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095
颗粒名称: 散文/随笔
分类号: I267
页数: 11
页码: 48-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散文、随笔的情况。其中包括优雅源自人格、生命的组成成分、大楼之忧、赵艳莉散文两篇、七里海畔的农家娃、随笔三章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散文

内容

优雅源自人格
  付明达
  如水的岁月,把礁石冲刷掉了一层又一层,洗尽铅华,繁华褪尽,而有些东西却借此显现出来,与波浪相互猛烈地撞击,在天地间铮铮作响,譬如优雅。尽管经历了文革的践踏与摧残,优雅还是被国人重新重视起来。但有些人不是去尽力做到雅从心生,而是迷恋于表象,只是成为了优雅的“追星族”,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优雅源自人格。
  优雅是健全人格的外现,一个为钱,为权,为声名所累的人,不会现出优雅的气质,只有顶天立地,无愧无疚,无畏无惧的一个天地间大写的人,才撑得起“优雅”二字。
  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铸成平生大错,蜀军危在旦夕,一招“空城计”却力转乾坤,流传千古。百万军前焚香抚琴泰然自若退强兵;心本优雅无人敢窥处变不惊真英雄。因为自信,因为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之情可令他以死相报,因为为国尽瘁之坚贞几十年来无一日曾稍减,孔明才可谈笑从容于城楼上,尽显那份忙于书生儒将的优雅,才可一人一琴惊退百万雄兵。若无一份坚贞报国的人格,孔明又如何能尽显优雅本色?
  王国维,这五千年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竟然平静和缓地跃入颐和园湖中,他竟然如此激荡而平缓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有人说他是“殉清”而死,我却更相信,他所殉者,乃是他挚爱一生,入乎其中,却不得出乎其外的封建文化啊!一人一笔,写尽中国词史无限风光:一纵一亡,道遍封建文化末路穷途;坦然一跃,显出中华文人优雅永在。他为封建文化贡献了一生,心中未给自己留下半点位置,当封建文化消亡,他把自己的死看得淡然,所以才能优雅地赴死,一颗心无所挂念,平如止水。若无一份为事业献身,为文化献身的人格,王国维先生又如何能成就这优雅而哀伤的一幕?
  张伯驹,早年广散万贯家财求得无价国宝留在中国,晚年将国宝献给新中国,却遭文革迫害,贫穷困苦,但依旧淡看人生,不怨不愤,无悔无恨,依旧有水一般的心境。前半生淡视富贵荣华如云烟一片;后半世屡逢坎坷艰难似轻风几许;终此生只为华夏文化能龙腾九天。后人评价张伯驹“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我想,当这昔年遍寻国宝的名门之子,带些零钱为家中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却依旧平和,所显现出的应该是一种郁乎中而发乎外的心灵的优雅吧。若没有淡视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张伯驹先生又如何能显出那份宠辱不惊,平和恬淡的优雅?
  优雅,源自人格,拥有健全的人格,优雅自能郁乎中而发乎外,仿佛美丽的氤氲围绕着你。
  优雅,无法外附,外表纵能锦上添花,也做不到无中生有。没有健全的人格,有再优雅的外表,也只是一朵干瘪的假花。
  愿我们人人都能开一朵优雅的花吧。
  生命的组成成分
  刘曼
  生命的由来,无定数。盘古稀里糊涂朝天地间一个懒腰便成就了世界,女娲可以在玩泥巴时造就人类,猴子在学会用草叶编裙子之后就知道要立直身体。轩辕、颛顼、尧、舜、禹。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生命,一个满富哲学与草芥的东西,一个乱如麻燥如沙的东西,一个净如泉清如溪的东西。它像一阵风,来之易,去之易。它在时与空的交织中搪出一道道感恩的沟壑,并且消耗能量,以感激的心灵为基础,将沟化为渠,让灵动流光的生活的液体川流不息。也许有些生命的沟壑阙如空荡,但至少也留下了痕迹,因为感恩,让一段生命得以无愧于灵魂地存在,虽有回忆空白的遗憾,至少他证明了,他存在过。
  能将时空挖成永不磨灭的沟壑,并用流光异彩将其填充,这样的生命,不朽的肉体将它固定,优雅的灵魂让其鲜活,然后是崎岖、坎坷、艰难、险阻,无数的羁绊让其旁逸斜出、锋芒毕露。
  生命的成形就是一个飞跃般地跨度,蝶蛹的破茧,让它们在还未享受生之快乐时先体验了死的痛苦,多少蝶子在光彩之前死在那白色的牢笼中,卡住、窒息。而如果没有那茧,蝶子反而不能刺通翅上经脉,让翅膀在瞬间展开,换句话说,杀死蝶的凶手又是唯一能让蝶学会飞翔的佛图。
  生命的生长在于磨炼。不跌倒就不知道行走时还要掌握平衡。坚挺青松抵抗着严寒,葱郁柳柏忍受着烈焰。它们用极限雕琢出一身挺拔与坚毅,磨砺出一份念力与刚强,自然没有使它们屈服,它们以另一种形式,表达着生命的顽强与韧性,最终自然妥协于它们。
  生命之河的流水,要用经历与回忆去灌注。回首往昔的苍白与轰轰烈烈,然后奋不顾身地投向下一个终点。没有浪花的河流犹如没有繁星的天空,色彩阙如、情调阙如。只有让狂风骤雨卷来大浪涛澜,生命之河的呼吸才会因亢奋而急促。
  直至结束。结束并不代表终止,它只是前一段的暂停,它同时意味着下一段的开始。一个生命,如果留下了滚滚东去的江水,那么它的灵魂就会永驻于江口,并预示给后代,或者后后代,曾经有生命可以这样辉煌如狂澜般地活着。这样无悔,亦无憾。
  一段生命的形成,要飞跃生死、经历磨炼、回忆、前进。每个阶段都不可缺失。然而只有这些还不够,因为在这里面,还有一种必需的境界,那就是感恩。
  感恩于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们能鲜艳地活在这个世界里。抱着这份心情,面对苦难时,才会一如既往,奋勇前进。
  生命由飞跃、磨炼、回忆、前进等组成,而感恩是最重要的基础。
  大楼之忧
  宁克东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如今,我已是一个从教十余年的教师。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虽然不同,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校。二十多年,承载了太大的变化,学校由泥屋变成了大楼。而我,作为当时的一名学生,作为现在的一名教师,则亲身经历了这一变化历程。
