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之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30
颗粒名称: 纪实之窗
分类号: I25
页数: 12
页码: 28-39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大爱无疆、武师傅长荣等。
关键词: 纪实文学 七里海

内容

李晓楠
  大爱无疆
  这是一个普通的人,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这是一位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唐山大哥:走进他,走进他那传奇的故事中。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被很多人称为唐山大哥。在苍海人生的道路上,他脚踏实地,用那双大手,用那颗饱满的爱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像一棵苍天大树正直、挺拔,延伸着大爱。像阳光洒满需要沐浴的地方。像夜航中的明灯照亮别人前行的方向,用自己朴素的行动,感动着我们这个时代,他就是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乡王打刁村的孙长连。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只是9岁的男孩,但就是从那时,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知恩、感恩的种子,他能回忆起众人帮助救灾的情景。在唐山人民饱受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信心的时候,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解放军、野战部队第一时间赶到了唐山,给唐山人民受伤的心灵以莫大的关怀。孙长连就是从那时起树立了实实在在的目标,帮助别人,帮助需要救助的人,这就是好人——唐山大哥最初的心愿,也就是这样一种追求,让他用实在的行动,天私的行动,将爱心传递、将奉献传递,成为新时代的楷模,成为志愿者大军中一名佼佼者,成为寻常百姓的心中“英雄”。
  2008年8月12日,中国平静祥和西南大地,突发地震,天灾人祸。受灾地区一时间路不通,电不通、缺水、缺吃、缺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果断决定,总理亲赴灾区,科学有序的救灾全面展开,这次地震也深深触动几千里之外的年青汉子,唐山市的孙长连。孙长连高大、魁梧、憨厚、朴实,典型的北方大汉,国字脸上写满了真诚与率直。在他心底萌生出前往汶川的想法:“我要救灾”像点点的星火,燃烧他一颗感恩的心,形成一种强烈的无法抗争的力量,他要上路了。
  5月14日清晨,清雾笼罩着村庄,宁静的村庄传出有节奏的马达声,孙长连驾驶着自家的农用车出发了,为了确保能真正发挥作用,他准备好电焊机、切割机、单轮小推车、地图及饮用水。满满一车,在妻子并不理解的目光中驶向南方。妻子不是没有爱心而是担心自己的丈夫。老人心脏不好,时常出现房颤,随时要送医院输液,特别是当时孙长连开了一家塑料厂需要打理。如果管理不好,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还有赔偿的风险,怎不让妻子担心呢?但他心已坚定,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帮助过我们,现在汶川需要帮助,作为唐山人,我不能袖手旁观,我即使在救灾中自己会损失很多金钱,但我却不能没有爱心,这是用多少黄金不能换的。
  怀揣多年的心愿,孙长连奔赴汶川。可当他开车到大港时,交警拦住了他,由于没有营运证不能驾车前行。他焦急的目光和恳切的话语,让交警心升敬佩,但必须要按制度执行,车辆暂扣。刘长连没有退缩,那种恨不能马上到达灾区的心情更加迫切。为了节省时间,刘长连马上打车赶往天津站,准备乘火车前往汶川。当买到票时,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夜幕低垂时,他才感觉有些饿了,忙碌一天也没有喝一口水,拿出随身带的水和妻子做的饼子、生咸菜,香甜地吃起来,他心里装满了希望,那就是他已经拿到了赶往成都的车票。当列车启动时已是午夜,孙长连倾靠在车窗,久久不能睡下,三十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惨状如电影在眼前闪现,那颗滚烫的爱心随时都要迸出心口,化作实在的行动,在感恩的路上绵延。
