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73
颗粒名称: 谈天说地
分类号: I269.7
页数: 5
页码: 62-66
摘要: 本文是一篇以谈论和讨论为主题的文章,涵盖了宁河旅游业前景、读书的目的以及韩芳所写的私房书等三个部分。
关键词: 杂文 文学 宁河县

内容

宁河旅游业前景广阔
  李桂福
  宁河依水而生,因水而名,凭水而丰,生态环境优美,湿地资源丰富,设施农业发达,旅游开发优势彰显。具体而言,宁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脉久远,有芦荡茫茫,碧水悠悠,百鸟云集,风光秀丽的七里海:有排序整齐,风光秀丽的七里海;有规模壮观,保存完好,举世闻名的牡蛎滩;有河道宽阔,蜿蜒百里,水秀林荫,两岸生辉的古运河;有空间广阔,花草丛生,春意盎然的农业园:有历史悠久,强震无损,古香古色的天尊阁……
  宁河地处环渤海中心,津、京、唐三大城市腹地,是天津市东大门,面向东北、华北的重要经济节点;是滨海新区延伸区和环境配套区;是以湿地风光和古海岸遗迹为特色,以道教文化传承和设施农业观光为亮点,以展示生态城镇魅力和主要河道两岸风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以全面实施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为举措,着力打造“一轴、一懋、三廊、四城、六园、七景。”一轴是指津芦公路和芦玉公路旅游轴线,以此串接宁河现代产业区,七里海保护区,宁河县城,贵达假日,丰台天尊阁五大旅游景区;一懋是指在西七里海南部,大王台一带,建一座规模在50万平方米,融休闲度假、旅游娱乐、购物观光为一体的商业懋;三廊是指潮白河十里画廊,津唐运河16公里景观长廊,蓟运河芦台城区段8里两岸景观锦廊;四城是指中国水城、淮淀新城、桥北新城、东方威尼斯生态休闲度假城;六园是指七里海湿地公园、西海湿地公园、东海湿地风光园、七里海生态园、古海岸地质公园、七里海设施农业园;七景是指《红旗谱》拍摄外景地、兴海湖鸟类保护区、周恩来夜泊官沟、于方舟故居、七郎坟、潘美墓、盔甲营造坊七个旅游景点。
  读书的目的
  刘燕荣
  读书看报,有种重要方法叫“反弹琵琶法”——你可以把作者的话反过来解读,或许就能读出另一层含义来。中央电视台曾在午夜开过一档读书节目,本意是倡导人们读书,按“反弹琵琶法”去解读,就知道时下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其实要说明这一事实用不着这种繁杂的方法,民间流行的歌谣往往能一针见血,中国人闲暇时间在干什么?答案早有了: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可见在八小时之外读书的人是凤毛麟角。朋友也在他的大作中感叹:天下谁是读书人?
  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不是市场经济时代吗?读书的多少既然不能与经济收益成正比,那有什么可读的?现在不是信息时代吗?读书既然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投资,那又有什么可读的?
  那些不读书者,暂且不必说他们,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有他们不读书的理由。而在“读书人”中,又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呢?中国的读书人自古而今大多是抱着功利目的去读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的目的多在“金榜题名”。一旦目的达到,读书就失去了动力,先前的读书人便加入了不读书者之列,现在抱着这种功利目的去读书的人并不在少数:考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这是一条功利之路;评职称、出名、从政,这是另一条功利之路。一些文人心目中并没有真正做学问的想法,学问只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权”、“利”或“名”门后,便把这块砖扔掉了。我们周围不难见到这样的人:博士毕业时写了一些文章,评了教授,有了一官半职后,便把书本扔到一边了,从此在学问圈中销声匿迹了。
  由于读书带着功利目的,读只是为了“考”而不是为了用,这样的读被“考”牵着鼻子,考什么才读什么。出题者若是个“书袋”,那么造出的肯定就是一批批的“书袋”,创造型的人才被“选拔者”拦在了门外,不能“登堂入室”;进得门来的一些有天赋的人,久而久之也被磨去了棱角。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写出名篇巨作的人大都是科举场上的落第者的缘故。当今社会里,由于这些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及写作上的浪费:为了评职称去学外语,一旦过线就把学的东西抛诸脑后;为了评职称去写书,东抄西凑制造出一堆堆学术垃圾,这种学术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就能造出一种“著作等身”的假象来,使垃圾制造者终于成为教授或研究员什么的。
