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07
颗粒名称: 明镜台
分类号: I207.709
页数: 3
页码: 6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同是变法结果不同,商鞅和王安石变法比较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七里海 历史 文学

内容

寒瀛
  同是变法结果不同
  ——记商鞅和王安石变法之比较
  商鞅是在秦国开始变法的。他是魏国人,起先在魏国做小官,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视。那时,好多国家都在寻求强国之路,特别是秦国,秦孝公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之尽快强盛起来,广开门路,招纳人才,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秦国的。
  商鞅来到秦国后,开始试探秦孝公如何治国,先是与秦孝公商谈儒家的帝王之道,结果秦孝公大感厌烦,昏昏欲睡。这样,商鞅就明白了秦孝公是要以法兴国为指导思想,于是,商鞅再次和秦孝公会谈时,就抛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变法。这一下子把秦孝公抓住了,两人谈了三天三夜,也不觉疲劳。秦孝公当即任命他为主管变法的官员,进行变法。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后,就到民间开始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原来国王在民众的诚信度不高。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国都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下令说:“谁若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五十金。”那棵木头并没有多重,稍有点力气的男人就可以搬动,而五十金之赏却非常之多,这样就给当地的百姓以为有诈的印象,不敢搬运。后有一个粗鲁人见赏金很多,就扛到了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赏金。商鞅借此在民众中树立了威信。
  于是,商鞅分别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2年)实行了两次变法,内容包括:
  一,编定户籍,实行“连坐”。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其他家须告发,否则连坐。
  二,奖军功,禁私斗。凡有军功者,不论其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均可按功升官,按功分封土地。各城邑之间不得相互械斗,违者以严刑处罚。
  三,奖耕织,鼓励发展农业,增加人口。凡种地收产多者,可获奖励,反之,则抄没其家,罚作官奴。
  四,轻罪重罚。如把灰倒在路上,就要在面上刺字涂墨。
  五,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六,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开荒。
  七,统一度量衡,以便加强统一管理,集中财富。
  在这些变法措施中,有两条极其重要,一是军功无等级,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二是承认土地私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0年),秦国向魏国发动战争。在商鞅的策划之下,秦国大胜,收回了黄河以西的失地。商鞅因功被封于商地,领有十五座城邑,号为商君。商鞅变法除了法令过于苛刻之外,基本上是符合百姓利益的,所以百姓并不反对商鞅。
  而商鞅之败,在于秦廷内部的权力之争。因为变法伤害了许多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在变法之初,就有许多旧贵族激烈反对,特别是军功无等级和土地私有这两条。但因秦孝公的支持,他们还不敢怎么样,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旧贵族势力就诬告他谋反,秦惠文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王位,不得不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遂在秦国无容身之地,只好跑到魏国,魏国人要杀他,他只好又跑回自己的封地,在封地组织了一支军队,抵抗前来逮捕他的旧贵族的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擒。终被秦惠王下令处死,商鞅遭受的刑罚也是最惨烈的,就是“车裂”,即把他的四肢系在马车之上,让马车把他的躯体生生撕开。其刑罚之酷,令人发指。
  商鞅虽死,其法还在。秦国并未因此衰落下去,而是一直沿用商鞅之法,一直发展下去,在一百多年之后统一了中国。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到京城,宋神宗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老家隐居颐养天年去了,从此变法被终止。时代不同结局各异
  商鞅和王安石都是我国变法史上的佼佼者。他们的变法都有出于使家国强大起来的目的,只是商鞅变法成功了,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有效的助益,并推进了历史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因为当时朝野关系复杂,党派之间的争端所至。可惜两个如此名声赫赫的历史人物,后来皆因变法而身遭不幸。
  商鞅变法是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立场上,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变革,但是他触及了旧势力者即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必然为部分人所反对,但本质上强大了秦国。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原有体制的小变革,北宋王朝冗官冗军等的各方面社会问题复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王安石的变革没有适应新生产力,只是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二者的矛盾,所以不能解决北宋政治的主要问题,本质上是不成功的。因为改革要调和矛盾,所以必然要伤害到地主阶级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变革是维护地主阶级的,故而又不能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两面不讨好,所以失败。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是变法本身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
  二是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人只不过是打着变法的幌子为自己谋求利益;
  三是在新法扰民害民的情况下,普通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新法产生敌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激烈;
  四是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加之在变法期间,北宋王朝遭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难也成为反对变法的口实。因此,在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全面废除新法,宣告了变法的彻底失败。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