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353
颗粒名称: 人在旅途
分类号: I266.4
页数: 4
页码: 62-65
摘要: 人在旅途收录文章聆听风雨和天上的小城,描绘了一个宜人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关键词: 游记 文学 作品

内容

赵善香
  聆听风雨
  燕山脚下,有一处所,四周绿树环绕,小径蜿蜒,堤埝如盘池塘似棋,几间房舍映于绿色间,蛙鸣雁啼,鱼欢蟹肥,幽静中显露生机。荷塘边,有成片的竹林和木槿花丛,公休日,垂钓的人,散落在池塘的各个角落,耐心而惬意的守候着鱼儿的上钩。
  蓝科水产养殖场,就这样幽然而从容的静卧在燕山脚下,如世外桃园般,是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整个场区四面见方,外围是钻天的速成杨,枝叶繁茂挺拔耸立,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东到西直贯场区中央,路两边有粗壮的垂柳,柳枝倒挂至地又映于池塘,在微风中婀娜,如一排排翠绿色的流苏摇曳生姿,给这方沉静之地凭添了几分生动和妩媚。高大的法国梧桐掩映着两排红墙红瓦的房舍及院落,院中有石几石蹲,几上有壶有茶,来客可随意坐下喝茶、谈天,放眼到处是片片鱼塘,浓浓绿色,微风清凉中带着些水气,真是纳凉的好地方。
  场长豪放中不失儒雅,闲下来,握着烟斗慢悠悠地带你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他指点着渔场感慨地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洼地荒野,现在有树,有鱼,有了人气,总算是有了点模样。听上去既艰辛又自豪。
  院子里阴凉处挂着几排腌好的咸鱼,这是纯朴的湖北汉子老李的拿手绝活,劳作之余,他的乐趣就是展示他拿手的湖北腌鱼手艺。好客的他,会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喝的老酒,邀你喝上两盅,而老李的腌咸鱼就是一道必须的下酒菜。很受客人的欢迎。
  景如此,人如此,就不能不想独自去领略这份自然的美。撇开众人,独自一个人徜徉在渔场林荫小路上,没有牵挂,没有语言,没有让我分心的人和事,有的只是内心千万缕的感悟和思绪的飘飞。
  悠然走在这撒满幽静的林荫小径上,你可以什么都不去想,也可以随心所欲的什么都去想。这里虽没有人工造化的美景,却有宜人的自然风光,令人心静神凝。杨柳就这样默默的陪伴在你左右,树干上岁月留下的疮夷,可以让你去感悟它饱经风霜、茁壮成长的不容易;清风在耳边柔柔的呢喃,可以让你用心去品读自然诗情画意的浪漫。无论红尘俗世曾经给了你多少的烦忧和愁绪,都会在这清幽静雅的环境中被洗涤的了无踪迹。
  在一池水边,席地而坐,闭上眼睛,听见的,只有这杨柳呼吸的声音,风起处,你还能感受植物悄悄生长的力量,片片落叶飘零的叹息。
  池塘边是最惬意的地方。水面鳞鳞、波光点点,你可以陶醉在这个丝毫不被红尘纷扰的世界里,吼上一声“信天游”,回应你的,就是你自己的声音。荷花亭亭玉立,碧叶托着红粉,点缀着平静的水面,太多的人生束缚,在这里释然。想那匆匆的人生路上,有多少风景来不及观赏,或者是为了更快地走向目标,走向自认为风景更好的地方,却忽视了路途上绽现出来的种种迤俪的风光。
  最美不过秋景,迁徙的鸟儿成群飞过,腾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渔场外围一望无边的稻田金黄金黄的,多么象梵高笔下的“金色麦田”,丰收在望的大好时节。看上一眼都觉得那么舒畅。远方燕山的山腰处,鲜艳夺目的枫叶如一片烟霞可见。看到枫叶的起舞,也总能勾起你内心一片思念之情。把心思放飞在这清幽的天地,去寻找那无数次曾经缭绕魂梦的情怀。在这里,忘记遗憾,抛却叹息,自由自在地,独享一个人的曼妙,无拘无束地去用心欣赏和感悟这种踏幽寻胜的过程,把身心融于如诗如画的瑰丽情景之中,让自己也成为人生最美的一段风景,并且让这一段秀丽的风景换成一种平静淡然。