  笔者就是在这种机制中铸造出来的。从小学到大学我读过不少书,其中不少是文学名作,然而没有什么人告诉我怎样去关注其中活生生的人
  物形象,而是被灌输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揭示了……”因为考试时要你这样去回答,直到后来我才从这种桎梏中走出来,凭自己的感受开始读书。
  这种功利读书目的生产出了另一类副产品——“书袋”,他们书是读了不少,你问到什么他都能答出一二三来,可他们实在也是迂腐得可以,一如孔乙己以会“茴字的四种写法”为荣,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我见过一位先生,他是教古汉语的,姓“马”,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考证了“马”字,写出了洋洋洒洒四十多页关于“马”字的各种写法及来龙去脉的文章。我还见过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先生,他在一次考卷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怡红院的大门是朝南还朝北开?贾宝玉喝茶的杯子产于哪一朝代?——我想,书要是这样读,不读也罢。
  据说,世界读书日源起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可见古人将书籍看得是何等重要,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几千年来,读书从来就是我们获得精神滋养的最重要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中得到极大的教益和精神上的愉悦。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文明的积累,道德的完善,都在绵延数千年的读书声中传承和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一级阶梯。更重要的是,书籍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比物质世界更广阔更自由的精神世界。
  然而,当前国人的阅读状况却让人堪忧。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几年来持续走低,至2007年已低于50%,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俄罗斯人的55本和美国人的50本。以致有学者惊呼——“半数国人不读书”。
  是什么让我们正在远离阅读的兴趣?
  如今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字谓之“忙”。忙晋升,忙赚钱,忙各种各样的交际应酬……我们启动了追逐物质财富的加速器,获得了愈来愈丰裕的物质享受,然而一些人也缘此穿上了贪婪功利的“红舞鞋”,商场、职场、官场,他们奔波不停,哪有时间歇下脚,以“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安静地读一本好书。
  孩子们日益沉重的书包里面塞满的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他们也诵读经典,吟咏诗词,可这种阅读只是作为父母炫耀的资本和应试的准备,完成任务式的阅读又怎会理解经典的深邃,意会诗词的隽永。功利性的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也正迅速挤占人们的阅读时间,消解人们的阅读心境。充满视觉冲击的好莱坞大片,感情纠葛不清的肥皂剧,单调至极、打打杀杀而又极易上瘾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的玄幻、爱情、恐怖文学,正不断充塞着一些人的精神空地,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猎奇心满足之后,却留不下心灵的悸动和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日益浮燥的心灵,也希望获得精神的依归,渴望经典和大师的回归,然而,经典和大师却一次又一次成为娱乐的符号,甚至遭受恶搞。浮燥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正让美丽芬芳的书香远去。
  物质和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科学发展应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远离阅读,心灵的空地就会逐渐荒芜,甚至杂草丛生,那样,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信仰崩塌、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善恶美丑不分的世界。如此,缺少精神之翼的人类文明又怎能向着理想中的自由王国不断飞升?
