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174
颗粒名称: 散文/随笔
分类号: I267
页数: 31
页码: 41-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河县《七里海》期刊发表的散文、随笔作品,包含了《李梅英随笔三题》、《鲜花盛开的村庄》、《风雨瘦西湖》、《王福正散文二题》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学作品 散文

内容

李梅英随笔三题
  山与人
  在我的印象中,山都是与伟岸、雄伟、苍郁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的,可是一趟宣化之行让我对山有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印象。
  宣化位于与北京毗邻的张家口市。那是初冬的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宣化。刚刚经过八达岭,从长城脚下仰视了它的雄伟壮观,再看到眼前那一座座并不高大的山真有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视觉上好像一落千丈。两相对比,也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山清水秀,什么是穷山僻壤。一路走来,注视着大山,对大山也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汽车沿着一道道山路行驶。山路曲折却非常平坦,窄小的山路上汽车左盘右旋峰回路转,司机的驾驶技术非常好,让人惊惧的同时又生出无限刺激,真如吃了一回四川菜般过瘾,同行者在车里也是张嘴咂舌唏嘘不止。
  从车窗望去,这里的山真可谓是穷山,上面寸草不生。虽是初冬季节也不见上面有枯草,有人说那是石山,我们没有下车去鉴别,但看那峭直的断壁和秃秃的山顶,已足见石山之说的正确。其实也并非都是大石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张家口处于关口,此地的山都是被风化了的山。眼前断断续续的都是这样的山,高低起伏,缓急不同。如果山脚下有平坦的空地,农民们就种了庄稼,那庄稼也只是些高粱玉米之类耐干旱的植物。路边堆满了一垛垛的玉米、高粱秸,地里也尽是些低矮的此类农作物在风中摇曳,想是农民们也嫌它们长得低矮而弃之不要了吧,而这些可怜的农作物也已然成了动物们的吃食——只见一些牛啊羊啊在地里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用嘴有意无意地啃嚼着。山脚下零星散落着一些农舍,有的建在平地,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就建在半山腰。房屋都是砖砌的,既矮小又破旧,很少看到高大的建筑物。偶尔看到,那也是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在这里几乎看不到河沟,看不到清澈透亮的水,一切都呈黄褐色。问及人们的用水问题,据说家家都很节约用水,洗过脸的水用来洗衣服,剩下的水再浇地。民间还有用一缸水换个媳妇的说法呢,足见水的珍贵。至于农作物就种些耐旱的,然后就等老天爷恩赐降甘霖了。听着这些,让我们这些长期被水滋润被水养育并奢侈用水的人感慨不已。
  这里的民风自然纯朴。从我们眼前相继过去两辆车,一辆是驴车,赶驴人静静地赶着车,车上横着一口棺材,驴蹄在路上嗒嗒作响。这让我们想到我们生活的地方那种铺张浪费大肆渲染的场面,而感到一丝汗颜。山里人喜静,他们更愿意让死者没有打扰地静静地入土。另一辆是贴有大红喜字的车,是拖拉机,只一辆,恍惚中,只见到了新娘子一身花棉袄。没有吹吹打打,也没有成串的车队,把新娘接过去就过日子,让我们感到山里人更注重生活的纯朴和实在,没有一点虚假和客套。
  在山里行走,觉得这里平静而又恬淡。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初冬的太阳懒懒地照着大地,让人感觉内心很温暖很踏实。这里呈现出的真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大境界。同行者有人开玩笑说,谁愿意将来在这里居住?大家都纷纷摇头,说打死我也不来啊,这不把人活活憋闷死吗。问我这个酸秀才,我也是默默一笑,不敢附庸风雅,不过心下想的是,如果有一个肯陪伴我的人同来,我是乐乎于此的,不过这个人可不是什么随便的哪一个人啊。
  面对着大山,想: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可能有人一辈子也没走出大山,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家乡的穷困而嫌弃他,依然热恋着这块土地。大山仿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护着这里的人们。我们真应该感谢生命,如果没有了善良的人类在这安居,这里突兀着无数座大山那才真正是萧条荒凉,正是有了人类的辛勤耕耘做点缀,才使得这块贫瘠的空间如此静谧安详;相反,这静立着的大山也是赋有生命的,造物主把它们安排在这,它们像卫士一样忠诚地守卫着这块土地,亘古不变,与人类朝夕相伴,为人类遮风挡沙,他们也是值得人类尊敬的。人与山这些年来一直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李白所说的“想看两不厌”的境界了呢。
  树的遐想
  认识树是从一首诗开始的。
  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这是台湾浪漫女诗人席慕容的诗《一棵开花的树》。语气哀婉,感情真挚,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用说,这是一位痴情的恋人,把对对方的思念融进了一棵无言的树中,她像甘愿化作泡沫的美人鱼一样甘愿化为一棵树,宁肯孤独,宁肯寂寞,宁肯容颜消损,宁肯老此一生。那时的我正处于求学时期的青葱岁月,每个如我一样的学生都怀抱着这样一本诗集,真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首诗便成了当时似乎多愁善感的我的最大慰籍,而这棵开花的树从那时起就一直美丽地开在我的心中。
  于是,开始注意到了身边的树。她们那挺拔的身躯没有哪一种植物可比,就是攀援的藤不也得依附她吗?百鸟都得来投奔她,她那茂盛的华冠像云一样为鸟儿们遮风避雨,供他们筑巢搭窝。一棵树是一团绿,许多棵树就是一片绿的海洋。她的伟岸让人们倾倒,她的美丽让人怦然心动。那叶的苍翠鲜亮直逼人的眼,风吹树叶哗啦作响的声音就是她最美丽的歌。不要说她开花了,这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了。我时常感叹造物主的伟大:会有这么一种很有风情的擎天之物令我们赏心悦目。
  一天,我出差回来,坐在行驶的车上向车窗两边张望:空旷的野外呈现出一派冬日的萧条景象。路两边河面冰封,白雪残留,断茎的野草匍匐在雪地上。我突然注意到河面上一棵棵树木的倒影,整齐而又生动,为冰封的河面增添了一丝妩媚。我把视线移到了河岸,岸边矗立着一排排树木,她们伸展着光秃秃的枝丫,兀立着。许是树木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丰满美丽的形象,而眼前的竟是如此消瘦,如此凋零,让我竟一时没有注意到她们。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打去了她的华丽外衣,只剩下嶙峋的瘦骨。
  在严冬中,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一个傲岸的形象。
  我细细地观察着她们。没有婆娑的枝叶,没有透明的绿色,只是躯干还是那么挺拔,直刺天空。寂寞地站在野外,她们不感到孤独吗?枝繁叶茂的时候人们赞美她欣赏她,而今她容颜消损的时候却无人问津。鸟儿们曾站在她的枝头婉转啼鸣,现在却难觅踪影,只有几只不怕冷的鸟,在天空飞翔时,倦了,落在她的枝丫上停歇片刻,还把一些鸟屎洒落在她的枝干上,而这也许就是对她最大的眷顾了。她们现在所受到的冷遇跟她们昔日风姿绰约仪态万千所得到的美誉无法相比。但是她能承受住这些,虽然她无言,但她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她深知自身的价值,她现在的沉默正预示着以后的爆发。她把希望深埋起来。
  是她不美丽吗?只是时节未到。她不怪冬天对她的无情,她懂得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她知道,只有经受住严冬的侵袭,才能在来年春天绽放笑颜、焕发生机。挺拔的躯干是她的傲骨,只要她的傲骨不摧折,她就能看到生命的春天。严冬的日日逼近,也就意味着春天的步步来临。试问苍天,严冬又奈何于她?
  美丽啊,冬天的树!别看她枝枯叶落,但在百草凋零的冬天,傲然矗立在天地间,不也为冬天增添了些许生动吗?这野外残雪、冰河、枯树的组合,成了一幅景致优雅的油画。
  在汽车急驶的时候,我默默地注视着那些无言的树,心中对她们充满了无限敬意。我该为她们起个什么名字呢?
  读书保健
  记得一则十分流行的六必治牙膏广告语“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曾在人们口中广为传诵。不过是一则广告用语,就如此深入人心,广为传说,究其所以,还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最实实在在的理儿:牙好了,就有胃口,自然身体就好。可见,一口好牙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
  那么,光是六必治牙膏就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吗?显然是一个笑谈。决定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比如说经常运动啊,科学营养的食物啊,良好的心态啊,等等,其中还有一条,笔者认为,就是读书。
  早就有哲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引路的灯塔,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一个好朋友,等等。这些,其实我们在上小学时就知道了,可是其中蕴藏着的哲理、真谛却恐怕到今天都没有真正弄懂。
  读书防病,防病即健体。
  有的人嘴上常常抱怨生活没意思,除了八小时上班,剩下的时间与空间不知如何打发。于是有人闲得无聊,就开始约朋友喝酒,酒酣了,可兴致未减,于是就坐在麻将桌前,手上哗啦作响,嘴上喷云吐雾。可是不知你意识到没有:推杯换盏,喝坏了多少人的胃;静坐不动,坐坏了多少人的颈椎:喷云吐雾,又抽坏了多少人的肺。可怜你还不知不觉呢,病就找来了,再去治,那就要饱受金钱和痛苦的折磨了。更有多少人因玩牌赌钱惹事生非,因醉酒打架伤人啊。
  反之,换一种活法,如果你把抽烟、喝酒、玩牌的时间用来读读书,那会是一种什么效果?能祛百病不敢说,但至少不得以上那些病,不惹以上那些麻烦。下班回家,吃完饭看看电视,如果单位工作忙,“加点班”也无妨(单位的事最好在单位做完,晚上是自己独享的时间),然后拧亮台灯,钻进被窝,背靠床铺,展开书页。在宁静的夜晚,读读自己喜爱的小说散文什么的,那真是无比惬意啊。再如果,有夜虫伴你在窗下低吟浅唱,你又是个浪漫主义者,你会觉得今晚是多么地美妙无穷。
  还有一种方式。手捧一本书,明朗的日子里,坐在窗前,心情会格外豁朗:细雨绵绵的日子里,独坐桌前,听着雨打纱窗的声音,心境越发平和;雪天出不了门,拥在火炉前,会感到一种独有的温馨。这时,你的思想会变得很开阔很旷远,如同蓝天;你会变得很善意很温情,如同那霏霏细雨;你会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如同那飘雪的浪漫。要知道现代社会是多么地喧嚣,现代人的心情是多么地浮躁,一些孤独的心灵是多么地疲惫。书,能使你安定下心绪,平静地去坚持做自己应该做喜欢做的事,不为尘世所扰。读书宁静,宁静而致远啊。
  读书明理,明理而思进。
  朋友,也许你有过失恋的经历,当你失恋的时候,可能想过寻死觅活;你也一定有过事业上的不如意,自卑失意。其实,书会帮你解脱的,书会给你生活下去的勇气。当你远离功名利禄的时候,或功名利禄远离你时,你一定会自抱自弃。打开书吧,书会告诉你:功名利禄皆尘土,唯有知识最可贵。书是浩瀚的海洋,会把你从狭隘的浅湾拉出来,会让你从自私走向宽容,从浅薄走向深远,从懦弱走向勇敢,从卑微走向神圣,从绝望走向希望……
  读书养性,养性而怡神。
  人的兴趣广泛,有的喜养鱼养鸟,有的爱种花种草,有的恋读书看报,有的迷舞剑下棋,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常看到一些斑斑老者,戴着花镜,坐在藤椅上读书看报,那种安详,那种自足,无人可及。读书让这些老者心明眼亮,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我敢断言,这些人必定长寿。
  想到古人说过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不假。有知识的人便有修养,便有气质。而谁都喜欢有气质的人。这样的人注定比别人幸运,工作顺利,家庭如意,一切皆顺。幸运即幸福即快乐即健康。
  我们在大街上行走的时候,大都有一个共性的毛病,那就是如果看到靓女或酷男,都要忍不住侧目留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应该不算毛病。然而,你如果想测测她或他到底有多美多酷,可以假装问路,不妨走过去搭讪几句(小心不要被人家当成神经病患者)。试看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仅几句话就能了然。我们身边有些人乍看英俊潇洒,闭月羞花,但一张口便觉得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有其表罢了。而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身边有多少善男信女,宁可花千元甚至万元数十万元不看价格地去买宝马轻裘,也不舍得花几元钱去买一本书。呜呼!