  当火车到达成都站,孙长连没有盲目奔向汶川,而是主动找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后,负责从双流机场接送伤员,运送货物。穿梭的人流,忙碌的身影,高大魁梧的他,格外显眼,不仅是高大的身材而是他麻利地搬运货物比谁都快,别人搬运一趟,他已经搬了三趟,汗水浸湿了衣裳,脸上挂满了汗珠,他用大手一擦继续干活,整个人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知疲倦。可细心的人会发现,由于长时间的劳作,他胳膊上的肌肉突突乱跳,那是过力的结果。
  就在到达成都的第三天,指挥部任命他为队长,带领37人赶往什坊镇进村帮助农民灾后重建。村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眼神中透着绝望,村子是出名的木耳生产基地,菌棒堆乱七八糟,竹片搭建的棚子已坍塌,没有了昔日的场景。孙长连把37人分成7个小组,这些来自唐山、青海、沈阳、河南的男男女女,有农民、有大学生,有工人、有干部,统一服从他的指挥,心理安慰组首先开展工作,并承诺绝不吃老百姓一口粮。孙长连决定一户一户帮助清理。第一天,很多同志的双手被竹片划伤,伤痕累累。晚上,他就挨个给换药,消毒清洗,37人挤在一户农家的草棚里,孙长连说:我们是志愿者,我们是来帮助受灾群众的,不能给他们增加任何负担。他约法三章,严明的纪律塑造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一个个竹棚搭起,一行行的菌棒排列有序,村长王大爷感动了,村子里的百姓感动了。起初对这些志愿者的怀疑态度彻底打消了。就在进村的第五天,王大爷拉着孙长连的手,操着浓重的川味说:你们真好,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们。彼此信任,才是友谊的基础。老百姓好像敞开了心扉,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孙长连每天把活动开展情况做了记录,将每一名志愿者的行动转化成文字,成为他永久的回忆,也成为村子里老百姓心中的彩虹。在进村10天后,孙长连带领的团队完成任务,就要撤离了,送行的182口人久久不愿离开,带着失去亲人的那份感动。孙长连这个北方汉子挥泪告别众乡亲,其实他们给予的不仅仅是重建家园的行动,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让村子里的每一个人感动。也许今后就不曾见面,留在心里的那份感动将印在历史的诗行中永存。
  当孙长连怀惴着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特殊证明”来提取暂扣的车辆时,天津交警肃然起敬,敬礼、鼓掌,这给了孙长连莫大的鼓励,在彼此交流感激的目光写满了真诚。
  胸怀大志,始于足下。孙长连这位普通的农民演绎着很多动人的故事。成为街头巷尾的“焦点人物”。但他心存朴素,没有在成绩和掌声中迷失,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2010年4月24日,孙长连长途跋涉赶到了四川省都江堰市八一高级中学,因为这里有他牵挂的3000多名师生——来自青海玉树州第一中学的亲人。
  2009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孙长连第二天就飞赴灾区,进驻玉树州第一中学,12天的志愿服务让师生们难忘。搭建临时帐篷,修建临时厕所,没日没夜地劳作,第四天,孙长连高烧40度,晚上烧得说梦话。校长尼玛坚持送他去医院,他摆摆手,吃了随身带的退烧药。
  第二天,当尼玛校长来到他的帐篷时,没有人,尼玛老校长心急地四处寻找,最终在厕所找到了他,孙长连正在用手掏粪便,由于下水不通,孩子们不能用厕所,他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掏。尼玛校长不能相信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北方汉子,竟有如此伟大的心胸和朴素的心肠。当孙长连知道藏族学生小次央宗父母在地震中父母双亡,他就每天晚上陪孩子数星星,他了解孩子的孤独。离别时,还给孩子留下了五百元钱,并说,今后不要断了联系,就是听一听声音,也会是美好的祝愿。其实他割舍不下的是全校的师生,离别时,洁白的哈达一条又一条地敬上,他感动的热泪盈眶,自己仅仅尽了一份微薄的力量,灾区师生就给予了这么高的敬重,这更激发了他永远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那份热情。
