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356
颗粒名称: 谈天说地
分类号: I266
页数: 7
页码: 66-72
摘要: 谈天说地收录董启成的“德意利” 、悟性说、旅游别忘长学问三篇文章。
关键词: 散文 文学 作品

内容

戴冠伟
  董启成的“德意利”
  家乡的老人们神聊说,蓟运河在流经宁河县城时,河神留恋不舍,所以竟然绕着芦台镇拧了俩个近乎360度的河湾湾。王御史村就在运河故道的岸畔,村子分成前村和北村。村子北面是连接华北、东北的公路干线205国道,董启成的保温材料公司就紧紧贴在国道边,他本人就出生在王御史。
  乡亲们都知道,董启成是个苦孩子出身。孩提时代,如果说同龄人只有一种苦,他却背负着双重压力,因为爷爷是那个非正常年代的被专政对象。当1978年这个让全中国人民都看到希望的年号来临的时候,他父亲却因病不治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家庭顶梁柱的轰然倒塌,使他们孤儿寡母陷入了雪上加霜的生活境遇。但是,这特有的境况也逼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对经商似乎情有独钟,揣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闯劲,冒着赔本赚吆喝的风险,别人干他也干,先不去管赚钱不赚钱,至少还可以赚经验嘛。所以,董启成卖过小花布,开过小饭店,回收过废旧钢铁。果然,1999年,33岁的董启成几经市场考察、请教经济专家,投资创办了一家保温材料公司。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下来,竟也在行业内外让人刮目相看。2011年,产品全年销售额实现了6000余万元。为国家纳税达几百万元。
  像人起名字一样,董启成给自己公司起的名字叫“德意利”,不少客户一见这名字都以为是家外资企业呢,本来嘛,德意利,整个是三个欧洲国家的简称。究竟什么意思,听我这么问,董启成哈哈大笑,“谁这样理解谁才是真正的老外”,董启成说,“我这公司名字纯粹是汉字国学,德是德才兼备,意是意在振兴,利是利国利民”。
  好一个“德意利”,接下来,我果然听到了董启成许多利国利民的故事。
  2003年,那场旷世未闻的非典让人谈热色变,工厂停产、学校停课、机关公务人员被监管在办公楼内几近囚徒。那期间,董启成有一次从电视报道中,看到一位女同胞在北京小汤山终因不治而被亲人缓缓地盖上年轻的面孔时,启成掉泪了,他当即拨通会计的电话,“账上有多少现金?”当他得知不足5万时,果断告知,马上备出4万,我有急用。转天,他找到县卫生局有关部门,向红十字会捐出了4万元。这也是全县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向非典事件捐助的善款,董启成也因此成为县红十字会理事。在此,我们需要提供的背景资料是,2003年,董启成的公司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全年工业总产值也只有200余万元。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董启成企业所在地的芦台镇党委、政府遵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向全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政干部和广大群众发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想到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对自己家乡的无私援助,董启成当场报出捐款数额:10万。这数额不仅是当时全镇以个人名义捐出最多的善款之一,也是最早响应党委、政府向玉树灾区献爱心号召的人。
  不错,正像有些同志分析的那样,就全县民营企业发展情况比较,董启成的公司不是最大的;就个人收入看,董启成也不是最富有的。但是,就致富不忘家乡、致富回报社会,致富感恩党和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董启成是思想境界最高的,是爱国情怀最美的,是爱心行动最快的,是无私奉献最自觉的,这使我们再次想起了他的“德意利。”
  王御史号称城关所属村,滨河近路,最得风气之先。可是直到2007年,全县已有70%以上的村接通了有线电视网的时候,王御史村还因资金困扰的矛盾迟迟不能满足乡亲们这一精神文化需求。按乡情论辈分是董启成叔父的支部书记把求助的目光暗示给他,启成二话不讲,直言道,二叔您甭细说了,做做预算,一共需要多少资金。这一次,董启成一次为村里支付有线电视工程款15万元,不久便让乡亲们看上了拥有几十个频道的清晰的电视节目。谈到这些事,董启成讲了一段颇有见地又耐人寻味的话,他说,王御史村根本没有出过什么御史,甚至历史上连当过太监的人也没有,为什么空穴来风地起了这样的村名,无非反映了老百姓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村里能出现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大人物,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共产党不讲这一套,但有共同富裕的政策,有奉献公益事业的宽广渠道。
