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08
颗粒名称: 人在旅途
分类号: I207.67
页数: 4
页码: 66-70
摘要: 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秋天去木梯寺旅游的体验和对陕北窑洞文化的触动。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文学

内容

秋游木梯寺
  哈金花
  一个清秋的早晨,我前往闻名遐迩的木梯古寺,捡拾晚秋斑驳光影下古寺的踪迹,体味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寺在宁静中散发出的无穷魅力。
  木梯寺石窟与水帘洞是甘肃武山的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体开凿于同一时期。造像有魏唐遗风,具宋元神韵,寺窟隐翠屏之间,掩绿林深处;备禅修之静,传轶闻趣事,适人文之旅,谓丝路明珠。
  车沿景区道路盘旋而上,心随窗外景象翩然徜徉,目之所及是黄绿相见的绚丽之景,这种清冷中透出的热烈,也许是树木一年里达到生命极致的最绚烂的色彩。金黄的杏叶边缘饰上了赭红的彩带,似在炫耀曾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辉煌,那黄叶似蝶舞秋风,仿佛走过庄周之梦而蓬勃欲燃。
  木梯寺山门高耸雄伟,精巧重叠的斗拱,庄严精致的飞檐,长长的台阶和两旁铁链相缀的栏杆,寓意佛法高深,心境不高者难以入佛界。山门上“木梯寺”三字庄重凝练,透过山门可以看到掩映于悬崖丛林中的木梯寺外景。
  或许是秋日的静寂融合了洞天圣地的清净,空旷的山野除了清风中摇曳的树叶发出沙沙声外,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可尽享天籁之音的曼妙。路边小草在薄霜的粉饰下已露出惨淡的黄色,有些仍顽强的保持原来的绿色,绿得有些沧桑之感。石窟前一缕轻柔的雾霭,像是聚集的晨香之烟,带着佛陀的灵气冉冉向西飘去。
  一号窟是朝阳洞,又叫引佛殿,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前殿后窟,中间是一条长约二十米的走廊,是进入木梯寺的唯一通道。窟、殿、廊巧妙结合,朝阳洞中间为观景窗,凭窗而望,下面是刀削斧劈的千仞石壁,倍显古寺据险超尘之气韵。
  朝阳洞里的接引佛像高2.61米,塑于明代,清代重绘。接引佛殿绘有精美的壁画,底层为明代所绘,表层为清代所绘。保存的壁画为四大天王、菩萨和力士像。天王像眉清目秀,目光睿智,慈善中透着正义,和蔼里露出威严,达到了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虽经数百年的烟熏尘封,但壁画艳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细腻的勾画、栩栩如生的形象,无不让游人惊叹古人精湛的技艺和超凡的智慧。
  出朝阳洞,先后游览三霄殿、药王殿、三官殿后便来到桐树湾,桐树湾因长满修颀挺拔的桐树而得名。桐树湾西侧一字排着五个石窟,堪称全寺精华的第五、七、九号窟都在这里。这三个窟均为宋代所建,部分塑像遭毁后为后世重塑。塑像都以三世佛为题材,向世人讲述着佛教的源远流长和佛界的无量。佛陀面相丰满,目光炯炯:菩萨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第匕窟的交脚菩萨和翘脚菩萨,其艺术造型和技法尤其让游人慨叹不已。窟壁上残留的烟滓,佛像上斑驳的烟迹,地面上凿出的舂米的石臼,都在诉说着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人们逃荒避难、栖身洞窟的往事。红尘劫难殃及清净之地,使佛像蒙垢,是数中有劫还是国弱民贫所致?
