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与魏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21
颗粒名称: 管仲与魏征
分类号: K820
页数: 4
页码: 56-59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贤相——管仲和魏征的命运极其相似,都是被任用于明君齐桓公、唐太宗的治国之中。作者认为,这两位贤相之所以能够被用于不同的君主,是因为他们都具备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家风范,能够客观对待被用者的才能。同时,这两位贤相也都曾经是君主的竞争对手手下的人,但他们各为其主,因此后来又被新的君主看中,这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忠义”二字。作者通过管仲和魏征的命运,强调了忠诚和大局观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 管仲 魏征 贤相 历史人物

内容

1
  管仲与魏征出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命运却极其相似,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们的名字总是与任用他们的君主齐桓公、唐太宗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这两位英明君主的不计前仇,才造就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齐国与“贞观之治”之盛唐。对于这两个人“先敌后友”的命运,一方面是君主的宽容大度与广阔胸怀,另一方面是能够客观对待被用者的才能。管仲、魏征之所以有此命运,除了他们遇到明主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那些“先敌后友”的人无一不是具备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家风范。对于那些见风使舵、为一己之利不惜背叛主人的小人,即使偶尔被用,也是受到怀疑和鄙视的。
  管仲、魏征曾经是齐桓公、唐太宗的竞争对手手下的人,从这点上,他们是“敌”,因为他们与后来的主人属于不同阵营。但他们是各为其主的,因此这两人后来之所以又被新的君主看中,还是因为两人的“忠义”二字。因此,齐桓公、唐太宗也就充分认可了他们当初选择的“忠义”,因为这样的人恰恰是他们所用之人。管仲、魏征在与齐桓公、唐太宗为敌的时候,齐桓公、唐太宗都只是王子而已,还不是天下的君主,谁主天下,犹未可知。况且齐桓公、唐太宗当时还是竞争中的弱者,因为两个人都是次子,而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哥哥,是名正言顺的储君。这个时候,无论选择哪一边,都是一种艰难的选择。所以,不可能苛求管仲、魏征能“未卜先知”地选择后来的“真命天子”。而等到最后胜利者主了沉浮之时,时机发生了变化,不论是胜利者一方还是失败者一方,都已经成为统治者的臣民,是否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也正是明君与昏君的本质区别。管仲、魏征本身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遇到明君以使其日后受到重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齐桓公敢于启用管仲,确实需要超人的胆识。管仲不仅对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霸首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对当时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管仲是有名的齐国宰相,他自幼家里很穷,他和鲍叔牙是莫逆之交,鲍叔牙也很有才干,但他更佩服管仲,遇事总是替管仲着想。他们一起做过买卖,也一起打过仗。一次,鲍叔牙同管仲一起做生意,鲍叔牙比管仲的本钱多,等做完了生意,鲍叔牙却比管仲分的钱少。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气,说管仲爱占小便宜。但鲍叔牙却袒护地说:“他家里困难,又有老母需要赡养,所以多拿一些钱,他并非为自己考虑。”还有一次,两个人一起打仗,管仲总是往后缩,不愿意往前冲,人们就经常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解释说:“管仲的家里有老母,既多病,又无人照顾,管仲哪里是贪生怕死,是怕自己死了撇下老母无人照料。”由于鲍叔牙对管仲十分理解,管仲也就非常感激鲍叔牙。
  齐襄公荒淫残暴,乱杀功臣,致使很多大臣和亲族都逃往国外,连同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不敢在国内久留。公子纠逃往外公家鲁国,公子小白逃往莒国,管仲和鲍叔牙由于分别辅佐这两位公子,也跟他们逃了出去。过了不久,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自立为国君,导致齐国一片混乱。再后来齐国的大将杀死了公孙无知。过了些日子,齐国派来了使臣,请他们回去办丧事,管仲和鲍叔牙因各为其主,就都想提前到达齐国让自己所保之人登上君位。按理说,公子纠居长,应是公子纠继位,只是莒国离齐国近,公子小白很可能先他而到继承王位,因此,鲁庄公亲自出马,以曹沫为大将,率领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打算即位不成就抢位。
  在军队出发的时候,管仲审时度势,认为莒国离齐国太近,公子小白会先到而继位,就亲自带几十辆兵车火速前进,堵截公子小白。两军相遇,管仲兵少,抵不过对方人多势众,就没与他们多费口舌,而是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这一箭正中公子小白腰间,公子小白应声倒地。管仲一见射死了公子小白,就赶紧带兵逃走。其实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十分机灵,当时为了迷惑管仲,他就装死。待鲍叔牙等人一哭,他才睁开眼睛。于是,鲍叔牙率领大家走近道,日夜兼程,很快就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鲍叔牙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但大臣们都不太同意,一是因为公子纠居长,二是由于他们已派人前去迎接公子纠。鲍叔牙却提出了立公子小白为国君的数条理由,说服了大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立国后,让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婉言谢绝后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宰相:“我是个无能之辈,受君如此恩宠已经很知足了。但是讲治理国家就非管仲莫属了。”齐桓公说:“你在哪些方面不如管仲?”鲍叔牙说:“至少有五点。第一,他宽宏大度,能恩惠于民;第二,他能治国安邦,强基固本;第三,他讲究忠信,爱民如子;第四,他能制定礼义,法治四方;第五,他能指挥打仗,鼓舞士气。”桓公说:“即使这样,我也不能用他,反而我还要杀了他,以报那一剑之仇。”鲍叔牙说:“这正是他的忠义所在呀,各为其主吗,他对公子纠忠心,反之他也会忠心于您的。您是要仇人的命还是要霸业?杀仇人易,建霸业难。您如果杀死了管仲,不仅失去了一个旷世奇才,还会失去很多有用之士。如果您能使用管仲,您不仅有了栋梁之材,还可有求贤若渴的美名,有一技之长的人都会来投奔您。请您细细地想一想。”经过鲍叔牙反复劝说,齐桓公终于下了决心,要回管仲,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管仲到达齐国以后,桓公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在接见管仲之前,斋戒了三天,沐浴了三次,足见其虔诚和隆重。不久,齐桓公就正式拜管仲为相国,并按照管仲的想法一步步地治理内政。