  我出生在北方的农村,1978年上小学。当时,.我们的学校位于村子西南,它的前身是一座庙。听老人们说,这庙里曾有不少佛像,佛像是中空的,里面有很多蛇,据说,当年在清理那些佛像的时候,曾一筐筐地往外抬蛇。我想这可能是真的,那时在我们的教室和校园里,时不时会爬出一两条蛇来,引发同学们的一阵阵恐慌。那时,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也就是几间平房,而且都是些上了年岁的冒牌青砖房(房子正面是砖,两侧和后面均以土坯填充),房顶覆盖灰色的屋瓦,屋瓦的缝隙中生长着一些野草;室内地面铺以青砖,但常年潮湿的侵蚀,已不大能够看清其本来的面目,课桌椅很不统一,都很破旧,勉强能够使用;而教室外的校园更是“朴素”,除了儿条连接教室和办公室的青砖甬路以及师生们一起砌成的几个简易花池外,其余皆是一片土色。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渡过了五年的小学时光。那时,我们所学的科目比现在少,也容易得多,作业量较少,考试的频率也远不如现在密集,总之,课业负担是较轻的。这就使我们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较为轻松的心情进行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玩儿”成了我们在学校中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事情。每逢课间和下午课外活动时,整个校园里到处都是我们蹦蹦跳跳的身影,到处都是我们的欢声和笑语,此时的校园,是我们的乐园。直到五年级下半年,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为了争取到一张进入重点中学的入场券,我们的学习开始变得“神圣”起来,继而沉重起来,“玩儿”成了比较奢侈的享受,童年的欢乐开始远离我们。
  转眼上了中学,学校在县城,那是当时全县最好的学校。在那里,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楼房,并用自己的双脚亲身体验出了楼梯到底为何物,能在这样的楼房里学习,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其实,那只是一座外观土灰色、内部基本谈不上什么装修的极普通的三层楼房,如果是现在,它肯定会被纳入拆迁的序列,但在那时,它却是全县学子为之神往的所在——这里是县重点中学,升学率全县第一!然而,在学校呆久了,不知不觉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除了升学率之外,校园里还有更多的让我们为之心动、为之骄傲的东西。
  那时,学校经常举办一些不同规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并不承载多少“政治任务”和“经济使命”,大多以师生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它们被合理的穿插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成为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真实可亲地走进每一个学生,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的很多场景已深深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在想来还十分清晰……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学校倡导校园集体舞,不论老师和学生均参与其中。那时,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音乐一准儿会响起,整个校园便成了一个大舞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伴随着轻盈的舞步,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一双双手握在了一起,传递着欢乐,传递着友谊。
  在这些活动中,由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发起组织的小型、多样的“民间”活动,更是受到了学生们的极大欢迎。那个时候,学校中的很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加入了相应的社团。我选择了一个文学方面的社团,名字叫作“芦笛”文学社。这个文学社规模不大,人数最多时也不过六、七十人,但是,可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小小文学社,在那个时候,它简直就成了我们这样一些铁杆追随者的精神寄托,我们的校园也因此多了些儒雅之色。
  在我的印象中,文学社举办最多的是“读书沙龙活动”。在活动中,大家都乐于把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搞到的书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学校图书馆也对我们优惠开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教科书以外的涉及面很广的图书,那是一片流溢着书香的小天地,我们徜徉其中,谈书、论书、谈理想、话人生,乐此不疲。