  难怪乎有人感慨说,我们身边的不少职业女性,无异于拿着工资的农村家庭妇女,此话多少苛刻了一点。我们身边有很多女性,宁可围坐在一起张三李四、东家长西家短地鸹噪别人,也不愿意挤一点时间去翻翻书认认字。而有些不成熟的少男少女,把宝贵的时间都用来“追星”,那就不但可惜更是纯粹的无知了。呜呼!当今社会,大家都承认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就有力量,有了力量,就有生命,而知识的多与少,深与浅决定着生命的质量。谁不愿自己活得有质量呢?那就多吸取知识吧!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书是渡海之舟。
  总而言之,人活一世,必要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这里说的益就是有益身心健康。诸君不信,姑且试之。
  鲜花盛开的村庄
  乔林
  出杨村,乘车十余里,来到清荃农庄,感觉天高地阔,这儿是令人憧憬的风水宝地。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无边的绿色,像起伏的海面。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芬芳的土地,富有开拓精神的武清人,正在用智慧打造一个绿色家园。
  我感觉,最美丽的地方,并不在于她是否拥有名胜古迹,重要的是,她给你带来希望带来快乐带来精神享受,这才是值得去回味去向往去珍惜的。
  我去过许多名山大川,可我发现,我不是十分留恋他们,只有这个地方让我感慨万千,那就是我们的田野,鲜花盛开的村庄——清荃农庄。
  清荃农庄属于农鑫国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投资经营超大型绿色蔬菜和花卉种植基地。清荃农庄是农业部、天津市委市政府、武清区委区政府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而创建的,它以农鑫国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科学地指导和发展绿色农业,从而带动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提高当地农业整体效益。这是一片绿色家园,让我想象无限。
  清荃农庄总体规模庞大,园区通过发展研、种、产、购、销一体化的绿色蔬菜鲜花产业链模式,缩短种植周期、提高园区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快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也会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我们了解到,清荃农庄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倡导“统一规划、科学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链,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对农户进行集中专业培训和科学管理,同时与国内外采购商、批发商建立长期的产品价格信息沟通机制,以帮助合作社社员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种植指导方案,并通过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全面解决信息闭塞、产销矛盾和技术优化等实际问题,充分实现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市场化发展。
  所谓“绿色蔬菜”,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剂、基因工程技术的蔬菜。与易受化学残留物和激素污染的普通蔬菜相比,绿色蔬菜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我们应该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蔬菜市场的前景应该很广阔。
  我喜爱这变化无穷的田野,因为它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与回味。
  清荃农庄一种结合了绿色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与休闲居住功能为一体,全部使用环保能源的现代化农庄。清荃农庄是农业部指定的国家绿色蔬菜种植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绿色蔬菜和花卉种植专业生产、销售、研发基地。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现代,能够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不久的将来,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说:只有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才能真正改变整个中国的命运。
  风雨瘦西湖
  李振起
  出差到了扬州。忙完业务,距登机返航只有半天的工夫。因为不愿意带着遗憾离去,于是,我仍然决定去游瘦西湖。
  进了瘦西湖,我的眼睛一下子不够用的了。在北方已是销杀枯黄的季节,可这里依然是花红柳绿,一片郁郁葱葱。瘦西湖面积不大,却独具风韵。湖面曲折迤俪,画舫悠悠。两岸迭石为山,山环水抱。亭台相映,园林相接,绵延不断。“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沿湖分布着许多小巧别致、依山傍水的建筑物,有的深入湖中、有的半架湖面、有的凸耸湖心。如同玉色飘带上镶嵌的西西珍珠。特别令人感悟的是,许许多多的建筑物都以湖面为共同的空间,以水相连、因水相通,给人一种相依相偎的亲切、一种天地人间浑然一体的和谐。
  游览到五亭桥,我停下来凭栏回眸观望,但见十里瘦西湖,景状逶迤狭长,曲折蜿蜒,恰似神女腰带,媚态动人;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画舫行于其间,时隐时现,妙不可言;园林建筑古朴多姿,名胜古迹点缀其间,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美不胜收。蓦地,我想起她的“瘦”来,人们把杭州西湖喻为妩媚丰腴的雍容少妇,而把她比做修长婀娜的窈窕淑女。大概跟她的狭窄修长有关吧。难怪古人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下雨了,也有风。我的印象中,南方的雨温柔细腻,南方的风也不会像北方那样惨烈无情,“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那是南方特有的温馨。不料,凉飕飕的风挟裹着密密的雨滴,洒落在游人的身上,给人一种寒冷,甚至恐慌。我想到了那脍炙人口的“惊风乱蘸芙蓉水,密雨斜侵荔枝墙”的诗句,揣测当时的诗人,该也先是受了风雨的袭击而后有了独具慧眼的观察、有了妙笔生花的归纳吧。我正走在小桥上,离可以避雨的凉亭尚远,且不愿意仓皇逃窜而去,那样会惊扰画图中的和谐。打着雨伞的游人,如驾着一朵一朵的蘑菇云般从身边游过。我后悔自己的大意,竟然忘记了带伞。忽然,我感觉到空中的雨停了,仰面看去,是一把湛蓝色的雨伞撑在了我的头顶上。我扭过头看见一张充满青春、挂着微笑的脸,一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正举着雨伞站在我的身后。我感动地说了声:“谢谢!”他笑着摇摇头说:“不,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旅游人,谢什么呀!”他的话说出口不但使我感动,更使我惊喜万分:我分明听到了乡音!果然,他是天津武清人,我们是老乡!刹那,我们激动的拥抱,老乡见老乡的惊喜,使我们握着手惊叹缘分,心里由衷感谢瘦西湖。于是,我们结伴而行,在雨中边看边聊。
  有了小老乡,又有了雨中伞,我的心情格外地好起来。小老乡为了照顾我,他的肩头以下的部位已经被雨淋得湿漉漉的了。我心中不忍,他去笑着说他年轻,抗得住风吹雨打,说得我心里暖烘烘的。
  雨中观西湖,别有一番情趣。远远望去,雾雨云山,烟波浩淼,亭榭隐约,给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遐想;近视,细雨如梭,梳理得草木晶莹、山石剔透,使人顿觉。空气的清新、天地的清爽。在瘦西湖最美的“二十四桥”前,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古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我们一起吟诵后,他央我为他撑伞,自己则掏出纸笔将古诗抄录下来,笑着说不能放弃应有的收获。
  闲聊中,他告诉我,他是扬州大学的大四学生,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扬州了。“说出来您可能不相信,扬州求学四年,我还没有来过这里,今天是第一次。”他仰了仰头,停了一会又说。“那几年,爸爸一个人在乡下,母亲又多病,我的心在疼啊!我曾给爸爸跪下请求不再上学,爸爸没有答应。几年来,除了假期做家教,我没出过校门。今年的六月,爸爸来了信,还给我寄了很多的钱。爸爸在信中说,农民种地,国家免了皇粮,还给了补贴,政府又给了我家扶贫贷款,扶持爸爸搞了蔬菜大棚,挣了很多的钱,一下子就脱了贫。做梦都想不到啊!”小伙子说到这时语调欢快起来,“爸爸在信中说,孩子,你知道吗,爸爸的腰杆儿一下子挺直了,你不要再惦记家,也不要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你又比爸爸有文化,肯定比爸爸生活得更好。”小伙子又有些激动,说“爸爸扬眉吐气了,您知道我多么高兴吗!但我知道那是爸爸的血汗钱,我没有理由去乱花。明天,我就要离开这座美丽的城市了,为了不留遗憾,我来到了这里。”小伙子说着,晶莹的泪花溢出来,我的眼睛也湿润了,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与小伙子因瘦西湖而邂逅,瘦西湖的印象因小伙子而深刻。回来后,我把游览瘦西湖和那里发生的故事讲给子女们和众多人听,他们皆为瘦西湖的美景而欢欣,更为那个小伙子而感动,也为我没有询问清楚那个小伙子的姓名而遗憾。
  许多年来,我一直念念不忘瘦西湖,我知道,那里有我深深的情结。
  王福正散文二题
  风中听歌
  走在空旷的田野,站在高山之巅,立在汹涌澎湃的海岸边,任风儿飘过,我在风中听歌。我听到风之自然之歌,风起风落,推动着宇宙空间的旋转,变动着自然界的五颜六色,生息存亡,异化裂变,都在风中转换。我听到了风之人生之歌,有欢歌,有悲歌,有高声吟唱,也有低声缠绵,都在风中飘落,逝者如斯,留下余声袅袅。
  在风中,自然界的生生灭灭,人类长河中的亮曲高歌,都在风中散落,散落在自然界的轨迹中,散落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上,散落成一个个亮闪闪的结晶点,把历史串成一条闪光的彩链。从远古到今天编织成永恒的隧道,让人们在风中听到他们的声音,受到启迪,进而形成和弦,在风中延伸。
  在风中听歌,有时你会感到震撼,有时你会感到悲伤,有时你会感到欢乐,有时你会感到可恶可憎和可怜……
  茫茫宇宙,沧桑人家,真正能使人震撼的歌声不多,大多是默默混杂在风中,随风浮荡,消失在天地之间。但无论怎样,只要你仔细听,都会听到他们的轻轻歌声。其实,每个声音,只要你欣赏,都有其独到的韵味。
  站在风中听歌,大风起,云飞扬,在古不息的无情风中,卷走了丑恶、无知、轻浮……留下了人们所敬仰、敬佩、高风亮节,可歌可泣的旋律,甚至是善良的声音。
  风中听歌,是你感到激烈,得到前进的动力,让你一生不停地努力奋斗,唱响自己的生命之歌。