  管仲首先在经济上实行改革,打破西周以来井田制的限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分等征税的实物税制;在内政上实行“参国伍鄙”制,强化了国家的权力;在军队建设方面采取以兵器赎罪的方法,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人才选拔上实行“三选”制,网罗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就这样,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管仲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
  2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应该是最善于纳谏的封建帝王之一了,魏征也是最善于并敢于进谏的名臣之一,两者相互促成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君臣二人,可谓明君与贤相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化敌为友,大胆启用魏征,这和齐桓公启用管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他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当时由于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起兵反隋甚烈。这时,魏征为避一时之乱,便出家当了道士,并借此来观望天下大势。后被李密请去掌管军中文书。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也就在这时,隋朝的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与起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由于起义军发展迅速,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速胜思想占了上风。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这些个弊端,照此下去,必败无疑。果然被魏征言中,此战役使瓦岗军彻底覆灭。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李密开始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李密兵败被杀。当时,魏征看到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李渊随即任命他为尚书丞,前去太行山一带,招降了徐世绩等李密的其他旧部。
  天下初定,魏征的德才兼备,被太子李建成召回自己的麾下任“洗马”,即管理图书经籍的小官。在这一阶段,魏征冷静地分析时弊,看到秦王李世民帐下人才济济,必对太子即位构成威胁,建议太子及早除掉后患,太子不肯。后来又建议让他带兵去攻打不堪一击的刘黑闼,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太子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太子树立了威望。
  不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父杀兄自己登基当了皇上。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召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给太子出主意及早灭我?”魏征据理回答:“这是各为其主,我效忠李建成,是没有什么错的。您也听说过管仲箭射齐桓公的故事吧?”李世民听他说话有理,尤其他讲的管仲射公子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颇受触动,就赦免了他,并封他做掌管太子文书的管事主簿。不久又提升为谏议大夫,这是唐太宗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使他为提醒规劝皇帝匡正大唐基业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唐太宗即位之时,天下初定,百废待举。一天他找来魏征商讨治理天下的大政方针,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也该需要百多年的工夫吧?”魏征答道:“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发出的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否则就太晚了,怎么要用百年呢?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问题是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唐太宗基本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以王道治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地问到:“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享誉美名,君主得到圣明,子孙相传,流芳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昏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
  在对待政治对手方面,魏征主张招抚,反对镇压。使“玄武门之变”之后忠于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李治安和李思行得以招降。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主张,很快就抚平了河北一带,唐太宗也就越加器重于他。