  除了“读书沙龙”外,文学社还定期邀请一些教师来做讲座,那些教师都非常优秀,他们在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人文底蕴通过精彩的讲座,传递给我们,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以启迪。记得有一位语文教师,他在讲座中向我们谈起鲁迅其人以及他的杂文创作,他说鲁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是一个把文章变成匕首和投枪的人,他的杂文创作正体现了他这种为人的风格,他的杂文正是指向当时黑暗社会的匕首和投枪。他还说,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面对这些,他反问我们,你们是否有勇气拿起先生的匕首和投枪?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评价鲁迅,虽然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也足以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以前,在我的头脑中关于鲁迅及其文章的印象大致是这样的:鲁迅是一个大文学家,他的文章大多是要求背诵的…
  此外,文学社还创办过一个刊物,刊物的名称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在这个刊物上,我和文学社的伙伴们曾经发表过一些文章。虽然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内刊物,虽然那只是一些很幼稚很不成熟的文字,但那时对我们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它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远非文章“发表”本身。
  正是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着我们的校园生活,共同组成了那个时候我们日常文化课学习的大背景。它使我们的文化课学习张弛有度从而更富效率,为文化课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其实,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学习呢?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它在缓解着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丰富着我们的人生阅历,这不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储备吗?在某种意义上,它比单纯的文化知识学习还要重要。
  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师范专科学校,三年师范生活结束,我成了一名教师。时间过得真快,初为人师的那种紧张而又愉快的感觉还未褪尽,十余年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走过。在这十余年间,我先后在三所学校工作过,先农村后县城,这和我当年的求学路径大体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方方面面的改变。
  首先是学校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如今全县所有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到现在为止,都已告别了平房,建起了大楼,并且多已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前,在宣传口号中我们常喊:“我们最好的房子应该是学校……”如今口号已变成了现实。我中学时期的母校,在过去的几年里,已完成了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建成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大厅……远远望去,一幢幢漂亮别致的大楼,威风凛凛地矗立在花红柳绿的校园——母校已彻底褪去旧貌,换上新颜。
  亲历这样的变化,的确让人激动。从这样的变化中,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家乡经济实力的日渐雄厚,以及全社会重视教育热情的日益高涨。这样的变化场景,在我的学生时代,在梦里都难以出现,而现在我的学生们却能实实在在地与其朝夕共处,他们是幸运的,能够分享到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给校园生活带来的物质上的兴旺与繁荣。
  在这种兴旺与繁荣中,学生们学习与生活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着。
  我的儿子现在上六年级,他所在的学校是县城里最好的一所小学,有漂亮的大楼、花园般的校园,比起我当年的小学,简直是在天堂。然而,令我这个做父亲的更加自愧弗如的,还是儿子的“刻苦学习精神”。
  每天下午放学,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一直要写到晚饭开始,在很多时候还要挑灯夜战。他专门有一个记作业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作业,有课本上的,有老师指定必备的参考书上的,还有老师自编的各种试卷上的,反正是写完了一项又一项,不写上两三个小时往往是不会罢休的。他写作业的时候,一般总是要我陪在身边,孩子总有些疑难的问题让我帮助解答。作为家长,这是义不容辞的,然而惭愧的是,有些问题我这个也算是大学毕业的中学教师竟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发动全家,甚至通过电话向外部求援。
  儿子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他的同学中是很普遍的,在他们的学校中更是作为一种“优良”的校风被发扬光大: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出现在语、数、外等“主科”的课堂上,而且已开始延伸到课间十分钟,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延伸到音、体、美等“副科”的法定课时中……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的成熟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正在远离本该充满欢乐和童趣的生活,“神圣”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童年变得有些沉重。
