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391
颗粒名称: 七里海风情
分类号: I269.7
页数: 4
页码: 5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2012年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文学

内容

难忘七里海
  田宗友
  难忘七里海,是它与我工作之中的缘,是它留给我少年时代的许多梦。难忘七里海,是当年我看到它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留在我心中的痛。今得见它容颜一新,生态环境已步入良性循环,是涌入我心中的喜悦情。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部描写天津市自然保护区的电视专题片,其中就包括宁河县境内的七里海。受拍摄单位邀请,我曾多次在不同季节里,到达过七里海现场。拍摄记录下七里海的原生态,也留下我对它深深的思念之情。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正值盛夏大绿时节。那一天我们一行人驱车沿京汉路出发,向东车行四十多公里,拐了几个小弯,便与县环保局领导范玉庭等人打了碰头。七里海核心区就在不远处,我们顺着潮白河畔行走,边走边听着县局领导有关七里海概况介绍。他说,七里海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湿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七里海湿地是由水面、湿地和生物共同构成的典型湖泊湿地系统。湿地有“大地之肾”之说,它起着分解、净化污染物“解毒排毒”及调解气候,保护生态平衡等作用。
  站在高高的河堤上,抬头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偌大的水面。风儿吹过,浪涌碧波,远处水天相接,好大的一个浩渺水泽世界,倒映水中的朝阳,金光闪闪,跳跳跃跃,泛着一片霞光。岸边浅滩,水泊中突起之地,芦苇丛生,一大片一大片的密密相连。郁郁丛丛,满眼生翠。听这里的人们说,七里海有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
  鸟儿飞过,叽叽喳喳,鱼儿跳起,跃出水面儿。风儿吹拂,芦苇摇动,绿浪起伏。我不是画家,只能用镜头录下这七里海的原生态美。
  我在写脚本前,就曾多次采访过有关专家。他们说,在一千多年前七里海还是渤海湾的一部分,后来因海岸线东移,才使它与海分离变成滨海湖湿地。七里海是一部活的海陆变迁史,主要遗迹有牡蛎滩、鳁鲸骨、麋鹿角等。尤其是贝壳堤中牡蛎滩,更是世之罕见。七里海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与美国圣路易斯安洲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著名贝壳堤。
  听完专家们的介绍,我心想七里海叫海,实际上它早已不是海,但它的生态功能却突显出来。它水面广阔,芦苇丛丛,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达近百倍,堪称津城“绿色肺叶”和护卫津城的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我们穿行在芦苇丛中,靠近岸边的水道很窄,一人多高茂密的芦苇丛阻挡着行船的路。两名船工用力撑蒿,小船慢慢行进。芦苇拍打着船帮,啪啪啦啦的作响。惊飞的鸟儿,扑楞楞地飞离草丛,水中的鱼儿不时地跳出水面儿,又急速的入水而去。
  我看着鱼儿不时地跳出水面,引起我不断的思绪,回忆起过去的少年岁月。难忘七里海,这是因为我的家乡汉沽,离七里海也就是二十多公里的路,我大姐一家人就住在七里海中的北淮淀村。“有女不嫁穷淮淀,身披帆布衫,脚穿牛皮瘫,(男人打苇草裹在脚上的牛皮,俗称为‘瘫’),吃的是黄须菜蛋”。这句俗语,是旧社会这里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五十年代,我常利用学校放假期间住在大姐家。淘鱼、捉蟹、捕鸟,挖野菜。淘到的鱼,大点的卖钱,小点的用盐水腌上晾干,与晒干的野菜一起背回家。七里海曾帮我交了学费,也让我买了很多书读,为以后写作生涯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帮我们全家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我清楚记得有一次,是和一个小伙伴去拣“鱼漏”。大人们淘鱼,专捡个大的,小鱼小虾就不要了。一条十几斤的大黑鱼,在水将干之际,一头钻进烂泥里装死。芦苇丛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大人们拣完大鱼便拆坝放水离去。大黑鱼遇水摇头摆尾的挣扎起来,我俩手疾眼快,拼命地按住它,又使劲的把它拖上岸。
