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58
颗粒名称: 谈天说地
分类号: I269.7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本文集包含两个作者的作品,分别是戴冠伟的《崇文•宣武及其他》和阎煥成的《湖涂人生ABC》。
关键词: 故事 历史 人物

内容

崇文·宣武及其他
  北京市的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后叫东城区还是叫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后叫西城区还是叫宣武区,定论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让人们产生了许多看法。
  毋庸讳言,东城·西城,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方位指向外,大约不会再给人以其他思维。崇文·宣武则不然,断开来是一副工整的联语,贯穿下去是一庄重词组。这里,只是字面上的简单比较,其实历史上京城九门取名时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比如朝阳门即指“迎宾日出”,阜成门指“物阜民安”,由于正阳门居中,视为最高,取“圣立当中、日至中天、万民敬仰”之意。而据史料载,宣武门是源自张衡《东京赋》中的“武节是宣”一语,有“武烈宣扬”之意;崇文门取“文教宜尊”之意,是才子赶考必经之门,因而被称为幸运之门。以后的行政区划中,原来有的城门名字就成了行政区划的名字,所以,崇文、宣武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沉积而且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五千年文字可考历史的中华文化宝库,给中国的地名学浩如烟海般的资料选项,就在我们身边,天津市县级以上的地名就有“宁河·静海”这样的精品,行政区划前的河北省也有“宝坻·玉田”这样的绝对,此类地名不仅是我们国家地名库中的瑰宝,更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华彩辞章。不言而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地名在区划改革中的修正或撤销是不可避免的,但孰去孰留?优胜劣汰必是题中应有之义。十几年前,天津市将毗邻市区的东郊、西郊、南郊、北郊四个郊区的名字修改为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四个新的行政区划名称,现在看来,无疑极具前瞻性和现代感,因为原来的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四个郊区今天早已和市区浑成一体了,由是,我们不能不对当年提出和实施这个方案的先生肃然起敬。不过,中国当代出现最疯狂的改名风是“文革”时期,不论地名、人名、企业名无一幸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唐山的开滦煤矿改成了“红旗”煤矿,不错,名字是“革命”了,但外国人把订单全退掉了。
  记得五十年代,北京颐和园附近有一所中学,排序为“一〇一中学”,当时一位作家发过这样的感慨,学校坐落在这样的位置,叫颐和中学多好,众人信然。不错,今天我们已然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我们依然相信,即使再过多少年,当人们填报履历时,也不会将籍贯写成“第18省、62县、406村”。有人说,美国人不差文化,纽约市不也是把大街一、二、三、四……地往下排吗?也许美国人不差文化,但它绝对差历史,它如果也有《春秋》、《左传》、两汉隋唐,它一定不会这么干。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有些城市有些新建区也照搬过来,这无异于东施效颦,既荒废了历史,也无视自己的文化资源。
  短文至此,记起一则故事,旧时一位苏州师爷,忽见手下诗中有“一轮明月照姑苏”一句,师爷愤然:明月岂能只照姑苏一地?抄起大笔,遂改为“今察一轮明月,遍照姑苏各地。”全面倒是全面了,诗意却荡然无存了。不论是东城、西城,还是一大街、二大街之类,方位感强了,现代味儿足了,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追求却一笔勾销了。
  糊涂人生ABC
  阎焕成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过一副“难得糊涂”的条幅,曾经折服过不少文人墨客。直到今天,喜欢这个条幅的人也不在少数。
  处世办事,待人接物,谁不愿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世上的事物有多少能说的清呢!想说清而说不清,实在是折磨人,与其受折磨还不如糊涂点好。
  糊涂也是一种智慧,是大度。“难得糊涂”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是一种清醒剂,只要它出现在厅堂雅室,马上会提升厅堂的档次,吸引人的眼球,使人驻足。不管是懂还是不懂,都会变得绅士起来,慢条斯理的说“嗯,很好,很好,不错,不错。”
  “难得糊涂”的另一半是明白,按老子的说法是“世人明白,我独糊涂”(原文是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其实老子非真糊涂,他是在追求回归自然,他是要摆脱世俗的我,功利的我。试想若没有了功利之心,人们还会斤斤计较,互相争斗,遇事非得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没有了这种争斗,人们就会轻松愉快,就会达到人间的和谐。
  用“难得糊涂”的观点来解读人生,说出点人生的ABC来,也觉颇有点味道。我就用“糊涂人生ABC”来谈点人生感受。
  糊涂人生A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就融入了家庭这个最简单,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中,这里有父母、伴侣、子女、人们互相关爱、呵护,人人都奉献着爱心,又都受到关爱、呵护,和谐相处,健康成长。
  在家庭中,有两个关系是不好处理的。一是和老人的关系,一是和子女的关系。老人进入了老龄阶段,年老体衰,想干又干不了,或曰“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又多病,抓东忘西,看着儿女们忙忙碌碌又于心不忍,免不了瞎叨叨。作为子女还是要多体谅老人,最好的办法是装糊涂。看见了装没看见,听见了装没听见,
  万不可较真。老人在家庭中本来就有一种自卑心理,一较真准会引起一场大战,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气氛,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再一个关系是幼,即家庭中的第三代。这一代是家庭的欢乐,是家庭的延续,是家庭的活力,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也是家庭的弱势。他们最需要关爱、呵护。对这一代的爱有两层意思:一是严中爱,一种是溺爱。这两者又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中。父母要严管,恨铁不成钢,着急起来非打即骂,而祖辈的则是心疼,象打骂了自己一样难受,就要出来干涉,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化之为零。这样老人不满,父母不满,矛盾随之发生。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作为教育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经常学习,提高教育的认识和方法,即便是要严了,也要尽可能避开祖辈,这既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对子女的尊重,另一方面:老人最好是回避,实在避不开,也只有装糊涂,没有看见,没有听见,万万不可掺和。
