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聊天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06
颗粒名称: 文学聊天室
分类号: I253.5
页数: 4
页码: 59-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戴雁军与几位青年作者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对话与交流,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本期继续刊登上次对话的下半部分,希望能对本地区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产生一些启示。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文学

内容

贵在坚持
  绍华
  本刊今年第三期刊登了执行主编戴雁军与几位青年作者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对话与交流,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本期继续刊登上次对话的下半部分,希望能对本地区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产生一些启示。
  参加这次聊天的青年作者有:绍华、赵文光、苏子越、马晨杰、方军。
  赵文光:现在好多人都在说文学已经边缘化,戴老师您怎么看待文学的边缘化?
  戴雁军:文学的边缘化是一种现实。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不能没有房子,不能没有车,不能没有网络和电视,不能没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物质的东西一样都不可缺少,惟独可以没有小说,不读小说不买文学刊物,对人们的生活构不成任何影响,但是,如果没有了以上说的那些,生活中的麻烦就大了。就是这样一种现实,把文学助推到了边缘化的地步,也把文学推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但是反过来说,真正尴尬的不应该是文学,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缺失让人惭愧。我不想跟大家重复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我要说的是坚持,文学的坚持。只要坚持,文学就会有她的一席之地,我还相信万物轮回说,我觉得会在某一天,文学会从边缘的境地走回来,走回国人的生活中。我在前面说过,能和你们坐在一起聊聊文学很让我感动,是什么让我感动?是你们的坚持。中国的文学一直在坚持状态,很多人都在坚持,正是因为这种坚持,换来了莫言的诺贝尔,这是文学的福音,是坚持的结果。你们不也在坚持吗,所以我们不必考虑文学的边缘化,我们只要坚持,凡事贵在坚持。
  苏子越:那我们就继续聊怎么写小说。我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有的时候,脑子里有了一个故事的雏型,当时觉得这个故事特别值得一写,但是一进入具体的构思,本来一个完整的故事就会变得七零八落,杂乱无章,小说开了头,甚至写了几千字,但到后面就写不下去了,就像一个迷路者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选择哪条路,结果,这个小说流产了,写作的冲动一点也没有了,本来很不错的题材,就这么放弃了。
  戴雁军:这种情况不要说你们这些年轻作者,就是经验丰富的老作家,也会有中途败笔的时候。有些作家,写长篇已经写了二三十万字,甚至前一天晚上写的时候还充满激情,第二天就突然觉得写不下去了,脑子完全僵住了,创作冲动一点没有了,但是不甘心,逼着自己往下写,越写越觉得荆棘密布,最后不得不放弃。
  苏子越:这是什么原因?怎么才能在荆棘丛中杀出一条路?
  戴雁军:我们先来说构思吧。你们都知道构思只是一个故事的框架,完成一部小说的创作还需要情节、细节、人物关系、核心事件、矛盾冲突等等元素。这些元素在构思的时候是不能完成的,一部小说到底需要哪些情节来支撑故事,我们事先不可能全部想到,当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某些情节的时候,这些情节却不是我们能信手拈来的,这时候写作就出现了障碍。而情节的缺失使故事无法继续发展,就像一条路出现了塌方,我们走不下去了。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人物在故事中按照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来行动,与我们最初构思的时候完全背道而驰,这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构思来适应人物在性格和思想上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写作计划被打乱,甚至故事的走向我们都不好把握了,又一个障碍出现了,再写下去很困难了,事倍功半了,我们只能停下来。
  我们再来说一下结构。一般来说,小说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小说中的配置是变化多端的,需要匠心独运。小说结构的主要任务就是这几个部分的安排。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祝福》的结构安排。《祝福》的基本情节是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鲁迅先生用了倒置的结构,先出现结局;祥林嫂在除夕的祝福声中死去,然后倒叙她的大半生经历。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出现在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段情节是故事的开端;她被夫家发现,被大伯抢去,迫嫁贺老六,以后贺老六和儿子阿毛相继死去,不得己再次到鲁家做工,这长长的一段情节是故事的发展,也是用倒叙的方法。祥林嫂在鲁镇受尽侮辱和岐视,捐过门槛后依然被看成是不干不净的女人,她的生活意念被完全摧毁,这是情节的高潮。全篇情节运用了两次倒叙,因而显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最先出现结局,突出了故事,而最后的高潮很有震撼力。
  长篇的写作,建议大家先写故事大纲,这对作品的完成非常有好处。
  方军:我是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上读了您的中篇小说《谁是我的替身》,感觉您在写的时候是一气呵成的,因为我是一气呵成读完的。这篇小说可读性非常强,故事很抓人,您是怎么构思这篇小说的呢?这个题材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戴雁军:是听别人讲的故事,故事源自于电视节目。我没看这个节目,但听完故事后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题材,很想把它写出来。
  绍华:后来这部中篇在《七里海》上转载,署名是许春来,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戴老师的小说,但读后的感觉和方军基本一样,您是用了笔名吧?
