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70
颗粒名称: 散文天地
分类号: I267
页数: 8
页码: 47-54
摘要: 本文是一篇散文,主要介绍了龙文化、邻里陈嫂以及作者对巴拉顿湖的感受。
关键词: 散文 文学 作品

内容

龙文化
  郑铁生
  今年又是一个龙年,二十年前,一曲《龙的传人》曾唱彻海峡两岸,大江南北,风靡中华大地。这首歌火爆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撞击了数千年积淀在华人心中原始图腾崇拜的潜意识,而爆发出炽热的花火,飞腾了,升华了。从此,“龙的传人”成为证明、召唤、凝聚中国人的一张名片。
  为了敲打历史的记忆,应该重新扫描一下龙文化那古老的印迹……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最早的记述龙文化的文字是《周易·乾卦》。专门对龙进行描述的是汉代刘向的《说苑·辨物》。从此,悠悠岁月就留下大量的龙文化的文献。甲骨文的“龙”字,商周青铜器的龙纹,以及玉件上雕的草龙,都呈现出一种长躯、巨口、有角、有爪的兽形。从龙的起源和其形象的发展和演化,可以看出经过人们的想象和加工,创造出龙这种超自然、超人类自身的动物形象,具有神的伟力,而且受到人们的崇拜。十二生肖都是动物,除了龙以外,其它是人们常见的的动物,唯有龙是虚幻的。传说龙能上天入海、兴风作雨、变幻无穷,有雷电之威、霓虹之彩。《说文解字》:“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今天常见的龙的造型,汉魏时代已奠定了基本形态,隋唐以后没有大的变化了,明清时代从皇宫到民间,龙的图文司空见惯。而作为祥瑞物的崇拜,可以说,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一百年前随着辛亥革命的枪声,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象征——龙廷坍塌了。随之兴起的西方文明、理念、崇尚,大有淹没传统文化之趋,龙文化也淡出人们的视野,悠悠八十多年过去了。直到改革开放的浪头裹挟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龙文化才重放异彩。但文化断层造成的遗憾不能不令人叹惋,很多“龙的传人”对龙文化几乎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就拿其中传播最广、文物最多是龙的神话传说——龙之九子来说吧。我国古代建筑,如宫殿楼阁、寺院道观,甚至豪宅贵府的屋脊的两端装饰上,都是螭吻,也写作鸱吻,形如兽头,望远而卧。很多人不认识,其实它正是龙之子,
  生于水,飞于天,寄托兴雨防火的美好的寓意。我曾到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潭柘寺,去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螭吻,各个屋脊上的螭吻形态不一,但生气盎然。还有遍布祖国各地的古钟的钟钮,大都是龙之子蒲牢,不识者称之为兽钮。在北京大钟寺我仔细观看数十尊古钟钮,八九成都是蒲牢钮,姿态各异,有独龙头的,也有双龙头的;有的附耳听命,有的张牙舞爪,据说蒲牢性好吼叫,有神力。其他最常见的,还有庙宇宫寺里驮着石碑形如乌龟的是赑屃(bì xì),几乎遍布寺庙;经常出现在钟鼎彝器上好饮食的叫饕餮(tāo tie);刻在香炉上好烟火的是狻猊(suān ní):装饰在武器的柄把上,怒目而视,性好杀戮的是睚眦(yá zì);立于桥柱头上,有点狮子相,性好水的是蚣蝮(gōng fù);形如螺蚌,性好闭口,立于大门的铺首,叫椒图。最少见的是立于监狱大门左右,形似狮虎、威煞镇邪的是狴犴(bì àn)。狴犴图像现在还保存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县衙里的监牢的大门上,如南阳内乡县衙、平遥县衙等。有意思的是龙之九子个个不像龙,但都是龙的变形,各有特征。明代进士、文学家杨慎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五四以后,对龙的颂扬不多,而对其的贬斥又多含政治因素和感情色彩。龙是政治象征。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子在位,则神龙出”,所谓“真龙天子”。龙是帝王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并在汉代以后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定势,龙于是涂上厚厚的政治色彩。皇帝发怒称为“龙颜大怒”、皇帝生病称为“龙体欠安”、皇帝死去称为“龙驭宾天”。至于帝王要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更是对“龙”的垄断,非己莫属,至明清时代的帝王更甚。衣、食、住、行,莫不大量使用龙纹。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皇帝便服写字像》,画中康熙坐于龙座之上,身后巨大的屏风上饰有二龙翻腾在山崖海水间的水墨画,地下铺以红地蓝色行龙地毯,至高无上的帝王之风表露无疑。