  背着老家进城
  秋天的农村是最美的,阳光灿烂而妩媚,风儿轻轻,亲切而柔和,地理的庄稼散发着成熟后的馨香。站在村头,放眼向田野里望去,棉花是白的,辣椒是红的,稻子是金黄的,青菜是绿的。人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忙碌,田野里飘东哲不同姿态的身影,应该说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面对这样的丰收景象,农人的心情是欢愉的、幸福的、甜美的、陶醉的。可李老爷子却高兴不起来,心里沉甸甸的,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和感觉。
  他对眼前的这一切太熟悉了,熟悉到骨子里。说不清道他这辈已经是第几代了,反正,自他颤颤悠悠地站在这个地球上,他爷爷就抱着她,用胡子茬扎他小脸蛋的时候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这里的每一条小路,他不知走过多少遍了,重叠的脚印有多深有多厚,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锄过多少遍,也早就记不清了,哪块地种什么长得好,哪块地肥与薄,他都清清楚楚。这里浸着他的汗水,渗着他的心血,这里有他的欢乐,有他的希望和期待,有他的失落、悲伤和痛苦。
  好些日子啦,他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在田野、村头、小河旁、院前院后的转悠,有时也和老哥几个蹲在小卖部墙根前或村东头老槐树下说天读地,闲扯一通,但不管走到哪,闲说些什么都会勾起他对往昔的回忆,有苦涩有欢乐,有永生难忘的情结。
  近些年来,村里便有人携家带口陆陆续续的离开村子,有的搬到大城市,有的迁到县城,他所熟知的就有:倒卖家具的朱守红,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如今在县城站稳了脚跟,盖起了家具商场大楼,把妻子儿女和父母接进城。搞建筑的武玉强,原来就是在农村盖房子,后来越干越大,如今拉起自己的建筑队伍进了城,现在已是什么建筑工程公司啦,在县城盖了房子接走家人,还有做成衣的刘海,做豆腐的赵凤生,木匠胡田,做生意的刘成以及卖菜做厨师的张明、杜立等都在城里落脚接家人进了城。还有搬进城的是因为儿子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如今工作生活的不错,挣钱买了房子,把父母接近城去享清福。
  他们走的时候,亲属和乡邻都来送行,很是热闹,看得出每个人走的时候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上些年岁的老人,一只手拉着送行人的手,一只手抹着眼泪,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前蹦后跳喜气洋洋的。
  现在该轮他走了,儿子多次来催,可他不愿意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再说他也不愿意落户到儿子所在的那个最南端的新兴城市,那里太热,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语言也不通,很难和别人交流,太憋得慌太寂寞了。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先后落脚到那里,他如今老了干不动了,老伴又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他不得不要离开老家了。
  真的要离开这块故土了,他的心情是复杂和烦乱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撮黑土,潺潺流动的小河水,是那样的让他难以割舍,难以忘怀,还有那些一起长大的老哥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同在一块地上劳作的情景,就让他激动,泪往上涌。
  他说不清楚,也许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趋势吧,农村一部分人流向城镇,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将来城里人还会流向农村,实现城乡大融合、大流动、大交流,为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自身价值,寻找人生舞台而不断的流动,或许就应该是这样的。
  他要走了,可他真的忘不了他的老家,这一切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融在他的血液中,他要背着老家进城,不管走到哪,他都会把老家的一切一切带到哪,永世不忘。
  抹不去的记忆
  童乃望
  一
  人生沧海,岁月如歌。时间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冲走了泥沙也带走了无情的岁月。每个人都是一位淘金者,将自己置身于流水中,找寻着沉淀的金沙。有些事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忘,有些事却沉淀在心灵深处挥之不去,成为永恒的记忆。
  偶然间,站在芦台一中的大门前,抚往追昔,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段苦涩而沉重的日子。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一段悲情与苦朴的岁月中度过的。唐山大地震波及整个华北地区,所以家乡难免于难。由于大陈中学校舍震损,我有幸来到了梦想中的芦台一中就读。那段让我永生难忘的仅仅一年多的学习生活真的一下子弥补了唐山大地震给我年少心灵上造成的创伤。
  地震后的芦台一中,一片瓦砾,砖瓦石块、门窗户籍、檩木桌椅以及黑板、玻璃不见面目,杂陈堆积。待我们入学时,已从废墟上清理出原来的教室基础。在这地基上,用竹篙、檩木支架起临时的教室,顶上苫着油毡,四周挂着苇薄,苇薄用泥封住,把原始的松木破成木板,下面垫上砖,高低相错的摆开,高的是书桌,矮的是板凳。往往十几个人同坐一块木板上,一个人稍动,便都晃晃悠悠,但那时的我们都较听话,坐在那木板上,还能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由于老师对我们的关爱,即便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下,我们还常常感觉到木板上松树油脂的幽幽清香。
  我所在的班是初三五班,班主任是于云和老师。
  那时,老师还不到三十岁,身体虽显单薄,但气质高雅,偶而穿着带有补丁的衬衣也整理的很干净,扎在笔挺的裤子里显出他那特有的青春年华。在讲桌前是这样,在下课走路时也是如此,那时我就想,这也许就是他的性格,也许就是知识之师行为之范吧。
  班上的同学都是来自赵家园、国家园、大陈、崔靳庄子等芦台周边地区的农村,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土气得多,有一个同窗男生个子不高,硕大的脑袋剃了光头,于老师常常看着我们笑,有时还轻轻地拍拍他的光头。于老师和蔼可亲,我们也特别想和他亲近与交流。尤其讲课时,他那饱满的情绪总是感染着我们,他讲的课活泼,生动,除课本知识之外,他还能给我们讲一些从没听过的故事。
  那时生活境况十分艰苦,家家户户都是如此。于老师一家四口住在学校临时搭建的宿舍里。那低矮的油毡房是我常去的地方,有时下课去,有时放了学晚上也去。他的两个爱子一男一女,男孩四岁,女孩一岁,都很听话。每每遇到老师家里吃饭我都能蹭些吃的,不管是馒头还是玉米饽饽。我常常把他住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在于老师眼里,我就是他的一个孩子。在他那简陋的斗室里,不知是老师还是师母的创意,我看到了一个新的叠被方式,把被叠成整齐的长条,每条被三层,顺铺板而码放。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有新意、有美感的码被。
  我对于老师十分崇敬,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他肩负着整个家庭生活上的重压,凭他那微薄的一点收入养家糊口,以他那并不健壮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老师起早备课,白天教学,晚上批改作业。节假日作家访,不辞辛苦,任劳任怨。虽然我们好多的同学都知道老师身体不好,但在讲桌前从没见他弯下过脊梁,总是笔直的站在那里。生活的压力,工作上的艰辛,并没有改变老师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威严起来像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使你敬畏,和蔼时像个慈爱的母亲,让你崇敬。
  生活虽然艰苦,但于老师对生活的态度永远是乐观向上的,他总是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视学生如手足,在于老师眼里对我们这些孩子从没高低贵贱之分。他的思想境界是仰面观天,扶首看地,平等待人。于老师像一缕春风,滋润禾苗的春雨,默默的工作默默的关心学生,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春夏秋冬细心呵护一片园林。我想说,只要能够体现老师的人生价值,把老师比喻成什么都不为过。
  自卑的我也因为能写得一笔工整的字,被于老师在班上当范例而感到自信,受到鼓舞。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是值得他骄傲的。于老师他那父亲般的严厉,更有母亲般的慈祥,把我们六十来个如同一盘散沙的农村孩子磨练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从他身上我能读出一份感动的诗情,一种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积极进取精神。
  毕业之后,忙忙碌碌,很少见到于老师。后来听说,他从一中由普通教师直接调任芦台五中副校长,后又任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还是国家教育学会会员,也是宁河县七届政协委员,八届、九届政协常委。
  三十年恍然如一瞬,最让我惊奇的是,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再次见到于老师,感觉他并没有变,满面春风,风度依旧。岁月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他站在那里,像三十年前一样显得伟岸和挺拔,看着他,我想,三十年的沧桑风雨,不知于老师是怎么走过。虽然我和于老师只相处一年多的学习时光,却构筑了我与于老师的师生之情,也铸就了于老师和我那份忘年的,带有父子亲情般的友谊。让我终身难忘。
  二
  人到中年容易动感情,更容易触景生情,也会情不自禁地陷入回忆之中,一是感叹时光流逝得太快,一是珍惜自己以往的经历弥补着憾事。
  回想转瞬即逝的三十年光阴,无数的激动和感慨,无数的悲欢与离合,叫我想起我的恩师—孙佩儒。他是我的数学老师。那时的我只听说他是从北京某个大学调到一中来教学的。当年的孙老师要比于老师年长十来岁,他和蔼可亲,为人师表的样子和于老师一样。略显白净的一张大脸带给我唯一不同的感觉是: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他是从大城市来的。虽然和我们这些小孩子从没发过什么牢骚,可不知为什么经常从他的脸上能看出他的忧伤和无奈,但他从没因为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影响上课效果和教学质量。
