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22
颗粒名称: 人在旅途
分类号: I269.7
页数: 6
页码: 68-73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烟波漓江、走进俄罗斯等。
关键词: 七里海 文学作品

内容

陈梅青
  烟波漓江
  先在张家界看山,随后到桂林看水,此行可谓游山玩水了,对于想亲近自然的人来说,也算不虚此行。张家界的山绝对与秀沾不上边,因为它太高;称其为险呢,也不十分准确,因为险峰也有路,而张家界的山峰却刀削斧劈,直上直下,无路可走。我把这称为突兀,奇崛。进入张家界,犹如来到了剑林,一把把直插云宵,让人望而生叹。这就是张家界,这些山峰就是张家界的标签。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外貌特征。张家界的山与众不同,所以它才能声名远播。正因为有这样的山,才不能不坐它的索道,索道给人的感觉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由于山的陡峭,索道载着人几乎垂直上升,人在封闭的舱中坐,听着头顶传来的轧轧的声音,看着地面一步步离自己越来越远,索道也似乎越来越费力,轧轧声越来越刺耳,胆小的人终于不能负荷,精神几近崩溃。最不幸的是,我生来胆小,巨大的恐惧攫住了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当时那揪心的感觉。幸亏我没有彻底失去理智,还知道自己纯属杞人忧天,索性把眼一闭,心一横,由它去吧,爱咋咋的。
  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或登高怀古,或傍山而居,他们喜欢山,喜欢山的开阔气象,喜欢山的雄伟气势,喜欢山的包容与内涵。而我是女人,我则更喜欢水。当索道心悸的感觉还鲜明的时候,我已置身在漓江的游船上了。
  百里画廊,名不虚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山是桂林的山,水是桂林的水。虽然相距并不遥远,可二山如此不同,对比之强烈,就像黑与白。张家界的山太生硬,棱角分明。桂林的山则温柔,线条流畅。张家界的山像男子,伟岸高大。桂林的山像女人,小巧玲珑。张家界的山用一种动态的张扬来欢迎客人,而桂林的山则静候默立,脉脉含情。夹江两岸,村落掩映于浓荫之中,鸡群在草丛中觅食,狗儿摇着尾巴跑前跑后与担水的农夫嬉戏。偶见平整的梯田犹如茸茸的绿毯,整洁开阔让人心情愉快。时有江边或江中的沙渚,石砾中年青人挽裤赤足于水中嬉戏玩耍。更有一丛丛一簇簇茂盛的凤尾竹亭亭的身姿随风摇摆,频频点头。头一次见到凤尾竹,心中涌起一分激动,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纯粹的女性的绰约风姿。
  十月中旬,雨季已过,漓江的水低了很多。河水碧绿,清可见底。经常爬山,看惯了山泉的清澈,何况在此之前,已经与湖南的茅岩河彻底亲密接触了一把,对于漓江水也就失却了太多的惊喜。不过,那份喜爱还是有的,唯有水,才能最终诠释自然之美。况且漓江的水又是那么的静,游轮鱼贯而行,划破水面,只一瞬,即又恢复了平静。船是缓的,让你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水是静的,让你感觉不到船在前移。船是缓缓前行,水是悄悄流淌,空中还有丝般细雨飘落,雨雾中的山山水水,似梦似幻,“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人宛如脱离凡尘,置身在梦境。尘事的一切烦恼,都被荡涤而净,心无杂念,如同江水一样的澄澈了。沉浸其中久了,忽然,我的心情突然地有些莫名的忧郁,我知道,那是因为太美而产生的患得患失的忧虑。而且,雨水的天气本身就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沉沉的暇思。
  除此而外,还有很多的惊喜。漓江还有家乡见不到的能勾人魂魄的竹排,让人心有不平,跃跃欲试。我知道自己很幼稚,没有坐过竹排,总不相信几根竹子能载人和物。总想亲自去试一试,鞋子会不会沾湿。流连在游船的甲板,时见两岸的村民撑着细长的竹排载着购买的物品沿江漂流,游走于绿水青山。小小竹排脚下踏,一川风雨任漂游,自由至极,快乐至极,江面愈宽愈衬托出竹排的小巧,愈显出竹排的自由穿梭,这不经意间正吻合了古人的意趣和追求。以至于我也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师法古人,扁舟一叶,寄情山水,餐英饮露,仙风道骨。说到这里未免有些怅惘,今人虽然有压力,但谁也不能像古人那样超脱,完全抛却物质生活来过一种与世隔绝的修身养性的生活。人是社会的人嘛,我们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忙忙碌碌的人来说,能在这里住上个十几天就已经是奢侈了,何况是后半生。不过呢,有条件的人,如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还是找个地方小住一下为好。休息,调整,加油,充电,然后上满弦再接着干,适当放松,劳逸结合,对于身心的健康非常重要。要说自己嘛也算不错,有寒暑假,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安静的地方住上个半月,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啊。八十多公里的水程,由于水位较低,足足走了五个小时。但我并不觉得时间长,自此一游,可能日后就没有再来的机会了,五个小时对于一个上午来说,也许很长,对于一生来说,是多么的短暂。我深知这个道理,整整五个小时我都迎风伫立在船头,把百里画卷尽收眼底。漓江,名不虚传!