  戴雁军:是的,那期的《七里海》缺一篇小说,我在原来发表的基础上把小说做了删减放在了那一期。这部中篇的构思并不巧妙,是很传统的写法,从头说起讲故事,来龙去脉交待清楚。然后是情节和细节的安排。我写小说首先要求故事的可读性,小说如果没有可读性,读者读不下去,那你的劳动等于无效。其实这部中篇也没有离开“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故事的开端先交待主人公的背景,主人公文菊结婚登记的时候发现户口丢了,接下来是文菊寻找户口的过程,其中设置了很多悬念,悬念是最能吸引读者的,然后走到故事的结局,结局有些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局一定要达到出人意料这样的效果。
  方军:结局是您事先构思好的吗?
  戴雁军:不是。有些作家写小说会事先想好故事的结局,这需要很强的驾驭故事的能力。故事中的人物,必须按照作家构思时的想法去”写,而且人物不会走样,按照作家的意图一直走到底,顺理成章地走到作家事先构思好的结局。有些作家事先不想结局,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可能会发生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人物的行为和性格一旦发生变化,故事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故事发生了变化,结局就不可预料了,在这种写作状态下,就没有必要先去想故事的结局。很多时候,故事的结局不是作者想出来的,而是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出现的结局,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结局的问题上纠结,结局就像一场雨的结束,到时候自然会雨过天晴。马尔扎克写《高老头》的时候,事先并不知道高老头是怎样的命运结局,直到把高老头写死的那一刻,马尔扎克伤心的哭了,他不知道高老头会死,但是高老头不死又不行,结局就这样出人意料又顺其自然地产生了。
  马晨杰:人物性格是事先规定好的吗?
  戴雁军:人物性格必须事先定位,你要塑造的这个人物是什么性格你必须清楚,否则你就无法写好这个人物,就算把人物写出来,性格不是模糊就是无性格,这种状态下的写作,人物不可能立得起来,也不会丰满,更不会让人喜欢。
  马晨杰:您能给我们说说如何塑人物吗?
  戴雁军: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组成小说艺术形象的主体。塑造出富有艺术力的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成功的标志。我手头正好有现成的资料,是专门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资料中是这样说的: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的呢?英国的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因为小说家本身也是人,所以他与他的题材有相似之点。小说家必须造出许多文字来描述自己,他给这些字堆以姓名性别,清晰可辨的举止动作,同时使用引号使其说话,或者,还能使其言行一致。这些文字堆就是小说家的人物,他们并非只要生冷的,来自小说家心灵以外之物。但是不管如何,他们的性质是被小说家以已度人及度已之心所界定。”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如此的,它是作家用语言艺术塑造出来的,虽然事实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到真实可信,似乎能看得见也摸得着。高尔基指出:“艺术家用文字所创造的形象,只有当它在您面前几乎是能从肉体上感觉到的,并且仿佛是立体的时候,才可以说是逼真的。”左拉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张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读者会听任他摆布,因为它成了读者感情上的主人,因为他具有真实的力量和强烈的个性表现。”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是有艺术生命力的。
  绍华:这些理论的东西我们得慢慢消化。
  戴雁军:是的,要研究,要弄懂,要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相辅相成,要把理论融入创作实践。写作不是一件盲目的事情,一定要头脑清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想写什么,你要给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你的作品会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东西在写作之初都必须成熟。或者,你就是单纯的给读者讲一个故事,但是你的世界观,你的思想,你的人生态度,都隐藏在你的故事里,小说家写的故事,一定要有思想,要有艺术的创造和深度,这才是小说。
  马晨杰:您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很多作品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名刊选载。作品被选载,说明您的作品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认可,您认为您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有哪些?
