绕山脚,被淡淡雾霭所笼罩的青山倒映在宽阔的江水中,一叶叶小舟不急不慢地朝夕阳深处划去。突然,水府阁不远处白磷洲旁的小河与沅江的交汇处,闪烁起数十个铜盘大的夕阳,白磷洲似一尾欢腾雀跃的鲤鱼一头扎进了沅江。江面在夕阳和云霞的映补下,由通红而金黄,由金黄而淡红,而后蔚蓝的江水溶进了玫瑰般的色彩。渔村的炊烟和渐渐变得灰蒙的天空,使江面随之映出淡灰色、深灰色,最后是浓重的云块吞噬了落日。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水阁府,但渔舟唱晚的宁静和夕阳西下的辉煌却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
  踏着片片落叶,我们走进桃川宫。该宫为桃花源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常德市档案馆珍藏的《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晋人建。”桃川宫至唐代已初具规模,宋、明两代时规模已极为宏伟。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万千香客信徒日月膜拜于宫中,香火一时之盛,独步天下。元末明初,该宫数次毁于兵燹。1993年修复竣工的桃川宫,规模远胜于前,道观宽敞,古木垂荫,水咽笙簧,香火更旺……触摸那写满创伤的宫墙,我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声声呐喊。
  桃川宫前庭有两株千年古杉,俗称“空心杉”,它成了桃川宫历史的最好见证。南宋的姜夔在诗中描述该杉为“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老杉殁于明正德(公元1506—1522)年间,现存的两株萌发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原杉蔸上,均主干硕大,树空叶茂,蔚为奇观。其中一株于清咸丰(公元1851—1861)年间被大风吹折,香躯耸峙,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至今仍枝叶婆娑,令人称奇。
  桃花源景区的景点如满天星斗,似不经意,却又有规划地分布在青山绿水间。这里的一楼一亭、一瓦一砖、一草一木更多地饱含着历史的沉淀,更紧地与陶渊明的田园之梦联在一起。
  缓缓走过细水长流的桃花溪,穿过穷林桥,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碑廊。当年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瘦文人多次徘徊在这桃花溪畔,望着片片桃花跌落溪水随水飘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走出诗词纷飞的古碑廊,几步之内便到了方竹亭。那笔直挺拔的方竹委实奇特,看时根根是圆的,摸时则统统是方的。整个桃花源只有此处有如此奇竹,全国其他名山胜景有如此怪竹者也十分罕见。据说方竹若移植他处很难成活。
  走过秦人古洞,站在半山腰朝东望去,便是豁然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指的就是此处。豁然台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秦人村,只见竹林掩映,茅舍座座,炊烟袅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好一处人间仙境!
  继续攀登,一鼓作气来到高举阁,登阁四顾,目极千里,陡生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稍事休息后我们便开始下山。过摩顶松,穿桃花观,赏集贤祠,沿途万树吐翠,鸟语花香,彩蝶翩舞,尽收眼底。
  充分领略了桃花源的雅韵情趣后,翌日一早,我们从桃花源俱乐部出发,乘坐机帆船游览了紧连桃花溪的夷望溪。坐在船上,只见河鹭翩翩,沙洲平阔,垂柳依依,芳草青青,笑声、歌声和惊呼声染绿了幽幽竹海中惊起的鸟影,一串串清唳从空中滑过,最后飘落在一溪的波光潋滟中。
  船在溪中柔若缎面的水上滑动,我们的目光瞄准在一个个动物山石的身上,极想搜寻这群“动物”的来历:“狮子”威武雄壮地走来,“麒麟”也步步相逼,“大象”步履蹒跚、拖着长鼻目视着游船,那条懒得行动的“青蛇”腾起了欢乐的舞步。“钟鼓堂”里的钟声鼓点惊得溪面波光闪耀,而“明月”生怕我们游兴难尽,扎入了夷望溪的画廊中,照亮着我们的航程。
  夷望溪与桃花溪交汇处有一“水心砥柱”巍然屹立,俗称水心寨,亦名夷望山。它孤竦中流,四周竣绝,岩腰分为两峰,如菡萏并蒂,岩纹斑驳,丹光碧影。古人赞曰:“环石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奇。”
  品着桃花源酒,边看边想,很快就到了马援石室。将军的战马长卧成为将军峰下一块隆起的巨石。将军乘舟伐蛮一去不返,只留下石室的耳朵倾听那历史的跫音。
  两岸美景应接不暇,当武陵鱼川和白马雪涛等景观被抛到身后的时候,蓦然回首,映入眼帘的却是横看成岭的绿萝山。导游说,这里每当细雨迷蒙之日,云光反射到峭壁便会出现桃花源全景水墨画图,其古树幽篁,飞濂迭水,亭台楼阁,历历在目。
  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游玩桃花源后曾说:游仙源者当以德山为前庭,以绿萝为门户,以桃花源为长廊,以穿石谷为堂奥,以水心崖诸山为亭榭,以五强溪及清浪滩为后户。
  这不正是今日桃花源的盛况吗?有诗为证:
  桃源在何许?