  和于老师一样,家访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情,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也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不管路有多远多难走,只要哪个学生在学习或思想上出现了问题,他肯定在某个中午或晚上手推自行车,不是满脸灰尘、就是汗流浃背的出现在你家门前。虽然从他脸上再也找不到城里人的痕迹,从他身上散发出的已是乡村泥土的气息,但肯定让你感觉到他有一种尽不到教师的责任绝不罢休的意志。促使你不得不学,不得不认真的去学,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
  基础的薄弱,以及对数学的偏颇,每次作业是非抄不可的。可以说代数作业如果不抄同学的,自己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唯一值得自己和孙老师骄傲的是画几何图了,每次上几何课,孙老师也都会拿我的几何作业当范本,就凭这一点为我以后学木工当上所谓的小老板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交白卷当英雄的时代,学习是不怎么被重视的,一年多的学习,整整挖了半年多的新教学楼基础。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加之自身平时学习不刻苦,虽然我留恋学校,我喜欢老师,但是初中之后我再也没能背起书包。孙老师多次到家里劝说我读高中,考大学,可我自己心里有数儿,心口不一的谢绝了老师,就在那一刻,我看到遗憾和无奈再次爬上孙老师的脸庞,更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怎么也没勇气对他说出自己平时交的数学作业除了几何几乎都是抄袭同学作业的真相。但是,直到现在心里还有抹不去的那时欺骗恩师的阴影。我想老师是知道的,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不想伤害我的自尊心或虚荣心吧。
  后来孙老师调走了,再后来就没有了他的任何消息。
  时光一晃,流逝了二十多年,在思念老师的日子里,我一直不懈的打听着孙老师的下落,通过市教育局人事处、报纸、广播等各种途径,始终杳无音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在铁三院工作并已当上总工的同学李庆生,一打听,原来他老人家早已调出天津市的教育系统,可就住近在迟尺的大港区,已经从中国石化天津一中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在家了。我喜出望外,激动不已。
  哦,我得亲自去探望我的老师。
  我满怀兴奋与激动心情,来到了老师的家中,打开门后,一张慈父般历经沧桑却又神采奕奕的脸庞出现在我的面前,他,就是孙老师!这一刻,师生之间毫不掩饰的宣泄着那份积蓄已久的情感,我紧紧握住他那带有七彩粉笔味道的大手,用我那充满泪水的双眼看着他老人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孙老师还是和三十年前一样,没有过多的语言,在师母忙着为我沏茶的同时只是静静的听我倾诉对他老人家的思念之情和我三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雨之苦。老师的眼泪涌出眼眶的同时,慢慢的站起来把我领到一张破旧的饭桌前没说一句话,当时的我眼睛一亮并且再一次湿润了。因为我已认出那是我在十五岁那年亲手给老师做的,没想到老师不管到哪儿,还都带着它。孙老师终于说出了一句话:“几次搬家扔掉了好多的家当,就这张桌子始终舍不得扔,因为这是我的学生在还没有成人的时候给我做的。”可见这张破旧不堪,满是裂纹,近乎古董的一张破桌子在他老人家心里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更可见孙老师是何等珍爱这份师生之缘,珍视这份师生之情啊。
  退休在家十来年了,没想到孙老师还是视学习为自己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每天坚持准时到老年大学学书法,看书、读报。当听我说我的次子在西北政法大学读书时,孙老师又是激动不已。并再次说出了更让我浮想联翩的一句话:孩子终于圆了乃望的大学梦啊。并深情地让我转告儿子,孙爷爷祝他好好学习,有朝一日报效祖国。最后孙老师在谈到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时,唯一的遗憾就是再也没能重返大学校园去讲课任教。
  孩提时代早已过去,学生时代已成历史,那个时侯虽艰辛却也很快乐,不管日子多么苦,总能找到那种真挚的情感。现在的日子好了,我想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曾经给自己指点迷津的人,更不能忘记那些燃烧自己而照亮他人的恩师们。
  遍地蕙兰恩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永远的感动,便有永远的感激和记忆。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过春节,不管早晚我都要给老师打个电话。真心的祝愿教过我的所有恩师们家庭平安,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事如愿。
  投稿须知
  来稿文责自负,如有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本刊概不承担连带责任,凡投寄本刊的稿件,本刊视为其作者已接受上述约定。
  一双皮鞋的故事
  张华
  每年的央视‘3.15’晚会都是我必看的节目,今年由于一些原因未来得及看,但‘3.15’仍勾起我几多遐想。
  1992年春,我去青岛出差,司机花36元钱买了一双非常漂亮的棕色皮鞋。我说,一定是假的。可翻过来掉过去,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又没看出什么破绽。于是他说,您若喜欢,我也给您买一双吧!我说,不用了,肯定是假的!司机说,就算是假的,几十块钱的事,穿俩星期就值了。大不了时间长了,失去光泽或起点毛刺什么的,难看了就扔了呗!经他这么一说,我也就默许了。
  不久,我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学习班。后来又和学员们一起去深圳、广州等地参观考察。
  那天,我穿上了那双新皮鞋,和学员们一起从天津机场登机,两个多小时到了广州,住进了白云宾馆。
  晚饭后,其他同事在隔壁打起了扑克,一向不好玩牌的我,自己看了一会儿电视,想起了出去买本杂志解闷。
  我从九楼乘电梯下来,正从大门台阶往下走时,突然‘咔’的一声,左脚上的皮鞋右侧鞋帮和鞋底连接处,出现了一道十多公分长的裂缝。
  怎么办?如果我继续走下去,这只鞋就有可能完全裂开;回去吧,又没有备用的鞋;求同事们给去买吧,一是他们正在玩扑克,再就是虚荣的我又怕他们笑话。想到此,我只好在熙熙攘攘.出出进进的人群中漫步顺台阶小心翼翼的往下走去,目的是去找卖鞋的商店。
  广州是个大都市,大街上的灯光亮如白昼,那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街上没有出租车。我亦步亦趋,心想:这鞋可别再往下坏了,可事与愿违,就在我极度恐慌的同时,我也在感觉鞋的裂缝继续加大。如果鞋的裂缝再大了,就跟不上脚了。大都市的人行道上走着一个一脚穿鞋一脚光脚,手里再提着一只鞋的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的中年人,这将是多么的滑稽,多么的不伦不类呀!那不难堪死了!我真不敢再想下去了。此时我心有余悸,觉得过路的人许多好像都在看我,我难过但还得‘勇往直前
  我左顾右盼地走了30多分钟,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步步高鞋店’,我兴奋极了。
  进店后虚荣心使我仍然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近柜台,当看到了玲琅满目的、明码标价的皮鞋时,我还是‘奋不顾身’地问了一下号码就‘饥不择食’地花了220块钱买了一双中上等价格的黑色皮鞋。然后走向旁边试鞋专用的长凳,急忙掏出鞋盒里的新鞋,迅速装入旧鞋,迫不及待地将新鞋穿上,再把鞋盒连同旧鞋立即装入了塑料袋内……
  新的皮鞋是红蜻蜓牌的穿着很合适,很漂亮。
  这时的我才感觉放松了一口气,方才那种尴尬难堪的样子,顿时觉得荡然无存,一下子就神气起来!
  可手里的这双旧鞋往哪放呢?决不能带回宾馆啊!我大步流星地走出鞋店去找垃圾箱。大城市,繁华地段,哪有那么多垃圾箱啊!我大概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左右,才在一个拐角处找到了一个铸铁做的熊猫样式的很漂亮的垃圾箱。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趁着人不是很多,急忙下大力气将这塑料袋旧鞋塞了进去……
  我回到了房间。打开了电视。同屋的一位学员刚好进来。他见到我穿了一双新的皮鞋说:“你带两双鞋来呀?”,“我?啊,啊是啊!这里的雨多,每次来我都带两双鞋!”我语无伦次。
  谁知几年后,我和这位同志在市里开会又一次巧遇地住到了一个房间。他说:“那年你穿的那双棕色皮鞋很漂亮啊!”
  我这才如实地将上述故事讲给他听。他笑地前仰后合……
  雪天的回忆
  田敏
  清晨拉开窗帘,雪花仍在扬扬洒洒的飘落着,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洁白。推开窗户,伸出双手接住雪花,看着它在手心融化,融化的雪水湿润了我的双手,也湿润了我的心。
  这几十年来,每有下雪的天气,都会让我想起一些封尘心底的陈年旧事。
  提起内蒙草原,人们都会以为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景,可是当年我们这些知青,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杳无人烟的亘古荒漠,周围只有荒原,沙丘,狂风,暴雪……
  在草原流传这样四句话:“蒸人的三伏热,迷眼的老黄沙,刺骨的白毛风,扎脸的碎雪花。”
  没曾想,当年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所遭遇的白毛风就偏偏让我赶上了。
  那是七二年冬的一天,我被分配去拾牛粪,吃过早饭,我套好牛车便出发了。我挑了一头老牛,我认为老牛老实听话。当时天气很好,我头带皮帽,脚套毡靴,裹着件皮袄,躺在牛车上,听着车轱辘碾过雪地发出吱呀的声响,嘴里哼着歌,任老牛漫无目地的向雪原深处走去。不知走了多远,老牛发现了一片牛盘停了下来,我跳下车便往车上装牛粪,干得出了汗把皮袄也脱了。饿了拿出揣在怀里的馒头咬上两口,渴了就捧两把地上的雪塞进嘴里。当我把牛车装满捆好准备往回走时突然起风了,刚才还晴朗的天空一下就暗了下来,往回走了不远,老牛突然站住不走了,天也完全黑了,再也看不清方向和来时的路了,我心知不好,只得狠下心抽打老牛,直到累得抬不起胳膊,老牛却如论如何都不肯往前再迈一步。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狂风卷起地上的积雪呼哮着往身上脸上扑来,雪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我用尽全身力气拼命地卸下了牛车,老牛卧了下来,我从背风的一面钻到了老牛肚子底下,只留肩膀和头在外边,刚才忙碌中出的一身汗刹那间冰冷透骨,此时的皮袄就像一张纸一样的薄,上牙磕下牙的直打哆嗦……不知在寒冷和恐惧中坚持了多久,恍惚中只觉得风渐渐的停了,我想抬起头看看,却发现怎么也动不了,手脚不听使唤,好像都不是在我身上了,我知道自己冻僵了,只盼望快些天亮,太阳快些出来,心里这样想着又迷糊过去了,迷迷糊糊中隐约听见有人在喊,听见有马踢声,越来越近,我听出来是在喊我的名字,啊,是连里来人找我了,心里一阵高兴,想大声的答应,却张不开嘴,发不出声。也许是因为天黑,或许是雪把我和牛车都埋住了,来人没有发现我,喊声和马蹄声从身边不远处过去了,那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能描诉的,真真切切的感到了绝望,是彻底的绝望。自己才刚满二十岁,就这样丧命于此,再也看不到父母,再也回不了家……可当时也只能这样想想,确实是连哭都不会了。就在这时,老牛动了动,牟牟的叫了起来,只听见有人说:“在这边,在这边……”
