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048
颗粒名称: 高山景行
其他题名: 我钦敬的费淑芹老师
分类号: I269.7
页数: 9
页码: 54-62
摘要: 《高山景行》是冯克毓所作刊登于2007年第三期《七里海》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费淑芹 《高山景行》 冯克毓

内容

“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伍里,眼前便是”
  摘自赵朴初《金缕衣》
  编者按:这篇稿件深深震撼了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编者的眼睛几度泪水充盈,深为费淑芹老师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和征服。作为一位知识女性,费淑芹老师是一条河,在承载了那么多的苦难与磨砺后,河水依旧清澈和温润,依旧以她的博大心胸浸润着脚下的土地;依旧以她母亲般的情怀倾情"于如儿女般的学生。读罢全文,你无法不体会到精神和道德的力量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这对于那些道德滑坡精神缺钙的人们,无异于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呼唤道德和精神的回归,提升民族品质,这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字。我们同时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以真挚的情感,饱蘸激情的笔墨,为我们捧出这篇精品力作。
  ——编者
  “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伍里,眼前便是”
  摘自赵朴初《金镂曲》
  夕阳西下,橙红的光辉温和而轻缓地流泻下来,远处的天边,映红了脸的云朵,在霞光中变幻出千姿百态,风吹过,彩云又宛若条条绸带,以婀娜的舞姿酬答那打扮了他们的静谧的西天上柔媚的红光。
  一中南北两楼间狭长的院落里,斜辉映绿树,雀儿在枝间跳跃着,鸣叫着,留恋着,迟迟不肯归巢。跟孙儿们打了一天交道的爷爷奶奶们提一只矮凳,拿一把凉扇,从楼口走出来,三五成堆地坐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清闲。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暂时离开50多个大孩子,牵着宝宝,推着小车,在院落里与自己的小孩子追逐,戏耍,这是小院中一天间最悠闲、轻松也是最热闹快乐的时候。
  忽然,楼上传来“咪咪”和“猫猫”母女俩热烈的“汪汪”声,原来,他们听到主人归来的脚步。孩子们也跳下车,扔了玩具,一起奔跑过去,还不停地喊着“奶奶”!“姥姥”!,不待奶奶放好车子,就一个个争抢着张开小胳膊……“您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啊?”“今天晚自习高三月考,没有人补课了。”
  她,就是我钦敬的高三教过我解析几何的费淑芹老师,她着一素花抹袖真丝上衣,下身配一米色九分裤,脚上穿一双薄底浅色浅口休闲鞋,骑一辆墨红色小贰零坤车,车筐里放一只装满书和纸的鼓囊囊的亲手缝制的布面书包,一双大而有神的笑眼透出聪智和慈祥,微厚的双唇显示着淳厚和端庄,身板挺直,行走匆匆,若不是她那满头的银发和年轮在她额头上刻下的微纹浅印,谁能想到她已是年届七旬的古稀老人呢。
  一、如水、如火、如金
  她是唐山人,1952年15岁的她从河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保送到河北省芦台中学(现芦台一中)就读,18岁留校任教,由于工作需要66岁才退休,退休后仍被学校反聘,在校史校庆办公室工作。算来费老师从上学到工作已有50年的校龄,称之为“一中人”那是当然的了。然而作为真正的一中人,不仅仅是她在一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把自己的青春,才智都贡献给了一中,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中的光荣传统和风范。她那水一般的纯善,火一样的热情,金子一般的心灵,时时感动着她的几代学生,示范着并影响着所有有良知的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最美好的品德,最高尚的情操,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费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利万物而不争”的人。她50年如一日,在芦台一中这块良田沃土上默默耕耘,润物无声。你要问她带过多少毕业班,教过多少学生,她说不清,但要提起哪个学生的姓名来她却了如指掌,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学生记住了她,她也记住她的学生。她教过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科学家、有作家、有教授、有专家,还有的在国家要害部门担任领导干部,当然也有的是普通工人、农民和工作在基层的普通教师、职工。尽管他们地位高低不同,工作性质各异,但在他们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都印记着良师的谆谆教诲和良好影响,老师的美德恰似剔透的鹅卵石、静立在他们记忆的小溪里,永远熠熠发光。但她从不向人炫耀,只是把学生寄来的几箱贺卡都珍藏在心中,这就是对她最好的慰藉、鼓励,更是最大的鞭策。
