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色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90
颗粒名称: 青春色彩
分类号: I227
页数: 2
页码: 72-78
摘要: 青春色彩收录了散文《三轮车》、诗歌《别一种爱》、《风的声音》。
关键词: 诗歌 季刊 《七里海》

内容

三轮车
  王薇
  我家乡的小镇,它虽小,却很繁华。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就像地球上的经线纬线似的,也有好多高楼大厦,这样繁华的小镇当然少不了人。要行走当然就少不了交通工具。镇上的交通工具种类可多了。很多家庭有了轿车,主要街道有公交车,在每个短途车站都会有它的身影,一元钱一位,十分钟一趟;还有出租车,不出镇里不管到哪都是五元钱,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剩下的就属最方便最快捷的电动三轮车了。
  电动三轮车,是很现实的交通工具了。起初人们乘的都是人力三轮车,就是用人骑自行车的那样。那时候,尤其是冬天,乘着人力三轮车即便是给了钱,还有许多不忍心呢,觉得这样车夫实在是太不容易。现在呢,电动三轮车温暖了乘客们的心。三轮车那肯定是有3个车轮子,它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从上面看就像一只老鼠,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车的前边,有车灯,大灯两边各有一个黄色的转向灯,车头两边是倒车镜,接着是驾驶座,车夫坐在驾驶座上正好座的开,而且操作自如。后边是车厢,车的顶部是绿色的防水革布,周边镶着铆钉,有花边,风一吹花边随风摆动。车厢皮一般是漆红色的漆,两侧是上车下车的门,厢皮和车门上都有玻璃窗户,就算是下雨下雪也不会干扰到乘车的人们。车厢的后面有两个钩,遇到风天雨天有人带着自行车乘三轮车,把自行车钩在后面很方便,车厢后面挂着个大约三十公分见方的备用棉垫儿,免得自行车把车厢的烤漆磨坏。因为我曾经看过有人带着自行车乘车的。车钩下面是车牌号,用白色的漆写的。
  你远远看见空车,伸手挥一下,车夫便将车停在你的跟前。当你准备上车的时候,车夫下车,便热情的开开门要你上去,你会看见车里对着有两排座位,里面是主座位,对面是一个小座位,主座位是比较宽的,可以坐两个人,小坐位像个小长板凳,比较窄一些,也可以坐两个人。当乘客少的时候就把小座位空下,折叠起来,来坐主座位,这时你会觉得很舒适,人多的话就连小座位一起坐。座位上的垫子颜色很漂亮,人坐上去感觉软绵绵的,很舒适,还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看见熟人也可以打个招呼。车的尾部是绿色的,有红色的车灯,倒车的时候不仅灯会亮,车还会发出: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倒车的声音。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坐在车里,有时候车夫还会和你聊聊天呢,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车夫的车技也是很一流的,操纵自如,不管怎么挤,他也是总能左拐右拐的钻进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的穿过,也能做急转弯,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倒退,眼睛可忙了,有点儿目不暇接的感觉。
  它们一般是静候在各个住宅小区,医院、超市等等有人流的地方,人们出了门就登上三轮车,你说到哪里车夫就开到哪里。到达目的地以后就下车交钱,它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深夜的时候,大街上的人们都回家休息了,你会发现它们的身影也就消失了,车夫们都忙着往家赶。小镇上没有了笑语喧哗,沉寂笼罩着这个小镇,渐渐的沉睡了。
  别一种爱
  萧湘
  七月的天空开始飘雪
  我站在遥远的地方
  看着同样遥远的你
  没有鸿雁也没有尺书
  我甚至没有勇气让自己忘记过去
  如果有一天
  我带着礼貌的微笑
  握着你的手向你问好
  我还会难过么
  我还会想起我曾经这样爱过你么
  一月的天空雾气弥散
  你的笑容在我眼前边的氤氲
  我站在天涯
  思念海角的你
  至少现在我还能对自己说我爱你
  为谁行消骨立
  又为谁风雨立中霄
  几千年的寂寞
  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呵呵我希望你可以更快乐
  我写过一句话
  我这样不停的写字
  是因为我心里有巨大的孤独无法排遣
  可是我把它遮盖的完美无暇
  除了我自己,谁都看不见
  风的声音
  于楷升
  风的声音
  是爱的旋律
  是心的呼唤
  是梦的期盼
  如果风会说话
  让我们静静地听她讲
  她的窃窃私语
  她的轻吟浅唱
  婉转悠扬浪漫奔放
  希望在风语中飞翔
  温暖在风语中荡漾
  梦想在风语中沉淀
  快乐在风语中绽放
  风掠过沙滩
  风吹过海洋
  任风吹乱自己的头发
  任它在时间里肆意喧哗
  听风起的声音
  懵懂的少年的心
  在风中飞向远方
  青春也将在风中翱翔
  本栏目责编:方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