  其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及蕴含的文化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化,越来越多元化。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民间,崇拜龙,是因龙可以兴云致雨。古老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总是希望风调雨顺,于是龙以体现民意的方式出现。人们向龙王顶礼膜拜,祈求降雨,并以赛龙舟、舞龙灯的方式欢庆或预祝五谷丰登。可以说,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龙,中国龙文化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如今,龙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龙文化的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耍龙舞,栽龙树,以龙为名;人们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赏龙。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很丰富,也体现出华夏民族对龙的崇拜之情。除了“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鱼跃龙门”这些典故而外,“立志成龙”,“望子成龙”,表示了人们的美好期盼;“龙骧虎步”形容昂首阔步、威武雄壮的样子;“龙腾虎跃”则是对矫健有力、生气勃勃的比喻。总之,处处有龙,时时见龙。今天,人们对龙仍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年年春节、清明、中秋等佳节,都喜欢舞龙!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都和自己有一种割舍不断、血肉相连的情感。
  邻里陈嫂
  童乃望
  一
  陈嫂叫刘连芝,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妇女,她和我们只是邻里间的关系,但却和我们这些左邻右舍相处得既融洽又和睦。从我记事到现在,她那不拘小节,嘻嘻哈哈,忠厚善良,为人正直的形象始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陈嫂从嫁到赵家园的那天起,就给人留下了正义和善的印象。她喜欢主持正义、爱打抱不平,极少和邻里乡亲发生口角和纷争,令人尊敬。
  六十三岁的陈嫂,一米六左右的身高,一张方方正正、朴实无华、略显黑坳的脸颊上总是泛着红彤彤的光彩。在她的表情上你永远看不到忧愁和不快。哪怕301医院的权威医生只给了她二十年的生命空间,直到她在与癌症拼搏了整整十四年后的今天,在她身上你仍看不出哪怕是一点点消极的心理和绝望的表情。
  陈嫂是从农村嫁到农村的,这些年,她始终没能脱离农家本色,自始至终都过着平淡而充实的农村生活。然而邻里乡亲家谁有了困难需要帮助,她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完全当作是自己的困难,哪怕受累,哪怕求人,也要不辞劳苦把别人的事办的圆圆满满。这在别人看来是助人为乐的高尚精神,但对她本人来说,却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赵家园平改拆迁最困难时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猎猎的严冬,不论是白天、夜晚,你都会看见一个伟大母亲的身影,陈嫂和许多人一样,拖着疲倦的身躯,走家串户帮助居委会做工作,就好像带着神圣的使命,无私地到百姓家里做拆迁思想工作。工作组刚刚上班入户,她就已经进过三户、四户,乃至五、六户了,提早的进入了“工作”状态。
  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我在大街上遇见了陈嫂,没等我开口,她就自豪的和我说起自己去了哪家,哪家的工作已经做了下来,哪家的工作已经有了进展,滔滔不绝汇报不停。我当时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激动地说:“嫂子啊,你重病在身,又没有任何报酬,长此下去身体吃不消啊,我代表居委会两委班子谢谢你了。陈嫂听了我的话面带微笑,非常平淡地对我说:“老四啊,嫂子还有几年的活头儿啊,嫂子跑这几步道儿,和你们两委班子的辛苦比起来算个啥啊。政府为咱百姓办好事,有些乡亲一时想不通也是正常的。百姓们争长道短,说三道四你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啊,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嫂子得了这个病不知啥时就倒下了,可你千万不能累垮,你要挺住啊。”