  她在上中学期间,由于品学兼优,被确定为留苏预备生,但由于出身问题被取消资格留校任教,那时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备课充分,讲解准确、清楚、透彻,要求学生既严格又有耐心,很快就受到学生的爱戴。几年后就担任数学组组长,把关毕业班,成了学校的台柱子,多次受到学校表彰,多次并被评为校、县、市级优秀教师。中年后,在社会上担任多种职务,不仅是名师,而且成了名人,但她不骄不躁,不计报酬,不争地位。
  1988年她作为市人大代表去天津市参加教科文卫委组织的会议。从不搭公家车,更不向公家要车,每次都是坐火车去,而且从来也不耽误课,市教科卫委的会议一般在周一,她早晨6∶50到校,参加完升旗仪式,利用早自习提前上课,9点多下课后骑自行车到火车站乘10点多的火车,12点左右到津,坐24路到劝业场吃一碗小豆粥,到书店边看书边休息片刻,然后走到市人大会议室,参加下午2点的会议,5点半散会,又马上赶往东站,乘6点火车返芦,下车后立即骑车赶往一中值晚自习,大概要到10点半才能回到家吃晚饭。
  不要把这看成是一天生活的流水账,更不要看成是一张简单的时间表。对于一个年过半百又几次手术过的老人来说,履行这样一张时间表谈何容易,她是在履行一位人民教师的崇高责任,在实践她忠于教育事业的诺言。
  我曾经委婉地建议她,可不可以不去参加,她说:“我真的不想放弃,因为接触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听了他们的发言,眼界大开,让我及时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有许多学术问题也让我茅塞顿开,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她就是这样一位人老心不老,业务上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人。生理年龄虽已过“天命”,但心理上还正值少年,脚下踩着一天的疲惫,脸上却堆着灿烂的笑容。这对于那些把工作只是当成职业而不是事业,把干工作只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履行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人来说,难道还不应该深刻反思吗?
  我又曾经建议地,和别人倒倒课吧,何必弄得这样紧张呢?她摇摇头说:“那样会打乱别人的计划,给别人带来不便。”她就是这样的人,把方便让给别人,再大的困难也自己担。一滴水可以映出大海的波澜,从她这普通的一天就可推知她辛勤工作的50年,从她的漫不经心的朴实的话语中可窥见她那金子一样的可贵的心,火一样热诚的情,水一样纯净的品质。
  她为人民贡献那么多,但她从不张扬,不卖老,不摆资格。别人说她德高望重,她自己从来是普通一员。
  费老师除了任数学课,还在教务处兼管订购,收发教科书工作,全校六个年级,30多个教学班,两千多学生,事情之繁杂,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尽职尽责,从不抱怨。许多分外之事,只要对别人有好处,能方便别人,不管事大事小,哪怕是极麻烦极琐屑的事,她都不推托,真正做到“处众人之所恶”、“善利万物而不争”。
  说一件小事吧。上个世纪80年代时,老师有手机的不多,芦台一中各教研组也未配分机,老师们同外界联系就靠教务处一部公用电话。费老师成了电话义务传呼员,不管听电话的是在前楼,还是离着很远的后主教学楼,甚或是在顶楼,她都要不辞辛苦亲自告知本人,老师们都知道她两腿都曾受过伤,上下楼很困难,很过意不去,但费老师只是笑笑,表示没什么。
  在学生的记忆里,费老师从未耽误课,哪怕是自习课,难道她家里从未有过事,她从未生过病吗?当然这都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敬业”二字在她心中是天经地义的,是不用刻意就自然而为的。
  她常年带病上课,不要说家里事,即使出公差她都不肯耽误上课。90年她随县政协去村镇小学视察,不慎扭劈了腿,打上石膏后就让课代表扶到教室坐在讲桌前上课,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热泪。
  “老马自知桑榆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年事已高的她精气神极高,她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只要是益于社会,益于他人的事,她都义不容辞。她多次受学校委托给年轻老师讲学校光荣传统,讲师德,应班主任邀请给学生讲学习方法,还被校心理咨询室聘为兼职教师,对许多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她还应县妇联之邀,作“争做合格母亲,构建和谐社会”的报告,培训全县妇女干部。
  然而,最让全校师生感动的还是这位古稀老人在走下讲台的10年间,做了10年的义务补课老师。
  最初是她学生的孩子,学生的孩子的孩子,学生的同事的孩子,请她在临考前给指点一下,后来就发展为补某个章节,又变成从高一说起补到高三;发展为随便哪位学生,只要跟她预约一声“奶奶,我第二节晚自习来问问题”,她就要等他,一直到解决完问题下了晚自习才回家用晚饭,她还风趣地说,“那时回家路上人少车少,安全!”她的办公室白天是校史校庆办公室,晚上和双休日就成了义务补课室。她的书包里常常装着高中各年级教科书,教辅材料。双休日,节假日主要工作就是作题,以备解答不同年级学生的各种问题。她成了最忙的人。有的家长过意不去,执意给些报酬,但都被她谢绝了,她说:“我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我退休了,没有讲台了,70岁了,缺少更多时间和机会了,学生让我补课,那是又给了我讲台,延长了我的生命,他们将来把大学通知书拿给我,就等于给了我最高的酬答,给了我最大的快乐,那是提高了我的生命质量。你们何必要给我钱呢?”
