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028
颗粒名称: 报告文学
分类号: I207.5
页数: 3
页码: 73-75
摘要: 本段收录了走出“盆罐”天地宽一篇文学作品。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

内容

王景福
  昔日里仅靠土里刨食、摆弄盆罐维持生计的宁河县板桥镇盆罐村,如今成了全市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每当盆罐村的父老乡亲谈论起这巨大的变化时,总是发自内心地赞叹他们的好书记满贺柏和村党总支一班人。
  的确,是那一颗颗炽热的公仆心、是那一片片无私的奉献情,使满贺柏及总支一班人与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乡亲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创业情。
  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村党总支书记满贺柏常说:“咱总支一班人要千方百计让群众富起来,不改变落后面貌,不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咱共产党人还何言先进性。”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走上富裕的道路成了党总支的首要目标。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盆罐村党总支认识到要想从土地上挣钱,必须得在土地上花钱。当初,他们克服资金困难,先后投资600万元,组织村民搞开发。他们挖大沟,抓深渠,修闸涵,架线路,建泵点,打机井,对全村耕地进行彻底改造,铺设地下暗灌2000米,修建防渗渠道6000米,修建田间环形路2.7万平方米,又在地里修建了仿古凉亭、公共厕所,实现了渠、水、田、路的综合治理,不但改善了农业种植条件,而且还多改造出耕地近700亩,建成了高标准的农业园区,节水节电75%,亩产提高150公斤,每年可增加效益108万元。庄稼人出身的村党总支书记满贺柏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他深知,离开了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只能裹足不前。在总支一班人的大力倡导下,盆罐村在全县较早大面积采用隔膜育秧新技术,当年就增收稻谷20多万斤。望着丰收的稻谷,总支一班人乐了,盆罐村的群众更是笑开了花。从科技应用中群众尝到了甜头,一项项新的科技兴农技术在盆罐村得到应用。水稻育摆插技术是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县广泛采用了这一节水高产新技术。
  满贺柏和总支一班人没有满足,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要使盆罐村最终走向富裕,光凭拨弄土坷垃还远远不够,要想富还得走兴工办之路。八十年代初,总支一班人顶着各种压力,克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日的困难,白手起
  家,建立了村里第一个集体企业——男士衬衫厂。从市场调研、项目洽谈到经营管理,他们不会就学,不懂就问,靠着一股艰苦创业的执著的精神,探索企业发展的新路。他们生产的男士牌衬衣曾被天津市乡镇企业局评为优质产品。后来他们抓住市场,开发太空棉衬衣,投放市场一炮打响,一年就赢利100多万元。村里出现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村总支书记满贺柏还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农民企业家。他们还先后开办了锅炉修造厂、微电机厂等6家集体企业,年产值达4000万元,实现利税350万元,企业年年盈利,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壮大发展靠的是村班子永不言败的闯劲和不断创新的精神。2005年村里建起了秸秆制气站,在一般人看来,工程结束了,应该是个圆满的句号了,但老满没这么想,他居然在大气罐中看到了商机:“全国都在搞新农村建设,这个东西一定能火。”说干就干,他请来了有关专家和本村锅炉厂的技术人员一起搞攻关,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一台自制的制气设备生产出来了,下一步的想法就是让产品走向全国。老满看中的是这里面的效益。
  搞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村党总支一班人望着绿油油的稻田沉思:是继续种收成已经不错的水稻,还是面向市场搞种植结构调整?经过认真讨论,大家认识到,要富而思进,向市场要效益,围绕市场供求搞调整。经过广泛调研,1999年村党总支决定由集体投资200万元,兴建200亩高标准二代节能温室,反季节种植西红柿、黄瓜和茄子,向高效农业迈进。辛勤的汗水变成了丰收的果实,一季下来,每亩大棚实现收益1—1.5万元。他们还和天津农科院合作,搞了100亩的育苗工场,发展订单农业,专门为东北等地生产优质美国洋葱、辣椒等蔬菜种苗,收益相当可观。市场给予了村民丰厚的回报,盆罐村人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更大了,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发展什么。近几年,村里的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越发的快了,几乎每年都有“新鲜玩艺”。去年他们又建起了十几亩大棚,种植市场紧俏、收益高的花卉,每个大棚就能收入3万元。邻村都争着来学习经验,“探班”这来钱的路。
  把盆罐变成美好家园