  听了陈嫂发自肺腑,如同母亲叮咛子女般的
  话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
  二
  在我八九岁的童年时代,陈嫂嫁到我们村和“大哥”结婚,后生育一儿一女。儿子取名叫大庆,闺女取名叫小玲。那时我们经常到他们家里玩,她家两个孩子加上我们这些十来个同龄儿童,家里就像现在的幼儿园,不论星期日,还是早晚我们都会围在陈嫂家里喧嚣不断,热闹非凡。原因是陈嫂始终把我们这些孩子们不当外人看,视同自己的亲生骨肉。哪个孩子衣服上掉了补丁他会为你缝上,哪个孩子感冒流了鼻涕,他会马上找几片药哄着让你吃下。因此,我们时常抓来青蛙、蚂蚱之类的东西都要拿到“大嫂”家里去“加工”。那时陈嫂家里生活也很拮据,但每次都会毫不吝惜地拿出高粱、玉米面的饼子给我们充饥。虽是嫂子的辈分,可她在我的心里,永远把她比作自己的母亲。
  陈嫂在子女和我们这些孩子们面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在公婆面前百依百顺,孝字当先。公爹陈老爷子,是我们村里小有名气的老“学究”,年轻时又见过大世面,大事小情非常讲究。即便如此,陈嫂在这个家庭里,把婆媳之间的关系,叔嫂之间的情谊总是处理的非常融洽,吃再大的委屈,受再大的累,从无半点怨言。
  不幸的是,十五年前,晴空一声霹雳,打破了这个生活虽不宽裕,但很祥和、幸福家庭的宁静。陈嫂患了乳腺癌。一下子阴霾笼罩了整个家庭。已结婚成年的两个子女看到母亲病情检查结果,当即产生了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辛劳了半辈子的陈嫂是家里的顶梁柱。年迈的的老婆婆刚刚“送走”,孝顺听话的一双子女刚刚长大成人,自己本应享福,安度晚年了。无奈癌症却无孔不入地侵袭着陈嫂的健康和生命。都说苍天有眼,难道苍天真的打盹了吗?“难道母亲就是这个受苦的命吗?”孩子们想不通啊。真心祈盼苍天能够网开一面,让自己的母亲躲过这场劫难。
  “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了。”这是陈嫂的口头禅,这就是她乐观向上的性格,这就是她对待人生的信念和执着。
  来到北京301医院,早已是主任医师的侄子为自己的姑妈作了详细认真的体检。请来了手术医生,了解姑妈脾气性格的侄子,毫不隐晦的把病情告诉了姑妈:“您得的是乳腺癌早期,现在做手术还来得及,手术做好了再活二十年没问题。”聪明的她听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
  做手术当然是最佳治疗方案,但陈嫂担心昂贵的手术费会让本不宽裕的家雪上加霜。一双子女眼含热泪深情地对母亲说:“钱的问题您别担心,我们就是卖房子、当袄也要给您治病,也要报答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这就是一幅画,一幅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画卷的真实再现。也许真的感动了上苍,苍天真的一时苏醒,手术做得很成功,加上陈嫂乐观向上的人生的态度,陈嫂很快就出院了。她带着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和康复了的身体重新投入生活,她还是那么乐观向上。
  痛苦的化疗过程,一晃就是三年,陈嫂还是那位大嫂,只不过病后的大嫂每逢见到乡亲,脸上的笑容比病前显的更加灿烂。一是国家医疗条件的改善,二是党和政府的低保照顾,缓解了医疗费用带来的压力,三是膝下有一双既懂事又孝顺的儿子、媳妇,闺女、女婿。
  但好景不长,陈嫂的爱人在年近60岁时突然与世长辞。在陈嫂和孩子们的心里,他真的如同一座靠山轰然倒下,孩子们抱着身患绝症的母亲,疯了般的哭号,苍天为之垂泪,大地为之动容。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天塌了,真的塌下来了……
  母亲之所以伟大,因为她有着宽广的胸怀,她心存任何东西难以替代的善良和母爱。为了控制孩子们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继续拼搏向上的勇气,陈嫂强忍悲痛对孩子们说:“他心狠,他走了,就让他去吧,可我们还得活着啊。我有你们一双好儿女,就是现在我也走了,我都知足。更何况我们身边还有政府,还有亲朋好友,还有那
  么多父老乡亲。你们只有好好工作,和妈共同撑起这个家,才是对妈妈和你们死去的爸爸最大的安慰……”
  三
  “老四,嫂子回家吃药去了,明天还要起早去“某某”家那,你也早些休息吧,不然他四婶儿不放心啊。”