  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魏征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整个贞观年间,朝廷的赋税和徭役不算太重,这是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执法方面,主张明正典刑,反对严刑峻法。濮州刺史庞相寿是唐太宗做秦王时的部下,在任上因贪污被人告发,受到了追回赃物、解除职务的处分。庞相寿向唐太宗求情,唐太宗觉得于心不忍,就送给他一百匹绢,让他继续去做刺史,只是告诉他以后千万不可再贪污了。魏征知道后,就对唐太宗说:“您这是徇私枉法呀。庞相寿犯了罪,您还给他优厚的赏赐,还继续留任,您做秦王时的部下很多,如果他们都以庞相寿为榜样您怎么办?”他还对唐太宗说:“奖赏不忘疏远,惩罚不避亲贵。要一视同仁,才能让人心服。”在魏征的坚持下,唐太宗不得不同意原来的处理方案。在魏征等人及唐太宗的共同努力之下,在贞观年间,人民乐泰生平,安居乐业。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张把打天下与治天下的用人标准区别开来,并建议唐太宗说:“天下未定,以才能为标准,可不考虑他的品德操行如何;天下平定,则非德才兼备之人不可。”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次,他还主动地对魏征说:“选择任用官吏,是不能轻率马虎的。用了一个君子,那么其他君子们就会纷纷而来;如果用了一个小人,那么其他小人们也就会钻营而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该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大怒,要治其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例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唐太宗这才作罢。
  不久,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了,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兴土木,百姓不堪负重,才起义反对他,导致隋朝的灭亡,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而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百姓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灾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到了贞观中期,大臣们觉得唐太宗功绩很大,建议去泰山封禅,独有魏征上书说:“现在虽已天下太平,可百姓还不富裕。隋末战争刚过去十年,国家元气还未完全恢复,这个时候去封告泰山,说自己功成业就,恐怕还为时尚早,况且耗费很大,赏赐很多,纵使免于贡奉,也减少不了人民的疾苦。图虚名而受实害,为了什么呢?”唐太宗觉得有理,就没有去封禅。有一次,唐太宗由长安去洛阳的显仁宫,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觉得很气愤。魏征觉得如此下去将不好收拾,便对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地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将重演。”魏征的这一番话使唐太宗悚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个人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有一次,魏征直言不讳地对唐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魏征还引用荀子的话对唐太宗说:“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触动颇深,他牢记在心,并用这句垂诫太子,让他永世不忘。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能做一个“明君”。魏征以隋朝的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之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导致隋朝灭亡的历史典故讲给李世民听。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当然,唐太宗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迟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听了这话,恭恭敬敬地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太宗听了,既感激皇后又觉得很对。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并和太子一起探望。魏征去世后,太宗悲恸至极,并亲撰碑文,刻于石上。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
  由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由大唐初定到“贞观之治”,魏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看来,齐桓公、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从他们对自己的敌人的态度就可见其成功之处。明君与昏君的区别只在于:明君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会考虑到臣下与百姓的利益,将心比心;昏君只以自己的好恶为出发点,不考虑他人死活,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一律打击,而不管对方做的是否正确。明君不失理智,而昏君则放任感情。同样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是让理智控制感情,还是让感情战胜理智,这是区别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昏君并不是没有感情,恰恰相反,昏君过于放任自己的感情,而忽视了理智。所以,正确地知人、用人、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用理智引导感情,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做的。这样做,也许很难,但非常值得。
  责任编辑:柯岩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韩金树
责任者
管仲
相关人物
魏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