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131
颗粒名称: 尘封档案
分类号: I269.7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本期《七里海》杂志的尘封档案栏目介绍了一位一代名伶白玉霜。这篇文章由孙万义撰写,详细介绍了白玉霜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对戏曲艺术的贡献。
关键词: 文学 档案 白玉霜

内容

■孙万义
  一
  白玉霜是我国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期评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曾有“评剧皇后”的美誉。而这一代名伶的真实姓名叫郭艳玲,原属天津市宁河县丰台镇南青坨村人,现属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南青坨村人。
  白玉霜的故乡南青坨,地处丰润县西南部,与天津市宁河县搭界。解放前,这个村分属丰润、宁河两县管辖。白玉霜祖居该村西后街,属宁河县。
  南青坨是个具有文化娱乐活动传统的村庄。中心街南端有一座戏楼,建筑宏伟壮观,楼宽二丈四尺,长四丈二尺,高五尺,占地四亩,由该村旺门丁氏家族修建于清乾隆三十九(1775)年。建成后,当朝宰相刘墉赠送金匾一块,亲题“苍松黛柏”四个大字。民国九(1920)年戏楼重修。竣工后,丁氏后人丁小川先生(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同盟会员、军事家,曾亲率铁血军在北方转战十八个春秋)赠匾一块,亲题“歌舞升平”四个大字。每逢农闲或年节,喜欢评剧的农民便搭班演出,引来方圆十几里的观众。
  南青坨村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口评剧。二十年代中期,村里有个叫李金才的,因是兔唇,人称“老豁”。老豁从年轻就一直跟包唱戏,有结拜弟兄五人,这五人分别是:老大,大老杨,打皮鼓;老二李金才,扮丑角;老三赵小楼,唱老生小生;老四张从楷,唱彩旦;老五郑锡伍,编剧。此外还有白玉霜的二伯父郭永兴,也是个领班唱戏的。
  解放后,南青坨村成立了业余评剧团,“老豁”李金才当了剧团导演。该团角色齐全,白派剧目成了该团的拿手戏。如《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三节烈》等,至今保留剧目五十多出。每逢春节期间,该团除在村内演出外,还应邀到县外演出。现在丰润县评剧团的主演刘福芝,便是该团1958年选送的。
  二
  白玉霜的父亲叫郭永祥。郭永祥本人很有艺术天才,天生一副好嗓子。会弹三弦、拉板胡、吹横笛。农闲时节,常在街头演奏、演唱。他的声音圆润宏亮,年轻时曾在二哥郭永祥的戏班里唱过戏。郭永祥性情乖戾,做事全凭臆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本身是个庄稼人,却种不好庄稼,日子过得十分潦倒。
  郭永祥的妻子李国秀是个典型的小家碧玉,也是村里有名的俊媳妇。1908年,李国秀生了个女孩,取名艳玲,这就是后来的白玉霜。
  艳玲小时候就伶利乖巧,继承了父亲郭永祥的好嗓子,声音甜美圆润。小艳玲天资聪颖,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
  1914年,郭永祥家的日子越过越艰难,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为了生存,郭永祥带上七岁的艳玲去张家口投奔二哥郭永兴,进了郭永兴的戏班。
  小艳玲在二伯父的戏班里过得无忧无虑。大人们在台上演戏,她就在后台看,天长日久,学会了不少段子。父亲郭永祥却不走正路酗酒赌博,没几天便把身上的积蓄输光,为还赌债竟生出卖女之心。二哥郭永兴知道后狠狠训斥了郭永祥,兄弟二人闹翻,郭永祥带上小艳玲头拔腿就走,他和买主约定在丰润交人,带着艳玲回了老家。
  李国秀看见丈夫带着女儿回来,万分高兴。但是艳玲却告诉妈妈:“爸爸在外边欠了人家的钱,把我押给了一个唱戏的干爹,我要给干爹唱八年戏才能回来。”李国秀听罢马上和丈夫吵了起来,郭永祥却振振有词地说:“艳玲都八岁了,也该为家里出点力了,再说八年过了她马上就回来。”
  就这样,八岁的艳玲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八年过去了,艳玲却没有回来,李国秀这才知道女儿已经卖给了人家。
  二十年代中期,传来了有关艳玲的消息。有人说艳玲已入青楼,有人说艳玲在天津挑班唱戏,但消息都不准确,有人说艳玲在天津,有人说在北京,也有人说在东北。
  二十年代末,终于有了确切消息,艳玲在奉天带班唱戏,艺名白玉霜。
  传消息的人叫王子良。王子良和白玉霜同村,当时是奉天警察局六分局局长。出身于评剧之乡的王子良酷爱评剧,对评剧很有研究,还会写戏,评剧《麻疯女》最初的脚本就是他创作的。白玉霜的戏班到奉天演出,王子良场场必到。他喜欢白玉霜的扮相,还欣赏她大胆创新的作法。