  由此,我想到《易经》中的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什么是德,肯于帮助别人叫“德”,但还不是“厚德”,“厚德”应该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却不求回报。当然当今是市场经济,付出一定的劳动适当收一些报酬,也符合“按劳取酬”的原则,跟施恩索报有本质上的区别。“索报”性质就变了,就不是“施恩”,不是“助人”,就是“交易”了。那些以权谋私,借人民给的地位和权力向人民索贿受贿的人在“厚德”面前难道不该汗颜吗?在当今物欲横流,许多人利欲熏心的年代,费老师的精神真的是既难能又可贵啊!
  她的博大的爱是全方位的,她爱学习,爱工作,爱学生,爱同事,她还爱自然,爱环境,爱植物,爱动物。
  她喜欢养花,她家里,办公室,花盆占了大部分面积,去外地旅游开会,有喜欢的花种,就千里迢迢带回,种在学校花坛中,她常把装修剩料收集想来,哪里道路不平,用来修补。她在楼口备一只簸箕,一把扫帚,随时清理垃圾,早晨散步口袋里装着废纸,看到路边的狗便脏物随时抓起扔进垃圾箱。
  儿子给她带回一只小狗“咪咪”,咪咪在9岁高龄时先遭车祸轧折了腿,后又怀了五胞胎,生产时由于体弱,胎儿又异位,咪咪奄奄一息。邻居们都说咪咪逃过了车祸,却很难逃过生产。费老师同情它的遭遇,又为它的求生欲所感动,不肯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一定要让它活下去,更何况肚内还有5条小生命呢。于是,为它请大夫,打助产针,给它买来高级补品,一勺一勺喂它,后来索性做了它的助产士。咪咪挣扎在死亡线上整整9个昼夜,费老师也整个护理了它9天9夜,不仅救活了它,还让它有了一个女儿——“猫猫”。现在咪咪13岁了,猫猫也4岁了。吃饭,睡觉都依偎在“奶奶”身旁。奶奶每天给它们洗澡,疏毛,早晨,带它们去“遛弯儿。”奶奶上班走,它们在门口“拜拜”,下班回,远远听到脚步声,就蹦跳着“汪汪”着热情迎接。仅管它们不是什么名贵品种,更不能以此抬高主人身价,而且在外人看来,13岁的咪咪又老又丑又瘸,主人完全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如今,奶奶已把它们当成家庭成员,它们也同这位慈爱的奶奶亲密无间,休戚与共了。
  她就是这样永远地爱着,也永远地快乐着。我想,“阳光”二字不该只是少男少女的专利,也属于这位高尚的快乐的老人,对于“阳光女孩”、“阳光男孩”来说,“阳光”大概相当于年轻,靓丽,快活,勃发,招人喜爱;而对于这位老人来讲,更多的是她的内在美,是她那一颗阳光般仁爱的心,大海般包容的心,小溪般清澈的心。自己是快乐的,别人是温暖的;自己是沉静的,别人是宽松的;自己是成熟的,别人是丰盈的。因此我称她为“阳光老人”,我不是在追逐时尚,也不仅仅表示亲切,更多的是表达崇敬。
  二、如蒲、如磐、如竹
  就是这样一位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精神矍烁,不知疲倦的老人,有谁知道,她生命的小船曾在激流中摇摆,在险滩上徘徊,在暗礁上冲撞,险些沉没海底呢!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了,芦台一中也卷入了这个阴阳易位,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漩涡。那些平时工作努力认真,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好,但家庭出身差的老师大多定位为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急光锋。费老师成了这方面的“典型人物”,挨批斗,遭殴打,被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把严格要求学生说成是迫害贫下中农子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课是拉拢贫下中农子弟,在经济上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是腐蚀贫下中农子弟,把费老师边教书边参加函授说成是“只专不红,红不行专来补”,把费老师获得表彰和先进称号说成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是“走资派”的掌上明珠。总之,勒令她交代以上罪行。费老师百思不解。几次要辩驳,但面对的是无知的“红卫兵”小将,几次又咽回去,但她始终没按定好的调子“交代罪行”,虽然为此她受了更多的皮肉之苦。她以沉默来坚持自己对是非的判断。