  戴雁军:这个我还真说不出来。或者说我对自己塑造的人物还没有特别满意的。我不是什么名家大家,只不过写的东西比你们多一些,写作的时间比你们长一些。一个写了二十多年小说的人没有质,也应该有量,如果连量都没有,那就愧对作家的称谓了。
  绍华:我很喜欢您的小说语言,您在小说的语言使用上是怎么把握的呢?或者说您选择语言的风格有没有什么窍门?
  戴雁军:语言在小说中起着关键作用。我觉得在语言之前应该先选择叙述方式,每一部小说都应该有适合它的叙述方式,叙述方式如果不对,小说就写不下去。语言的风格也是如此,一定要符合人物,大学教授不能像推销员那样说话。但是有一点可以一样,那就是语言上的智慧、幽默、活泼。教授有教授的机智,农民有农民的机智。
  方军:您能举例吗?
  戴雁军:我找一下杂志,看有没有可举的例子……就这段吧,这是我的长篇小说《缉贪无国界》里一个农民工对一位与他身份悬殊的人说的话:马水根最后对莫可夫说:“我知道这世上有穷人和富人,但是没想到穷富的差别这么大,蚂蚁和大象,没法比啊。不要说有人送我一套房子,就是送我一间厕所我都会乐傻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我觉得他的语言应该是活泼俏皮的、无所顾忌的,所以我让他使用了这样的语言,里面同时包含了一个小人物对世事的看法。还有这段,这是我的中篇小说《乡村事件》中的片段:民办教师杨得泉死了,村办小学的学生们便都放了鸽子。二十几个孩子群龙无首成了散兵游勇。他们闲得没事干就在村子里乱串,主要活动是找吃的,不管贫农富农,他们一概不放过,拿了东家拿西家,一个个都变得贼眉鼠眼跟黄鼠狼似的。有一天杨九奶奶趁杨九爷不在,自己偷偷在家里煮了一碗地瓜干儿。杨九奶奶刚吃了两块就觉得尿急,她打开院门提着裤子去了街对面的茅房,来回也不过两分钟。撒了尿的杨九奶奶一身轻松地回来,进门便大吃一惊,地瓜干儿已经不翼而飞,蓝花瓷碗也碎成两半儿。杨九奶奶一屁股坐在锅台边上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听见后院有“嗝、嗝”的声音,杨九奶奶循声而去,看见杨得淼的大闺女正躲在猪圈里吃她的地瓜干儿。杨九奶奶的眼睛一下子绿了,破口大骂道:“大丫儿,你比你爹胆子还大,偷人偷到我头上来了!”杨九奶奶一个鲤鱼打挺翻进猪圈,大丫儿就拼命往嘴里塞地瓜干儿,结果被噎得翻白眼儿。杨九奶奶怕她噎死,站在边上喊:“你跳,你跳几下就没事了!”大丫儿就跳,这一跳,嗓子眼儿里的地瓜干儿果然像石头落井一样“咕咚”一声掉进肚子里去了。这是饥饿年代发生在农村的故事,我选择了这种带有乡土气息并且十分流畅的语言,与故事的环境和人物性格保持了一致,阅读起来也很轻松。还有这段:候机大厅里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说话,他们一律说鸟语,有的说南方鸟语,有的说很正宗的国际鸟语,其中一个女孩一看就知道来自两广,脸上三突出,额头、颧骨和牙床。她说那种最鸟的鸟语,北方人根本不懂的那种。她笑得也很过分,露出白的牙齿和红的牙床,门牙很大,十分的惹眼,如果是在冬季的北方,那样她的牙齿或牙床一定会被冻坏。很明显,这是都市风格的语言,掌握多种风格的语言,是小说写作的基本功之一。
  苏子悦:戴老师,您能不能办一个文学创作培训班,为我们系统地讲一下小说创作和影视方面的创作?
  戴雁军:很早就想过这件事,一直没有行动。一是时间问题,总是闲不下来。二是担心到底有多少人会报名参加这样的培训,会不会有人能坐下来用心听老师讲如何写小说。我也没做过调查,不知道有没有生源。
  苏子悦:应该有吧,您要是办班,我们几个都参加。
  戴雁军:“如果生源够,明年我会考虑办一个文学培训班,大家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一个地区,可以很容易地出一批企业家或大大小小的老板,但是,出几个作家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很长的成熟期。
  绍华:我们期待着。
  戴雁军:我也期待着。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贵在坚持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