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之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04
颗粒名称: 纪实之窗
分类号: I269.7
页数: 7
页码: 39-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爱的集结》是任丽华的作品,该作品可能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和申万林走出朝廷御国术馆的教习申万林先生再传首地也是芦台。在抵抗外敌的侵略中,芦汉两地武林豪杰以血肉之躯、拳掌之力。
关键词: 七里海 杂著 文学

内容

爱的集结
  任丽华
  宁河电视台获悉,潘庄镇西塘村村民要为本村一名刚刚拿到天津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就确诊为白血病的芦台一中学子捐款。立即派出两台记者前往采访。
  2012年8月17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往潘庄镇西塘坨村。到达现场后,记者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潘庄镇西塘坨村村委会门前被围的水泄不通,“奉献爱心救救孩子——伸出友爱之手,让孩子战胜白血病回到天津大学”的红色横幅和街道上数千名捐款的村民们,构成了一幅奉献爱心的感人画面。看到记者到来,乡亲们用掌声欢迎,有的村民还不停的说,这回勃诚有救了。记者立即感觉到一种荣耀和责任。
  捐款的队伍中有宣传部、镇政府的领导和干部,有西塘坨村的企业家和村民,有高龄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西塘坨村比较大,乡亲们有的并不认识运勃诚,但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很心疼,都想帮帮这个家,帮帮这个孩子。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拿出了三个月的补贴210元,当记者问他,国家给的补贴都拿出来了,那您这三个月怎么过呀!老人回答说:“没什么,少吃点好的,少抽点烟,也要救孩子”。提起运勃诚的遭遇,面对记者的镜头,现场的人几乎都是泪流满面,运勃诚的一位远门亲戚感谢记者来采访,她认为只要记者来采访,勃诚就有救了,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运勃诚增加战胜病魔早日回到大学校园的勇气。说话间,她想要跪下感谢记者,被记者一把拉住了。此时记者的心中不仅仅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感动,更多的是被邻里间的真情,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所感染。仅仅一上午时间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10万元。这笔善款中,还有再三叮嘱不让记者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他们只想帮帮这孩子。
  离开捐款现场,记者来到运勃诚的家,看到破旧凌乱的房屋,看到运勃诚父亲拄着拐杖忧伤呆滞的目光,看到运勃诚的姐姐虽智力残疾,但满脸是泪,面对来家里捐款的好心人,她都会跪下来感谢,记者的心又一次被刺痛。当运勃诚的父亲谈起运勃诚接到入学通知书时全家人和村里人的喜悦,记者也跟着喜悦;当谈到运勃诚平时省吃俭用、知情达理、勤奋好学,为了赚取大学费用去打工,家人心痛的样子,记者也跟着心疼;当运勃诚的父亲谈到拿到儿子确诊白血病的诊断证明后,由如被木棍击打后悲伤落泪的时候,周围的邻居和亲戚哭出了声,记者也忍不住泪水,决心一定要把这篇报道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有一个贫困但不服输的家庭;有一个虽与病魔抗争但志向高远,心有梦想和阳光的男孩,不能圆梦理想的学府;有能在困境中倾囊而出的乡亲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援助。
  当晚,宁河新闻《身边感动》栏目播出了第一篇报道“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种阳光”。节目播出后,由于报道真实感人,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也牵动着更多爱心人士的心,同时也为芦台一中同学爱心联盟在街上募捐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当天记者还将此事通过微博进行记录和传播,并通知了市媒体朋友,每日新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今晚报等媒体也在第一时间报道此事。
  随后的几天记者一直在关注运勃诚和以不同方式为运勃诚奉献爱心的人们。8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芦台一中,芦台一中师生代表利用课间举行了运勃诚捐款仪式,不到十分钟的捐助活动就收到爱心款近六万元。随后记者又来到芦台一中同学爱心联盟设立在商业道繁华路段的捐助站,数十人组成的爱心团队每天从早晨7点30分到晚6点站在路旁,每接受一笔爱心人士的捐助,同学们都会深深的鞠躬表示感谢。他们每天认真清点捐款,还把每天的捐款存入到爱心账户,他们的行动也感染的许多人,包括银行的保安,保安说,自己下岗后,在这里当保安没有多少钱,但也要表达自己的心意,随后拿出50元钱投进捐款箱。