  村党总支书记满贺柏常说:“兜里鼓了不算富,富裕要体现在村容村貌、体现在群众的精气神上。”十几年间,村党总支一直把为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素质当成实事、大事来抓。为了改变村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里先后投资100万元,硬化了所有街道,配齐了下水道,由乱泼乱倒而滋生的脏乱差现象没有了。投资10万元,将村里村外全部安装上高标准路灯,实现了晚上亮起来,村民不再为夜晚摸黑出行而烦恼。投资50多万元,在街道两侧修建了600多个花坛,种上了各种花草,栽上了名贵的风景树。但这还远远不够,老满眼中憧憬的是新时代的、现代化的盆罐庄。开阔的眼界和勤劳的双手使他们的村庄建设走上了快车道。为了改变农村多年来落后的生活习惯,让老百姓用上清洁型能源,他们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秸秆制气站。开始有些村民还是将信将疑,用上后就都竖起了大拇指:“这下好了,做饭不用柴,不光是省事、干净了,要比用液化气省几倍的钱,听说冬天还能供暖,这日子不和城里人一样了吗!”村子变美了,村民的精神风貌更不能落下。村党总支利用多种途径积极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村里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村办公楼,设置了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添置了电化教育设施、卡拉OK等设备,并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党总支一班人还通过“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对村民进行“五爱”等教育。同时,还举办各种技术知识培训班,增强村民的致富本领。村里还积极组织村民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婚丧事大操大办等社会陋习。他们还积极加大教育投入,兴建了投资120万元的村小学教学楼,添置了电化教学设备、乐器、实验用品等教学用具,实现了燃气供暖,改善了办学条
  件。他们还制定政策:凡村里考出一名大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盆罐村形成了邻里团结、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尊师重教、求知求学的新风尚。盆罐村的变化也赢得很多荣誉,2005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型文明生态村,2006年被确定为天津市唯一一家全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做群众信任的当家人
  党总支书记满贺柏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咱村班子要行得正,走得正,别办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事,得一门心思带领大伙向前奔。”
  坚持学习,观念常新。党总支一班人认真坚持“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并积极运用到实践中。总支一班人认真研究这一精神,根据本村实际,确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建设观赏型现代化农业高效园区,并付诸实施。在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后,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要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就必须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生产力,让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他们克服小进则满思想,发展起大棚菜,并以高科技做支撑,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第一个生产周期就实现了可观的收益。带富了群众,党总支说话更灵了。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全村的土地改造中,涉及到500多座坟莹的拆迁。其中有总支书记满贺柏亡母的坟,也有他新生儿子的坟,全村人的眼睛都盯着满书记。满书记把推土机带到儿子的坟前,一声令下:“推!”第一个推平了儿子的坟。“惟正己可以化人”。几百座坟,短短两天全部被默默迁走。1996年蓟运河发大水,58岁的老满头一个跳下齐胸深的水中救险。党总支7名成员,无论干什么事总是冲在前,干在前。“上行之,下效之”,总支一班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赢得了群众的赞誉,群众打心眼里服气。
  廉洁奉公,甘心奉献。村集体的摊子大了,要办的事也就多了,从自来水安装、农田改造、街道硬化到村里盖楼,找村班子要求承包的施工队多了,个个都说给好处、给回扣,但是总支有自己的规矩:村办施工队能干的村里干,不能干的搞招标。总支书记满贺柏说得好:“干事要凭良心,要凭党性,不能肥了自己,让老百姓吃亏。”一次,为村里服装厂提供面料的一家企业老板来到满书记家,征求使用他们产品的意见说着,拿出一沓人民币放在桌上,说是请满书记关照。满贺柏非常严肃地说:“我们厂用你们的面料,是因为你们的产品符合我们的要求。如果不是这样,你送我一座金山,怕也不行。”对方听了非常钦佩,说:“走南创北和无数客户打交道,象满书记这样的还真少见。但临走,还是悄悄把钱留下了。满书记把会计叫来,全部记在了集体的帐上。一些知情人跟他讲,你为集体操心费力,付出了那么多,得点好处也是应该的。老满淡然一笑,他认为:“我老满要一个人往钱眼里钻,怕是早发了。但我受党教育40多年,当干部为的是啥,自己还是清楚的。”总支一班人清正廉洁干事业,赢得了全村人的拥戴。
  创业的汗水结下了累累果实,盆罐村的家业大了,但党总支一班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丢。他们清清白白为“官”,老老实实做人,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富足之路。盆罐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示范型文明生态村,村党总支书记满贺柏两次荣获市级劳动模范,多次被评为市、县两级优秀共产党员,党总支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两级红旗党组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景福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