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姓朔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13
颗粒名称: 啜姓朔源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
页码: 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公元一三九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后,由朱允炆继位,即明建文帝。然而,朱允炆不满朝廷的削藩政策,起兵造反。公元一三九九年至一四零二年,建文帝与燕王朱棣对抗,最终建文帝失败,京城失守,而建文帝本人下落不明。据说建文帝在逃亡途中,经过一系列的计划和过程,最终定居于镇江市(当时的京口),并与自己的三位弟弟会面。然而,建文帝的封号被削除,他改去了一个新的姓氏——啜。建文帝后来离开镇江前往云南,而他的三个弟弟的封爵也被削除,并且后来都以非正常死亡结束。镇江市也因此更名为镇江。
关键词: 啜姓 来历 姓氏

内容

公元一三九八年,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农历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就是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元璋皇子众多,生前把皇子分封到全国各地。燕王朱棣其人善战,被分封到北平。朱允炆继位后他从不把侄皇帝放在眼里,后因不满朝廷的削藩作法,起兵造反。
  公元一三九九年明建文元年农历七月,燕王朱棣发兵造反,至一四零二年明建文三年农历六月,历时三年,直抵南京,自立为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哪里去了?历史没有记载,只是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事实却是,在明建文三年农历六月,京城失守后,建文帝朱允炆命宫人放火焚宫,皇后赴火身亡。后建文帝乔装剃发扮僧人模样和随行人员,分两路,一路从鬼门出,由神乐观道士王升助帮助乘小船到神乐观,另一路从水道御沟而行,奔神乐观,后坐船逃往京口(镇江市)。
  建文帝朱允炆到京口小住,便秘密通知其三位弟弟到京口会面。不久,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坚、徐王朱允熙都秘密来到京口驿舍。见面后兄弟几个抱头恸哭,此时雷声大作、暴雨顿盆、江水暴涨、百舸停游。满堂哭声,被雷声雨声吞没,这里发生的一切无人知晓。傍晚,建文帝设宴款待三兄弟和一起出逃的人员。席间吴王朱允熥问皇兄:“意欲如何?”建文帝说:“诸王叔恨我,武将叛我,文官弃我从燕,良臣捕,贤臣诛,我意已决,一心向佛,云游天下,以经书为伴。今会诸弟一面,日后实难再见。望弟弟们小心从事,早做准备,我儿文奎,年纪尚幼是我子孙之根。托付程济去汴梁,代我育养,为安危改祖姓,传世子孙。习诗书懂礼仪,勿为仕宦,务商农,求生存乐在其中。”这时程济和太子朱文奎离席,同时跪在建文帝面前,请求皇帝赐姓,建文帝忙扶起程济说:“小儿安危先生任重。我应该拜谢与你,姓氏还是程先生提个字吧。”翰林院编修程济没有推辞,沉吟了一会,说:“此地是京都门户,京口(镇江市),取口字为首,刻记改姓之地,取万岁帝号文字去点为皇帝去发之象,为又字,莫忘帝变之因,又字叠并,为兄弟聚首落难泣泪之样。合为啜字,意有吃吃喝喝永享口福之含。此姓帝意如何?”建文帝笑说:“好,就姓啜也,让子子孙孙都知道曾遭之不幸,五百年后啜氏遍布九州,都是允炆子孙。”
  翌日晨,建文帝起程,过六合(江苏六合县)至襄阳,往云南。朱氏三兄弟与兄允炆泣泪相别,各回府地,同年农历八月,兄弟三人的封爵全被燕王不同程度予以削废,以后也都非正常死亡。程亨和太子文魁与建文帝同行,后改道去汴梁,隐姓埋名以教书和帮人写文书为业。公元一四零三年,燕王朱棣迁都北平,改年号为永乐元年,帝号成祖。明成祖在农历二月下诏把北平改为北京。
  镇江城,当时有谣传,“靖难生永乐,京口变镇江,京字带北去,口字搁姓旁。”可人们很少知道其中的缘由,实际意思是:京字被燕王明成祖迁都带往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口字是建文帝,拿去作为姓氏的偏旁了,所以京口的城名就不存在了,改成了镇江。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啜殿信
责任者
袁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