  樊复生
  寿凤歌
  风萧雨骤枫秋红
  雾怀山寺钟鼓鸣
  灵凤洗羽青松柏
  练长千尺击湖镜
  星寿月老舞彩虹
  王启秀
  走进俄罗斯
  夏都索契
  索契这个地名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无论是前苏联领导人,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政要,都喜欢到这里度假。
  索契位于俄罗斯黑海沿岸,由于高加索山脉阻断了来自北方和东北方的冷空气,使这里拥有了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索契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夏季不超过30℃,冬天在8℃左右。这里也是地球上最北端惟一一块属于亚热带气候的地区。棕榈、木兰、山茶花、竹子等各种热带植物随处可见。
  早在19世纪初,索契就有了定居点。为抵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俄罗斯人在索契河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亚力山大城堡要塞。1866年,当沙皇俄国彻底征服了高加索山民后,亚历山大二世下令索契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居住。到19世纪晚期,索契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胜地。索契的6—8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月份,不过这里5月就可以下海,11月后天气才逐渐凉下来。从1961年起,索契的海滨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和中国的北戴河一样,前苏联为数众多的疗养院和休养所使索契更加有名,许多工会组织在这里都有免费疗养院,工会会员可以和家人一起在这里休假疗养。
  尽管许多疗养院仍然存在,但1991年的苏联解体令旅游客源极大受限,一度使作为索契经济支柱的旅游业遭受重创。近年来,索契旅游业又重新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如今来索契的大多属自掏腰包的中产阶层。这里的三星宾馆住宿费大约为每人每天40美元左右,如果再算上餐饮和路费,普通俄罗斯人是望而却步的。
  黑海明珠饭店经理说,现在索契不仅市容有了改观,旅游设施也日渐完善,修缮扩建了海滨浴场、大型水上游乐设施、酒店餐馆。与俄罗斯多数城市不一样,索契给人的感觉非常新,建筑以白色、浅黄为主。随意找一家街头咖啡馆坐下来,品茗谈笑,看着路上穿着拖鞋披着浴巾的游人,让人忘记了是身处俄罗斯。
  对大多数俄罗斯人而言,一年要经历五六个月寒冷阴暗的季节,大家无不希望利用夏季捞回一年的阳光,因此这时他们往往喜欢在海边呆上一段时间,白天游泳、晒太阳、安静地看书,晚上喝咖啡听音乐,彻底放松。要满足这一点索契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里海水湛蓝,清可见底,水底有一块块的鹅卵石,风光旖旎,索契还是俄罗斯最大的矿泉、泥疗疗养地,其中著名的马采斯塔矿泉对高血压、心血管、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目前索契每年接待游客大约在300万左右。
  索契有一个俄罗斯人引以为骄傲的中央植物园,这里栽种着1600多棵适宜亚热带气候的树木。中央植物园旁边有一个友谊林,那里的每一棵树都代表着一个来访的代表团,有40种不同的果树被移栽到了这里,包括日本的蜜柑、意大利的柠檬、美国的橙子、印度的柚子等。
  苏联解体后,由于失去了位于乌克兰的雅尔塔,索契成为了俄罗斯屈指可数的海滨疗养地。为保护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俄联邦警卫局甚至专门在这里设置了高加索分局。正因如此,索契有了一个非正式称呼——俄罗斯夏都。对于西方人来讲,将索契与美国的戴维营并论则更容易被理解。
  追溯起来,应该是斯大林最早开始培养起来了苏(俄)领导人前往南方度假的热情。1937年,前苏联政府在索契为斯大林修建了翠林别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经常携家眷到这里疗养、办公。动身前他总是吩咐将停放在莫斯科的专列和在高尔基市的专船同时准备好,预先谁都无法知道斯大林此次会选哪条线路,也不知道他何日启程。只有到出发前的最后几个钟头,他才把路线告诉几位亲信。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带头在风景秀丽的索契修筑了个人专用的度假疗养别墅,他的别墅选在了一片原始松林中,濒临海滨,四周筑起了总长有10多公里的水泥墙,十分壮观。此外,赫鲁晓夫还为自己的高级官员在黑海岸边总共修建了12座别墅。以后的岁月中,无数幕悲喜剧就发生在这一个个神秘的官邸中。
