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31
颗粒名称: 青春校园
分类号: I269.6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青春校园收录奥运大厦、马说两篇文章,分别就奥林匹克精神和战马精神。
关键词: 杂谈 文学 作品

内容

奥运大厦
  马成香
  那天,进入奥运大厦的门口设了安检通道。也就是这一天,这座牌面背后的工人们卸掉了曾经挂在这座负载着历史使命大楼左侧的“beijing2008”以及五环标志的Logo。也就是说,这座大楼的使命也将随着奥运的来临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多多少少有些感伤。曾经的梦想驻就在这里,曾经的梦想通过这里飞翔起来,在梦想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这个承载太多历史责任,背负太多民族使命,见证太多伟大时刻的建筑实体却要退去“奥运大厦”这层华丽庄重的外衣,回归于人类的平凡,反璞于普通的楼宇。
  在以后的岁月里,当人们路过这座位于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7号的大楼时,不知会不会谈论它曾经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而拥有过的辉煌。曾经在里面挥洒过泪水和汗水的奥运人,将会永远记住奥运火炬点燃的那一历史时刻。
  1908年,我国的《天兵青年》杂志曾向所有的中国人提出过三个问题:一,中国何时能派一名选手参加奥运会?二,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三,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对于今日的中国人而言,前两者我们早已实现,但,究竟何时,我们才能圆了举办奥运的梦呢?今天,这个梦终于圆了。
  百年奥运,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内涵是不朽的底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全人类向往前进的心声。在“Higher,Faster,Stronger”的口号下,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精神将永存。
  马说
  芦台一中 于然
  我是项羽毕生最爱的骏马,我随他驰骋沙场多年,我伴他在血日残阳下行走,我亲眼见证了他的辉煌,也陪他走完了英雄末路。有人骂他是火烧阿房的罪人,有人因他的暴躁性情投走刘邦,有人笑他在鸿门宴上的狂妄轻浮,而我,只是一匹他最为得意的战马,虽有赫赫功劳,灵气逼人,却不能帮他收复失地,扭转大局。在最后的最后,惟有不离弃是我给他——我心中的英雄最好的守护。
  时光荏苒,记忆被历史打上深刻的烙印,唯一忘不了的是那一夜,在垓下,营帐外休憩的我,忽听四面楚歌,仰头看见夜幕下远处黑压压的一片,不知是山还是敌人,向四周顾望,兵将神色慌乱。倏儿一阵夜风袭过,带着些许的凉,让我也不禁打了个冷战,蹄子胡乱地搅起地上的草粮,内心掠过阵阵不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这是将军的声音!从那营帐内传出他悲壮慷慨的声音,又和着虞姬的歌唱,竟有种说不出的凄凉。少许,他从营帐走出,是我熟悉的威武,与往日不同的是,他厚重的手掌摸着我的鬃毛,眼眶有不易察觉的湿润……蓦然间,我才知道,当所有人都关注将军的勇猛,将军的霸气,却忽略了他的真性情。我讨好般地将头向他蹭去,这一刻,我感觉很踏实,因为我懂他。
  他跨上我的背,沉默的指向,带着仅有的百余人,突出重围。怎奈得,途中农夫有意错指方向,我和他不曾料到脚下是一条不归路。汉骑追者数千人,最终身陷大泽的我们,已知道这一仗厮杀不能逃避。我仰起头,向着天空长长嘶鸣:我的王啊,他竟又浮出那自信的笑容。多年的默契,不需言语,我心已明白了——他是想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兵分四队,四向,项王只对部下说了一句“吾为公取彼一将”,便带着我冲杀出去,豪气万丈,所向披靡,果真没有失言,直取那将的项上人头。这场快战结束,项王和我来到了乌江河畔——这个曾经出征的地方。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向着对岸眺望。周围一片寂静,连流水都失去了声音,似乎一切的拼命厮杀都从未发生过,战火硝烟隐匿不见,是沉默,是足以让流水停止的沉默。我静静看着项王,他眼睛里的深邃是我多年不曾见过的。也许他在想那对岸的父老,也许他在想往昔出征西向的凌云壮志,也许他在想还是败了的失落与屈辱。他的眼睛里像有一汪深深的潭水,我无法看穿,也无法逾越。
  终于,有渡江的船者打破寂静,劝他渡江返乡,卷土重来。他平静地笑了,却也拒绝了,“籍独不愧于心乎?”他从不如鼠辈一般贪生怕死,在他高大威猛的身躯内,也有一颗舍耻重义之心,他是有血有肉的好男儿,更是显露本色的真英雄。
  从出师西向到现在,走了这么久,他累了,他还是倒下了,在那一片他还未来得征服的土地——他拔剑割刭,我是那么伤感,却流不下眼泪。他倒下了,可他威武的身躯却一直挺立在我的记忆里。血色染红了大地,蔓延着他的英雄气节。
  在那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年代,项羽虽败犹荣,尽管他没能问鼎最后的胜利,开辟一个楚的天下,却给历史抹上了厚重的一笔,让后人记住了英雄的名字。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