  然而,小学还只是个铺垫,还仅仅是开始,毕竟小学生们还不至于失去双休日和节假日,还不至于每日伏案到夜深人静之时,而在中学,多如牛毛的各种补课、书山题海般的作业练习,使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于是,六年的中学生活大多要伴随着刻苦拼搏而度过,花季般的少年时光也随之黯然失色。当然,刻苦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生发这种刻苦精神的动力机制:它源于中考、高考所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于旷日持久的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中。它缺少一种主动,缺少一种热情,多了一份压抑,多了一分沉重。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的整体面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
  在阔别十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当时,现代化的高楼曾经让我激动不已,然而激动之余,我发现,现代化的大楼之间已很难找到当年那种令人心弛神往的校园风尚了。课外活动已经不多,代替它们的是补课和自习——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是第一要务。当然,活动有时也会举办一些的,然而,举办的目的已不再轻松。前些年,为了参加某次运动会的开幕式,县城里的所有中小学都组织了大型团体操训练,这是当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用领导的话说,这是政治任务,压倒一切。于是,各校都行动起来,每天下午七八节课是必练的,临近即将开幕的那几天,有的学校甚至在上午也停下课来,几百人聚集到操场,大练特练。那时正值春季,北方多沙尘天气,学生们经常要立于漫天的扬沙之中,一立就两三个小时,机械地重复着那几个简单的动作。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不知学生们作何感想?
  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日益减少,校园里已很少再能找到学生社团的身影。它们的命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个社团已不复存在,我们当年的文学社即在此列;一类是只剩下个光秃秃的组织机构、三五个挂名的领导人,几乎不再组织活动,充其量只是出现在领导的各种报告中,来粉饰一下学校课外活动的蓬勃与繁荣。
  母校变了,变得令人感到陌生。而这种陌生感,也只能属于我们这些过来人,身处其中的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终日刻苦学习着,为了不久的将来,龙门前那成功地一跃。然而,当跃上龙门之后,回首刚刚走过的学校生活,他们是否会意识到自己曾经失落了什么……
  几年前看到过一篇文章,里边谈到这样一种观念,说中国的中小学生普遍少年老成,出奇的懂事,少动而好学;待到步入青年,走向生活,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显出幼稚的一面,不懂得如何工作、如何生活,成为不谙世事的大儿童。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当时很不以为然,现在想来,它是有道理的。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是的,现实中,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不应该定位于钢筋水泥打造的现代化人才工厂;一种真正成功的教育,并非只看闪烁在其头上的高升学率的五彩光环,学校教育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在那样的学校里,在那样的教育中,能够生长一种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均衡地储备能量,能够滋养他们的心灵。
  散文两篇
  赵艳莉
  妈妈想对你说
  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你从一个小小的细胞在妈妈的身体里变化着,从开始的“老老实实”变成后来的“拳打脚踢”,一天一天日渐强烈的心跳,妈妈在贴心地感受着,真的不情愿让你来到这外面的世界,希望永远把你留在妈妈的身体里,自私地想只让你专属于我一个人。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你降生了,但却固执地不哭一声,平白地挨了接生医生的一顿“好打”,你才发出了几声微弱的哭声来表示你小小的抗议。看着你被打得紫青的小脚和后背,妈妈哭了,轻声地埋怨着,孩子,你为何不哭呢?傻傻的孩子,别的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人世的,你却静静地飞到妈妈身边,用你那未染丝尘的眼睛紧紧盯住了妈妈。在你的眼睛里,妈妈变得好透明,透明的像你降生那天初秋季节蓝色的天空。
  你呀呀学语了,第一声含糊的童音,妈妈就当你叫的是“妈妈”了,为这你爸爸和妈妈争执,他说你叫的不是“妈妈”。而妈妈却认定你叫的就是“妈妈”。总记得人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你却自我发明地说成是妈妈的“小呀小会计”,常常被大人们开玩笑地问,又总是被你逗得前仰后合,你呀,小小年纪就要当家吗?妈妈的小会计。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你的第一首诗完整的背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没完了没了地缠着妈妈教你新诗。妈妈为你买回的唐诗宋词,孩子你是否还记得?妈妈陪你走过的童年,孩子,你是否还记得?