  2007年,惠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全面启动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涉及群众自己出资部分大家有许多议论,有着特殊家庭经历的董启成一下子认定这对农民来讲无论如何都是大好事,为加快这件事在村里开展的进度,他向村委会表示,不管以后比例如何确定,头一年乡亲们的个人出资部分由我包了。这一声承诺听起来容易,可王前、王北两个村足有4000余人口哪,只此一项,董启成就支付了现金20多万元。几年来,逢年过节,董启成都要给每户经村委会认定的贫困家庭补贴500元生活费和一桶油、一袋面,村里的特困户每月都可以从董启成的公司领取100元生活补助款。特困户刘连珍,丈夫患癌症离世,本人又有残疾,孩子读书都有困难,类似她这样的家庭就一直受到董启成公司的帮助。也有的乡亲突然遇病逢灾,一时拿不出医疗费用,其成了解困难后,赶上三千是三千,赶上五千是五千,类似情况,时有发生。“六一”节到了,启成也安排公司有关同志带上图书、文具为孩子们送去欢乐,送去祝福。特别是近两年,董启成还动员本乡本土搞企业致富的同行或老板们在村里成立了扶贫基金会,让先富裕起来的人们为乡亲们共同奉献爱心。完全可以相信,建立起组织,实现了制度层面的保障,将使扶贫行动和慈善事业成为常态持续开展下去。对董启成个人来讲,近10年中,他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和扶贫济困的付出已近百万元。
  正象人们普通认同的那样,对于董启成来说,无论叫做奉献爱心还是叫做社会慈善,抑或是回报乡情,既没有谁来动员他,也没有哪级政府来强制他,每次都是他本人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动,而且不论是他企业刚刚起步还是日益走向辉煌。当与他谈到这样深情与专注,董启成非常平淡地说,我讲不出许多高深的道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父母,他们一位因大灾夺走了生命,当然那时节我没有能力奉养他,可是我的母亲,在我有能力让老人家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却被人祸夺去了晚年的幸福。所以我感到,不管是谁,生的时候不会带来一草一木,死的时候不会带走一针一线。生我养我的是这片土地,帮我教我的是乡里乡亲,我要像回报爹娘那样回报乡亲们。当我向村支部书记问起启成在坊间的口碑时,这位当了农村近20年党支部书记的老哥说:同志,我跟你这么讲吧,对于董启成干的这些事,老少爷们儿说过一句最实在的话是,我们都多了一个儿子。
  2012年的春节来得特别早,采访董启成的时候,已经过了雨水时节,北风袭人犹具寒意。但伫立在董启成办公室窗前,我又一次看到他公司“德意利”三个大字的名称,突然感到龙年的一片春潮在胸中涌动。
  悟性说(外二章)
  闫焕成
  悟性,是指由迷惘到明白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就是感悟事物的过程。认识事物有的快,有的慢,这里的差别就是人的悟性各不相同。悟性快的人,会把感觉接收来的各种信号在大脑皮层迅速进行碰撞、组合,最终形成对客观事物最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要高于感觉阶段的表面反映。这就叫有悟性。
  墨子认为,悟性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世界的咀嚼能力,他就很推崇老子的悟性能力。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常枞是老子的恩师。有一年常枞老了,快要病死了,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老师的手问:“老师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学生的呢?”
  “你不问,我也要告诉你。”常枞缓缓地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经过故乡要下车是说不要忘记故旧。”
  常枞微笑着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乔木要缓步而行,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乔木小步而行,不就是说要尊老敬贤吗!”
  “对呀!”常枞微笑着点点头,想了一会又问:“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
  “在呀”
  “我的牙齿还在吗?”