  几句叮咛,把我从追忆中唤醒,再看陈嫂,带着说话的余音,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了。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拆除简陋平房的土地上,赫然耸立起数栋高楼。一座现代化的新区“赵家园·榕泽城”已初具规模。
  在临时办公的居委会里,再次见到陈嫂,从她那满脸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言谈举止,和蔼可亲的容貌上,很难看出他是一个离生命终点只有”六年”时间的女人。
  看着她那胳膊比正常人的大腿都要粗,变了形的右半身,酸楚一下子再次涌上心头:“大嫂,大热天的来居委会有事吗?”陈嫂非常爽快、高兴地说:“没事就不能来呀?呵呵……闲着没事儿出来转转,顺便看看你们几位,别累坏了身子骨。工作悠着干,后面分房啊、物业啊,还有很多事等着你们去做呐。”
  多么淳朴的语言,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感。我和同事们听完陈嫂的话,从心里对陈嫂无不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陈嫂说:“十月底交钥匙,元旦就可以搬进新居,看来我在有生之年也能住上楼房了,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啊,虽然按医生的说法我还能活六年,但哪怕我能住上一天,我也就死而无憾了。”说完哈哈大笑。
  爽朗的笑声中隐藏着病魔缠身的无奈,但是更多的是她对幸福生活的留恋。我真诚的对她说:“什么五年、六年的,那是医生说的话,说不定你还能再活上二十年、三十年呢。好人一生平安啊。再说了,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永远的活着。”
  感受巴拉顿湖(外二章)
  李蓉盛
  早在一部匈牙利影片中就初闻巴拉顿湖的名字,记得那是描写青年人爱情生活的,片子里有这样的对话:“到巴拉顿湖去度蜜月。”随后便出现了一对青年在湖中划船的镜头。湖光山色,俊逸俏丽,酷似我见到过的国内的一些名湖。
  再后来,我得知这个好去处在整个欧洲也是个数得上的旅游胜地。巴拉顿湖又称匈牙利海,为中欧最大的湖泊,面积有596平方公里,最深达11米,有运河通向多瑙河,在匈牙利的旅游资源中,此湖无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到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第三天,我们
  便去巴拉顿湖观光。汽车直向西南,沿途是红屋绿树的村镇,也有一些别具式样的设施。在公路南侧的一座肃静的大院的外墙上,仍残留一些白粉写的和黑墨乱涂的匈文标语,每句标语的最后都有一个粗大的感叹号。翻译说这是十多年前前苏联军队按华沙条约在此驻军的所在。当时的匈牙利是华约成员国之一,这些标语是情势变化后的人们表达激烈情绪的遗留物。
  我们被汽车拉向巴空尼山东南侧的巴拉顿湖畔,来到近前,才发现我们来的并非是好季节,这里虽能避暑,却不能避寒。深秋的冷雨下个没完没了,好像把天空中的寒气都抽了下来。湖面很大,呈长茄形,但此时却满目萧索,晴朗让位给了迷离。游船尚未撤去,系在湖边上,一起挤挤撞撞的分明是在扎堆,好像也怕冷似的,而且还发出吱吱嘎嘎的鸣声,就像急于让人领回家去的孩子,怪疼人的。
  不过湖上仍有不少悬空搭起的酒吧,装饰得琳琅满目,顾客却很少。哦,那边又急急走过来一对青年恋人,挽臂跳过桥板,他们推开侍者的门,可能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他们想要的食品,便又失望地耸耸肩,像落叶似地飘走了。
  离开湖滨,不远处的半山坡上满是葡萄园,雨中无人照看。已经成熟的葡萄尚未采摘,雨点打在上面,凝珠欲滴。向导说:这些葡萄都是酸的,专门用来酿造葡萄酒。我想这些雨球想必也被浸酸了吧?
  我们没有打伞,几个人在湖滨林间石径上漫步,浸着雨水的落叶在脸腮上摩挲了一下,又滞重地跌在地上,摞在同类的落叶堆里。石径左边是一座座的半身塑像,原来巴拉顿湖有这样一个传统:凡是来过这里的世界名人都要塑像以为纪念,我所看到的有匈牙利的裴多菲、李斯特,还有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当代政治家拉·甘地,等等。多数是诗人、音乐家和画家,但这时既没有诗句也没有乐声,只有雨点敲着落叶,其声窒闷而单调,有的塑像下面得享二三束小花的幸运,有的则没有,还有的虽有一地野花,却早已枯萎,想必是时间已经很久了。
  石径后边倒是有几个垂钓者在雨中消磨清寂,他们中有的披着雨衣,有的则没穿,任风雨吹打。引我注意的是,这些垂钓者不是我平时习惯认为的多是退休老者,而全是三四十岁的精壮汉子,想不到他们有这般的空闲和耐性。
  离开湖滨,一溜小山那边是别墅区模样的各式小楼,它们中有的很豪华,门口还停着崭新的奔驰汽车。警觉性极强的看家犬蹦跳着出来,逡巡一遭,又剪着尾巴进门去了。也有旧式的茅草屋,朵朵兀立,不知是自觉酸涩,还是它的主人有意为了保留古朴的往昔?