  一朵浮云飘过,携来一阵清风,花草一阵有节奏的波浪,像是一轴长幅画卷,慢慢延展开去,既可让你的目光随之起伏于色彩斑斓的风景里,同时引诱着你从平原到高山,从瀑布飞流的小溪里到滔滔不休的长江大海。想那时光的波浪,还有浪花点缀的花冠滴滴答答的跳跃,不正是花朵绽放的声音吗!这般次第,多么令人情趣盎然、意兴阑珊啊。
  秋雨绵绵时节,总让人有萧瑟之感,但在这里却全然不同,雨是多么温柔恬静,风是多么连绵多情,你可以撑把伞或是不撑伞,走在林间小径中,聆听风雨声,似听见心泉汩汩的声音,得与失顷刻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片片黄叶飘舞林间,落叶铺满脚下,踏上去柔软而有厚实感,空气更加清新,水更加清凌,漫步在小路,像似走进人生,在人生的长河中感悟自我,蜿蜒的小路,还在向前方延伸,湿润的天空,质朴的泥土气息,供养着你对生活的渴望,温润着内心的丝丝柔情。啊!这一片令人遐想的净地,这一处情景交融的世外桃源。
  曾令兵
  天上的小城
  最初听人说起玉树,曾暗自冥想,如果可以仰望,它完全是一帧天上的风景。这片比山东江苏两省面积加起来还略大一些的高原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就有1000多座。长江、黄河、澜沧江,童话般地从它冰雪的怀抱流出云端,穿越过空气稀薄的高寒地带,去寻找各自的未来。那里有海一样起伏的草原,岸一样忠诚的雪线;有水晶一样纯净的大气,雪粉一样明亮的阳光;有格萨尔王用过的战盾和戴过的毡帽头盔,文成公主留下的法轮;有星罗棋布的喇嘛寺院、佛塔、玛尼堆;有人山人海的佛事活动,长袖扯动彩云的康巴歌舞,以及数不清的珍稀的高原生灵。而这一切似乎都隐藏在太阳背后,让我们的想象难以抵达。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种心理距离。当穿过千年雨雪的唐蕃古道将我们送过巴颜喀喇山,送过通天河,送进午夜后阒无人影的玉树小城,尽管道路颠簸泥泞,汽车跑了还不到14小时。当然,玉树毕竟是玉树,让人生出一种来到天上的感觉。
  第二天醒来,如梦如幻的夜已完全溶进艳阳的光芒。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就像走进一段藏域古镇的经典影像,流动的风情叫人目不暇接。看见路边一家新华书店的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唐卡,我便走了进去。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唐卡,站在这些卷轴画面前,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肃然的心境。千手观音、莲座彩云佛像、象征吉祥的动物花卉以及佛教故事图案、传说人物,无不叫人感受到一个民族心灵与宇宙对话的内容和方式。十几名顾客已使不大的店面很是热闹,一位身穿红色工作装的藏族姑娘正在忙前忙后。书架上除去在其他地方常见的书籍外,还有《中国藏学》、《佛教词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词典》等,林林总总,从中可以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镇的生活脉搏。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丁字路口。陪同的青海朋友说这里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宽阔的广场包容着五行八业和各色人等,远处有色彩鲜丽的藏式花楼。一个个画柱撑起的开放式店铺门面及陈列在门里门外的藏刀、毛皮、冬虫夏草,织着藏式图案的小地毯,当地藏民的日用杂物,琳琅满目。当然也有用汉藏两种文字装修着门头的各种小商店和餐馆,但不像内地那样嘈杂拥挤。最吸引我的是专卖各种法器的小店,里面摆满了佛像、佛珠、小型经筒、香炉、精制的木鱼、铜铃等器物,店主用标准的青海普通话含笑招徕客人。舒缓的佛乐从小店里飘出来,浸润着大街和行人,浓重的佛教气氛同录像厅里传出来的武打声形成鲜明对照。像中国各地的城镇一样,街上到处有操着各种方言的摊贩在招揽生意:卖菜的山东人,卖水果的河南人,修鞋的四川人,卖葡萄干的新疆维吾尔青年……而在这样一些片断连接起来的背景里,有满脸沧桑的藏族老太太摇着转转经筒不紧不慢地走着,有身穿绛红袈裟的青年喇嘛驾着摩托车在街心一闪而过,有衣着艳丽、扎着满头发辫的藏族少女,有头戴红缨武士帽的康巴老人,有身穿黑色长袖藏袍、腰间系着红绿带子的藏族青年。徜徉其中,我不禁想到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民族服饰正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日渐淡化,人们只在一些节庆或礼仪场合才把自己打扮起来,载歌载舞或聚会狂欢,有些干脆只用于表演。