  经过外廊挑檐的祖师殿,铁梯搭扶的玉皇阁,便到了闻名遐迩的大佛阁。大佛阁依天然石穴而开窟造像,具有唐风宋韵的椅坐式大佛高约六米。明代重修木梯寺序云“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比伏羌大佛略小”即指此。石窟前殿为木构重檐,颇具佛教建筑特点,外看是二层楼阁,体现真俗二谛,内看是一层,表示“真俗不二,万法如一”。门内右侧置一木梯,供人攀上重檐一览胜景。真是:禅窟自古藏悬岩,仙殿从来依危山。修行须得清净地,觉慧方能证圆满。悠悠白云飘千年,苍苍绿树生寒烟。满山斑驳醉秋阳,灵地生辉谱华篇。
  白皮松也是木梯寺一景,松树湾白云洞侧的岩壁上横空伸出的苍松,宛如苍龙出洞,护佑着一方胜境。登上树根盘结的陡峭“天梯”,扶着蜕去鳞甲的霜白树干,顶着秋霜侵染不改本色的绿叶,带着回归自然恬静淡泊的心性,我们踏上了归程。忽然,路旁树林中两只锦鸡扑腾窜过,显示了寂静的山林里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秋游木梯寺,虽无春之妍丽,夏之喧嚣,冬之肃穆,却有恬静娴熟之美,安宁雅致之趣。得清静心静之乐,不亦乐乎?
  窑洞里的陕北
  张辉祥
  平凡,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苦难哲学每次翻阅《平凡的世界》,读上几页便觉心沉, 我知道,路遥是在阐释苦难,用陕北人特有的质朴,带着浓烈的黄土情怀,执着地倾诉生活 的本色。只是,那些事情,那个年代无法走进我的记忆,但对陕北,早已“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永远是心神向往。
  长假,出游,一路风景到陕北,大红枣、宝塔山、壶口瀑布、黄土高坡、窑洞,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自然。其实,延安之行,感受陕北就是品味窑洞里的陕北,让钢筋混凝土中滋生的城市浮躁在一方黄土中掩埋,用陕北的苦与朴,铸就一份旷世的超脱。
  拐过一道黄色山梁,壶口瀑布的咆哮渐渐远去。可是,我依旧心潮澎湃,那半山坡上的 窑洞里传出了气冲云霄的古老歌谣。是信天游, 一声入耳,荡气回肠,连同陕北人头上那白羊 肚毛巾一起包裹着无尽的苍凉与悲壮;是秦腔, 吼出了城阙辅三秦的气势,那高亢的声音穿透了窑洞上方的黄土,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忽然明白,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窑洞里生长着一种不屈的力量。
  陕北的窑洞,简朴中孕育着乐观,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芒,矗立着历史的丰碑。在王家坪,在杨家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窑洞处所,空间狭小、光线昏暗、陈设简单,可它却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土窑洞里的小油灯,点亮了一篇篇决定国家命运的光辉著作;窑洞壁旁绑着铁丝的床,顶起为了信仰而永不趴下的身躯;窑洞窗户上悬挂着的串串、红辣椒、黄玉米,那是南泥湾屯垦的收获。我想,革命年代的陕北,运筹帷幄的“帷幄”不是军队的帐幕,而是一排排土窑洞,那里汇聚着革命的热血,涌动着革命的思想,丰富着革命的生活。
  陕北人平生有两件大事,一是要有儿子,二是要有自己的窑洞。或许,一个窑洞就是一生的心血与积攒。所以,修建窑洞马虎不得,大有讲究:看风水,择地形,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陕北的窑洞,户型好,设计合理。从外面看一排窑洞,几孔窑,各开各的门,好像互不相干;可进入窑洞内,却发现有隧道将整个窑洞连通,成为一个整体,融合着家庭的亲情。
  窑洞虽小,可别有洞天,透过窗户,外面便是那壮丽的陕北黄土高坡。因而,窗户就成了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窑洞是拱形的,窗户也就只能是拱形的,且洞口挖多大,窗户就开多大。一色黄土,容易视觉疲劳,为了丰富色调、美化生活,手巧的陕北人爱用窗花装饰点缀窑洞,于是剪纸成为一门艺术。逢年过节时,男女老少都拿起剪刀,买来五彩的纸,根据窗户的布局,光线的强弱,剪出“年年有余”、“龙凤呈祥”、“万事如意”等各式各样象征吉祥、富贵、平安的窗花。窗花一贴,陋室生辉,光、色、影的和谐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窑洞里的陕北,是平凡的世界,但它秉承淳朴、敦厚、隐忍的性格,可以面对一切苦难的折磨,可以承载一切生活的重负。陕北之行,我读懂了苦难,读懂了路遥,读懂了他为什么当年要扎根黄土,因为在窑洞中可以洞若观火,明白人生的意义。
  栏目编辑:方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秋游木梯寺
相关作品
窑洞里的陕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