  你长大了,妈妈却感到你在拉长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许是妈妈真的老了,让你稚嫩的的心灵受到伤害了吗?但是孩子,你是否知道你发挥到极点的“逆反”也伤了妈妈。妈妈的唠叨是她经历过的辛酸,妈妈好想和你做个朋友,拉着你的手一起走过这漫漫的人生长路。但你却本能地避开妈妈伸出的手,怕人笑话已经长大的你还要妈妈的牵引……孩子呀,妈妈能牵你多少年呢?等到你想搀扶都搀扶不起妈妈时,你是否会怀念妈妈当年伸给你的手?
  孩子,妈妈想说给你的太多太多,不要从另一只耳朵溜走呀,妈妈在用她自己经历的坎坎磕磕告诉你,如果你的人生旅途也出现同样绊脚的石头,你可以远远的避开、绕过。妈妈希望你脚下的路永远是宽阔的单行路,妈妈知道这不可能,可这毕竟是妈妈的希望,希望你驾驶自己的生活,相伴你的只有快乐。
  孩子,妈妈会老的,妈妈也终会离开你,但只要你在妈妈的翅膀下一天,妈妈都会和你说,此生此世,你都会背负着妈妈的爱,妈妈的爱,永远在你的生命中。但妈妈不会给你羁绊,妈妈要你飞翔,妈妈就是助你起飞的东风,倾尽全力鼓起你的双翼。飞吧孩子,越高越远越好,不管你飞得多远,都会有妈妈遥远的祝福。
  七色小石头
  喜欢石头的感觉会是冰冷的吗?让我轻声告诉你:不。你看,那色彩不一的小小石头多可爱,我总是忍不住把它们捧在手心,爱怜地擦干净它们身上蒙受的尘埃,跟我回家吧,你们——赤、橙、黄、绿、青、蓝、紫,我的七色石,我的爱。
  赤色的你呀,热烈如火,令骄阳逊色跌入海底。你嵌在沙滩里,感染着夜的海,海浪姑娘温柔的抚慰着你,被你灼热的情羞走了,留下我陪你,直到永远。
  橙色的你呀,如中年般持重,你的热烈降温了,多了些崇高,弥漫在你身边的,是我柔柔的眼神,温暖着的,不只是掬你的双手,把你贴在我的心房,给我海洋的气息吧,潮湿,或者咸涩。
  黄色的你呀,高贵的如枝头凤凰,百鸟向你你臣服,你傲立树冠,绚丽着整个森林,谁敢轻吻你的羽毛?那份庄重伤了倾慕你的人了,听到了吗,请为我展开你华丽的衣服,让我们盘旋在自己的森林里,让我的低吟与你一起飞扬!
  蓝色的你呀,宁静的让我痴迷,我是否注定只有仰视你了,夜空中蓝色的小石头,你闪烁着、调皮地变幻着自己。知道吗,你是我永恒的星辰,带我从春到冬,从黑夜到黎明。既然我无法拥抱蓝天,就让我凝视你蓝色的眼睛!
  白色的你呀,坦率如水的情怀,洁白的一览无余,我克制着自己的冲动,惟恐惊扰你的沉静。当我无语在这个萧瑟的冬季,依然看到皑皑落雪,那份洁白,是你永恒的颜色。
  绿色的你呀,给了我放飞的希望,又狠心地离开了我,轻盈的舞步踏遍千山万水,怎不为我作个短暂的停留?你是天使,却不管我的孤独,风中飘逸着你绿色的长发,我仍旧葡匐在地上找寻我失落的的绿色珍宝,被人践踏过的是那受伤的心。
  紫色的你呀,接近着黑夜,拉上窗帘我拥你而眠。倘若,你没有了热情,我将用我的火焰燃烧你。留在我身边吧,不要让我的夜晚永远为你守候,黑夜的航程我们携手好吗,我的怀抱是你安静的摇篮,哦,我忧郁的小石头!