  “一颗也没有了。”
  常枞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老子想了想说:“知道了,舌头还能存在,是因为它柔软;牙齿之所以全掉了,是因为它大刚强了。”
  常枞这时摸着老子的手感慨地说:“对呀,天下的事情,处世待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再没有什么道理可以告诉你了。”
  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不必太在意,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常枞的简单一问,是想给老子一个深奥的大道理,而老子就不能象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的一样,问什么就答什么,他的大脑也在积极碰撞,要从老师给予的信息中捕捉到更深层次的含义,迅速作出意想不到的判断。这就叫做有悟性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认识人生,悟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就象吃饭一样,只有经过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味道。象陈佩斯在《吃面条》的小品中那样,一海碗面条狼吞虎咽下肚,问他什么味道,回答说“没味道”。象这种吃法,只能是延续生命,这也只是动物最低的本能。
  悟性是认识的升华,悟性也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有了悟性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悟性的人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悟性的人也只能看到一个一个的物体。例如苹果落地这种现象,唯独英国的牛顿,却突然对它产生了兴趣,经过反复无数次地研究,终于发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今天能够认识地球、太阳、月亮及各类星体,这不正是在享受着牛顿悟性的成果吗。
  孝的真谛
  中国的传统道德是非常注重孝的,叫做“百善孝为先,”就是说一个人在立身处世中不管有多少善行,首先是以孝开始的。试想一个在家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施善于人。孝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是谁都避不开的。
  那末怎样做到孝呢?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就是说要做到孝,要当一个孝子,不在于要有多少钱财,也不在于要有多高的地位,而是要有一颗深刻的心愿,那怕是一件朴朴素素、微乎其微的小事,有了一颗诚挚的心,也就足矣。
  孝是古今国人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子游就问孝于孔子,探讨怎样才能做到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花语·为政)
  孔老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今说的孝,以为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是做到孝了。但是这真的是孝吗?孔老接着反问,犬马这些动物都知道饲养,如果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但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和饲养犬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看来,仅是做到供养父母衣食无忧,还不算是有孝心了,孔老的观点是不在于“养”,而在于“敬”。
  子夏听了老师的解释还是不明白,于是也凑过来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经为孝乎?”(花语·为政)
  把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就是: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忍的就是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要做的事情,孩子们抢着干,有酒有饭,让长辈吃喝。难道,这能算是孝吗?
  两个学生问孝,孔老做了两个反问,似乎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其实不然,从两个反问中孔老已经说明了,“能养”、“顺其劳”、“先生馔”,皆不能算是孝,真正的孝,就在于一个“敬”字。我们常常说“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孝”和“敬”总分不开。“孝敬”一词,认真分析起来,其实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对父母、长辈有没有那份深深的敬,诚挚的心,有了这份心,也就算是孝了。
  孔老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相去两千多年,时代变了,条件不一样了,那时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极度贫乏,填饱肚子尚属不易,在那样的条件下有人拿“能养”来说事;在今天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再拿“能养”来说话就太苍白无力了。中国有句老话“养儿防老”,是说自己老了,爬不动了,抓不来食了,就靠子女来养活,今天的老人多数有退休金,病了有养老保险,即使爬不动了,还可以雇请保姆,实在不行,还可以进敬老院。也就是说过去要“防”的,该由子女完成的任务,社会给承担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怎么去尽一片孝心?其实不难,吃的、穿的、用的,都不是问题。这时的老人最需要的是一句热乎乎的话,是最平常不过的“常回家看看”,是能放下繁忙的工作坐到老人跟前随便聊聊,十分钟就行。
  孝的真谛,说到底只是一个心字。
  父母的年龄
  说到自己的年龄,特别是自己儿女的年龄,可以说是张口就来,不仅能说出出生年月日,甚至能说出是几点几分生。在儿女生日到来的前几个月,年轻的父母们就忙着策划儿女的生日该怎么过?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去哪个饭店订桌?年轻的父母们相聚在一起,谈论的热门话题莫过于此了。
  但是说到父母的年龄,能说父母的岁数、属什么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尽管都在争着当孝子。
  吴树忠
  旅游别忘长学问
  年终岁尾,出去旅游的机会又来了。
  刚从华东五省市游览归来的朋友,我问他到那里有何感受,有何景点,他一摇头,只是说:“太美了,太好了,苏杭二州出美人嘛。”这景点究竟美在何处,这人美在哪,有多大的游览价值和看点,看来这朋友只是走马观花,不甚了然。有人将这种旅游形象的概括为:“上车睡觉,下车撒尿,一看就激动,一问啥都不知道。”
  旅游本是为了获得一种亲身体验,体验离家出门的每一条路,感悟大千世界的种种不同。在迷人的山水和自然情境中去体会生命力、创造力的迸发,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真和美,让自己的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开阔,见识得以增长,人生得以丰富。这样的体验,无疑对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语》里有一段话就说的很实在,原话是这样说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这段话分两层意思,前一层意思是说为人子者,应该知道父母的年龄,这是最基本的,是前提,而不是目的。
  第二层意说的是知道父母的年龄之后的态度,一是喜,喜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还有机会去孝敬父母,还可以尽儿女的一片孝心。一是惧,惧的是父母的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陪在父母的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还能再听几次咿呀学语时那些带着乳臭的故事呢?