  为了给运勃诚募集到更多的钱,记者及时和县民政局慈善协会沟通,接收为运勃诚捐款,并利用记者的微博随时公布接收到的捐款来源去向,接受社会监督。当天宁河新闻《身边感动》播出了“宁河涌动爱心潮”,节目播出的当晚,记者就接到观众的电话,感谢记者的记录,并表示加入到援助运勃诚的行列,让爱心延伸。
  由于运勃诚正在医院接受化疗,不允许探望和录像,为让关心他、援助他的爱心人士及时了解他的病情和家人的情况,8月22日,记者又来到运勃诚的家,看望运勃诚的父亲运乃畅,并带去了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的捐款4700元。正赶上运乃畅的嫂子给父女两人送饭,运乃畅的嫂子说,自得知运勃诚患白血病的消息,全家人每天以泪洗面,父母一夜之间老了许多,连做饭的心思都没有,都是亲戚朋友和村里的好心人送饭吃。吃饭的时候运乃畅想到重病的儿子,想到父老乡亲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支援泪留不止,送饭的嫂子哽咽着在旁边劝说运乃畅:“别哭了,快吃吧,不吃东西哪行啊,你看现在有这么多人都惦记着孩子和这个家,有那么多好心人相助,孩子一定会好的”。记者记录下这一场景,当这篇报道以“爱心温暖着运勃诚的家人”为题播发后,观众都被这一幕所感动。
  采访中运乃畅告诉记者,运勃诚已经做完了第一次化疗,效果很好,父子俩还通了电话,运勃诚很坚强。
  临近中午,运乃畅又收到了潘庄镇潘庄村党支部村委会的5000元捐款,在这之前,潘庄村的村民已为运勃诚捐款3万多元。采访中运勃诚的父亲告诉记者,截止到8月22上午,已收到社会各界爱心捐款21万多元,并已将款项交到镇政府代管,因为这是好心人给运勃诚的救命钱,一定要接受社会的监督,才对得起好心人的帮助。当天上午,慈善协会的秘书长郑姐兴奋的给记者打电话,说是收到了给运勃诚的第一笔爱心捐款,当时记者的心里也暖暖的,因为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联络能帮助一个不幸家庭,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当天下午,记者又一次来到运勃诚同学设立在商业道繁华路段的捐助站,记录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同学们。
  大学开学的日子临近了,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学生也要各自到大学报到了,他们的募捐站也停止了工作。8月25日,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学生按照计划要将募集到的25万多元善款送到运勃诚所在的医院,用社会各界的爱撑起运勃诚战胜病魔的信心。一大早,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学生代表就来到公交车始发站,当宁河公交车队的领导得知同学们是专门为患病学子运勃诚送善款时,免去了同学们的车费,表示愿为救助活动献上一份爱心。为了能见到运勃诚,记者在爱心联盟的学生之前到达了运勃诚所在的医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和院方联系了解到运勃诚刚刚做完第一次化疗,身体虚弱,为了避免感染,我们只能见到他的妈妈。勃诚妈妈疲惫的样子让人心疼。
  看到家乡的记者,勃诚妈妈激动的哭了,当记者介绍了家乡人正在为勃诚捐款时,勃诚妈妈泣不成声。记者无法止住勃诚妈妈的哭泣。此时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学生也到达了医院,看到和勃诚同龄的同学们,妈妈更是失声痛哭,许久不能平静。勃诚的同学们眼里含着泪劝说着:“姨,勃诚是家里的顶梁柱,当勃诚生病的时候,我们所有人全是姨家的顶梁柱。”自始至终,勃诚妈妈一直泪流满面,她感激所有好心人对他们无私的帮助。
  冯华昊是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募捐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记者问他,这几天的募捐活动有什么感受时,冯华昊说:“他们也被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感动着,因为在捐款的人群中,不仅有开着车的,还有普通百姓、清洁工、残疾人。当我们站在捐助点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整个社会存在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温总理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有句话:当多大的不幸除以十三亿的时候,那痛苦也是微小的。当一个人的爱乘以十三亿,那爱的力量也是伟大的。”另一位参与爱心活动的高中生说:“我感觉社会充满了爱,大家的力量永远是大的”。勃诚同学们的话语,让现场所有的人感动!