  得知玉树州第一中学整体搬迁到四川省都江堰市八一高级中学时,那种装满心里的牵挂催促他再次上路。惊喜的重逢,没有过多的话语和客套,他挨着教室修理灯管,修理桌椅。晚上他就和孩子们围坐在操场,唱歌跳舞,并把唐山的“皮影舞蹈”展示给大家,一时成为孩子们追捧的“红星”,他的粉丝取名唐山,唐山和青海亲如一家,现在在四川再次相聚,孙长连和师生们的感情再次升华……
  又一次的离别,又一次的泪洒衣襟,每一次的分别都是同样的感伤。孙长连含泪带笑,他说等孩子们搬回青海,他还会去看他们。尼玛老校长将多年收藏的一块奇石送给他时,他执意不收,看到老校长真诚的眼神,他接受了。虽然这次他花了四千多元钱为孩子们买了文具,可临走时,他还是悄悄在办公桌上留下身上所有的钱。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尼玛校长,我会再来,我忘不了你和孩子们。
  爱需要奉献,真情需要传递。孙长连全身救人、帮扶济困的事迹为百姓所熟知,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奖励。2012年3月被天津市宁河县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人物;2012年12月被中共唐山市丰南区评选为道德模范;2013年1月他的事迹被丰南区电视台录制成“德风化雨”专题片。2013年2月,唐山市电视台、市文明办组织直播五十分一—“善行唐山”,他受邀参加讲述自己一次一次救援的往事,感动了所有观众。
  2013年3月,他被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评为“都江堰市见义勇为荣誉公民”。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人不理解他,一次一次搭钱出力,为了啥,就你逞能?起初孙长连并没有在意,上班挣钱养家。各种流言铺天盖地,原本和谐的家出现了裂痕。妻子李玉凤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再到怨恨。妻子不理解,孙长连太出名了,这样会遭人恨。她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图名、不求利。可眼下,闹得沸沸扬扬。她劝孙长连不要再做傻事了。可孙长连倔强的性格,注定了他要坚持走的路。妻子劝说无效,生气回了娘家,就连出嫁的女儿也不愿再回家看他。每当夜晚躺在床上,他细细想自己走过的路,难道错了吗?摸着救人留下的疤痕,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再次回想起唐山大地震子弟兵救人的感人画面,他坚信自己没有错,一定要在志愿者的路上走下去。
  第二天,他心怀内疚和妻子见了面。妻子并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妻子见消瘦了很多的他,心里酸酸的。推心置腹地说,这几年,你外出志愿服务,搭进去几万块钱,我没有说什么,这几万块钱是咱多年的积蓄,说不心疼,那是假话,但我理解你,知道你那颗心是火热的。可周围群众的不理解,我抗不住闲话。妻子说完泪流满面,孙长连知道,自己对别人满腔热忱,确实忽视了妻子的感受。他也深情地说,我会找一个赚钱多的工作,把老房重新收拾一下,这么多年你辛苦了。我们在危难时,人家帮助过咱,咱不能忘恩,不能忘本哪。
  发息肺腑的交谈是沟通最好的方法,妻子再次和丈夫站在了一起。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真的不容易。孙长连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认为做好事,多帮忙人不上当,没亏吃。唐山大哥,自己当定了。家里平定了,外面又传出孙长连是为了出名才干那样的“傻事”,就是为了“显摆”自己。孙长连再次陷入了苦思。怎么这么多人不理解,自己确实就是想帮助人,没有丝毫的名利所求。就在他感到困惑时,他女儿的公爹——亲家李建来朴素的话语让他坚定了信心。志愿服务国家提倡,男女老幼都能参与。尽一份力,献一份爱心,这是正常心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要坚持,不必彷徨。让世界充满爱,需要大家的努力,如果都袖手旁观,和谐社会何时能建成。亲家的一番话,再次坚定了孙长连的信心。
  “我爱你雅安
  我把心交给你
  灾区人民勇敢
  全国人民是你的亲兄弟
  亲兄弟
  要像汶川坚强站起
  要像玉树鼓起勇气
  党和政府来关心/抗震救灾定胜利。”
