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371
颗粒名称: 明镜台
分类号: K231
页数: 3
页码: 57-59
摘要: 明镜台收录文章李悝变法,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他在推行变法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
关键词: 史料 战国 事迹

内容

李悝变法
  寒瀛
  李悝(前455-前395年),或名李克,原为地方小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实行变法。李悝在任相国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次,魏文侯召见相国李悝,君臣二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魏文侯:“我一心想尽快使国家富强起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觉得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你认为应当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民富国强的效果呢?”
  相国李悝:“让国家富强的方法很多,但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吃饱饭的问题,首先发展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要让百姓吃饱,国家有余粮,就必须设法多打粮食。”
  魏文侯:“我正为这事苦于没有办法呢。现在来看,人口增多了,可土地却还是老样子,没增一点,如何满足人们的粮食,如何提高产量,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相国李悝:“自从您任命我当相国以来,也一直在寻求强国之法,为此我就常常到民间进行调查研究,和百姓一起种地,一起耕田,一边拉家常,一边了解情况。我听到了不少的议论,有的说徭役太重,税赋太多,丰年都难以糊口,更别说荒年了。百姓要求应当减轻徭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减少赋税,让他们维持生活。您看,百姓要求的并不高啊。在调查了解中,我还算了一笔账,如今我国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而外,用于耕种的土地有六百多万亩。若给农民以适当的鼓励,来提高他们种地的积极性,精耕细作,亩产至少可以增收三斗粮食,全国一季就可增产一百八十万石。相反,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还按亩产减产三斗计算,全国每季就要少收一百八十万石。这一正一反,相差三百六十万石,更不用说繁重的徭役延误农时造成的减产了。”
  魏文侯在连连称赞中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相国李悝:“要使土地多产粮食,使国家富裕,办法就是尽地力之效。一是鼓励农民勤劳耕作,适当减轻徭役和赋税,给他们一定的利益,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同时鼓励他们开垦荒地,田头道边的土地也充分的利用起来,这样土地的耕种面积还会扩大,也就能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了。二是,综合利用。鉴于我国粮食比较单一弄不好还欠收,面对这种情况,不如根据地势和土壤的不同来选种不同的作物,发展多种作物兼种和套种。同时鼓励农民开荒拓田,能种瓜的种瓜、会养桑的种桑、善植麻的种麻,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魏文侯听后果断决定让国相李悝全权负责国内的农业经济改革。
  李悝不负重托,立即颁布文告在全国全面实行农业改革。第一,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第二,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具体地讲,为了落实改革精神,他经常亲帅魏国官员奔行于全国农村,一边调查研究、一边检查督导。几年下来,国内粮食产量大增。使得农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国库的收入也随之得到大大提高。在改革过程中,李悝经调研发现,粮食价格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影响。量多价低,这样就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来年的粮食产量。遇到荒年,粮价抬高,一般百姓又买不起粮食,没粮可吃,只得四处流浪。于是李悝上奏魏文侯,实行“平籴法”,即把丰年和饥年分成三等,丰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饥年分大饥、中饥、小饥。按着年成的好坏确定应纳税额和农民自留粮的数量,然后由国家平价收购。到饥年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这样,丰年不会出现因粮价低而伤农现象,遇饥年也不会出现因粮价高百姓买不起粮食。这样一来,使市场上的粮价一直很稳定。百姓不饥不寒,生活安定,国家的收入稳中有升。由于魏国实行了相国提出的“尽地力”和“平籴法”,使得魏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达十年之久。
  在实行了经济改革的同时,李悝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又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祖父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针对世袭禄位制度的种种弊端,李悝主张废除这种制度,推行“食有劳、禄有力、使有能、赏必行、罪必当”等一系列措施,按功劳大小和对国家贡献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具体规定: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而领到应得的俸禄。官员各司其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不徇私情。凡无功而作威作福的,即使是贵族也必须除官消爵,取消俸禄;由于采取了公允平等和奖惩分明的政策措施,李悝的政治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吸纳了天下人才,提高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和官员的素质,而且还大大调动了举国上下励精图治的积极性。
  李悝并没就此而罢休,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保护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又在法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在参照以往的法令、吸纳各国法令中可吸取部分的情况下,根据魏国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悝深知,国家要生存、要发展、要富强、要称霸,仅仅依靠发展经济和开明的政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的军队。但李悝又不懂军事,他马上奏请魏文侯启用大将吴起,魏文侯同意。然后,李悝和吴起一起进行了军事改革。李悝的军事改革,除注重改善官兵关系外,其主要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常备军。他为了精选武士,对军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第一,身穿三甲即胫甲、上身甲、股甲。肩负二十石之弓,带五十支箭。扛长矛、头带盔甲,佩剑。备三天粮食。半天行走一百里。一旦选中,享受优厚的待遇,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将士的战斗积极性。短短几年内,魏国这支强大的军队震慑了其他各国,使得“秦兵不敢东向”,各国不敢与之争锋。
  前396年,魏文侯病逝。太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继续以李悝为相国,已近花甲之年的李悝继续辅佐魏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由于操劳过度于前395年病逝,享年60岁。
  由于魏文侯的开明,才使李悝的济世之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李悝胸怀雄才大略,大度谦虚,上合君主,下睦同僚,才使变法得以顺利进行。特别是他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变法方法,由经济开始改革,成功后,在上升到政治、军事,这种有序的改革也是他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他的变法卓有成效,大大提高了魏国的国力。魏国变法的成功,简单说就是明君与贤相相互配合的结果,就是说,由于两代明君的鼎力支持,是李悝终其一生都得到成功的情理所在。
  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变法同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责任编辑:方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