  世界上只有寂寞是永恒的了,固守着你们七色的小石头,我的梦,我的爱,留一点空白送给身后的岁月,小石头,你们睡吧,睡吧……
  七里海畔的农家娃
  王金焕
  相传这里是精卫填海的地方,方圆七里的古海岸湿地故称“七里海”。这里,春天碧波荡漾,新生的苇芽钻出,带来几分春的新绿;夏天茂密的苇丛中鸥鹭嬉戏,荡舟水上无限惬意;秋天的柳絮随风飘逸,有着几分温婉,如烟如霞;冬天的风景别有一番情趣,一望无际的封冻的冰面,犹如一个溜冰场。这里有宋代杨家七郎的丛冢,为这方土地增添几分神秘。
  苗壮是七里海畔土生土长的农家娃。在家中六兄妹中排行老大。念完初中就帮家里务农,那时的苗壮想让弟弟妹妹好好读书,农忙时自己除了帮父亲种地、收割。农闲时便到七里海打鱼、摸虾、捉蟹。每每收获不斐,也得到了“鱼鹦子”的雅号。而苗壮对鱼、虾、蟹的生长和习性也晓知一二。成了远近有名的扑鱼、摸虾、捉蟹的能手。
  在国家小额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时,由于要供弟弟和妹妹上学,苗壮便毅然承包了几亩水面。开始了养殖七里海河蟹,养鲤鱼。为了学习养殖技术,苗壮购买了有关书籍,还亲自到县畜牧水产局参加培训,并向专家请教。就这样苗壮的养殖事业越干越好,肥硕的七里海河蟹不仅供应天津市场,还远销唐山等地。苗壮也开始有了名气。
  苗壮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和范围,又引进了南美白对虾品种。可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水产养殖,那一年的虾病差一点让苗壮倾家当产,使他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这时已是“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的苗壮,得到了多方帮助,在县畜牧水产专家的帮助下,分析虾的病情,苗壮终于走过了艰难的处境,使事业走上正轨。他边实践边探索终于掌握了一些养殖技术和虾病的预防技术。养殖水面不断扩大,客户越来越多,于是他又办起了七里海水产养殖公司。还带动了周边的农民一起搞水产养殖。很快使这方的农民脱贫致富,七里海河蟹由于肉香、黄肥、个大,而南美白对虾更是肉质鲜美,销量越来越好。如今每年“十一”黄金周还迎来各地游客来七里海观光并品尝河蟹、对虾吃农家饭。七里海河蟹、南美白对虾走进了京、津各大高级酒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还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扩大经营范围,建立了七里海养殖网站,销售范围逐渐发展到全国。还成立了七里海养殖协会。
  后来,澳大利亚的水产商也来此参观考察,用年薪十万聘请苗壮去澳大利亚做技术指导。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位土生土长的的农家娃,如今已有水面上千亩,资产上亿元,为了拓展市场还在华东地区的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这位朴实肯干,具有开拓精神的农家娃,在蒸蒸日上的水产养殖业中,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事业中不断完善自我,带动了十里八乡水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富裕了一方农民,还带动了全县畜牧水产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他代表天津参加全国十大杰出农民青年评比时,在全国排名第五,消息传来,七里海畔一片欢呼,这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是七里海的骄傲,是天津的骄傲,更是中国青年农民的骄傲。
  随笔三章
  戴冠伟
  机遇说
  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空政歌舞团的歌手刘和刚以一首《美丽的楼兰姑娘》赢得了100.13的高分,创造了有青歌赛以来的历史之最,评委称奇、歌迷称奇。当公众期待的又一颗乐坛新星冉冉升起,青年歌手刘和刚的成才之路究竟是功在伯乐抑或运交机遇,随着他个人生活信息的凸现,这话题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议。
  伯乐慧眼识珠,自是不容置疑,而首先功不可没的应该是刘和刚的母亲。对于出生在齐齐哈尔拜泉县一个普通农家的刘和刚,是母亲最早发现了孩子的音乐才能,并打小就教他儿歌和乡间俚曲。刘和刚十五岁进黑龙江艺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终于实现了父母亲的愿望。然而就在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哈尔滨招生,声乐专业在全国只有6个名额,刘和刚自忖没有这个实力,未存“非分”之想,孰料却激怒了一个人,深知刘和刚音乐潜质的他对刘和刚拍了桌子:你若不去考军艺就别说是我的学生。此人便是刘和刚在艺校的恩师杨博业,也是他人生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位伯乐。如鱼得水的刘和刚在军艺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音乐知识的甘霖,慈母般的孟玲教授视他为掌上明珠,雕金琢玉般地打磨,可谓当之无愧的又一位伯乐。