  苏联解体后,索契的波察诺夫溪流别墅归属俄罗斯总统事务管理局。波察诺夫溪流别墅建于1955年,别墅区内有花园、温室、果园。春天来临,温室内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果园里栽有无花果、梨树等果树。这里还有专门的花房,当地的园艺姑娘们发明了一种营养液,使用之后,送给总统的花很久都不会枯萎。
  普京对在波察诺夫溪流别墅度假情有独钟,在波察诺夫溪流别墅不远处有一滑雪场,普京经常到那里滑雪。俄罗斯呼风唤雨的寡头也嗅到了商机,计划在那里修建一个新的滑雪胜地。
  沿着索契海滨,有一条约1.5公里的步行街。一到晚上那里便成了夜市,叫卖声不绝于耳。摊子上出售的很多东西大都产于中国,尤其是儿童玩具、各种游泳圈等。
  在索契,可以给中国人最大惊喜的莫过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博物馆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及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中国耳熟能详,小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保尔的原型、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部分创作生涯就是在这座城市中度过的。由于战争创伤,奥斯特洛夫斯基无法亲自执笔创作,于是将自己的文学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口述给他的妻子整理完成。索契几乎每一位市民都可以向您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收到了一位名叫哈尔琴科的女读者来信,她完全被这本书迷住了,同时又非常为主人公保尔难过。她突发奇想:要是我给作者写封信,会有什么结果呢?于是她真的动笔写了,寄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四周后哈尔琴科收到了回信,信封是灰色的,上面写着寄信人的地址:“索契,胡桃树街47号。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波罗季诺
  普希金、莱蒙托夫在诗中浓墨讴歌过的波罗季诺,本是位于莫斯科以东100多公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180多年前,因库图佐夫率俄军在这里重创拿破仑大军而闻名于世。
  沿路都是一片一片绿得浓重的树林,白桦树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几丈高的树干笔直地指向天空。树林间隔中是望不到头的草地,远远地看到牛群在高可没膝的青草中漫步。经过的几个村镇,简朴的木房,宁静的氛围,虽然离莫斯科不算太远,却已经是一派俄罗斯乡村气息了。
  快到波罗季诺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路边的一个小商店,便好奇地走了进去。小店只有二三十米的样子,俄罗斯的面包、香肠和进口的香皂、牙膏一起陈列在木制的货架上。胖得几乎在柜台里转不过身的售货大妈热情地招呼我们,正像我们印象中的俄罗斯妇女。同伴们约定参观完古战场后,要看一看真正的俄罗斯农家,和主人聊聊天,亲身体味一下俄罗斯风情。
  波罗季诺古战场是一大片散布着丘陵的平原,很少有树,放眼望去,除了波罗季诺博物馆和散落在博物馆四周、大大小小的十几座纪念碑外,都是蓬勃旺盛的野草和点缀其间的野花。博物馆里陈列着十九世纪初俄军的武器和军装、缴获法军的各种战利品,讲解员指着波罗季诺战场的模型向一批批的参观者讲解着俄法交战的情况,大幅的油画展示着当年激烈的厮杀和流淌过的鲜血。
  纪念碑各有特色,最雄伟豪华的当属波罗季诺会战纪念碑。它傲然挺立在一个小山坡上,与波罗季诺博物馆遥遥相对。一个巨大的十字架高高地立在碑顶,大理石的碑身上镶着金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灿灿的光辉。碑文铭刻着英雄们的功勋。1812年8月26日,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正是在这里率领俄军与拿破仑大军浴血奋战。会战以俄军退却而告结束,但是法军在波罗季诺原野陈尸数万,元气大伤,给拿破仑心头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两个月后拿破仑逃回巴黎,连行军床都留在了波罗季诺博物馆,库图佐夫却因此一役而威名远扬。每年8月,都会有很多青少年来这里凭吊民族的英雄。