  节日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提醒我们,停下匆忙脚步,抵住浮华的诱惑,静下心读一本书,享受阅读的乐趣,深入精神的殿堂,让心灵的空地开放出馨香悠长的玫瑰,别让书香渐渐消散。
  私房书(外一篇)
  韩芳
  如今一些家庭时兴存“私房书”,并准备在将来把“私房书”作为家庭的“政治资本”和“资产”传给下一代。所谓私房书,是指一些人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私房钱”用来购买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每月根据需要和资金的情况购上几本,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些“私房书”都是根据家庭和个人的爱好和需要购买的,书籍的品种多样,适合各家庭成员的品位,闲来无事或节假日时抽空看一看,既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又可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不缺吃不愁穿,便会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读书是最好的选择。多读书对人的身心健康会大有好处,如果把空余时间用在读书上,每天抽一点时间看上几页书,一个月就能读一本书,一年就能读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书,这其实是在积累财富。书籍虽然不是牛奶面包,但却是精神食粮,读进去了会感到比牛奶和面包更富有“营养”,容易消化吸收,不仅从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而且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购买“私房书”花钱不多,只要把一些日常的闲钱积攒下来,每月按需购买一两册,你挑一本我选一本,时间长了就是一个可观的购书数字。把“私房书”拿出来,家庭内部“互相交换苹果”,闲暇时阅读一番,既可以调节家庭气氛,相互又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收获。罗曼·罗兰曾说过,女人多读书,会使自己变得优美,读好书是女人惟一的美容佳品。一本好书在手,犹如良师在家,与高贵的灵魂促膝交谈,与智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从而使人思考问题时能从理性中走出来,拓展胸怀,使眼界更宽阔;男人多读书,不仅能增长才干,而且能增加智慧与幽默,增加心胸的宽度与广度,还能使男人摆脱平庸,不会在辽阔的世界与漫无边际的时间里迷失自己;老人多读书,则能丰富老年生活,也是防止衰老的一种长寿方法。
  读书是改变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状态的最好方法,它改变的不仅是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而且能够使人不断地增长智慧,在工作中闪耀着睿智与光彩,充满创造的快乐。
  书是人们精神上最好的“维他命”,为了能将读书的快乐、读书的乐趣带进家庭,使家庭充满文化氛围,我们不妨多存一些“私房书”。
  晴雯的悲哀
  有本事的人大多有点坏脾气,正如漂亮姑娘大多不讲道理一样。长得好,工作能力又强,脾气往往更大。《红楼梦》里的晴雯就是这样,因此她注定做不了一个好秘书。
  晴雯是做宝玉的生活秘书,论能力那是没挑的,特别是针线活儿,那叫一个棒。一次,贾母送给宝玉一件孔雀金线织的名贵褂子,宝玉刚穿上不久后襟就烧了一个洞。宝玉差丫头送出去找织补匠人补上,没想到问遍了织补匠人、裁缝、绣匠、女工,谁都没见过这等高级货,不敢接这个活儿。晴雯正好生病,身上烫得火烧似的,卧床不起,但她却挣扎着爬起来,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咬着牙撑着来补洞,补上三五针就要伏在枕上歇一会儿,直到自鸣钟敲了四下才补好,哎哟一声就倒了下去。仅此一件事,就可见晴雯不但见多识广,而且专业技术很过硬,敬业精神也是没说的。
  不过,单靠这一点她依然做不了大观园里最称职的秘书,因为她脾气大,喜欢独立思考和判断,结果不但闹得人缘不好,招人忌恨,还失去了许多升职加薪的机会。晴雯要坚守的是什么原则呢?
  第一,她要的是领导与自己的人格平等,不愿意奴颜婢膝、低眉顺目地去讨领导的欢心。晴雯是个丫环,但在她身上却很少见到奴性,按现在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摆正自己当奴才的位置。在领导面前,她直抒胸臆想说就说,根本不会像袭人、宝钗那样拐弯抹角想着法儿去讨宝玉欢心。
  第二,她要的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愿意在工作范围之外,靠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伎俩向领导献媚争宠。所以她尽管和领导心心相印,却一直坚持原则,绝不用私情蜜意勾引领导,且打心眼里就瞧不起碧痕那样服侍宝玉洗一个澡要两三个时辰的勾当。即便领导当面提出“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的要求,她也断然拒绝。在这一点上,袭人就聪明多了、顺从多了,领导要做就依着领导呗。所以即便像宝玉这样的好领导,对袭人的信任和倚重也要高过晴雯。
  第三,她要的是有话说在当面,看不起背后使绊子打小报告陷害人的伎俩。晴雯的直率不是单对某一个人,而是对所有人的,包括经常顶撞她的领导宝玉,对贾府上下人人称好的袭人奚落起来也是毫不顾忌。晴雯和宝玉打嘴仗,袭人出来劝架,说了一句“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晴雯吃亏就吃亏在太有原则,不会左右逢源,得罪人太多,吃亏在她瞧不起的人的背后陷害人。“狐狸精”、“女儿痨”……一条条诽谤之语加诸其身,使其百口难辩,死不瞑目。“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曹雪芹给晴雯下的判词一点都不错:一个追求人格平等的人,或许压根就不适合做生活秘书这种工作。这是晴雯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深刻悲哀——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个现代晴雯能在持守自我和原则的前提下,把本职工作做好呢?仅此一点,晴雯就值得我们格外敬重。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读书的目的
相关作品
私房书
相关作品
晴雯的悲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