  这首《雅安明天更美丽》的歌词是孙长连在赶赴雅安救灾的晚上、写在火车票上的。当四川省著名艺术家熊光斗得知孙长连从遥远的唐山而来,曾先后参与19次救人,多次赴灾区救灾时,仅仅用了一个小时就谱好曲。白天救灾,晚上就和灾区的人民唱起这首歌,相互鼓励,彼此支持,歌声在夜空中回荡,亲兄弟,定胜利。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是美好的祝愿,没有飘渺的承诺,却是风雨同行,同舟共济,唱出重建家园的美好心声。
  在雅安参加了10天的救灾活动,很多人都认识孙长连,因为他教大家唱歌的视频被传上网络,他的粉丝剧增,一个普通的唐山大哥,在雅安同样留给灾区人民美好的回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民人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无论是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还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无论是山崩地裂,还是生死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孙长连曾被授予“大地丰碑——中国百业时代英雄人物”。也收到过无数被救群众的感谢信。而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位平凡的志愿者。翻开他的履历,小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当过饭店老板,当过企业老板,当过村长,搞过运输,不管干什么工作,慈善之举,志愿服务从没有停止过。孙长连的妻子说,他救过10多个人的命,为救人他跳过结冰的河水,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为了救人他跳入火海,毫不惧怕。他救过青海人、四川人、广西人、吉林人、天津人、河北人……
  沧海一粟。他是千千万万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不是奇葩,但留有余香,他不求名利,却被人所熟识。他就是唐山大哥——孙长连,一个让人敬仰,让人永远铭记在心的“唐山大哥。”
  武师傅长荣
  李瑞林
  傅长荣(剑秋)
  傅长荣拜三师学艺
  傅长荣(1880—1954),天津宁河县曹庄人。少时读过私塾。“当年先大人因无田自耕,出为负贩,与同行结伴往返于燕赵之地,本薄货少不若大商之可比。途遇强盗辄作俎上肉,任为宰割,苦之”(节录《形意真诠·傅剑秋跋》)。
  傅长荣1899年随父去关外趸货,遇匪劫道,被“燕赵拳师”尚汇川解围,转年拜尚汇川为师学少林宗法。
  1903年,傅长荣又拜走出朝廷“御国术馆”的教习申万林先生学形意拳,申先生赐傅长荣艺名剑秋。期间,申先生介绍傅长荣向刘凤春学八卦掌艺。
  1913年,申先生的女婿在东北被绑票,临去料理之前,介绍傅长荣和宁河县的另一位武林好汉唐维禄,到天津拜师“天津单刀李”李存义学艺。傅长荣“将仅有自耕之田三亩,悉鬻于人,备礼以为赘,拜投李(存义)先生”(节录《形意真诠·傅剑秋跋》)。
  唐维禄、傅长荣带艺从宁河县芦台镇前往天津投拜武师李存义,路过潘庄村时,二人登门拜访李存义的弟子张鸿庆,张鸿庆陪同到天津拜师李存义。
  傅先生集名师之长,汲各路武林豪杰之精粹,“严命好好学技,如能学成,佐理经商,可免冻饿。剑秋奉命,且目睹高人身手,羡而苦学自励:渐壮慕先生(指李存义)名,负籍于门墙,朝夕领诲,刻苦磨练,与同窗尚云祥、郝恩光、黄柏年、李海亭、马玉堂、姜玉和诸兄,切磋多年,各识肤浅。数度随父旅中,宵小摄伏,亦少慰父望云尔。毕生浪迹南北,教徒自遣,以先生所教,传之后秀,发扬光大。”(节录《形意真诠·傅剑秋跋》)。
  傅长荣刻苦练形意拳八年,“其拳术风格酷肖李存义先生,遂成名家”。(节录《形意真诠·傅剑秋跋》)。
  在抗御列强侵略的年月里,傅长荣先生满怀中华男儿之血性,浪迹南北,踪遍十一个省、市,责无旁贷担负起了一个中华男儿的责任。
  傅长荣在“北戴(彬元)”家护院
  震惊世界的“大沽口之战”,是西方八国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场灾难,整个中华民族都陷入了危难之中。灾难发生的地域就在宁河县管辖的北塘、汉沽两地,国无宁日,居家不安,黎民百姓人心惶惶,整个世界完全被阴霾的环境笼罩着。
  清末年间,汉沽留庄曾经出过一个名噪中华的书法大家,叫戴彬元,有“南黄(自元)北戴(彬元)”之称誉。从祖父到儿子,连续四辈做官,家境比较殷实。1916年,儿子戴彰勋任内蒙古多伦县的知县,带领军民奋勇抗击被沙俄收买的陶克陶胡等蒙古叛匪,无力顾及家眷。
  当时的社会秩序非常混乱,汉沽留庄戴家老的老、小的小,且多是女眷,担惊受怕,全部迁居宁河丰台镇躲避。在汉沽教授形意拳的丰台镇武师唐维禄,为戴家引荐师弟傅长荣来到汉沽留庄戴家,看家护院三年,并传授武艺。
  武林人讲德重义