  毋庸置疑,无论是母亲还是杨老师、孟教授都在刘和刚不同的成长期做出了恰到好处的贡献,他们知才、爱才、育才,他们似有默契的人梯链条铸就了刘和刚的生命辉煌,不仅刘和刚感谢他们,全社会有良知的人群也应该感谢他们。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道出一个重大的客观存在—机遇。
  对于刘和刚来说,黑龙江艺校是机遇,军艺是机遇,CCTV青歌赛也是机遇,三者中含金指数最高的应该是军艺。当然,不仅因为军艺是我们国家最高的音乐学府之一,更因为刘和刚走进军艺那一年是军艺在哈尔滨地区招生,且声乐专业在全国只招6人,尽管这指标吝啬的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却也歪打正着地增加了刘和刚脱颖而出的机率。我们几乎都有这样的感知,一个美好的人生愿望,一个倾情的事业追求,也许踏破铁鞋无觅处,也许奋斗毕生亦茫然,可是如彩虹、似甘霖,成人之美,不期而至,这便是机遇。
  世有公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借之推断,伯乐常有,机遇不常有。顺理成章的结论则是,千里马是必然,机遇是偶然,恰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蜃楼海市,可遇而不可求。所以,纵观刘和刚的声乐之路,没有杨老师可能会有其他老师,没有孟教授可能有其他教授,可彼时彼地若没有军艺招生这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机遇,刘和刚的青春亮点则未必如此灿烂了。
  由之,是为机遇说。
  权威媒体与性用品广告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煌煌巨著不知归纳出多少使人大彻大悟的道理,譬如,世间万事万物若遭压抑忒久,一旦被解放开来所爆发出的反抗力量会甚过原来的百倍千倍。
  性—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被压迫的最惨烈的东西。本来,我们的先哲也认为:“食、色、性也。”可是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不用说像世界上有的民族那样可以把生殖器官当做图腾来崇拜,抑或将其制成雕塑横陈街头作为风景展示,更遑论还有西方世界那泛滥已久的性自由狂潮。于是,同胞中有人心理不平衡了,他们感到我们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大亏,如今终于解放了,他要千万倍地补回来。
  游走在各家媒体,性广告与要闻齐飞,性用品共彩印一色,信手拈来,俯拾即是。先看吃的,一种叫做“捷瑞斯增长液”的东西,广告词中说:不打针,不手术,2~4周就可以在你的××上增加2~4厘米,只要你一天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正确使用“捷瑞期”,你的××就会有惊人的尺寸和骄傲的能力。
  吃尚如此,穿更神奇。广告题目大书:男人,你的“内裤”换了吗?据称这种圣力磁疗兴阳裤的远红外线生态光波理疗发射天然生态光波,扩张动脉血管,增强男性功能,穿用前几天你就会明显感觉会阴部,小腹,睾丸部气血旺盛,动感。
  再看用的,此器具叫强弓治疗仪,其具有数控真空牵引,延长茎体悬韧带,增加海绵体容血量,脉冲水流按摩,延长增粗茎体等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并不是粘贴于电线杆、公厕墙上的那种小广告,也不是乘无人之际硬塞在门缝中的活页传单,而是赫然登在我们见了就肃然起敬的权威媒体上,猛一读到,仿佛有一种自己的至亲蒙受了什么恶人的羞辱一样。
  是我们的政治情感太脆弱了吗?是我们太封建卫道了吗?是我们太食古不化、太不理解市场经济了么?我颇不以为然。不错,广告,当然包括性用品一类的广告,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正常的商业手段和促销行为,它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双重需要。改革之初,“跟着广告走”甚至是一种时尚,而且此类情形至今也未必已经绝迹。但是,大多数读者仍然以为,刊登性用品一类的广告还是要区别一下媒体的规格和身份。决不可以利之所在,生冷不忌。这就如同国外所设的红灯区,那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可是,并非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去涉足的。码头装卸工去了属正常消费,若是政府公务员去了则为官场所不齿,为舆论所不容,还会妨害到到增薪、晋级、提职,甚至会被端掉饭碗。有人说,只要你出够了一定数量的美金,《纽约时报》可以用整版篇幅刊发你的标准照,不过,我们以为,那是美国的国情,金钱可以驱动一切。而在我们这块大陆上,君不见《人民日报》就从来没有刊登过性用品广告,这就是权威媒体,这才是大家风范。利益可以烛照人的灵魂,同样也可以透析一家媒体的品格。