  运勃诚的病情也牵动着天津大学全校所有师生的心,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勃诚梦想的学府。采访了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辅导员张琳老师,张琳老师说:“天津大学将为他保留入学资格,还将在开学后继续组织学生及学生家长为运勃诚捐款,将爱心活动延续下去。”张琳深有感触的说:“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能够考上管理经济学部的工程管理专业,这本身就说明他有一个非常坚强的意志和品质,他被录取的的工程管理专业是我们管理经济学部最好的专业,录取的分数非常高,所以说,这孩子本身是非常优秀的。通过为运勃诚捐款的事,感受到宁河人民的团结和博爱,印象深刻。”张琳老师还通过我们的摄像机镜头说:“勃诚,希望你赶紧好起来,早一点儿回到天津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精彩的大学时光。”本次采访以“传递爱心、祈福勃诚”为题进行报道,这也是连续发布的第四篇报道这一报道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援助运勃诚的行列。
  在采访中,记者时时被感动着。在这些看似平凡的乡亲们身上拥有着高尚的精神,是爱心的凝聚,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短短四五天的时间,芦台一中爱心联盟的孩子们在大街上的捐助点就募捐到25万多元,这不仅彰显了宁河人的博爱,也体现出这些90后孩子们的可爱,他们没有娇气,没有自私,没有冷漠,而是同学间的友情和不离不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敲击出和谐的音符传递着人间真爱。宁河县的各界爱心人士和天津大学的师生用朴实、踏实、善良的精神谱写着人间大爱,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社会和谐互助的最美篇章。
  8月28日,记者在采录视频的同时,用相机定格的爱心人士救助运勃诚的故事,在新华社图片总汇和新华网发布,让这一爱心行动继续延伸。
  宁河人的爱心行动吸引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9月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凡人善举:爱心集结,助白血病新生圆大学梦”为题,在两分十九秒的报道中,介绍了寒门学子运勃诚与突如其来的病魔进行抗争,以及社会各界爱心集结挽救这一折翼天使的大爱。当看到一个个熟悉的画面和场景,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不仅仅是县级台记者拍摄的画面能上央视的新闻联播,最主要的是由于宁河电视台的连续报道,使这件事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患病学子被爱包围,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收看到宁河电视台和央视的报道后,县教育局向全县师生发出为运勃诚捐款的倡议,9月3日,小薄中学师生自发为运勃诚捐款,并开展以“让真爱延伸,让热血奔腾”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传递了爱的力量,也提醒师生科学审视健康与生命,拥有博爱之心,共同拥有美丽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9月4日,社会各界已为运勃诚捐款60多万元,运勃诚的病情已经趋于平稳,正积极寻找骨髓配型。我们在祝愿运勃诚早日康复的同时,将继续关注报道,让爱的甘泉流进每一个人的心田,把这份真爱传递下去,让大爱永恒。
  当运勃诚的家人悲喜交加,潸然泪下的时候;当潘庄镇西塘坨村村民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社会各界爱心集结的时候,一股股爱的暖流正在宁河大地涌动。在这股暖流中有朴实的村民、有三轮车夫,有下岗职工、有个体商户、有企业老板、有清洁工、有学生、有残疾朋友、有高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
  各界爱心人士的善举,看似平凡却体现了一种宁河的人文精神。既是爱心的凝聚,更是人们内心的自觉担当和责任,彰显了宁河人的博爱。在一个寒门学子患病折翼无法圆梦大学时,人们没有旁观、没有冷漠,正是邻里亲朋同学间的不离不弃和来自全社会的真情,传递出人世间最无私的爱,这是社会和谐互助的壮美篇章,是用实际行动书写出的人间大爱。
  “御国术馆教习”申万林
  
  李瑞林