  祸不单行。精神的苦痛必然带来身体上的病痛。1967年5月,费老师感到身体不适,经过县医院两次治疗后,不见好转,大夫已发现不妙,建议学校允许费老师去津检查,当时费老师的丈夫李老师也正挨整,不允许陪送。6月17日费老师只好一人拖着沉重的病体,乘火车到东站,又坐24路到劝业场下,步行至中心妇产医院,经查怀疑是子宫绒毛膜上皮癌,要求家属办手续住院立即手术。费老师自己签了字,交了款,作了一次刮宫手术,但仍出血不止,只好在大伏天又作了第二次手术——子宫摘除。第二天,费老师术后还不能移动,但感到胸部不适,大夫又发现右肺第二个肋间有癌细胞转移,无奈,第七天开始化疗。费老师明白“化疗”会带来什么样的痛苦,但为了活下来也只好如此;她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和命运背水一战了。”
  十天一疗程,用药一天后就开始呕吐,不能进食,每天输液输血维持生命。熬过十天后,检查结果让大夫大吃一惊:不仅没见轻,瘤块边缘更加明晰!这说明,不仅癌细胞没杀伤,反而杀死好多好细胞!几天后又开始第二疗程,第三疗程,几个回合过来,身体衰弱到极点,难受到一点东西不能吃,连一口水都喝不进。有时吮一下咸菜条,用手蘸几个面包渣放进嘴里也要忍受翻肠倒肚之苦。人已经命悬一线,奄奄一息了。
  休养些日子,身体稍稍恢复后又开始第四个疗程。医院决定换药。这次反应更严重,到第五天,不仅呕吐,而且混身搔痒,不能入睡,在前几个疗程中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也是咬紧牙关从未哼过一声的费老师这次也忍不住了,大夫撩起衣服看到她满身的斑疹,吓得大叫一声,手不住的颤抖,眼泪夺眶而出,周主任决定停药。这已到了68年的春天,这炼狱一样的生活已经过了大半年。
  这期间,绝大多数时间是她一人,无人陪伴。在医院强烈要求下,学校允许李老师过来几天,后来“清理阶级阶队伍”,又把李老师催回。费老师当时的痛苦和无助是很难想像的,但她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她的忍受力是超人的。在津的同学去看望她,看到昔日漂亮精干的费淑芹,如今身患绝症,憔悴不堪,都伤心地落下眼泪,然而她却微笑着劝慰好友:“灾祸降下来,逃脱无门,我随时等侯天国的召唤。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也要挣脱无常之手,我毕竟只有30岁啊!”
  然而,四个疗程的治疗效果甚微。妇产医院的大夫们也不免有些犹豫了,甚至产生让她出院,结束治疗的想法。但看到费老师如此坚韧顽强,又不忍心就此放弃。
  血白球太低了!张主任决定先请中医开中药,一面恢复白血球,一面借此拖延出院时间,等待奇迹出现。
  费老师看到为她诊脉的那位中医正怀孕,怕她出入不便,就主动要求自己去中医院,但身体太脆弱了,路上又摔伤了腿。全腿打上石膏。医院又给芦台一中打电话,需要家属扩理,但没过儿天,一中再次催回李老师。同病室的病友都主动要求照顾她,但她最怕麻烦别人。每次上厕所都手扶床和墙,高抬着伤腿,用另一条腿一步步蹦到厕所。病友们看到后流下了同情和感动的泪水。
  费老师的遭遇得到医护人员和病友的广泛同情,而她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友善的品格也感动了接触她的所有人。有一位做卫生的姜大爷主动陪费老师去骨科医院,背着她上下楼。妇产科的周主任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打扫卫生,在厕所相遇时,互相点头示意,表示同情和鼓励。周主任被“解放”时,流着泪跑来,首先向费老师报告这一好消息。
  拆了石膏后,医院正式通知出院。大夫说:“回家静养,吃点营养品,希望能自愈。”话很委婉,但费老师能听出这其中的潜台词——医院尽了最大努力,没希望治愈了。于是给学校打电话,希望李老师来接。学校答复:“不行!找个人接你,你立即到校接受教育!”一个垂死之人听到这冷冰冰的话,简直是雪上加霜,费老师落泪了!从不落泪的费老师泪流满面了,精神上的打击要比肉体的苦痛更加摧残人的心灵!