  1919年,傅长荣来到沈阳车站,教“脚行”形意拳,口碑很好。“东北王”张作霖的副官薛颠听说关里来了武术高手,和傅进行了比试,结果输了。有传说,薛颠自感无颜,去了山西再次学艺,创编出了“象形术”。其实不然。2012年暑季,作者与深州李老能五世嫡孙李志军交流,沟通了在河北束鹿辛集市有郭云深留下的独门武艺“五拳五身(实为五拳八身)”,薛颠的“象形术(五项八法)”武艺借鉴于此。
  令人感到遗憾和啼笑皆非的是,薛颠和傅长荣都是李存义门下之徒,只因学艺时间有前后,加之见面没有报家门,玩了个大水冲倒龙王庙的游戏。
  1921年,李存义先师寿终,天津设了灵堂,中华武士会的门人全都来吊孝。门人们素日为求得生存各奔东西、闯荡南北,齐聚一次实在是不容易,大家互相鼓励、举杯痛饮。薛颠受大家的敬待,酒喝得有些超量、头脑昏沉,有三分醉意,忽然提出要与傅长荣做“武艺表演”。
  此时的傅长荣还没有脱离出丧妻的阴霾,精神萎靡,心情不好,没喝酒。
  在感情悲恸之际,弟子、学员们对薛颠突然提出的要求感到惊诧。唐维禄、尚云祥、傅长荣、薛颠都师从李存义,在武林界也是既有名望又要好的朋友。唐维禄、尚云祥互相使用了眼色,交换了意见,担心本来情绪就不好的傅长荣,此时有出现问题的可能。一旦失手出现纰漏,在武林界、在公众面前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况且还是在恩师的追悼会上。便紧走过来嘱咐了傅长荣几句,意思是现在给恩师吊孝治丧,不分场合作表演,且带着情绪,很可能出现是非,最好是拒绝:实在强求脸面也只能点到为止,决不能因个人的一时痛快,而伤害了“一家人”的感情,结下恩怨。
  傅长荣、薛颠两人各倒退一步,突然,薛颠抢进一步,做了左掌上穿之姿。与此同时,傅长荣也寸步抢进中门,做了右手上穿之势,用金鸡点头的动作直劈薛颠的左肩;
  薛颠看到来手急后撤一步,右手迅掩裹变手,用反背锤直击傅长荣的面门;傅长荣瞬用撩手炮做击打薛颠胸部之动;
  薛颠用左手外扳,用右手发钻拳,直奔傅长荣的上盘;傅长荣斜行换步,用右手上穿横拨,伏身起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了一个推窗望月;
  薛颠有遭击之感觉,瞬间产生了必败无疑的想法。
  傅长荣并没再发力,手脚也静止不动了,酒店里响起一阵掌声。
  傅长荣为化解矛盾做出了姿态,受到同门的称赞。薛颠从心里还是佩服傅长荣给自己留了情面。
  傅长荣收到了特别邀请信,天津县国术馆的馆长薛颠要举行酒会,邀傅长荣赏光。傅长荣找到师兄唐维禄、师弟张景富商量。转天,唐维禄撒开快腿,三更行、凌晨到达天津,找到尚云祥沟通。尚云祥非常同意芦台三位师兄弟的做法,“同是习武人,产生矛盾很正常,一定要和解,但要有人高姿态。矛盾需要通过时间逐步淡化,不可以结疙瘩。”尚云祥、唐维禄及时找到了薛颠,并代表傅长荣向薛颠道歉,多次问候薛颠,薛颠与傅长荣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天津县国术馆由谁担纲?当时引起过很大的争论。在武林好汉中有威信的唐维禄、尚云祥二位先生经过全盘考虑,认为由薛颠担任还是比较合适,便提了出来。唐维禄、尚云祥进行了多方的斡旋。很快,天津《益世报》登载了薛颠任天津县国术馆馆长的消息。傅长荣及时赶到天津祝贺。
  国术馆的看门人向薛颠禀报:“有一位姓傅的先生求见。”
  薛颠急忙出门迎接,二人握手言和。
  擂打日本武士
  1919年秋,日本武士小佐次郎在沈阳南河沿摆了擂台,狂称专打“东亚病夫”。廖廖无几的应擂者均被拿下,有一名奉军士兵被打下擂台摔死。
  沈阳的老百姓的心情都很压抑,人们跺脚的、骂娘的、咬牙切齿的、哀声叹气的,都说这个日本人太猖狂,可又无人能惩治他,无奈,自责、自疚,盼望有克敌的救星出现,为中国人出这口窝囊气。
  摇头晃脑的日本翻译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在擂台上信口雌黄:“小佐次郎太君在沈阳摆擂三天,没有对手,明天封擂。还有谁不服气,写(生死)帖比试,有言在先,打死勿论。”
  日本人蛮横、狂妄的态势,信口雌黄的话语,让初来沈阳的傅长荣感到异常的气忿,又有蒙受奇耻大辱之感:“我泱泱华夏的土地上咋能让侵略者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独身在他乡谋生计,39岁的傅长荣来到擂场,脱下大褂,摘下青绸瓜皮帽交给弟子,又紧了紧布腰带,走到擂台的一侧,对着坐在书桌前的日本翻译说:“写上,有河北宁河的傅长荣与小佐领教。”
  为虎作伥的汉奸对着傅长荣冷笑一声:“就你?敢和日本武士打擂,考虑好了,上了擂台再后悔就晚了。”
  日本翻译愣了,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故意大声地问:“不要不服气,写了帖就得上擂台,生死没保证。有言在先,打死勿论。”