  编者按:许多珍贵详实的历史资料及照片,佐证了早年的芦台、汉沽是“形意拳发展重地”。1899年,燕赵大刀尚汇川孤身战劫匪,解救多位从东北趸货回来的芦台商人,遂被请来宁河县传授少林武艺。1901年,走出朝廷御国术馆的教习申万林先生再传首地也是芦台。在抵抗外敌的侵略中,芦汉两地武林豪杰以血肉之躯、拳掌之力书写了惩恶扬善、辉耀中华、护国安邦的光辉篇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芦台形意拳名家傅长荣在沈阳擂打日本武士小佐次郎。事隔十几年后,又有汉沽的形意拳传人,61岁高龄的“贴山靠”李汉章,在沈阳两次擂打日本武士。两位宁河形意拳传人三次擂打日本人的举动,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震慑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另有芦台惩孽斗日倭的绳孝恩、赴“鸿门宴”救民主人士的刘振硕、傅作义的侍卫、迎击日本人挑衅,在京师跤场扬国威的王宝昌、力救县大队侦察连长的哈恩顺、传德授艺的王鼎发、怒惩鬼子兵的陈贺海、“少侠”傅润身、“德义侠”邱凤桐、为家乡解放置生死度外的杨义清等,均写下了“国难民殃忠臣见/强我中华数武男/血肉拳掌搏夷倭侠肝义胆荐轩辕的壮美诗章。
  本文作者李瑞林先生,耗时十余载,足迹遍及无锡、廊坊、深州、天津,港、粤、北京、保定,霸州、山西等地,对形意拳先师们所做的英雄业绩,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整理,寒窗数载,为芦汉两地的武林前辈著书立传,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武术精神,提升民族气质。本刊上期刊发了“燕赵大刀尚汇川”,尚汇川与本期刊发的申万林先生曾是同门师兄弟。形意拳三世申万林宁河授艺
  申万林,河北固安县人,生于清咸丰的1850年,卒于1926年。幼年家境贫寒,靠乞讨为生,流落到少林寺,在协助和尚做日杂活计混饭吃之余,和多位师父学艺习武,学得通背拳、劈挂拳、戳脚翻子拳、少林拳、鹰爪拳等,比寺里的小师傅学艺还多,被称“全拳王”的美誉,被清廷招进“御国术馆”当武术教习。又在朝廷里拜董公海川、郭云深为师,武艺锦上添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拳王”。
  八国联军入侵后,黎民百姓为护国安邦,兴起义和团运动,内忧外患使清王朝的统治进入摇摇欲坠的状态。在御国术馆学武艺的贝勒、八旗子弟们都忙于打点细软,更名改姓,找后路逃生。
  腐败的清朝政府抵御不住西方列强的压力,允诺洋夷镇压刚刚兴起、高举“保清灭洋”旗帜、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让申万林率众弟子加入到“镇压天津义和团”的“华捕”队伍中。
  申万林以为,练得一身功夫,教得多位弟子,只为强盛大清朝廷。那想到朝廷允诺列强烧、杀、抢、掠,还命他杀害抵抗侵略者的骨肉同胞,让手足兄弟相互残杀,与情与理都不容。如噩梦中惊醒的申万林,一怒之下悄然打点行李回家。
  1903年,经挑担卖裹腿、脚,系腰用布带的宁河人“带子高”高长泽的引见,申万林先生来到宁河县教授形意八卦掌的武艺。
  高长泽也是一位习武人,家在汉沽,靠养驳盐船维生的秦向臣是其弟子。秦向臣还拜薛颠、李子扬为师,武艺非凡。2009年第一期《武魂》杂志发表署名王向东写的反馈文章《河北文安北兴舍村的形意拳》中写道:“1942年间,在北舍兴村建立华南中学(武校),原天津中华武士会员王子翙邀请好友、形意拳高手高振东、李子阳之子李春芳、天津秦向臣(师承不详)来校任教二年,后来不知去向”。解放初年,两名警卫员随同秦向臣回汉沽探视,之后杳无音信。“文革”中,秦向臣的侄子、侄孙在观看《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新闻纪录片时,认定跟随主席身边的首长中有秦向臣,几次进京探访,未果。未同床的妻子守身至驾返瑶池。
  申万林先生在芦台镇传播形意拳,使宁河县成为了传承、发展形意拳的重要地区,培养出了武术大师唐维禄、傅长荣、张景富等武术大师。至目前,在作者掌握的素材中,申万林在宁河县的弟子,是北派形意拳传人中最有建树的支派。
  1908年,申万林的好友来芦台送信儿,说其女婿在东北被土匪绑票,需要申万林亲自去处理。申万林临走前,为四名艺高弟子赐了艺名,赐(过继子)申殿侠艺名申剑侠;赐唐维禄艺名唐剑勋;赐傅长荣艺名傅剑秋;赐张景富艺名张剑铭。并交给傅长荣、唐维禄二位师兄弟一封信,引荐他们去天津拜其师兄“天津单刀李”李存义,继续学艺。张景富因为家中有买卖,做众位师兄的后勤。
  赐号,在武林界是一项很隆重的事情,唯出类拔萃者才有可能获得。武林老一辈讲,武林赐号如同现在的军队授衔。门派长辈必须到场,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唐维禄先生为弟子褚广发赐号“春侠”,就是在天津的薛颠家里进行的,师叔尚云祥、薛颠、张鸿庆先生均在场。
  申殿侠随父申万林先生前往东北解救姐夫。绑票的土匪要钱,申万林回固安卖房,土匪嫌等待时间长,撕了票。申殿侠又回到芦台授艺,住在芦台张氏家族祠“凤雅堂”里,两年后远走他乡,下落不明。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辽宁出版的书籍中,把申万林、申殿侠父子错称为申殿侠、申剑侠弟兄俩。
  年末,申氏父子回家过春节。
  剑侠每天习武不辍,复习功课,双脚踩着几个大铁球练习八卦。见父亲到来,便打趣地征询父亲意见:“咋样?”