  绕到纪念碑背面,黑色的铁栏杆围起了一座墓,深色的大理石上镌刻着巴戈拉季昂的名字。这位正当壮年的将军是在波罗季诺会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军人,托尔斯泰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了《战争与和平》里的主要人物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墓碑上没有他的塑像,在我们的脑海里,忧郁、沉思、书生气十足的安德烈代替了真实的巴戈拉季昂,成为十九世纪初俄罗斯理想主义英雄人物的象征。站在他的墓前,我忽然想,如果这位忠君爱国的将军有幸活下来,并且同俄军一起打到巴黎,他的命运很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也许他会成为一名十二月党人,被元老院送上绞刑架,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离开古战场时,太阳已微微斜在了西边。
  附近的村庄里,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给人一种温馨祥和的感觉。印象里的俄罗斯是一个豪放热情的民族,不知是因为不愿意接待外国人,还是担心十几个中国人扰乱了农家小院午后的宁静,我们参观的请求几次遭到了礼貌的拒绝。后来一个叫维塔里的中年人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表示了欢迎。
  维塔里四十来岁,身材高大,微微发福,留着两撇小胡子,眼神里透着志得意满。他很乐于向我们讲述他的成功。他在莫斯科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资金不多,但业务已做到了远东和中东,还打算向中国市场拓展,只有周末才到这里度假,平时是他的父母亲居住。他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蔬菜和花草,一幢两层木制小楼从外观看与周围的房屋相似,走进去发现里面用精致的纯木装修。陈设讲究、豪华,还有一个十九世纪俄罗斯风格的壁炉。最有趣的是,他在路边的小河上修了村里唯一一座私人小桥,用来垂钓和游泳时小憩,只有村里要好的朋友才能使用。从他家出来后,我们特意去看树丛掩藏着的小桥。一米来宽、四五米长的小桥用一根根的圆木铺成,清晨或傍晚时分,在幽静的小桥上悠闲地垂钓一定别有乐趣。
  维塔里的雄心勃勃和开放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俄罗斯社会动荡的时候,他抓住机会迅速置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库图佐夫、巴戈拉季昂是俄罗斯的英雄,维塔里也是波罗季诺小镇上的一颗星,只是经济利益和致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爱国精神和理想主义,谁能知道维塔里这样的“新俄罗斯人”会把俄罗斯带向何方呢?
  我们又找到了一个院落,一个美丽朴素、身材苗条的姑娘爽快地同意让我们在院子里午餐。
  院子很大,一棵大树下摆着一张白色的木制长方桌和几条长凳,大树的枝干上吊着一个小小的摇篮,旁边的草地上有木头制作的简陋的秋千和跷跷板,地里还种着草莓和蔬菜。院子最里面是一座教堂,没有莫斯科教堂的豪华气派,但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和谐。走在教堂的楼梯,牧师正在为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布施洗礼,母亲的脸上溢满幸福的光辉。
  俄罗斯女孩告诉我们,这里是村民的教堂,院子属于教会,她是教会的工作人员。吃饭的时候,她悄悄跑回她的小屋,出来时为我们拿来了草莓和蔬菜,还有一大瓶没有经过加工的新鲜牛奶。对我们的谢意,她红着脸连说不用。在我们的一再邀请下,她腼腆地拿起一块面包,站在一边文静地吃着,回答我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她好看的大眼睛一直友好地注视着我们,丝毫没有责备我们的唐突。告别的时候,我们非常后悔没有带一些中国的小礼品,只好把未启封的饮料强塞到她的手里。
  驱车离开波罗季诺时,夏日的风透过车窗暖暖地吹在脸上。太阳向西斜得更深了,六月的阳光却依然明媚。波罗季诺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天的尽头。然而,它却像一幅重彩的油画,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栏目责编:方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烟波漓江
相关作品
走进俄罗斯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