  心里一阵激动就啥也不知道了。当我清醒时已经是在师部的医院里了,只觉得脸火辣辣的疼,怎么也睁不开眼睛,要来镜子扒开眼皮一看吓了自己一跳,镜子里出现的是一张肿成了馒头一样的脸,眼睛成了一条缝,鼻子凹了进去,嘴唇也变了型,而且脸上还往外渗着液体……和我一起在医院的还有我同班的七个知青,她们都和我一样没能在“白毛风”来临前赶回连队。
  我因藏在牛肚子底下除了脸部冻伤外没有太大的冻伤,她们都伤的比我厉害,有一个知青冻掉了脚指头,还有一个因被风刮跑了帽子冻掉了一个耳朵……只是我的脸脱了一层皮,在整个冬天和春天都粉嫩粉嫩的,直到秋后才慢慢回复正常。
  从此后,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挂,就是那头险些和我共赴黄泉的老牛。我觉得好对不起它,它救了我,可我却曾那样狠命的用鞭子抽打过它。当初如果不是它及时地发出叫声,也就不会有今天坐在电脑前的我了。每天收工后不管多累,我都要去看看它,给它喂水,给它刷毛,帮它赶走落在它身上的牛虻。它也认识我,一点也不记我打它的仇,只要我出现在牛群旁边,老牛就会颠颠的向我跑来,用头在我身上轻轻地蹭来蹭去,这头老牛成了我在连队里最亲密的无言好友。
  后来又成立了畜牧连,所有的牛,马,羊都被转走了,直到我回城,都没能有机会再看到这头老牛。
  这些经历已过去三十多年了,每当遇到艰难困苦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内蒙兵团的生活经历,再苦再难也不算啥,也感到容易克服了。
  在离那些日子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慢慢的发现过去的那一页竟是如此的沉重,如此的珍贵。尽管我曾无数次诅咒过它带给我的苦难,但它仍是带我走向生活,走向坚强,走向成熟……
  春天的呐喊
  孙利
  记得当年在妇产科实习的时候,每天我最喜欢零距离欣赏新生儿一张张或干瘪或丰满的小脸,凑近聆听他们一声声或清脆或孱弱的啼哭,宝贝们不论长相丑俊,体重轻沉,我都视若天使来对待,每每望见他们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眸子顷刻间会将我那二十岁的困惑与阴霾轻松吹散。
  立春那天,一位美丽的孕妇临产,阵痛过后她依然微笑着对身边婆婆说:“生下来如果是女孩儿将来咱们就唤她‘春儿’。”婆婆抹泪默许,六小时后女婴顺利产出,漂亮妈妈喜极而泣,嘴里虚弱地念叨:“春儿,这下爸爸终于可以安息了!”原来这孩子的父亲是名缉毒警察,临近女儿出世还有最后三个月的时候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遭遇不幸,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
  护士长特别叮嘱我们要照顾好这对不幸的母女,可爱的春儿像个精灵般惹人怜爱,大眼睛、长睫毛,笑起来嘴角隐约浮现两个小酒窝甚是好看。每天上午由我专门负责抱走宝宝给她们去洗澡,那天,当春儿不经意间与我对视的霎那间,我的心突然像被电击了一下疼,她的眼神里分明传递给我一种惊恐不安、渴求保护的讯息,冥冥中略带一丝痛失父爱的悲凉。七天后母女俩平安出院,我偷偷记下了病例本上地址一栏,心中不禁暗喜:难道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她们家竟然和我家同住一个居民小区,今后我还有可能和春儿再次相遇。
  时光如梭,几年间我不断经历了毕业分配找工作,结婚生子忙家务阶段,整天轮番上演着护士、妻子、儿媳、母亲等不同角色,每每忙得焦头烂额,可心里始终装着的那个春儿深刻记忆,只可惜我们一次也没有在小区里偶然邂逅过,好几回路过她们家那栋楼口,总会心生上去探望一下孩子的冲动,看她已经长得多高,没有爸爸陪伴的日子过得还好么,但最终还是搁浅了冒昧登门的想法。
  2008年的春天来得有些晚,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我在出门买早点的路上撞见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犹豫中我还是坚定认出了她就是春儿的妈妈,只不过再难寻见八年前产房里美丽的容颜,如今稍显凌乱的长发中明显夹杂许多白发,暗淡无光的肤色写满艰辛与疲惫。在我的索引下春儿的妈妈忽然眼前一亮,马上记起了我便是当年最爱哄抱她家春儿的那个小护士,短暂的欣喜过后她又恢复了一副沉闷的表情。
  星期天的午后,我精心挑选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第一次局促地按下了春儿家醒目的红色门铃。令我喜出望外的是站在面前的小姑娘果真是我无数次梦想中的模样,瀑布般的长发灵动披肩,娇小挺拔的身姿蓬勃向上,只是耳边多出的那个助听器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春儿是在周岁生日前一天由于高烧不退骤然失聪,从此无声的世界阻断了她与外界一切正常交流,真的无法体会这个弱小的生命是如何默默度过漫长幽暗的成长岁月,过早承受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需要面对的苦痛。当春儿用她清澈闪光的大眼睛微笑注视我,张大嘴巴声嘶力竭般发出‘嗯—嗯’音节时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双手接过我送给她的百合花,孩子由衷绽放的笑靥顿时映红整个脸颊,她甜美的气息犹如一股自然清新的春风,温煦和暖沁人心扉。我虽不懂手语,但并不妨碍同春儿一下午的愉快相处,我们用特殊的方式走近彼此——眼神交流、实物指示、画图表达,她的聪慧睿智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她的乐观自信消除了我先前对残障儿童心存的偏见。
  我们可想而知一位单亲母亲是怎样艰难抚养一个聋哑儿童,春儿小的时候妈妈始终抱有一线希望给她到处寻医问药,企盼哪天奇迹会出现,哪怕孩子只张口喊出一个‘妈’字,但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到了该上学年龄又为春儿能否正常入学而绞尽脑汁,彻夜难眠。经过多方努力春儿七岁才正式进入离家很远很远的聋哑学校就读,从未离开过妈妈半步的春儿只得选择住校,仿佛一夜间长大的春儿不仅学会了独立生存技能,还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脸上恒久保持的灿烂笑容。
  细心的美术老师惊喜地发现春儿似乎在绘画方面具有超常的天赋,有别于其他同学的观察视觉、丰富的创想力、艳丽多姿的色彩运用、落在纸张上的天马行空,无不映照出春儿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精彩充盈,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老师的及时提醒拨开春儿的妈妈心坎里一丝久违的光亮,自此每个双休日母女俩乐此不疲往返于京津高速公路上,她们的笃诚执着终于打动了一位美院教授,六十多岁长者为了这个求知欲如此强烈的聋哑儿童不惜业余时间去学手语,春儿的勤奋与悟性为神奇的画笔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撼动了春儿那颗善感悲悯的心灵,特别是看到电视里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或长眠地下,或痛失双亲画面,春儿的泪水一遍遍擦干又涌出。宿舍熄灯后偷偷秉烛而绘一副题为《呐喊》的画作,竟然在当地一份特别有影响的报纸上刊出,并好评如潮。谁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个残疾孩子之手,谁会相信如泣笔锋的作者只有八岁幼龄。
  近来听说春儿家要搬走了,搬到城郊结合部,目的是距离孩子上学的地方更近些,放学可以走读回家,更重要的是妈妈为她精心营造了一间童话屋,让春儿每天自由徜徉在爱河,握紧画笔不一定非要成名成家,只要漂亮的画卷上夜晚有日月星辰的陪伴,醒来涂鸦的全是快乐的晴空,周围布满健康的音符。
  美丽的天鹅湖
  石佛
  我来到武清那天正在下小雨,给李蔚兰打了电话,由于接待工作忙,她很快差杨立男来接我,乘车赶到天鹅湖度假村安排好房间,因为在兴隆花果山庄度假村旅游了十来天,感觉筋疲力尽,一头扎在床上就睡。
  幽静典雅的环境,犹如人间天堂,我很快睡去,一夜无梦。早起,走出扬波斋古香古色的庭院,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清风中夹着细细的雨丝,裹着湿润的诗意。透过细雨形成的幕霭,对面的天鹅湖雾气濛濛,远处的城郭只剩下一抹影子,一切都在朦胧和隐约中,更加撩人心扉。
  我游过杭州西湖和千岛湖,几年前也曾此地参观过,但在夏日的细雨中游美丽的天鹅湖却是第一次。天鹅湖温泉度假村位于古运河边、天鹅湖畔。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下榻小憩,康熙御迹“导流济运”至今仍存留在度假村“知菊堂”内。每逢皇帝南巡路过此处,即有白天鹅飞临湖面,呈祥瑞气象,天鹅湖便由此而来。天鹅湖温泉度假村占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湖面600亩之多,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温泉水采自地下2000米。纵观整体,感觉气势磅礴,细微之处却别有洞天。
  天鹅湖温泉度假村客房总数达600余套,为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主楼临湖耸立,仿清皇家四合院环湖而建,古香古色,气派典雅。按照中、日、欧、美风格建造的20幢豪华别墅,充满着异国情调,错落有致。置身漂浮在水上的湖中别墅眺望远方,一览无余,临窗观望,湖光水色,美丽尽收眼底。天鹅轩、聚雅苑、御膳园等中西式餐厅和中西式宴会厅可同时接纳1400人就餐。天鹅湖温泉度假村的特色是中西结合得十分融洽、和谐。既有对历史的观照又能体现现代意识。
  走在五福桥上,听着悠扬的笛声,看到游船停在岸边,平静的湖面一时被细雨打得起了波汶,天鹅湖大酒店就像个羞涩的少女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流动的雨雾为她裹上了一层轻纱;情景煞是迷人。
  幽静的环境让人不忍离去。湖边是夏的气息也是绿的世界更是花的海洋。人走在满目苍翠丛中一如画上游。翠柏、垂柳、红花、绿叶在细雨中好像缠绵悱恻地窃窃私语。
  我与兄长登堤漫步,站在五福桥上眺望,天上细雨如丝,远处水天相融,分不清彼此,近处湖水微起涟漪。天上的细雨朦朦胧胧地下着,堤岸边的树,柳丝垂下湖面,像是向娴静的湖水诉说着自己的心思,湖水轻轻地飘荡,在微风的驱使下,羞答答地给柳丝送上了浅浅的吻。
  好一个美丽的雨中天鹅湖“水光潋滟,空濛雨奇,淡妆浓抹。不是江南胜是江南。如果我能唱,我定会放声高歌,如果我是诗人,定有诗兴大发,激扬文字。
  第二天告别时,天空露出微笑,好像几朵红云在湿湿的绿意中浮动,使人心头平添几分暖意;红云倒映在湖面上,随着微漾的湖水变幻着,那一簇簇艳红的花束,争先恐后地向游人显示着美丽的英姿。
  我想,以天鹅湖这样秀气的一湖潭水,能够彰显时代的脉搏,能够让人感慨,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可见这天鹅湖在秀气之中,深深地蕴藏着一种豪迈力量,一种雍容的大气。最主要的是武清人的改革开放的意识,胆识、气势,富有开创性的进取精神值得敬佩。
  没有这样的大气,天鹅湖如何能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变化,包容了的文化积淀后,仍然这样秀气,这样美丽呢?