  “不咋样。”父亲申万林顺口答应。
  剑侠一听,心中有些不快,忙说:“要不,咱爷俩儿来来?”
  当时已经70岁的申万林,真和儿子过手,心里也没根。但嘴里不服软,说:“你还嫩点。”话是顺口说,但从心里为儿子高兴。他也清楚爷俩儿不比划一回,这个场圆不了。
  转日,申万林作功时,双胳膊上横了一根拳头般粗的木头杠子,连续练了40天。到了各奔东西的头一天,爷俩儿作了比试。剑侠输了,也服了,深深佩服父亲的功底,说自己是“剑客遇到了剑魔。”
  申万林武艺高超,在芦台百姓中有“神形无影”之口碑,许多故事至今流传。
  宁河县旧日有城,城门二楼有“二道阁”,专供摆果子糕点祭神用,由不出家的“伙计道(雇佣工)”管理。
  年根,伙计道到二楼“二道阁”准备祭祀用品,发现来烧香求符的人进贡的大量糕点、供果不见了。心中纳闷:如此高阁秘室,盗者是咋进来的?又如此大胆妄为,敢把为祭神备的吃喝供品一点不剩全拿走。
  伙计道产生了心悸的感觉,找到申万林叙说了此事。
  申万林也感到纳闷,可供果没了,贼也不会来了,失去了抓贼的机会。
  二人商定:此时先别外传,再等机会。
  五月初五到了,百姓又来二道阁祭献了贡品。伙计道和申万林打了招呼,虚掩了阁门。傍晚,申万林躲到二道阁的神像背后观察一二。
  闻到贡品香味的一只硕大的黑色野狸猫蹿了进来,到供桌前叼起贡品就跑,来回往返。突然,狸猫好象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稍有停顿。此时申万林突然出现,轻巧的身影,协调的动作,似钳子般的手,朝两只发绿光的眼睛“飞”身过去。在狸猫一声声令人起鸡皮疙瘩嚎叫声中,“落”下了捉“贼”的帷幕。
  “申瞎子”与“神瞎子”
  申万林眉毛长,能罩盖住上眼皮,加之经常眯缝着眼睛,人送绰号“申瞎子”。
  1923年,已经73岁的申万林,应弟子杜福堂之邀,来到东北沟帮子探望。
  杜福堂在沟帮子开客栈,家境比较富裕,对师父好吃好喝好待敬。
  春节期间,也在东北的“铁脚佛”尚云祥来给师叔申万林拜年。看见师叔坐在太师椅上,左手端着水烟枪,嘴中喷云吐雾,好不潇洒。
  尚云祥是个情趣人,爱见景生情地搞小恶作剧。他进屋后左腿跪给师叔,右手托着点心,连拜两声:“师叔过年好。”师叔眼皮没撩,无动于衷。嘬了两口水烟后,只轻声地说了一句:“起来吧。”
  尚云祥见师叔耷拉着眼皮,都不瞅他一眼心里也是有些不愉快。想借起身之际逗师叔,右手发出一崩拳做比划,在离师叔心口约有十公分的距离处止住。
  眯缝着小眼睛的申万林突然身子一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顷刻间做了一个广掩肘,发出左手,把尚云祥发出的崩拳之力点化到右肘窝,脚同时踢出,嘴里亲昵地骂道:“你个小猴崽子,敢来玩猫腻,还差点火候儿。”此时申万林的手中还握着水烟枪。
  尚云祥险些挨到师叔的踢,迅速撤身做了一个翻身后退一步的动作,规矩站好,立身向师叔作揖,打趣地说:“我来给师叔拜年,您眼皮都不撩,做个小动作,师叔却看得清清楚楚。”
  旁人听说此事后哈哈一笑,都说:“那是个神瞎子。”
  杜福堂在沟帮子广交南来北往的朋友,申万林的到来,使杜福堂的客栈更是名震一方。来学武练艺的人每天络绎不绝。只作探望徒弟打算的申万林,每天忙于点拨技艺,根本无法脱身。在地授艺三年,至76岁寿终。由于当时通讯不方便,追悼会后,对申万林的遗体“暂厝(用木料把棺材架起,周围用草把子苫盖严实,抹了泥)”在沟帮子。
  杜福堂四处奔波,联系师兄弟,把师父的灵柩运回原籍安葬。
  申万林先生的灵柩要路过宁河地界,芦台镇的人们得知后,沿途跪迎跪送,大、小商铺送钱随礼。拉灵柩的车不能中途停顿,人们跑着、追着,为护送灵柩的人员送吃送喝,情景非常感人。
  (待续)
  栏目编辑:戴雁军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