  “我要回家!无论如何还得与家人见上一面啊!”费老师不止一次默念着。这之后,天天瘸着腿到医院门口望眼欲穿地等待来人。十几天过去了仍不见有人来。费老师只好自己办了出院手续,叫了三轮来到东站。
  是回家还是回校?如果回校,自己的身体不知是否还能禁得住“革命派”的“帮助”,如果回家,又怕被革命派抓回,反落得躲避运动的罪名。彷徨,迷茫,又饥又渴,还拿着许多东西,走不动了!坐在东站,从中午坐到下午,从下午坐到晚上八点,腹中饥肠辘辘,眼前阵阵旋晕。“或许再见不到多病的老父,见不到幼小的一双儿女了。”
  就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来到她的面前。“您是一中的费老师吗?我是56届学生李思路,车过去了,您怎么不走呢?我听说您挨了整,得了绝症,有人说您已不在人世了……”当他听到老师的述说后,立即说:“我去退票,明早再走,先送您上最后一班车。”
  费老师向我讲到这里时,声音哽咽了,她说:“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人们的良心仍没有完全泯灭,我感谢在我生死关头救助了我的张主任、姜大爷、病友、学生李思路和所有不知姓名的好心人,他们让我看到光明,增强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费老师还是没敢回老家,她在芦台下了车,到校后在草垫子上躺了三天,一位保姆偷偷进屋:“你有假条吗,快回家吧!××老师已割腕自杀了!”她鼓起勇气带着诊断书和假条找到领导,又过三天被批准回到唐山老家。总算暂时又渡过一个劫难。
  但是,正如大夫们预料的那样,死神再次与她牵手!12月份又出现了强阳性反映,肺上肿瘤又有发展迹象!费老师又毅然决然地来到中心妇产开始了第五次化疗,但痛苦受尽效果全无,医院建议转到北京协和医院,用林巧稚大夫的药5FU或许能有逆转。李老师去后没床位,取了药在中心妇产治疗。大夫们孤注一掷,用了5倍于常人的药量进行最后一搏。10天后头发脱光,口腔、胃、直肠粘膜全部溃烂,拉脓拉血,脚上输液,胳膊上输血,血白球降到1700~1800,大夫再次下病危通知,但找不到李老师,他不知到哪个村去搞“斗批改”了。
  出于人道,大夫每天下班前给她输上浓度最高的葡萄糖,输上新鲜的热血,希望明天还能见面,出于怜悯,同室病友轮流昼夜看护,希望这位好人能从鬼门关折回。
  孔子说:“仁者寿。”孟子说:“仁者无敌”,对费老师来说还要加上“坚韧者寿,顽强者无敌”。这位不屈的女性真如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关汉卿笔下,窦娥的冤情能改变天道自然,六月飞雪那是作家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费老师的顽强的生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得猖獗的癌细胞在费老师身上暴虐了500多天后最终退却,死亡,这是活生生的现实,瘤子奇迹般地被吸收了,费老师再一次挣脱死神,顽强地活下来了。费老师拖着羸弱的身体,却精神饱满地观看完国庆焰火,第二天清晨,迎着旭日回校了。
  “彩虹是受过挫折的阳光”。经过风雨雷电的考验,更显露出缤纷的光彩。费老师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她的大环境是扭曲人性的年代,小处境是身患绝症,她不抱怨,不流泪,不退缩,在夹缝中求生存。“视死如归”这个词常用来赞颂战争年代英勇就义的英雄,费老师在几次病危,面临生死的情况下,她坦然、泰然、挺然,这同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同样要有置生死于度外的从容镇定,从这个意义讲,不也同样可以说是视死如归吗?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面对厄运处危不惊,处惊不惧呢?