  是的,天鹅湖是美丽的,武清人是美丽的。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加美丽。
  故乡情
  石鹏
  阔别故乡已有多年,然而时间的流逝,空间的阻隔,并未使故乡在脑海里变得模糊,不经意间听到的谈论老家的点点滴滴,总能轻易的打开对家乡种种思念的记忆闸门。
  童年的我生活在冀中平原的一个小乡村,日子充实快乐,无忧无虑,村口池塘边的老柳树,听惯了我和小伙伴们在夏日的池塘里欢笑嬉闹的声音,门前的空地上夏日的傍晚,总会聚集许多在此乘凉的人们,年幼的我躺在凉席上,望着天上的星星,听着大人重复讲着早年的故事,直至进入梦乡……
  快上小学时,由于父亲调动工作,我也跟随离开了给我带来美好童年的故乡,行前收拾家当,我竟还有一丝兴奋,祖父母年龄大了不愿离开熟悉的家园,因此不能和我们一起走,我才感到失落,而祖父母对于我们的离开也显得难过而又无奈。
  收拾东西期间,看到了一辆很小的儿童自行车,那是祖父退休前在外地花了很高的价钱买来的,当年靠着它我赚足了小伙伴羡慕的眼神,祖父问我是否还要把它带着,此时的我毕竟又年长了些,对那小车没了兴趣,就摇了摇头说不要了,没想到这却深深刺痛了祖父,“祖父到房外拿了把锄头把小车砸了起来,边砸边吼:“不要了,不要了,都不要了!”看到祖父难过又愤怒的举动,我呆住了,父母也愣了,不知如何相劝,看着支离破碎的车子,我哭了。年幼的我怎么能懂老人的心情,不知道自己是恐惧还是伤心。走的时候没和祖父告别,直接钻进车里,当车渐行渐远我回头望时模糊的看到祖父风中的身影
  童年的记忆定格在祖父蹒跚的背影上,每每想起这情景,心总会酸酸的痛,泪水模糊了双眼……
  此后,我在远离故乡几百公里的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父母忙于工作,鲜有时间,我也转入新学校,开始适应新的环境,虽然也思念故乡的种种,然而距离的阻隔让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去。大学毕业后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家庭奔波忙碌,工作的需要使我游走不少地方,以为随着经历阅历的增多,会像那些漂泊在外已久的人一样,有一种“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洒脱与豪迈,但却是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与日俱增,深沉起来,就像一首诗里写道“人就像大海里的帆船,漂泊中有了思念”。父母对故乡的牵挂往往更实际些,“今年的雨水大不大,老家的庄稼是不是丰收了等等诸如此类。”和家乡的亲人打电话总会说这些,直至听到好消息方如释重负。对于故乡的思念,经过岁月磨砺、浮浮沉沉后日渐厚重,虽有山水相隔却更显深沉……
  再度踏在故乡的土地时,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父母也已头发花白,祖父母已过世多年。曾经热闹的院子因无人居住打扫,业已荒草萋萋,老屋也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满眼荒凉的景色令我内心沉重.所幸池塘边的老柳树还在,门前曲折的小路依旧,故乡人那欢快爽朗的笑声依旧,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了可以栖息的地方,心里渐升暖意,一扫有些阴霾的心情.独自漫步在外,品着故乡那久违的熟悉的味道,看着不远处萦绕在枝头迟迟不肯散去的炊烟,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小路上传来放学回家孩子的欢笑声,心已不再平静,“故乡!我回来啦!”
  我深深地懂得了,故乡在我心灵深处始终是我牵挂的地方,当年祖父宁愿守着破旧的老屋也不肯和我们一起去城市生活,因为无法舍弃那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那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因为故乡是他心灵的归宿,值得生死相守的地方.
  尤其出自于农耕民族的我们,历来安土重迁,土地维系着生存的命脉,田边埋着祖先,田里人们面朝黄土辛勤耕耘.世代繁衍生息.对故乡的思念,是源于这里的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得以生存.对故乡的思念,也源于我们潜意识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故乡,我们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故乡,我们才有无畏前行的勇气。
  故乡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她的儿女们,当我在外稍有成绩对故乡炫耀时,她总是抱以微笑;当我失意落魄时,她总是敞开温暖的怀抱,慰籍着我这个不懂事的游子,故乡总是那样的善解人意。
  夜幕降临,故乡以她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点点繁星,闪闪烁烁,共处于美丽的太空。
  故乡——贯穿生命始终牵挂的家,一个宁静没有喧嚣的天地,为了这个家,我们不会过分奢望、索取,只会淡泊,默默的付出,因为这个家离天堂很近!
  大红马
  孙志忠
  四十年过去了,在人生记忆的长河中,有许多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被淡忘。唯独那匹大红马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以忘怀。
  那匹大红马长得非常威武英俊。高高的个头,红红的皮毛,身上的肌肉凸显出块块疙瘩,用手一摸,像触在石头上似的。周身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谁见了谁爱。
  大红马性情刚烈,天生一副傲骨,即使泰山压顶也不弯腰。不了解大红马的人,都说它脾气暴烈。其实不然,那得看对谁了。对那些心存不轨的人,它是从不给好脸色看的,谁想接近它,都会被它连踢带咬地赶跑。
  大红马的威名让村里一群小伙子不服气,非要与大红马较量一下不可。那天我和饲养员把大红马牵到了操场上。大红马真有灵性,一见操场上围着这么多的人,似乎明白了什么,立刻来了精神。它把头扬得高高的,连脖子上的鬃毛都竖立起来了,还不停地用一只前蹄猛劲刨着地面,摆出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
  一见大红马那高傲劲头,二愣子立马来了气,挽起袖子捋起胳膊争先蹿了上去。
  刚冲到近前,只见大红马一扭屁股,后腿一动,二愣子以为大红马要踢地,急忙往旁一侧身,不料,大红马却抡起粗长的尾巴狠狠地抽在他的脸上,顿时鲜血直流。
  “看我的!”随着一声大喊,虎子猛冲了上去,他哈着腰,张着双臂,与大红马面对面地周旋了一会儿,突然伸手,一把揪住了大红马的缰绳,顺势跨步就要上马,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大红马脖子一梗,猛地将头一甩,硬是把虎子甩出远远的,虎子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接着,又冲上去几个不服气小伙子,结果都败下阵来。其余的人有些怯阵了,犹豫着不敢上场。沉默了片刻,忽见“小鬼羔”站出来,一挥胳膊大声喊道:“哥儿们,给着我一块上吧!”“好!”大家应声一齐冲了上去。
  怎么也没想到,上去一帮人,还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被大红马乱踢乱咬地赶下阵来。有的被弄得满脸血迹;有的被摔得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有的被踢得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
  瞧着他们的惨象,我忍不住笑出了声。谁曾想,我这一笑,竟给自己招惹了一场大祸。
  听到我的笑声,他们就像被捅了窝的蚂蜂,蜂拥而至,一下子把我围了个水泄不通。
  你一言,他一语,七嘴八舌的,什么难听的话都抛,将一肚子没处撒的火,都冲我发了出来,我简直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忽然,有人怒气冲冲地用手指着我吼着:“你装啥大尾巴鸡,有本事也试试去!”说完“呸”!还唾了我一口。当时我就火了,顿觉热血直往上撞,太阳穴突突乱跳,无法压住心头的愤怒,脱口喊道:“都别他妈的乱嚷嚷了,哥们去就去,又不是砍脑袋,有啥可怕的!”吼完,身子猛向前一蹿,撞开围着的人群,赌着气朝大红马走去。
  人是上场了,可心里却是忐忑不安。说实话,当时我连一丁点的把握都没有,只好听天由命吧!
  我硬着头皮,慢慢接近了大红马。说来也怪,大红马并没向我发起攻击,相反,显得还挺温和。不过,它并没放松警惕,时不时用机警的眼神,偷偷瞟瞟我。
  我疑惑地站着,心里不断地猜测着大红马不攻击的原因:大红马是与我有缘,还是故作姿态诱我上钩?
  我不敢轻举妄动,久久地凝视着大红马,观察它的举动,在确定它对我没有敌意后,我才大着胆子贴近了大红马。
  起初,我只是随着大红马悠闲地走着,故意与它消磨时间,好慢慢解除大红马的戒心。时不时还用手轻轻抚摸大红马的脖子,以示我对它的爱慕之情。
  我的假象,果然蒙住了大红马的眼睛,它放松了警惕,和我亲热起来,我瞄准时机,“嗖”地飞身跃上了马背。
  突然遭到我的袭击,大红马震怒了,“咴!”的一声长鸣,猛一撑前腿,整个身子忽地笔直地立了起来。
  我险些从马背上摔下,好在反映及时,迅速探手,一把揪住了大红马的鬃毛,双腿赶紧一夹,将前身牢牢贴在大红马的背上,侥幸躲过这一关。
  大红马见一计不成,又生二计突然将直立在空中的前身猛一下落,紧接着高高翘起屁股,后腿用力一弹,这着来的太快了,没容我做出反映,整个人就像被抛出去的小鸟,急速飞离了马背。落地时发出“咚”的巨响,摔得我“哎呦”大叫了一声,顿觉眼前金星乱跳,天旋地转的,好半天都动弹不得。
  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嘲笑声,听后,我心里非常难过,痛恨自己当初的做法。躺了一会儿,我咬着牙,试探着翻过身,一只手按腰,另一只手撑地,才慢慢站起,可是,腰疼得怎么也直不起来。无奈,只好半哈着腰,仰起脸,朝大红马恶恶地说了句:“好啊!你真够恨的。”
  大红马不但不同情我,反而得意地冲我点点头,摆动着尾巴,在我眼前使劲地摇来摇去,很明显,它是在故意气我。
  “大红马老子今天就是豁出命去,也要与你斗到底!”
  我的倔强劲犯了,也顾不得腰疼,猛向前一冲,拽住缰绳,再次跃上了马背。
  大红马见我动了真格的,也不甘示弱,先来个故伎重演,见没奏效,突地来了个百米冲刺。我骑在马背上,是格外小心,时刻堤防它耍新花招。如不出所料,它跑着跑着猛然来了个急刹车,我赶忙往后一仰,躺在马背上,才没被甩出去。
  大红马发疯了,扬起四蹄冲出操场,向着东面的围河狂奔而去,跑到河边,大红马毫不犹豫地高抬前蹄,后腿用力一蹬,飞身越过了两丈来宽的围河,然后,顺着河堤任性奔跑着。
  只见,两旁的大树,一颗跟着一颗,飞快地在我眼前闪过,耳畔响起鸣鸣的风声。
  大约跑出七八里路吧!大红马忽然不跑了,站在那,忽闪着两个大鼻孔,呼哧呼哧地喘着热气。
  大红马服了。
  我骑着大红马,耀武扬威地回到操场,得意地向他们做了个“鬼脸”,逗得大伙笑了。
  大红马从此闯入我的生活,无论多忙多累,都得抽空去看望它。
  在那个年代,饲料是有规定的。为让大红马吃到偏食,我就趁饲养员不在屋时,偷些炒熟的黄豆悄悄喂它。看着大红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心里美极了。
  久而久之,大红马对我更亲热了。见到我,就会主动伸过长长的大脸,笑眯眯的,与我亲吻。
  初到农村的大红马,对于农活是一窍不通,一切还要从头学起,作为朋友,教他学农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满怀信心,开始教他学会套车,没想到初次合作,就闹个不欢而散。
  套车时,我喊破嗓子,让他“稍!”它就是听不懂,我急了,推它屁股示意后退,它就是不动。几次折腾过后,我倒被弄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下,我抡起草鞭子狠劲抽了它一鞭子,这下大红马火了,把脖子一梗,挣脱缰绳,撒腿跑了。
  大红马一连与我赌了好几天的气,也不允许我靠近它半步。喂料给它,不但不吃,还张开大嘴要咬我,大有割袍断义之势。
  没办法,我只得向大红马道歉,并保证不再打他。大红马终于原谅了我,又与我和好如初。
  其实,大红马非常聪明,各种农活,没用多久就都学会了,而且干得还很出色。
  雨季,土道被轧出许多的车辙,弯曲交叉在一起,浑浊的泥水,遮盖了坑坑洼洼,让人摸不清那深那浅,拉着载,稍有不慎车轮就会调入深坑拉不上来。
  换上大红马后,只见它把高昂的头往下一低,俯身向前一伸腰,轮身陷在泥坑里的重载车,很轻松地被拽了出来。并且能连续拉出十几辆丝毫不吃力。
  我与大红马,风里来,雨里去,形影不离地相渡了三个春秋,成了同甘苦,共患难,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
  做梦也想不到,大红马会在一次运交公粮时,与我意外绝别,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那天,当夕阳还再露着圆圆的大红脸时,我驱赶大红马拉着装满小山似的粮包,随着车队踏上了交粮的路程。
  我坐在车上望着夕阳,触景生情,不尽愉快地唱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新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唱着唱着,车队来到了大陡坡前停住车。把式们聚到一块,想帮着往坡下逐个放车,放稳一辆,再放另一辆,依序慢慢地放着。
  轮到大红马了。我深知它拉的载重,生怕下坡时发生意外,特意小心调好方位,才开始放坡。我手握刹车把,见车轮脱离了坡尖,轻轻拉闸,暂缓了下冲的车速,但坡越下越陡,车速也由慢变快,在冲力的推动下,大红马不得不加快脚步。关键时刻,我急忙猛地一拉死闸,只听“咔嚓”一声响,闸弦突然崩断,失去闸控的重车,推着大红马就像离弦的箭,飞也似得向坡下冲去。
  事发突然,我是措不及防。忽地被快速下冲的大车带倒,顺着陡坡打着滚往下轱辘着,眼见车轮快要扎在我身上,人们高声惊呼:“快!快往外滚呀!”