  父母之年在子女的心里可能不会那么可怕,因为父母的身体“还好”,不象别的老人。可要知道,高龄人的生命是倒计时的,是极其脆弱的,一句话、一粒米不合适,可能就会撒手而去。有一种至深的悲伤叫做:子欲善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泪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这些遗憾将会永远铭刻在我们心底了。
  当然,我们知道父母的年龄,并非要给父母去办什么豪华的寿宴,而是要多在心里反思一下父母几十年的拉扯之苦,养育之恩,有一点感恩的心就行了。
  学会珍惜父母的有生之年吧!
  而一些人的旅游大把浪费着钱财,每天早起晚睡、行军打仗似的行程安排,赶鸭子似的走马观花,数十分钟的景点拍照,一天数家不能不进的购物店,菜式重复的团餐……如此旅游掉进了一个怪圈,一个一味追逐风光而忽略旅游本意的怪圈。是该让旅游正本清源的时候了。请记住,旅游别忘长点学问。
  首先,一定要带着一种心情,一种体味大自然,领略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渴望去旅游,旅游才会充实,丰富而富有价值,才不至于浪费金钱和时间。大自然是一本只有勤劳的人才能读懂的书,热爱大自然,完成与大自然的交流。名胜古迹是一位可爱的历史老人,他只与智者交谈,无知者、莽撞者、肤浅者难以理解他深邃的心。因此,旅游首先应该在知识和修养的世界里旅游,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有人说,对美丽的欣赏是要有技能的。欣赏美,要有知识的积淀和心境的把握。
  其次,用心与自然对话,与景点交流。旅游是一门学问,我们的出游多了份逍遥与享受,却充斥着浮躁的心性,人与人的挤压,人们正渐渐失去了品味自然的能力。真正的旅游,还是在于用心与大自然交流对话。以自己心性的沉醉,去细心品读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从而对自然和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
  最后,旅游之后要反思回味。像张润臣的《西柏坡纪行》和戴冠伟的《井冈情》,他们通过游览革命圣地,进行反思回味,悟出了许多革命道理和历史渊源,宣扬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压在全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最终让全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精神。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借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就需要把旅游和自己的修身养性,读书学习结合起来,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人,登上雄伟的长城,即能切身领悟到中华民族的沧桑和伟大;反之,有人登上长城,认为它不过是砖砌的围墙而已。
  旅游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而有个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问题。抓住这些人文景观,本来并不出色的自然景观也会名扬天下,如敬山亭因李白的诗而闻名天下,岳阳楼因范仲淹文而四海皆知。
  大自然是活动的课本,旅游让你走进自然,深入自然,了解自然,与山山水水尽情对话,从中增长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能荡涤凡心之污浊,使人得以净化和升华。
  时下,很多人只知旅游而不善读书,这只能算是游山玩水。只有旅游与读书相结合,旅游才有新的收获。只有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层次,才能在旅游中享受到大自然真正的美与真正的乐趣。
  栏目编辑:方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