  再旁边,是正在兴建的座座私人房,有的上梁,有的擂钉,有的搅拌水泥,有的安装门窗,忙活得紧,什么秋雨什么寒风,都不在话下。据说这些造房的主人们都是瞄准旅游热而来的。来年春季,湖上游人一多,他们就该大显身手,靠湖吃湖了。
  在东面一个僻静处,有一家据说是很有名的风味餐厅,有真正的匈牙利烤鸡,还有用巴拉顿湖滨的葡萄酿造的陈酿美酒。向导说,这里的酒至少有三四十年窖藏的时间,所以你看他们都喝得非常满意。端的是:窖中数千日,一旦做新尝。
  将离这家餐馆时,正与一位同胞撞个满怀。他一张嘴就是一口京片子:“这地方太盖帽了,赶明儿我也在这儿开个餐馆,比在布达佩斯练摊儿强多了。”简短交谈,才知他是从北京来匈做生意的,在这里发展将近十年,是第一次来巴拉顿湖。
  归程中,我们的汽车又从那个旧军营前路过。在一边的侧门,有几个高大的军事人员上了一辆军用车,然后忽地从我们右边超车而去。从服装和派头上看都与当地军人有别。翻译告诉我们:这是美国的军事人员,我才省悟因为匈牙利已加入东扩中的北约,而在十几年前,北约与华约是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一朝巨变后,令人对世事沧桑不无感喟。
  此时车窗外不时飞进来点点雨星,引我品
  尝着万里之外异域他乡的秋雨滋味,也算冲淡了刚才一度产生的感喟的沉重。
  奥运之源——奥林匹亚
  在地中海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阿尔菲奥斯河北岸,距文明古都雅典370公里处,有一个叫奥林匹亚的地方。它不大,但一年四季从世界各地前来观光旅游的人却络绎不绝,不少人甚至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慕名而至。这里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宙斯神像,而最重要的是,2700多年前的第一束奥运之火曾经在这里燃起。
  奥林匹亚气候宜人,到处是橄榄树、桂树和柏树。小镇中心的阿尔提神域是为宙斯设祭的地方,神域内的主要建筑有宙斯神庙和赫神庙。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的宙斯神像由黄金、象牙镶嵌而成,是古希腊极盛时期雕刻大师迪亚斯的代表作,精美壮观。它的西边就是运动员、裁判员的入场口,东北面是体育场,四周则为看台,与附近的会议大厅、圣火坛等一起构成了竞技会的建筑群。
  希腊是一个神话国家,就连它的首都雅典也得名于天神宙斯的女儿雅典娜。相传,雅典娜女神不仅是农业和园艺业的保护神,而且还是法律和秩序的维护者。
  向导给我们这样介绍奥运会的来历:宙斯的孙子佩洛普斯很爱骑射和狩猎,一天,他遇见一位名叫基波达米娅的美丽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少女离开后,佩洛普斯就像丢了魂一样地朝思暮想。不久,皮沙城邦国王为公主选驸马的消息传来,他一打听才知公主正是自己的心上人。当时仇视公主的神巫向国王警告:如果国王让公主出嫁将会丢掉自己的性命。国王被吓坏了,他不愿死,可也不愿让自己唯一的女儿老死闺中。冥思苦想后他终于有了办法,于是下达诏书:因国王年迈,又膝下无子,要求未来的驸马具有文韬武略,能胜任一国之君之职,并提出求婚者要与自己比赛战车,胜者可娶他的女儿,败者则当场用长矛刺死。明眼人一看便知,举国上下最轻快的战车和骏马都在国王那里,跟他比赛无异于自取灭亡。可勇敢的青年们还是接受了挑战,战车比赛中,一个个都死于国王的长矛之下,一连有13个青年倒下了。佩洛普斯为了心上人也向国王提出了参赛请求,基波达米娅知道后,走出王宫劝他放弃比赛,可佩洛普斯根本不听,两人抱在一起哭了起来,这一切被国王的车夫——善良的米尔蒂尔看到了,他决心帮助他们结束这场屠杀。第二天比赛时,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国王的车很快冲到了前面。就在国王举起长矛准备刺杀的一刹那,马车翻了,国王被摔昏了,佩洛普斯取得了胜利。几天后,为了庆祝国王康复,为公主和驸马举行婚礼,以及佩洛普斯继承王位,全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这就是奥运会的由来,佩洛普斯也就是古希腊运动会的创始人。