  “宁可湿衣,决不乱步”。我们宁愿减少些广告收入,却不能伤害受众的感情。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性这玩艺儿毕竟是无师自通的东西。同样道理,对性用品功能和作用的宣传也应是点到而已,有时甚至只可意会,毋庸言传,如果像“达克宁”,“感冒通”那样不惜笔墨,大肆铺陈,极尽形象、生动之能事,甚至为了打眼而调动一切文学手段去渲染,则难免不出负面影响。我们的主流媒体、权威报刊,倘若天天都有、版版可见这类东西,也许有人以为是开放了、新潮了,但我们日渐好转且来之不易的社会风气可能就要缩水和亏称了。
  对“谢谢”说不
  在前些天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华表奖颁奖典礼上,有个被随机采访的观众,对其中一位获奖演员提了一条既简单又得动些脑子的要求:我特别喜欢您演的戏,但在颁奖台上,您能否不说那么多谢谢,而讲点实实在在的体会。然而不幸的是,那位观众以及他所代表的千千千万的观众不愿看到的镜头还是无可阻挡的出现了,他除了感谢剧组、感谢导演、感谢评委、感谢……接下去居然没有说任何其它内容。
  多年来,人们看腻了这样的颁奖仪式。凡是上台领奖的演员,不管是享誉海内的大腕,还是名声鹊起的新秀,在履行获奖感言这必有的程序时像所有文件规定似的统统说谢谢,正如大多数观众心存一个共同的质询:除了谢谢之外,就真的不能讲点别的意思么?一部成功的作品,特别是影视剧,绝对是集体智慧所致,是成百上千人劳动创作的结果。较真地讲,岂止是编、导、演、摄、录、美、服、道、化等有案可查的部门和个人的贡献么?所以,如何感谢得过来?倘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岂非反美不美?
  不言而喻,演员这一职业是倍尝艰辛的,尤其是成功地饰演了一部观众认可的好戏的主创演员的幕后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甘苦。历经了炼狱般的创作,投入了刻骨铭心的表演,怎么好以“谢谢”一言以蔽之呢?演员又是生活中的优秀部分,换句话说演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那么在全国获大奖的就是几经优化的才俊,他们对艺术、人生、获奖乃至方方面面的事物有着更多的感悟,由于他们身份独特,视角独特,从而会比常人有着更为独到的思考和见识。所以,不论是颁奖现场的同行,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人们期待的也正是这些屏幕以外的东西,怎么好除“谢谢”之外就三缄其口了呢?
  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是说每个观众都有其审美个性。其实进而推论,何尝不是有一千个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既是如此,我们的颁奖晚会,大奖得主为什么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地只剩下“谢谢”了呢?
  记得一位美国女演员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领奖台上发表领奖感言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今天接受这项大奖当之无愧,原因是我为此支付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不难看出,张扬中尽显个性,自负中也不无自信。令人颇为欣慰的是,这种当仁不让、自珍自重的理念也渗透进了我们今天的演艺圈。受到广大观众高度赞誉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中成功饰演了姜大牙的张丰毅在作为“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记者提出,姜大牙这个人物如果让陈宝国等人来演也会不错。张丰毅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想他们一定演不过我。”一副非我莫属的样子。试想,假如连这点精神都没有的演员能说是好演员么?我们深信:那种“谢谢”一统颁奖晚会被打破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本栏目责任编辑/可岩)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优雅源自人格
相关作品
生命的组成成分
相关作品
大楼之忧
相关作品
妈妈想对你说
相关作品
七色小石头
相关作品
机遇说
相关作品
对“谢谢”说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