  想滚都来不及,我心想:“完了!”双眼一闭,只等死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大红马猛地将屁股狠劲地往地上一坐,硬是用自己的身体竭力撑住大车。在车稍停的刹那间,大红马叼着我被下滑的大车推着,蹄下磨出的火星四处乱飞,一直坚持到五十米开外。大车停住了,急赶上来的人,把我安顿好后,开始抢救大红马。有人快速揭开大红马脖子上的套枷,有人用刀子麻利挑断肚带,其余人都忙着歇粮包,不一会儿,就把压在大红马身上的车辙子给竖了起来,见大红马危险已除,大家才长嘘了一口气,把悬着的心放下了。
  大红马颤抖着身子,依然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大红马咋了”?大家有些纳闷,再细一看,见大红马屁股底下渗出许多的血,便急忙找来棍子,一齐动手将大红马架起后,惊讶发现大红马只剩下半尺长的尾巴根,屁股和后腿都裸露出骨头,鲜血还在不停的流着……
  人们摇着头,把大红马轻轻地重放在地上,叹息着……
  看到此景,惊魂稍定的我,急忙拖着无力的双腿爬向大红马,抱住它的头,失声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忽然感觉大红马的头在微微颤抖,我立刻将身子移开,两眼直呆呆地瞅着他。大红马断续喘着粗气,吃力地睁开两眼,挣扎着抬起头,用嘴蹭了蹭我的胳膊,就低下头,慢慢合上了双眼。
  大红马走了。
  我为失去一位诚挚的朋友,捶胸顿足,追悔莫及,一连几昼夜寝食不安。
  我特意为大红马修建了一坐坟茔,还经常到大红马的墓前看望它,时而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于蔚丽
  一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在忧伤遍布的时候,和一些个欣喜的瞬间,都愿意远远地避开纷繁喧嚣的尘蔼,独自一人,在幽深的夜色中,在炫目的阳光里,孤独地行走在人群中,寻一方纯净清澈的空间,浅浅地停留,独占一份安然地缄默,静莹若水,物我两忘。
  尽管,一直都是很清晰地明白,逃避,真的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却仍然一如既往地这样习惯着。
  比如,为了不看到落花的伤情,便宁愿明了地拒绝种植时候的欣喜,只纯粹地去赏花开时的盛极,而于花落之前决然离去,不忍回顾,看那一地的憔悴与伤悲。
  比如在乌云漫布细雨霏霏的夜里,从不曾轻易地抬起头来,只为,拒绝望向那方没有星月装点的黯黑,避开那份让人窒息的单色与空朦。当黑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又绵延伸展至无穷深远,便宁肯安静地躲在伞下。即使心痛,并不会因此而有些微的减轻。
  比如,很多次面对着没有结局的迷惘,只心痛而决绝地舍弃,并不去更深刻地探求。那些隐藏着的暧昧的真实,其实在最初最初的时候,就是坚定而痛彻地存在着的,不曾因任何原由而挪移过。而那真实若坦露在阳光下,灼伤的,又何只是一个自己。
  于是,当无以明确的疼痛与忧伤汹涌而至,我,会静静地选择逃离。
  二
  受伤的时候,只想做一只凛然的刺猬,蜷缩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将锥刺的外衣坚挺地竖起,用冷漠与坚硬铸成铠甲,静静地裹藏起那些柔软的疼痛与忧伤,也拒绝那些会让我泪如雨下的阳光和温暖。
  总觉得一个人的空间,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可以很专心很安静地想很多事情。除了,偶尔会有一点点的寂寞,和些许的忧伤,无以名状。喜欢极了在冬日的午后,坐在暖暖的阳光里,什么也不做,只静静地,发呆。喜欢坐在三楼的窗台上,透过玻璃窗,眼神迷离着望向远方,山山树树,云云水水,尽收眼底。阳光很好的时候,天很蓝,云也很白,思绪徜徉着,在蓝天白云间,便也是一样的澄澈晶莹了。疼痛,渐次地浅淡无痕。
  三
  很怕冷,所以在冬日里会很容易对温暖的东西产生依恋。比如阳光,比如,你的眼睛。有的时候,会很刻意地伸出手来,试图握住一片阳光,看那些暖暖的精灵,仿佛纠结缠绕着,在指尖跳舞。掌心里的纹路,晶莹透彻,清晰纯净。而你的眼睛,在看着我的时候,竟也是这般的深邃凝重,脉脉含情。一些记忆便绵延着弥漫过来,恍若前世今生。那些印痕,是前世留下来的么,会不会与你的,重叠,交合。
  窗外的树,没有了往日的葳蕤,枝干在凛冽中遒劲而坚韧,伸向天空,倔强,沧桑。满目萧瑟中,看不到风吹来的方向。
  而时光,依旧娇俏,轻盈。
  停留,消逝。
  握住,虚无。
  疼痛,暖暖。
  四
  原以为,在四季的轮回中,花开葱茏,叶落从容。
  原以为,在沧桑的冬日里,花事已尽,万物萧瑟,风过处,只曝一地荒凉于极目无穷处。
  却不曾料到,蓦然回首处,其实环绕周身的,仍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挡不住的阳光与暖意,逃不掉的真情与温馨。心,在寒冷的坚硬中被一点一点地侵袭温润,复柔软至极,温柔地疼痛,沧桑地幸福。丝丝,缕缕。
  爱在心里。花,开在心里。
  拥抱母亲河
  苏宝龙
  去年十一长假,我没有像往年一样与同事们结伴出游,而是与一个伙伴相约,骑自行车与宁河县的母亲河——蓟运河进行了一次亲密地接触。
  我自小在蓟运河边长大,有关蓟运河的故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实在是太多了。夕阳下,我和小伙伴们偷偷摸进芦苇荡中掏鸟蛋;夏日里,到蓟运河里捉狗虾,或摸带刺的嘎鱼……蓟运河伴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它带给我的乐趣让我终身难忘。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路和铁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蓟运河上那蓝色的、长长的小火轮和吱哑作响的木船,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而近年来的工业污染又使它容颜尽改,绿色的涟漪、清新的气息、成片的苇滩和各种各样的鱼虾,这千般风情、万种生灵仿佛一夜间都消失了。我曾问友人芦台大桥两侧那成片的苇滩还有吗,他说以前有。我说现在没有了奇怪么,友人说这很正常。是啊,时间长了,一切都麻木了,一切都自然了。我们的母亲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清晨我和友人骑着自行车,沿蓟河北堤由南向北骑行。天公不作美,清晨的雾很大,我们踏雾而行。被浓雾笼罩的蓟运河犹如披着轻纱的少女,羞涩而含蓄,那是一种朦胧的美,平日里那些熟悉的风景此时竟成了人间仙境。
  我们骑行的第一站是闸口,即煤河的出口。据老人讲,煤河口码头最早是一个英国人开办的,过去的煤河口码头非常繁华,河北省开滦煤矿的煤运出时就途经此河道,它是我县早期遭受殖民统治的一个见证。眼前的码头早已破旧不堪,但仍保留有过去糟运的痕迹。闸口处有几块硕大圆柱状的石头,可能是当初栓船只用的,几经岁月的洗礼,如今它们已是残破不堪,兀然矗立着,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一切。
  沿蓟运河北行,让我们惊奇的是,我们的母亲河仍部分的保留着过去那迷人的风韵。沿苗庄乡河堤部分路段,这里美景不断。脚下是绿油油的野草和纷芳的泥土,头顶上是翔集的成群的野鸟,清脆的鸣叫声不绝于耳。放眼望去,深秋的蓟运河色彩斑澜,深沉而内敛。看,一片片苇海随风起伏,那白白的荻花漫空飞舞。河滩地里,百亩葵花竞相开放,黄橙橙的连成一片,可谓满堤尽披黄金甲……
  继续前行,很长一段河堤上堆满了垃圾,这与适才的美景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远处有几个村民正在清整河堤。我感慨顿升,母亲河并不孤独,虽然她已是满身疮痍,但是她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保护工作在群众中已经自发的慢慢的展开。在河堤前的一片黄豆地里,我们偶遇一位正在收割黄豆的八旬老人和他的伙伴“黑黑”——一条牧羊犬。老人休息之时,我们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友人给老人递上一只烟,老人很健谈,眯着眼,悠悠地吸着烟,与我们聊起了蓟运河的过去。他深情地说,蓟运河养育了一代代的宁河人,而我们对她只有索取甚至是破坏,却没有回报。你看,现在的河水被污染成什么样子了,让人心疼啊!说话间,黑黑凑到老人身前,老人爱抚地抚摩着它,将深邃的目光投向天水相接的远方。我们告别了老人,一路上无语。
  骑行到苗庄镇立原村时,我眼前突然一亮,我又看到了久违的大片芦苇,与儿时在家门口看到的苇海一模一样。遥望眼前的苇海,感慨之余,我又多了一份担心,20年之后,我们在这里还能再看到这样的景象吗?家门口的苇海已经消失了,如今距离家30里地的这里还有,但若干年后,我们是不是要开车60里,甚至更远才能重温这种景观。
  向北骑行时,我真正感觉到了蓟运河的奇妙。蓟运河的特点就是弯多,从孟旧窝到南窝一个弯就20里。这时的我已经浑身是汗,越往前骑行,路也就越难走,我的体力也快到了极限,我咬着牙,心想一定要到达已经近在咫尺的目的地丰台镇。河堤一侧的白杨树在秋风中哗哗作响,金色宽大的落叶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曲线,它们似乎在以一种热烈的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
  转过一个路口,一座老式大桥横卧在眼前。同伴告诉我,这座桥叫埋珠桥,是埋珠村人自发修建的,虽然年代久远,有些破旧,但村民们还一直在使用。
  走进埋珠村,友人带我参观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由古庙改成的旧学校。该建筑为仿苏式建筑,房沿已长满了野草。房沿下面有一条狭长的水泥墙面,上面书写着“毛主席万岁”几个字。友人似乎很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他说,这里原是一座古庙,后改建为学校,但不久就废弃,已无人管理。并说,这样的旧日式建筑在我县已不多见,具有一定的文物保存价值。我试图走进屋内,但破旧的门板上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把我拒之门外,我只得抓拍了几张照片。
  我们从早6点出发,到下午3点钟终于到达了本次骑行的终点——古镇丰台。友人说我们骑行的路程大约有50余公里。虽然我颇感劳累,但却收获了一些珍贵的东西。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切感悟。从水文的角度讲,蓟运河是我县境内的一条重要水系,蓟运河上游村镇的农田灌溉需要她,可以说,我们血管中涌动着的是我们母亲河深沉而无私的爱。审视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不能单纯的用“用途”这两个字来阐释,她对我们的意义也绝不能简单地从商业和经济的层面上去理解和衡量。从文化角度讲,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之源,她的纯朴和善良,她的博大和致远深深教悟着一代代宁河儿女,她是宁河儿女永远的骄傲!回眸我们的母亲河,已经被冷落多年的她仍极尽自己的能量,象慈祥的母亲那样默默的滋润着她的儿女们,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一种不求回报的至高的大爱!