  对汉奸的懦弱、日本翻译的轻视,傅长荣不屑一顾,在生死帖上面按了手印,健步走向擂台。
  围观的百姓见傅长荣走向了擂台,拍起了密集的雷鸣般的掌声。
  傅长荣走上擂台,对着围观在台下的沈阳父老规规矩矩鞠了一躬,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台下又响起一阵如急风骤雨、超雷鸣般的掌声。
  人们开始互相交头接耳:
  “是关里来的脚行。”
  “是个武术教练,听说有两下子。”
  “告诉武士,狠狠地打小日本,打死最好。”
  人们高兴得不得了,好象擂还没打,傅长荣就当了擂主。
  “静一静。”日本翻译握着生死帖走到擂台前,晃着双手宣布:“有应擂者报到,傅长荣,河北宁河人,奉天铁路武术教练,愿参加擂台较量,已经递了帖。有言在先,打死勿论。”
  摆擂的日本武士小佐,长的五大三粗,胸脯上长着茸茸的黑毛,让人一见就产生一种凶神恶煞的感觉,从娘胎里带来的就是打手相,腆着大肚子,纯粹就是一头猪。说实在话,要动气力,还真够傅长荣忙活一阵的。
  傅长荣心里也盘算着:“必须智取他,坚决把他拿下。”
  听到刚才暴风雨般的掌声,小佐也心中发毛。不知来人武艺底子的薄厚,加起了小心。狡猾的小佐以主办者特有的优越条件,打消耗战,先派一个弟子出场,试试打擂人的武功,消耗他的锐气。
  小佐的弟子一上场,就用柔道的动作抓傅长荣的肩部,傅紧侧跨一步,左手抓住小日本的左手腕,右手磕打其胳膊肘关节,左脚用力踢了小佐脚腕,一个千金坠地的招术,把小日本的脚腕踢成骨折,手腕扭得不能动弹,顷刻倒台。还没明白过劲的小佐弟子就做了挨打的试验。
  台下的百姓解恨死了,高兴得拍巴掌、呼喊,响声一片。
  没等把倒台的替死鬼搭走,小佐又急忙派上另一个日本武士,临上阵前还叽哩哇啦地“嘱咐”一通,意思是别和他交手,多和他纠缠,消耗他的体力。再次上场的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极力想表现表现,忘记了嘱咐,一上场就似恶虎扑食,舞动着张开的双手朝傅长荣门面抓来。傅长荣顺水推舟,跨步闪身躲其风头,双手重击其斜横身体之软肋,瞬间发力将其打下擂台,跌折了腿。观擂的百姓们又发出了似万马奔腾般的掌声。
  轮到小佐出场了。
  满怀着民族仇恨的傅长荣横眉怒目,怒不可遏地面对小佐,没有了疲劳,精神也兴奋了起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决要用日本人的脑袋祭我中华同胞。”
  见小佐出场,围观百姓忘记放下拍掌的双手,仍然停举在胸前,伸着脖子翘着脚,一定要看个清楚。不用说,心情肯定非常紧张。
  日本武士小佐如刚吃过死人肉的野兽,双眼布满血丝,紧盯傅长荣。傅长荣认真扫视了小佐,突然间发出崩拳,被小佐侧身躲过。
  傅长荣有扑身之动,小佐去抓傅的双手、腰带,想用柔道中的背口袋战术摔傅。傅用胳膊肘把小佐的手崩开,瞬发钻拳直崩小佐的脸部,小佐顿时两眼冒金光,鼻子淌出了血,突然嚎叫一声,一个摇晃,“咕噔”一声倒在擂台上,傅长荣油皮没蹭。台下顿时响起了掌声,吼声如电闪雷鸣、山呼海啸般不止。
  小佐不服气,稍作休整再较量。小佐使出吃奶的力气发起进功,凶狠出拳。傅长荣见其有垂死前的挣扎感,便贴其身,缠绕其左右,与其兜圈,让其敞开释放。偶尔伸手,以攻为守,故意逗小佐,逼他移动笨拙的身躯,耗其体力。几个回合下来,小佐找不到在傅长荣身上下手的地方,有了威胁感,额头开始冒汗,脚步也渐紊乱。
  武艺纯青者:“头发根耸起,虽微毫发,力能撼山,血气沸腾,令人勃发英雄气概;舌根一颤,能发出狮子般巨吼,声不出嘴,如沉闷的春雷。嘴咬着劲,有吞象之狂;牙之功用,令敌胆颤,有意念中的狂劲,能慑敌之魂飞胆丧;爪之所至,立生奇功,手、脚之指顶有穿洞、推山之功。”
  傅长荣颤动着舌根,发出闷雷般的吼声,小佐不知道傅要卖啥药,产生心怯胆颤之感。傅长荣此时多做上盘小动作,比划十八般武艺,牵小佐做出大动作。傅长荣虚虚假假的移动身体,把小佐搞得眼花缭乱、视线朦胧,眼神跟不上傅长荣的身形、双手的动作变化,额头、身上开始流汗,脚步逐渐不协调。
  傅长荣见火候已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出拳踢腿,打得小佐无招架之力,无藏躲之地,只有后退了之。又步步为营,步步紧逼小佐不舍,逼得小佐退到了离擂台边缘还有尺八距离时,发出一记重劈拳,重重落在小佐的前胸,只听小佐“嗷”的一声,应声倒身。说时迟、那时快,在小佐身体倾斜,还没完全落地时,傅长荣又照小佐发出重重一脚,分不清是踹还是踢,只听一声响,小佐接近立方的肉体被弹出擂台有四五米远。台下的百姓赶紧后退,为小佐“让”出一块撂置接近“立方”身躯的地方,沉闷的“嘭”声响过,小佐像一堆臭肉砸在地面上,腾起烟尘,发出“唉吆”声声。
  “打得好!”
  “太解气了。”
  “摔死小日本王八蛋,活该!”
  “大侠有种,是条好汉”!