  一次散戏后王子良召见白玉霜,刚来奉天的白玉霜带着戒心赴约。当她见到王子良时,发现这位警察局长正派大方,而且健谈,只谈戏剧,无半点轻薄,白玉霜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王子良鼓励白玉霜:“你要不断创新,总是老八板没人爱听。京剧、梆子、皮影、大鼓,只要调子受听,都可以往评剧里掺和。”白玉霜听到很激动,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
  当白玉霜得知王子良和自己同村时,不由脱口而出:“我也是南青坨村人。”话一出口顿生悔意。自从八岁离开家,她从没和任何人说起过她的家乡。她恨把她扔进火坑的父亲,但她日夜思念母亲。王子良也知道郭永祥当年卖女儿的事,方才得知白玉霜就是郭艳玲。
  三十年代中期,白玉霜在评剧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她从天津唱到北平,又从北平唱到上海。一出《海棠红》震惊了整个大上海,她又登台又上银幕,“评剧皇后”和“电影明星”的桂冠接踵而至。
  三
  白玉霜的母亲李国秀得知女儿大红大紫的消息后百感交集,女儿这么有出息,她心里踏实了。
  三十年代末,白玉霜回到天津,和当时天津评剧舞台上红得发紫的刘翠霞唱起了对台戏。此时,南青坨村的李金才正搭白玉霜的戏班跟包唱戏。郭永祥李国秀夫妻托李金才给白玉霜捎信儿,想看看她。李金才找机会和白玉霜说起这事,问她想不想家?白玉霜听后脸色一变说:“我没家。”话一出口不由热泪长流。二十多年闯荡江湖历尽多少辛酸多少多少磨难只有自己知道,她何偿不想家,不想妈妈。可当想起自己被卖入烟花的那段经历,心一下子冷了。她恨父亲的无情,她无法说服自己原谅父亲,她不能回家,无有颜面回家,她不能辱没祖宗耻笑乡里,她这一辈子都不能回家了。
  悲愤之余,她让李金才把自己的照片拿回家,算是对母亲的一点安慰。
  1939年,白玉霜的父亲郭永祥硬着头皮到天津见白玉霜。
  父女们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二十多年的分离,郭永祥已经认不出女儿,但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女儿,他先开口说话:“艳玲,我来看你了。”白玉霜面沉似雪:“你是谁,我不认识你。”郭永祥说:“我是你爸爸呀。”白玉霜冷笑一声说:“我没有爸爸,你说的那个郭艳玲早就死了。”
  白玉霜给了郭永祥一笔钱,就此断绝父女关系,她对郭永祥说:“我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你。”
  母亲李国秀感叹女儿的刚烈,思女之情更切。
  1942年,人们传说白玉霜死在北京的协和医院。李国秀闻讯后痛不欲生,但她又不相信女儿真的死了,女儿才三十多岁,怎么会死呢?她觉得女儿总有一天会回来看她,母女连心啊。
  不久,李国秀的丈夫和小儿子相继病故,十八岁的大儿子被郭永祥卖去当兵后也生死不明。这一切,对年过六旬的李国秀都是沉重的打击。她仰望苍天,斥问苍天为什么把这么多苦难横加在她的头上。她找出女儿的照片,泪眼迷离中抱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女儿还活着,女儿没有死。
  1956年,村里放映电影,片子是小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莲》。电影开演后秦香莲刚一出场,李国秀就惊喜地说:“这是艳玲,我看见闺女了,我闺女就是这个模样。”
  看过电影,李国秀打定主意要去北京看闺女。有人告诉她,北京的那个是小白玉霜,是白玉霜的女儿,白玉霜早就没了。李国秀不信,执意要去北京。之后没多久,由一位回家探亲的军人陪同,李国秀在北京中国评剧院见到了小白玉霜——李再雯。
  李国秀把小白玉霜当成自己的亲人,拉着小白玉霜的手哭诉和女儿艳玲的离别之苦、思念之情。小白玉霜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接待李国秀,带她逛北京城,去饭店吃饭,非常孝顺。李国秀在北京的日子很开心,觉得女儿没了,但是有了个这么好的外孙女,她很知足。但是一件小事让她感到别扭,这就是小白玉霜从来不叫她叫姥姥,而是称奶奶。后来小白玉霜向李国秀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她告诉李国秀白玉霜只比她大十二三岁,不是她的生身之母。她也是七八岁被卖,跟了白玉霜,母女相待。白玉霜妈妈民国三十一年患绝症病故,已经离开人世十几年了。
  李国秀这才知道小白玉霜和自己并无血缘关系。
  1958年,李国秀住进了南青坨村敬老院。1968年,李国秀在敬老院过了十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后享尽天年离世,终年七十九岁。
  至此,一代名伶白玉霜及其家人从南青坨村的户籍上彻底注销了。口
  责任编辑:戴雁军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戴雁军
责任者
白玉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一代名伶白玉霜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