  愿我这篇拙文,能够唤起广大宁河儿女对我们母亲河的关爱,因为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健康发展的支撑!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去善待、关爱和保护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河吧!相信,在我们的呵护下,不久的将来,她会再现原有的迷人的神韵……
  木鱼小镇
  (外一篇)
  杨慧朝
  随着汶川大地震消息的传播,电视下方一则滚动新闻令我心头猛的一缩——木鱼镇中学垮塌。犹如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被无情击碎。我分明听见了那瓷器重重落地时“砰”的一响,我的心随之碎了……
  那是一个醉人的初秋时节,我随单位旅游团前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景点旅游,途中留宿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小镇——木鱼镇,美丽的导游小姐在车上娓娓道出了木鱼镇名称的由来——很久很久以前,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但因门第悬殊,双方父母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男孩偷偷造了一个形似鱼儿的小木船,载上女孩顺着神农溪漂流到了一处美丽的地方住了下来,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便成了木鱼镇。
  美丽的传说令我对小镇平添了几分怜爱,这里群山环抱,小镇依山而建,靠水而踞。街道整齐,错落有致,清爽洁净的一尘不染,街道两旁“模特儿”般排列的玉兰树上,白玉兰馥郁芬芳,高贵而骄傲的绽放。我想这就是小镇脱俗气质的写照吧!沿路行至每条街的尽头都是高耸入云的青山,郁郁葱葱的植被间道道清泉飞流直下,绵延不断的青山衔云吐雾,如同面面巨大的绿色屏风把小镇映衬得清脆葱茏,如诗如画。生活在此地,人的心性无法不被陶冶和净化。
  漫步街上,虽也是商店林立,物品琳琅,但绝不见拥挤的车辆和接踵的人流,完全没有闹市的喧哗与嘈杂。店主人招呼客人轻声细语而不失精明,在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中仿佛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享受,更没有“宰客”的嫌疑。置身其间难得静谧与悠闲,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啊!我本不想买衣服,但当地人讲明天上山很冷的。山下山上温差极大,而我又没带多衣服,于是临时决定随便买一件御寒。
  一个用竹篓背着小男孩的老阿婆热情地为我们引路,她的背影让我想起了宋祖英那曲《小背篓》,“小背篓,晃悠悠,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角楼……”。拐过两道湾蹬上一条高坡上的小街。本以为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然而迈进一间名为“衣生缘”的小店,顿觉眼前一亮,别看店面不大,衣服也不是很多,但这里的时装却可谓件件都是精品,随便拎起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我暗暗佩服店主人的艺术品味,服装生意做到如此水平绝非等闲之辈,惊奇之余不禁对这位十八九岁的小店主刮目相看了。闲谈之间细细观察他不经意间流露的恬静、自信、与不卑不亢,偶尔细眯起来的双眼。长长的睫毛闪动出聪明与智慧。我找到了答案。她用略带方言的普通话告诉我们,从进货到销售看店都由她一个人打理,旅游旺季是她生意最好的季节,尽管很辛苦,但她很愿意做这个生意。这样他可以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挑选衣服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审美过程,看我们穿上她选的衣服很有成就感,我说在异乡买到称心的衣服不只是意外收获,也是一种缘分。她眯起美丽的双眼笑得很开心,很灿烂,这笑容为小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了我旅途生涯中抹不去的美丽印迹。
  回想起来,这已是两年以前的事了。这个小镇是否电视里报道的那个小镇?它们的地理位置太相似了,不管结果怎样都让我无比牵挂。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灵秀之地,那个聪慧可人的“衣生缘”小妹妹,还有那位热情善良的背篓老阿婆……他们是否安好?
  吾家有子已长成
  从接到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起,我的担忧与牵挂就开始了。在慌乱与不知所措中做着开学前的各种准备。和儿子朝夕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少了,眼看着开学临近,十几年来第一次体会了什么是依依不舍,明白了眷恋的含义,反复梳理着儿子成长的点点轨迹。
  从小到大,我对他从未刻意要求过什么,只是希望他长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自强自立,正直善良,虽然从未和他谈起这些,但他仿佛明白我的心思。十几年来自己径直朝着这一方向一路走来,让我备感欣慰。
  也许是生性善良的缘故,儿子从懂事起就已具备了一些做人的可贵品格—同情弱小,关爱生灵。三岁时因不忍心看着小小鱼儿被人残忍吃掉,苦苦哀求大人放过可怜的鱼儿,无奈只能把它们养了起来。这件事让我至今不忍目睹宰杀活鱼的场面,而他至今也不曾吃过鱼,我戏称他前世与鱼结了缘。
  为了让儿子亲近大自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一有机会我们就带他出门旅游。二岁半的他就开始了旅游生涯,几乎我们每次旅游身边总少不了这个小小的身影。他是跑在队伍最前方的,当然也是睡得最快吃得最香的一个。记得那次在北戴河海边为了让他练习水中适应能力,也为了将来不愧对他的名字—海洋,让他在汽垫上学习游泳,一个大浪打来掀翻汽垫,儿子呛了一口水后,顽强地露出小脑袋,我惊出一身冷汗,他却毫不畏惧,在水中嬉戏起来。这使他第一次领教了大海的威严,也初次尝试了征服者的乐趣。
  如果说北戴河呛水时,儿子还是一只乳臭未干的“丑小鸭”,那么,那次大连之行则使他羽翼渐丰,开始了潇洒少年之旅。那一年他初中一年级,暑假我带他乘船去大连五日游,带了很多东西,三个大旅行包,我分给他一个,谁知他抢过一个最重的背在肩上,手里还拎一个走在我前面,潇潇洒洒,帅劲十足。好一幅英俊少年形象。我“轻装上阵”还落在了后面,不时被他回过头来“关照”一下。在船上,他更是大显身手,刚上船他就把各个角落“侦察”了一遍,告诉大家“热水房在那边”“卫生间在这边”……。难得他这么细心、周全,简直比成年人还要“老练”,带领大家打热水,泡方便面,跑上跑下,驾轻就熟,显出超乎同龄人的能力,蹬上甲板观大海,提醒小伙伴何处需注意安全,俨然是一个小向导,我有些诧异了,突然之间被人照顾的儿子长大了,主动承担起了“男子汉”义务,学会了关照别人,他已不再是我眼中的丑小鸭了。这次海上航行他又学到了给予和包容,这不正是海的性格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儿子还不是英雄,但汹涌澎湃的大海为他开启了心胸,放飞了梦想,赋予了力量,指引了方向….
  日月匆匆,平日里太多的忙碌冷淡了对儿子的关注,也许正是这不过分的关注,反而给了他自由施展的空间,少了一份外在的压力,反而练就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活起居学习娱乐等等处理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怎么让我费过心。每次家长会我都能从班主任那里得到关于他的意外“收获”,不仅是学习,而且包括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肯定与表扬,这些他从来不主动提及,往往是我收拾他的抽屉时才发现“三好学生证书”、“学习奖状”等等。学习成绩再好,他也不会沾沾自喜,暂时成绩下滑也从不灰心。儿子就是这样,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谈定从容。我很佩服他这种与生俱来的“大将”风度,这或许得益于他的见多识广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
  转眼之间,儿子便加入了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行列,跨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路口。在这个关键时刻,儿子与我们仍保持了高度的默契与信任,一句鼓励与关心的话都是多余的,我坚信儿子有能力把握住自己,时光见证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期盼着儿子破茧化蝶的壮烈一瞬!
  可怜天下父母心,高考期间护送考生的队伍蔚为壮观,堪称一景,路上家长不亚于考生数量,儿子坚决不让人护送,那样让他很没有面子,然而路途太远,我实在放心不下,为防万一我只得骑车偷偷远距离“尾随”跟踪,然而很遗憾遭遇路口红灯时不仅丢失“目标”,我自己都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
  接下来我陪儿子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痛苦磨砺。考试结束当晚儿子从学校取回标准答案已是午夜12点,由于对平时强项学科太轻敌了,导致不应有的失误,让他痛失了23分,“本应该靠它拿分的一科反倒拉了分,而且分差如此之大,如同一个最好的朋友关键时刻背叛了自己,痛苦写在儿子脸上,也撞击在我心里,为他难过,这个18岁峥峥男子汉在我面前哭了,“我就是不服气”!“这个结果我不甘心”!儿子几乎是在咆哮着,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这意味着与他向往已久的名牌大学失之交臂,现实太残酷了,怎不让他痛心疾首,我让他发泄痛苦之时,暗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没有谁能一帆风顺抵达成功彼岸,权且把它当作上天对你的考验吧!相信这次打击在他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成熟了许多,最终接受了本科一批B类院校的现实,踏上新的求学之路,儿子在他的录取通知书下方工工整整的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月里,一个特别温馨的日子,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不期而至——“天涯芳草亦婆娑,三釜凄凉奈我何,细较十年衣上泪,不如慈母线痕多……祝妈妈节日快乐”,一眼便知是儿子手笔,未等读完,我已是泪眼迷蒙,惊喜之余,感慨颇多,“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儿子懂得感恩与报答,更知道如何回报养育之恩,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在儿子心里已生根发芽,它赋予儿子成长所需的乳汁,但儿子已不再是那个只懂吮吸的少年了。原来这十几年来我认为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和天经地义的付出,都已被他细细的看在眼里,一一的记在心里了。从母亲默默的眼神里他读懂了那殷殷的希望,切切的叮咛,都说知音难觅,我认为知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寻觅并不难,十几年来儿子一直在知我懂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载寒窗铸就了儿子踏实稳健,沉着内敛的性格,感谢校园给了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谢社会赋予他健康向上的蓬勃生机和成长动力,让他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人答卷。不久的将来,我会看到由他撑起自己的那片天空。
  吾家有子已长成。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