  欢呼声、咒骂声交织在一起。人们蹦着、跳着,可劲地拍着巴掌、呼喊着,各种声音汇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音潮,响彻在打擂场上空,经久不息。傅长荣以自己精湛、高超的武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忍受侵略,勇于同侵略者做殊死搏斗的傲骨雄风,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令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威风扫地。小佐被中国人打死了,丢了日本人的脸面,立刻集合了人马抓傅长荣。而傅长荣在人声鼎沸的气氛中,在沈阳百姓的掩护下,迅速离开了是非之地,返回了家乡芦台。傅长荣痛打日本武士的故事,在家乡传为美谈。
  傅长荣给张作霖当护卫
  傅长荣第二次闯关东的1925年,是在李景林的举荐下,做了张作霖的护卫长兼东北军讲武堂教官,教张学良及东北军军官武术。1928年6月,发生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同行的傅长荣幸免于难,事后返回家乡。
  张作霖(1875—1928),北洋奉系军阀首领。1916年,任奉天督军、东北三省巡阅使等职。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从北京返回沈阳的火车,凌晨5时23分经过南满路和京奉路交叉道口皇姑屯车站时,张作霖被炸,抢救无效,于9时30分死去。傅长荣随车行,幸免遭难。
  有关傅长荣参与“皇姑屯事件”之事,作者辗转找到知情的宁河县政协文史、文化教育委员、已经退休在家的76岁的钱铸塔老师。钱老师20年前就想整理此段史料,并两次到沈阳,找在沈阳工作的学生王俊英(驻沈阳某部队政委)、张秉利(沈阳军区卫生部干部)、霍玉金(在苏家屯检察院工作),通过他们,找到了知情人,肯定了上述事情的存在。
  改革开放初年,张学良曾经从国外托人捎信到宁河县芦台:“直隶宁河县的傅长荣先生曾经做过我父亲侍卫长,教过我武术,皇姑屯事件中险些丧命,不知后人的情况如何。”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没走出“文革”的阴霾,没人敢出头办理此事。一件有影响的大事,无声无息地销声匿迹了。
  傅长荣把形意拳术带上武当山
  1929年11月上旬,根据国民党浙江省223次会议决定,在杭州东楼通汇桥举办了“国术游艺大会”,热闹非凡。会场悬挂孙中山的肖像,有国民党政界要人孔祥熙、孙科、宋子文、阎锡山、宋哲元等为大会题字。国民党浙江省主席兼浙江国术馆长张云江函请李景林协助筹办,并任命李景林为大会评判委员长,孙禄堂为副委员长兼评委。傅剑秋、孙存周(孙禄堂之子)、尚云祥、黄柏年、李子阳、马玉堂等人为监察、评委。“国术游艺大会”组委会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代表,包括寺庙的尼姑。唯道教圣地武当山的代表没有到会。会后,傅剑秋奉李景林之命,去武当山探访徐本善。
  武当道总徐本善,号伟樵,武当干乙真人,河南省杞县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为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为将徐本善培养为一代道总,明了真人对其要求甚严,严令徐本善一生不得与宴,不准亲近女色,并告诫:“武术者,击技之术也;武术者,苦术也。”
  徐本善练得艺高技湛,曾独身战三十个泼痞,挥手把紫霄宫大门口重七百斤的庙宇望柱甩出两丈开外,令泼痞们胆颤。
  《武魂》杂志编辑张永春曾经在武当山习练过武艺三年,徐本善是其太师爷的辈分。张永春每次回家居地上海时,总绕道到武当山探视师父、师爷。他亲眼见过傅长荣写的张三丰《云水集》字幅。
  1929年,浙江杭州举办武术表演赛后,傅剑秋(傅长荣艺名)带着李景林写的书信一封,前往武当山拜会徐本善。傅剑秋一路风餐露宿,披荆斩棘,途中与劫匪、蛇、兽等作斗争,战胜各种困难,到达武当山,与徐本善道长“串腕子”(换艺),傅剑秋在武当山逗留了半个多月。
  徐本善道长说:“傅剑秋的到来,是形意拳上了武当山。”武当秘功的传授由于单传和道规的清严,一般鲜为人知。傅剑秋专访,与徐道总相见恨晚结为挚友,并连日交流拳功心得,切磋武艺,武当秘功才由傅剑秋传向外界。
  徐道总及道众无私帮助红军,贺龙军长深为感动,馈赠黄金20两,作为修缮武当宫观之资。贺军长并以徐本善道号“伟樵”二字作藏头对联一副,亲书赠给徐道总,上联为:伟人东来气尽紫;下联为:樵哥西去云腾霄。
  1932年,徐本善道长为保存贺龙部队的钱饷,被民团八名暗枪手杀害。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徐本善道长为革命烈士。葬骨紫霄宫大门口侧。