  既然是家庭,语言交流应该是最多的,在单位,在外面不可说的,在家里就可以一吐为快。工作中的烦闷、苦恼、在外面的委屈,在家里可以释放,取得家人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补偿和缓解,以利于更好地投入工作。
  在家庭成员的交流中往往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避讳,不加推敲,只要理解了,就是听明白了,不必较真,挑剔用词是否得当,那样就会太累了。
  所以,在家庭成员的交流中,即使说错了话,也不必较真,还是糊涂点好。
  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经济基础,当然今天在诸强奋争的时代,还离不开发达的科技,最终落脚在综合国力上。
  而家庭经济则要靠夫妻的合力打拼,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自己流了汗水,付出了艰辛,月月年年,收入增加了,银行有了存款,这时才会真正享受到金钱带给人的甜蜜。
  有了收入,理财的问题就出现了。俗话说“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也就是说男人是从外面向家里抓钱的,女人是管钱的。当然,抓钱也好,管钱也好,都要有透明度,钱是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心知肚明,万万不可暗箱操作(即设小金库),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家庭成员间有了不信任,家庭危机就产生了。
  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鱼”,意思是说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就要象烹制小鱼一样,文火慢炖,不要乱搅动,关键是保持安定,国家才会发展、富强。要管理好一个家庭,也是这个道理,也要保持家庭的安定和谐,家庭才会蒸蒸日上。
  糊涂人生B
  家庭是人生的窠臼,人的一生奋斗是为了家,家也是人在奋斗过程中遮风避雨的地方,因此应该善待这个家。
  在家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和家人与第三代的关系。
  通常我们在形容人和人关系好的时候,常用的一个词叫“亲密无间”,这作为形容词来用也未尝不可,但要真正处理好人的关系,还是有点距离好。孔子对他们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在处理与领导、朋友的关系时,如果太亲近,哪么离羞辱和分离也就不远了,还是保持点距离好。
  同样的道理,在处理家庭各种关系的时候,也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用现在较为流行的说
  法叫“距离产生美”,这个连黑土和白云都懂的道理,还用多说吗?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距离”。这种距离正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使每个人都有一点自由的空间,是和谐家庭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总之,人和人的关系应该保持在禅宗所推崇的“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状态,给人留有希望、想得到而不可及的感觉。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全开、”“全圆”时,凋谢和缺损就会到来,美也就会随之丧失。
  糊涂人生C
  论及人生,就必然要谈到生与死。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一次子路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很不耐烦的答道:“生的道理我还没有弄明白,怎么懂得什么是死呢!”当然孔子的这个回答也可以翻过来说:死还没有弄明白,怎么知道生呢!如果孔老师没有研究过生与死的问题,这样回答还情有可原,如果研究过这个问题而做出这样的回答,最起码来说他是交了白卷,或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老子认为:生与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生和死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和死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所逃避不掉的。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庄子可以说和老子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认为生是自然的来,死是回归于自然,是生命的升华,是应该庆贺的事。所以他在悼亡妻的时候,不是哭哭啼啼,而是鼓盆而歌。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承认世界的万事万物皆处在运动变化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生命本身也是运动变化的,从生到死就是一个变化过程,从生命的开始就包含着死亡的因素,在生命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细胞产生,同时也有无数的细胞在死去。可以说是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没有从生——死——生的运动变化,怎么会有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区分呢。
  老马的这一科学论证比老子、庄子已经晚了两千多年,但总算给两位老先生关于生和死的观点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也是两位老先生近代觅到了知音。
  总之,人的生命只是这个大千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颗粒,生来自自然,死又回归自然,对于生和死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生没有必要太高兴,死也不必太悲伤,既然来了,就欣然面对,珍爱生命,应该发出生命光辉灿烂的火花,死就洒洒脱脱的去,一句话:潇潇洒洒的来,无牵无挂的去。
  子在川上曰:游者如斯夫。舍去了谁,地球都照转不误!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糊涂人生ABC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