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漫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948
颗粒名称: 七里海漫步
分类号: I267
页数: 6
页码: 60-65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鸟趣等。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七里海

内容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浅谈七里海是滴的保护与利用
  靳宁生
  地处天津市宁河县境内的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95平方公里(14.25万亩),核心区56.5平方公里(8.48万亩)。距天津30公里,北京140公里,唐山70公里,渤海湾15公里,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镶嵌在津沽大地、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七里海湿地面临着严重生存威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湿地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七里海广袤辽阔的芦苇绿地,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野情野趣,给天津营造一个幽静秀美的周边环境。大面积的翡翠世界,是天津地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水质的最大调节器,又是天津地区蓄洪滞洪的天然蓄水库。被誉为“天津绿色肺叶"和“津门之肾”。多年来,一直默默地传承着绿色文明,为改善天津地区生态环境做着自己的奉献。
  七里海巨大的生态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然而,这些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1971年根治海河以后,水源日趋短缺,甚至几近枯竭。由于水源不足,加之人为因素的破
  坏,使得七里海湿地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
  (一)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古代,七里海是全国闻名的巨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七里海一带大片沼泽洼淀称为"雍奴薮”。《辞源》称七里海为“古九十九淀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七里海面积逐渐缩小。到清朝,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录》记载:“七里海计二百五十二里”,面积虽然小多了,但仍不失“海”的气势。“七里烟波”、“潮河银练”被列入宁河八景。诗人赞曰“遥看夕阳云水际,打鱼船过浪头生”,“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解放初期,七里海水域和芦苇面积减少到108平方公里(16.2万亩),到现在,仅为56.5平方公里(8.48万亩),减少了近1倍。2001年开始,因连续几年干旱,许多坑塘洼淀干涸见底。目前,一般年份水域面积保持在3至4万亩,连片芦苇有6万亩。昔日那种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已大为逊色。
  (二)野生动植物大量减少。三、四十年前,七里海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野生植物有芦苇、香蒲、黄苜、地梨、稗草等50余种。举目望去,一片碧绿,一片火红,一片橙黄,构成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钻进芦荡,举头不见天,俯首不见地,如入迷宫。阴雨时节,常有珍贵的苇蘑、药材生长。近些年,芦苇长势大不如前,苇地里形不成阴暗潮湿的环境,苇蘑、药材等也就很少见到。其它野生植物,很少形成群落,致使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隐蔽之所。原有的狐、貉、獾、兔等10多种野兽已经基本灭绝。鲤、鲫、鲇、鳝等野鱼也不多见。鸟类过去多达180多种,仅白鹤、黑鹤、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有30多种,常常是成群结队地在一起飞翔、栖息。春天,数万只大雁翩翩飞来。一到晚上,呼啦啦腾空而起,黑压压的,遮天蔽日,“咕嘎”声传出十来里。现在,偶尔飞来上百只大雁、天鹅、丹顶鹤,就足以让人感到惊喜。由于野生动植物大大减少,过去那种“棒打兔子瓢舀鱼,野鸭飞到饭锅里”的景象,只能留在老年人的美好回忆,成为讲给孩子们听的遥远故事。
  (三)人为因素的破坏。近二十多年来,七里海湿地一直由极少数人承包经营,区域内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若干区块,乱搭堤埝、乱盖房屋等现象非常严重。家庭承包的水面和苇地成了别人无法涉足的领地,想保护也保护不了,致使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上述问题的存在,常常引起我们的不安和忧虑。七里海是宁河人民引以为豪的“风水宝地”。尽管离大城市那么近,周边村庄那么多,历经沧桑巨变,都保留下来了,即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也没有毁于铣镐之下,现在却面临着诸多残酷的无情杀手,湿地被推上了灭绝的边缘。如何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在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探索出一个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念摆布好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在如何搞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上,过去许多人常常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不是不知如何保护,就是生怕触犯某些条条框框而缩手缩脚。因此,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维摆布好二者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维护现状并不能实现有效保护。过去有一种观念认为,保护就是维持现状,原样保存。说白了,就是不许动。结果,喊了多年保护,都是纸上谈兵,见不到丝毫成效。保护来保护去,水源没了,湿地小了,苇草稀了,水禽飞了,野兽少了。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保护,是无所作为的表现。虽然主观上不愿看到湿地慢慢走向消亡,但客观结果却是任其自生自灭。前二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件事,深受启示。