  形意拳术传入了太极圣地武当山,傅剑秋功不可没。傅剑秋向道长徐本善传授了形意拳术,也从徐本善手里讨教了“乾坤球”、“玄武棍”、“龙门枪”等术,学习了武当门的刀、枪、剑、戟等全挂武器械术。
  离别时,傅剑秋提笔节录张三丰“云水集残篇”七绝四首赠徐本善道长,略表感激之情并作为纪念:
  稳步玄门笑颜开,黄金为殿玉为台。凡人莫忘仙木引,自架云梯许上来。
  七十二峰任往还,结庵为道道为先。道袍自古尊八卦,宦途如芥又如烟。
  秦鄂往来如逝波,身背琴剑唱道歌。太极阴阳易甲子,九宫八卦传汉河。
  参上秦川过往还,光阳荏苒几变迁。归隐岩上修道业,太阳阴阳奥无边。
  徐本善当即回赠傅剑秋:
  七十二峰任往还,结庵为道道为先。太极阴阳易甲子,官途如芥又如烟。
  公元1929年秋道长本善武当题(印记)
  傅剑秋把徐本善回敬的墨迹带回了芦台,“文革”被焚毁。
  傅剑秋的无锡弟子裴锡荣著书《武当气功述真》,作者拜读过。此书无定价,内部发行,内容介绍了1911年至1949年间的气功发展史,书中写道:“道家代表人物陈樱宁、徐本善、傅剑秋等,徐本善是武当山道总,精拳功,人称“徐大侠”。傅剑秋精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曾拜李存义大师学习形意拳。1929年访问武当山,与徐本善结为道友,两人交换了拳功。”
  徐本善道长撰文:“根据傅剑秋所传拳艺,遂形成武当山中形意拳一支,武当派中之形意拳应始于1929年。”
  觅傅剑秋的足迹访问无锡
  傅剑秋两次落脚在无锡,在此地生活十多年。中途虽两次回宁河老家探望,对在无锡生活等情况有所介绍,但对关心傅剑秋的家乡武林传人来说,仍有“猜”谜之想,渴望得到更多。2006年五一节前夕,作者千里迢迢往返四千多里路程,赴无锡9天,沿傅剑秋足迹觅传人,探访究竟。
  1991年,无锡的傅氏传人钱丹科,代表师父范震远发表文章“《技击名家傅剑秋》补记”,怀念恩师傅剑秋。介绍了“民国22年(1933),傅剑秋由当时江苏省国术馆教练、形意名家姜玉和之徒褚桂亭介绍,携子少侠来到无锡,担任驻惠山的浙军项致庄部队的武术教官,项致庄部队当时驻无锡惠山。有高童柏、杨剑青、乔祉鸿、王增茂等数十人来拜师学艺,学习形意八卦拳。(无)锡地之有形意拳、八卦掌,实由傅剑秋先生开始。”
  当时有约方圆十平方公里的(无)锡地已经有1923年发起组织的“国粹体育会”、1924年发起组织的“精武体育会”、1928年组织的“申新国术会”、1929年发起组织的“西神国技研究社”、1934年发起组织的“至光拳社”等五个民间武术组织。
  1988年3月15日,有山东成武县的张继魁先生到芦台给师父傅剑秋扫墓,由杨义清先生做的接待。张继魁是1934年驻惠山的浙军士兵,受过傅氏父子的拳术教谕,交情甚笃。
  1929年,在浙江省举办的“第三届国术游艺大会”上,天津形意拳大师李子扬的儿子李春芳取得优异成绩。1934年,项致庄部队撤离无锡,傅剑秋随同,辗转流寓杭州,在城隍山继续教授形意拳术,收弟子王之华、何景森等。
  1944年,由无锡的范震远牵线,联络董焕文、钱康仪、杨定香、沈宪章、安寿梓、厉鼎盛、蒋蓉卿、蔡荣生、秦育万等10人,请高童柏专程至杭州,聘傅剑秋再度来无锡。并言明,先生的衣食住行一切均由此10人资保。
  傅剑秋来到无锡,在西河头村范震远的家里举行了拜师收徒仪式,傅剑秋寓居于崇安寺大雄宝殿旁一小室内。每天晨昏二次课徒,地点在古崇安寺的大雄宝殿,从学者、拜师者日益增多。傅剑秋教徒授艺,从不敷衍马虎,要求非常严格,示范动作不厌其烦,非至学者心领神会为止,虽近古稀之年,精神不减。1946年,以傅剑秋所传学员为主,联合无锡多位武术家,组织成立了“国术研究会”,聘请傅剑秋为主教练,有会员150多人,为无锡兴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傅剑秋在无锡传下的拳术和器械术:杨式太极拳、太极剑;八卦掌;形意拳、五行、十二形、连环、八式拳、杂式捶、十二横拳、十二连捶、连环八式、阴阳八手、生克、八连捶、三手炮、形意三棍、五行刀、五行剑、大六合剑、小六合剑、子龙大枪、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八卦刀、单刀进枪、形意三十六棍、武当对剑等。傅剑秋的武艺精湛,锡地门人及学生均未能尽得其传,能略窥其门径者,仅高童柏、宁大椿、裴锡荣、范震远、袁士荣、范文元、沈宪章、刘葆良、钱康仪、张慰祖等数人。
  解放后,“国术研究会”改称为无锡市国术筹委会,范震远为筹委会主任、高童柏为副主任。1957年,更名为无锡市武术协会筹委会,宁大椿任主席,范震远任副主席。武术事业深深扎根在无锡的群众中,并得到蓬勃的发展。口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大爱无疆
相关作品
武师傅长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