  一年的学费都有了,我高兴的一夜没睡。
  张网捕鸟,用剥掉皮的青蛙腿钓蟹,夜晚用马灯照蟹……记忆一幕幕,七里海,有我少年时代好多好多的梦。
  临近中午,我们在船上野餐。太阳光透过芦苇丛,点点金光撒在小船上。我们边吃边喝边听县局专家介绍。他们说,七里海得天独后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一个热闹的生命世界。这里生长着植物60多种,浮游植物80多种,浮游生物120多种。银鱼紫蟹是它的特产。这里更是鸟儿的天堂,种类繁多,各种鸟类达180多种。就连高贵的白天鹅,近年来也常来这里做客。
  “以前可不是这样”。县局领导接过话头说,在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年月,这里的小造纸厂很多。黑烟滚滚,污水横流,水体变色,鱼虾死亡,银鱼紫蟹绝迹。芦苇枯黄,鸟儿离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几年来,随着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政策实施,市,县两级领导综合治理,“关停并转”措施有力,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彻底改变原来污染现象。现在天蓝了,水清了,芦苇绿了。鱼儿游鸟儿飞,生态环境变好了,七里海也变得越来越美了。更可喜的是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认识到自然环境是生命的载体,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里的老乡们也说,七里海就是条大船,承载着我们的祖辈和儿孙,我们怎能不爱护和保护它。过去各村都有捕鸟人,现在都变成义务护鸟队。
  下午继续拍摄,船行在芦苇丛中。各种水鸟,有的在空中打旋,有的嬉戏在水中。看那肥大的野鸭,扑愣愣地拍打着翅膀,在水面上若即若离戏水前行。突然,我们发现前方有几只雪白的大天鹅,正在水中漫游。我们急忙停船,掩藏在芦苇丛中,用摄像机镜头留下它们优雅高贵的身影。
  不知不觉便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微风轻吹,泛起细浪,金光跳耀,晚霞染红了整个淀水。远处有几只打渔的小船,虽没有渔歌晚唱,但看那忙碌摇桨撒网的情景,肯定是个丰收的好日子。
  忙了一天也没休息,晚餐后受邀观看县电视台拍摄“七里海”电视片。片子拍的很美,春夏秋冬,把七里海的水淀,芦苇鱼蟹,百鸟鸣翠等原生态,表现的琳漓尽致。我做为家乡人,看后颇为动情。
  县广播局领导于增会诚肯征求意见,酒壮英雄胆吧,我除了赞赏之外提出歌词没有表现出七里海的特点。大家赞同我的意见,县局领导热情地请我重写一首。受家乡人之托为家乡写歌,我义不容辞。
  入夜,在县宾馆二楼的客房中,灯火明亮。一杯浓茶,两包纸烟,我反复构思,彻夜未眠。桌上烟缸一堆灰,地上废纸一大堆。我绞尽脑汁,终于在天明之际草拟成新歌词。
  烟波浩淼故乡情
  杨兆如
  在县城芦台居住多年,可农村老家那些事,有的我总也忘不掉。
  我老家俵口,地处七里海腹地。
  俵口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村,有安全、解放、民主、自由和幸福五个街道,村里居住着一万多口人。
  俵口村南叫前海,村北叫后海,村西是一条蜿蜒曲折数百里的潮白新河,只有村东分布着一条岭地,明显高出地表。
  一条贯穿南北的潮白新河,又把七里海分成东海和西海。
  过去的七里海,朝不虑夕,几乎年年都要发大水。我曾亲眼所见,大水从北山上下来的时侯,非常迅猛,瞬间把田地淹没。村庄很快也被包围起来,霎时房前屋后,一片汪洋。此时的俵口,就好像一艘巨大的航船,在大海中漂泊荡漾。虽然如此,但这块宝地说来也很神奇,在我的记忆里它从来都没有被大水淹没过。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熟知,大水到来之前必须将该收的庄稼全部收完,以保来年全家口粮,不闹饥荒。