  玉树则不同,它的一切都保留在日常生活中,并在大街上川流不息。从做工繁复、装饰着各色图案的藏袍里露出来的雪白的、湖蓝的、浅紫的衣袖,大红的、黑色的藏式礼帽,白色的、金色的草帽,五颜六色的凉帽,火红的缨穗头饰,头颈上一串串大小不等的七彩佛珠,同偶尔闪动在其中的绿色的黑色的盖头、穆斯林白帽、维吾尔小帽、色彩凝重的俄式大披肩,汇成一条绚丽的河。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文化人,举止和衣着却显得过于单调和刻板。我们天天穿行其中的那些现代城市中光怪陆离的时尚和流行色则显得轻飘而浮华,它们是新潮的、招摇的、充满刺激的,常常使人心神不安,竞相追逐,其形态却是短暂且变幻不定的。玉树的色彩是厚重的、恒定的,它们来自一方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和梦想,来自生命和太阳的本源,天人为一,无拘无束,常年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和洗涤,没有力量能够抵挡和改变。它们不仅是一种风情,而且是一种信仰、一种执著、一种生存状态的展示,一种从心灵中透出来的过去和未来的信息。
  路口的龙头位置有一座三层楼房,那是玉树最大的百货商场。我们正在过马路时,一辆绿布蓬北京吉普戛然停在身边,司机探头朝我们一笑,我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位青年喇嘛。更出乎意料的是,他轻轻抬了抬手说了声“SOrry”,让过我们通过后才驾车而去。本想进商场看看,没想到关着门,我问旁边一个穿藏袍的青年为什么在营业的黄金时间关门,青年的回答又让我吃了一惊:店里有个青年结婚,全店都参加婚礼去了。我问:为了参加婚礼就关店门吗?他说:一个人的婚礼一辈子就一次,买东西什么时候都行。这真是一个与我们居住的城市观念不大相同的世界。
  在高海拔的大街上行走,很快就两腿酸软,只得坐在路边休息。我倚着一棵小白杨,拿出刚在书店买的一本介绍玉树概况的小册子浏览,书中说玉树在藏文中是遗址的意思,相传这里是众多族份中的玉树族建立第一代部落的地方,也是传说中美若天仙、心灵手巧的格萨尔王妃珠姆的出生地,还诞生了被忽必烈封为国师的高僧贡噶扎巴,这里挖掘出土了距今800余年的藏经库存。一个普通的地名原来包含着如此深厚的民族根基和历史渊源。这里还是世界上牦牛最多的地方,起源于草原和雪山的历史,是靠牦牛驮到今天的。而玉树小城的名字结古,又叫结古多。通天河的两条支流交汇于镇中,被称为江河源头第一镇。结古为藏语,意为繁多。多,意为集散地。这里自古就是青、川、藏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中心了,茶马互市,热闹非凡,民国初年已有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商户200余家,印度、尼泊尔的商人也往来不断,经营的货物包括英、德、日、印等国的产品。现在全镇有1万多人口,却是包容了藏、汉、蒙、回、撒拉、土、满、俄罗斯等民族,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的人都有。
  同我到过的所有城镇一样,从历史中逶迤而来的玉树,到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热烈而忙碌。置身于同阳光一起流淌的大街,我忽然悟到,遥远不过是飘在心上的一朵咒语。
  栏目编辑:方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