  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
  沿溪踏花去。
  泸州报恩塔
  杨晓璐
  银杏树叶儿满天飞舞,便到了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季节。顶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再登报恩塔。雨中登塔,别有一番滋味,虽不见浩渺长江的波光潋滟,秋水长天,但风掠云卷,霏雨墨烟,平添了怅然怀古的思绪。
  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中路的报恩塔广场,迎面映入眼帘的便是报恩塔,它因塔体雪白,又名白塔,是泸州市的标志性古建筑。据塔底碑刻记载,报恩塔是南宋泸南安抚使冯楫于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修建成的,一九九一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天来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报恩塔以“报恩”为名,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冯楫年幼丧父离母,后来他官拜泸南安抚使,寻母无着。一次在他生日时,乞丐们群集衙门外求食,其中一个瞎眼老太婆感叹说:“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如果他在,我不会流浪在此的。”冯楫听说后将她请进府中,问其儿身上有无印记,瞎眼老太婆说:“我儿子是联臂双胞胎,用刀分开后,一生一死,活着的儿子手臂上有长长的疤痕。”冯楫当即下拜认母,并跪地舌舔母亲的眼睛,母亲眼睛因而复明。冯楫不仅是宋朝高级官员,也是虔诚的佛教信士,自号“不动居士”,佛学造诣精深,他为报佛恩、母恩而修建了此塔。不论故事真假,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孝文化的传承,“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天大地大,母爱最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报恩塔蕴含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穿过音乐喷泉,拾阶而上便到塔底。报恩塔坐西向东,塔高32.16米,塔体呈八边形,层层上收。塔身直接修建于基台上,塔座边长4米,占地近百平方。仰视塔体,报恩塔为密檐式砖塔,仿木结构,七级双檐楼阁式,塔身四面开窗采光。底层檐下呈砖砌仿木拱形,再往上,每层檐下雕有瑞兽、琴瑟、经卷、如意、连枝等浮雕装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尖尖的塔刹如春笋般向上生长,塔由基座、莲台、相轮、华盖、宝盖、宝珠组成,塔基四角有四个金刚力士牵铁绳以固定塔身。昔年塔尖有金色青铜宝顶,每值旭日东升,宝顶绽放霞彩,故有白塔朝霞美称,被誉为泸州八景之一。
  从东侧的券拱门步入塔内,便置身于佛的世界了。塔内现存82龛,320余尊造像,造像分两类,一类为佛、菩萨,一类为佛传故事。由于年代远久,风化严重,加上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部分造像已面目全非了。
  塔的底层面门的塔心柱脚窟中,供奉着全塔主像——释迦牟尼。佛后雕塑帷帐门,倒斗形藻井,藻井后壁开龛作佛舟形背光。佛身着袈裟,结迦跌坐于束腰圆形须弥座上,双手于胸前结转轮印。其两侧的菩萨立像,头戴宝冠,发丝漫垂,肩披条帛,戴有胸饰,体态婀娜多姿。塔内为穿心柱式踏道,沿塔内石梯左旋而上,从第二层开始,塔心柱脚面、楼道两侧开凿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小龛石刻造像。造像包罗万象,佛传的、民间的以及传说故事里的。塔内的佛雕精密细腻,充分运用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线刻等技法,线条明快,颇具宋代雕刻秀丽的风格。穿过百尊造像登上第七层,临窗东望,从楼与楼的间隙看到了烟雨蒙蒙中的长江,江对面模糊一片。钟鼓楼的钟声在雨中穿梭,深沉清远,而报恩塔下的车水马龙,却添了秋雨的灵动。
  报恩塔是我国保存至今的少数几座南宋砖石古建筑之一,它质朴、凝重、浑厚,透出空灵的禅意,在历史烟河里浸泡了八百多年。春秋数易,报恩塔几经修葺,而今更加精妙绝伦。八百年来,它向人们讲述着报恩的故事,传递着“孝”的文化,让后世领悟到佛的真谛。
  栏目责任编辑:黄秋韵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醉在桃花源
相关作品
泸州报恩塔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