  直到现在,每一届奥运会的圣火还是在这里点燃,通过接力传递火炬的同时,也传递着友谊与和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主会场,并以火炬的点燃和熄灭象征奥运会的开幕与闭幕。
  2004年8月,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举办了108年后重回发祥地,在奥运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当时的吉祥物是依据古希腊玩偶“达伊达拉”而设计的两个娃娃,一个穿黄色衣服,一个穿蓝色衣服,长着大脚丫、长脖子和小脑袋瓜,十分可爱,分别叫雅典娜和费沃斯。神话中的他们是兄妹俩,哥哥是光明和音乐之神,妹妹是智慧之神。他们代表希腊,也代表合作、公平竞争、友谊、和平的奥运精神。
  美国一瞥
  在美国探望女儿期间,我感触最深的是坐轮椅。
  由女儿陪同,我和老伴到处观光旅游。途中,少不了吃自助餐,烤肉、海鲜(特别是大螃
  蟹腿)、奶油甜点、冰淇淋……吸引我吃了又吃,欲罢不能。管不住嘴,害苦了腿,于是痛风的毛病屡屡发作,脚肿得疼痛难忍,不能行走,于是我便与轮椅结下了不解之缘。
  坐上轮椅后我才发现,原来美国城市里但凡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博物馆、美术馆、商场、宾馆等都备有轮椅,只要你需要,无须付租金,也不必交押金,推上就走,方便得很。当然,如果你使用轮椅外出须留下有效证件,轮椅用罢送回后再取回证件。
  在拉斯维加斯,老伴推着轮椅上的我一起浏览赌城夜景:音乐喷泉、海盗船表演、金字塔光柱;在华盛顿,我坐在轮椅上从林肯纪念堂到韩战纪念碑,再到越战纪念碑……美国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很完善,到处都有轮椅通道,过马路、到广场、进车站、去超市,不用为爬不上台阶而发愁,甚至坐地铁、乘公交都如履平地,当然有时需借助电梯。
  痛风固然难受,有时却因祸得福,我们去圣迭戈动物园时,恰好赶上动物园里的中国大熊猫生了小宝宝,大家闻讯赶来参观。人很多,队排得好长好长,我们在队列后边等候,队伍行进缓慢,估计要等两三个小时才能轮上我们参观。这时有工作人员看到我坐着轮椅,便走过来告诉我们不必在这里排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另外一个大门前,另有工作人员开了门,这样我们便被安排到了队伍的前面,免除了排队之苦。
  在华盛顿参观美国国会大厦,领了票以后我们便排队等候入场。这时也有工作人员过来,将坐轮椅的我以及老伴、女儿一起领走,从旁边的一个大门进去,上了一条缓缓倾斜的轮椅专用通道,环顾四周,那感觉真是好舒服!工作人员领着我们经过几条通道来到电梯前,将我们交给电梯操作人员。我们乘电梯到达指定的楼层,工作人员把我们送到参观的行列中。参观完毕,我们又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原路返回。在美国我深切感受到,伤残人、老年人不仅不受歧视,而且还得到格外的尊重和照顾。
  美国机场的轮椅也很多,都是免费使用的。在水牛城机场,我坐轮椅登机时,一位空姐看到后,和我女儿交谈了一下。到达目的地纽约后,飞机的机舱门口放着一辆轮椅。女儿说,这是空姐通过电话和机场进行了联系,机场为我专门安放的轮椅。
  更好玩的是,进了沃尔玛超市后,居然有电动轮椅,照样免费使用,和在机场一样,无须办手续,推上就走。这样我可以不用别人照顾,自己开着电动轮椅逛超市了。电动轮椅的操纵简便灵活,进退、转弯、快慢,都随心所欲。虽然我从未开过电动车,居然无师自通,竟没撞上过货架。
  感谢痛风,让我有了这些别人可能没有的经历和体会,让我对美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龙文化
相关作品
邻里陈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