  对于肆虐的洪水,老家的人们都已司空见贯。面对咆哮的洪水,百姓丝毫不慌张,总能沉着应对。减少水患损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有办法。老家养船农户很多,大船运输,小船打渔,水中靠船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后来县城组织成立“芦台航运社”,绝大部分船只都来自俵口。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在我县河运、防汛中都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水,也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带来许多欢乐。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水性都很好,在水中游玩的花样颇多,上下潜水、仰卧漂流、踩水、狗刨儿等真是无所不能。记得有一次,我与童年小伙伴们比耐力,游出三里多远,竟不知疲倦,还意犹未尽。伙伴们玩耍起来,开心极了。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当了武装干部,在军事训练中带领民兵搞武装泅渡,儿时素有的水性,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七里海发水时,天接着水,水连着天,烟泼浩渺,气势磅礴。前人有诗云:“乘搓谁见源头去,可与银河曲曲通”。水势随风云变幻,时而平静,时而喧啸。此时的七里海,只有芦苇还能挺拔傲立,还有成群结对的鸟儿,有的在大水中游游荡荡。有的在空中翱翔。
  七里海盛产鱼、虾、蟹,质量上乘,很早就名闻遐迩。
  大水,一般要到秋季才能平静。水退后便迎来水产收获季节。这时,打鱼的人们成群结队,集体捕捞。闸大薄,下流网,搬鱛,扎沪、捉螃蟹,捕捞方法很多。每天打捞上来的鱼、虾、蟹等水产品足有数万斤,经过水路远销北京,天津,唐山一带大城市。还有许多零散打渔者,有的拉网,有的淘鱼,有的摸鱼。打渔者不仅有收获喜悦,同时还有很多乐趣。我年少捉鱼就有两件事,至今难忘。
  一件是活捉跳龙门鲤鱼。一次,我和弟弟在潮白河边割秋草,突然发现河里有鲤鱼跳出水面,而且还很有规律的跳跃。经过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河两岸都扎着螃蟹篓。河底下拦有苇薄,当潮落时螃蟹顺流而下,被拦截后沿两侧爬上螃蟹篓,而鱼则力争上游,逆流而上,当遇到阻力时有的就跃出水面力争跳过。见此情景,我们哥俩灵机一动,摘下草帽,悄悄地靠近鲤鱼跳跃处,在鱼跃出水面的瞬间,非常迅速的伸出草帽把鱼接住。不一会儿便捉到七条大鲤鱼。这真是割草捉鱼,喜出望外。
  还有一次是冬天扎鱼。我家东边有个张姓街坊,人称“张快腿”,冬天扎鱼是一把高手,都说无人可比。每次出去总能背回几条大黑鱼,谁看了都羡慕。我也学着做了一把扎鱼锥。一根钢筋,一头打成溜尖,另一头按上木把,另外再配上一把斧头,这就算一套扎鱼工具了。扎鱼时首先要隔着冰层找到鱼,同时非常迅速、准确地把鱼扎住,然后再用斧子把冰砸开,才能把鱼抱上来。看似容易,可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我就曾一条黑鱼也没有扎到过。但也有想不到的好事,偶尔碰上。有一次在后海转着扎鱼,突然发现冰层下面,几条大鲤鱼正扁着身子缓缓游动。在冰层反射下,鲤鱼显的个头特别大。鳞片呈现金色,看一眼便让人心跳。原来是鲤鱼在此搁浅。在这种情况下,对扑鱼者来说,能轻而易举的将鱼捉到。对我来说又算一次意外收获。
  七里海彻底根除水患,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国家兴修水力,在潮白河水系,所辖区域聚集了数十万民工,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密云水库,后来又在下游修建了防潮闸。我们的父辈都参加了当年的水利工程建设。老一辈人提及此事时,还都为之而自豪。
  如今的七里海,自然环境得到了综合治理,现已公布为国家级古海岸和湿地保护核心区。宁河县委,县政府投资进行旅游开发,在七里海西部成功打造了八公里景观带,南部边缘建了一条宽阔,靓丽的七里海大道,沿途驾车能纵观七里海大部分风光
  七里海中的鱼塘、鸟岛、芦苇、已浑然一体,形同天造地设一般,构成一幅极美丽的天然画卷。
  而今,七里海的水资源更加丰富,鱼类品种繁多,特别是河蟹个大体肥,已创出七里海知名品牌。前来七里海观光旅游的客人们,还可尽享垂钓鱼蟹的乐趣。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七里海。
  栏目编辑:戴雁军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难忘七里海
相关作品
烟波浩淼故乡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