  元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说:“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道益通。”英国哲学家培根还说:“面对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天高行健,地厚载物,人生就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永远自强不息,就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能承载万物:“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这句评诗的话同样适用于做人处事。费老师坦然面对厄运,从容镇定地承受一个又一个不幸,不屈不挠地同当时的恶劣环境和身患的绝症做着艰苦卓绝的抗争,并最后奇迹般地活下来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了她是个“有境界”而“成高格”的人。在她看来,人生既然有明媚的阳光,就一定会有凄凉的风雨,人活着,就要对得起这份阳光,不仅要沐浴阳光,还要把光和暖施予别人,而当风雨降临时,也不能惧怕凄冷,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同风雨周旋,要相信风雨过后定然是彩虹。这才是积极的生死观,这就是她的大境界。“幸运最易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越是在艰难困苦面前,越能闪现出一个人灵魂的美的火花。大美的怀抱,才能有大美的行为,才能有足够的勇气,最镇定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挑战生命的极限。
  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他认为:“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也。”人生难免困苦忧患,故历来有“忧患人生”之说。人有高下之分,贤愚之别,区别人的品级的当然有多种因素:诸如学识,能力,技巧;天赋,兴趣,爱好;出身,地位,职务等等,但最主要的是品德。特别是遇到挫折不幸,在人生不顺的时候,品德可以决定人格的高下,生命的走向,人生的成败。一个品德美好的人不一定会有香车宝马,功名利禄,但他一定最有人格,最有尊严;一个品德美好的人也一定成为“家”成为“星”,成为万民瞩目的显赫之辈,但他一定是个最受尊敬的虽普普通通然而是个大写的人。我们常常羡慕交了好运的人,但我们更应敬佩那些战胜厄运的人。像费老师这样一个在厄运面前坚如磐、韧如蒲,像竹一样“生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寒霜”的自强不息,挺拔向上的坚强女性是应该受到我们尊敬,成为我们的楷模的。
  三、如山、如碑、如潮
  1986年9月,天高气爽,和风浩荡,红日喷薄,鸟语花香。芦台一中张灯结彩,喜气盈门,老师们列队在甬路两旁,敲锣打鼓,欢送费淑芹老师去北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据老教师回忆,1959年学校党支部书记代表芦台一中参加全国群英会时,也曾让芦台一中喜气洋洋。今天,芦台一中的一位普通教师以全国妇女代表的身份,参加国家级的会议,又给芦台一中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这次会议上,费老师光荣地当选为第六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聆听了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及其它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受到他们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几天后,全校师生在大广场肃立,升旗,国歌声结束后,费老师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走上主席台,向大家介绍大会盛况。
  听着费老师激昂的话语,看着费老师自豪的神情,师生们投以钦慕的眼光,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她满含幸福深情地说:“感谢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份殊荣,党给我的太多太多,我做的太少太少。我只能以今后加倍的努力来报答人民的深情厚意。”
  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1976年结束了文化革命,费老师身体也日益恢复。渡过了险滩,生命的小船又沿着原来的航向扬起了风帆。她又登上了阔别了十年的二尺讲台,拿起圆规和直尺,讲解着圆柱和棱台,她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到1997年为止,又送走了7届高中毕业班,还兼过初中的平面几何,辅导年轻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喊累,不言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天道酬勤,天道酬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她以她博大的爱,以她勤奋的工作和出色的成绩赢得芦台一中全体师生的好评,获得全县人民的尊敬,她先后被授与市级“三八”红旗手、市级优秀教师的称号。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被推举为第三届县政协委员,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县人大副主任,第六届全国妇女代表,第六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荣誉面前,她不骄不躁;有口皆碑,她依然谦和平静;好评如潮,她更加勤勉执着。如今,这位古稀老人,仍然每天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竭尽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没有分内分外。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年高不代表心态衰老,发白也不说明精神颓唐。诚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鲜花却不一定都能成为果实。倘若很脆弱的心里长满苍老的皱纹,纵然是正值少年又何能意气风发,昂扬向上。朝阳骄艳,夕阳静美,夕阳不逊朝阳,因为这时太阳已经走过了世间的各个角落,见识了人生百态,虽然把自己的光和热,爱和情都洒向大地、但余霞尚满天,这余霞还要幻化成圆满的关,静默的美,点缀蓝天,辉映大地。
  《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我心里,费老师就是一座高山,一座丰碑,她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会高谈阔论,但她的勤奋,真诚,淡泊,友善,谦逊,坚韧,执着是一本大书,常读常新。她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最值得学习的是她的金子般高贵的品质,水一般善良的心灵和淡泊的心境。弥尔顿曾说:“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也可以把天国变成地狱。”费老师正是凭借着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才可以在厄运降临病魔缠身之时,坚忍不拔,实现自我拯救;才可以在各种挫折面前,不颓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努力学习和工作;才可以在各种荣誉面前,不飘然,依然故我,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因此,在当今有着各种压力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从费老师身上获得某些启示,通过营造心灵和心境,修养道德和品行,实现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自我完善和拯救,从而开垦出一片田园,打造出一派如花似锦的前程。
  见贤思齐,我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克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