  七里海区域内有一条潮白河,两岸有滩地0.8万亩,过去一直是行洪的过水地。前些年,因上游很少泄洪,村里就把它分给农民耕种。最近几年,农民们不在种地了,改为就近引河水养蟹。结果只三四年光景,就有0.6万亩滩地变成了苇田。由于芦苇旺盛,天然饵料丰富,非常适宜河蟹生长,不用投饵,就比人工精养的长的快,而且个大,肉鲜,群众称之为野生蟹,非常受市场青睐。苇田养蟹一般亩产150多斤,每斤25元,一亩水面纯收入近3000元。比种庄稼高出好几倍。
  这个事例,使我们眼前为之一亮。我们算了一笔帐:七里海6万亩苇田,如果都适量蓄水养蟹,按亩产100斤计算,总产就是600万斤,每年纯收入至少在1亿多元。不仅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修复。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不为呢!面对群众的创举,我们深入分析了七里海湿地的特征。七里海湿地有史以来人们就在那里从事生产活动,它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而演变成人类活动与湿地生态过程长期交互作用的次性湿地。这种特征,就决定了必须合理利用上有大的作为。以保护为名维持现状,该适度开发利用的也不敢放手去干,必须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拿不出更多资金反哺湿地,说保护也是一句空话。
  (二)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是体现湿地独特社会效益的重要方面。过去,七里海一直被视为旅游“禁区”。认为既然是保护区,就必须绝对封闭,不许科考,更不能旅游。然而,群众中的成功实践,却让我们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七里海镇有个养鱼户,为了吸引人们前来钓鱼钓蟹,前年特意购买了几条小船,免费供客户在自己承包的1000亩鱼池上划船游玩。这一招还真灵。仲秋时节,每天来垂钓的,划船游览的,多达一二百人。这个养鱼户还在池边埋锅搭灶,让客户品尝农家饭,前年光棒子窝头就卖了3万元。去年他还在报上登广告,开通了从天津到鱼池的旅游专线。慕名前来钓蟹的,游玩的,更火了。
  这件事使我们感到,要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绝对封闭,必须充分发挥其生态、观光、科研、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充分体现湿地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效益。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让人们在观赏湿地风光中,了解自然,体味生态、增长知识,受到教育,正是发挥湿地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年“五.一”“十.一”期间,我们搞了一下生态旅游尝试,尽管服务设施很不完备,每天来游玩的、垂钓的,多达一两千人。效果之好出人意料。实践证明,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掌握好“度”,比如限定地段,控制游客数量,搞好服务设施布局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不仅对湿地不会造成破坏,还会促进湿地生态建设。
  (三)只有保护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当今世界湿地保护的主流。保护是为了利用,而要永续利用,必须搞好保护。前些年,七里海有的村见养鱼来钱,就偷偷毁苇养鱼。起初效益还不错,后来由于鱼价低,成本高,每年纯收益才二三百元,有的年份闹鱼病还要赔钱。而利用苇田养蟹,每亩纯收益高达二三千元,光芦苇这个“铁庄稼”,就相当于养鱼的收入。两者比较,村干部醒悟了,后悔当初不该脑子一热就把长了多年的苇子给毁了。这说明,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实现三者统一。这样,就不能以牺牲湿地资源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眼前利益,不能超强度开发利用,吃子孙饭,砸子孙碗。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无条件服从生态效益。
  三、确定总体发展目标,做好保护与利用这两篇大文章
  要从根本上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小打小闹、零打碎敲不行,必须做大手笔,有大举措。根据七里海的水乡特色,我们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了湿地保护与利用分三步的总体发展目标:
  第一步,首先修复和治理好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整体性,恢复生物物种多样化,再现昔日碧波千顷、芦荡茫茫、百鸟云集、野趣横生的壮观景观。
  目前,七里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大面积苇地和水面由一个大户承包经营,割据管理。这种状况,不仅无法统一调水、蓄水,解决水源问题,也不利于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更没办法落实天津市重点景区建设总体规划。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明年起先收回东七里海2.5万亩水面、苇田的经营权,由新成立的县七里海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运作二、三年后,再对西七里海5万亩苇田也照此办法办理。
  这样,就有个妥善处理好村集体、承包户和群众各方利益关系的问题。经与村反复协商,确定采取租赁制形式。租赁期30年,租赁费5年一个档次,5年一次性付清。租赁费标准略高于原承包费。对合同尚未到期的承包户,经济上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略低于前二年纯收入的平均值。对于这个办法,干部群众和承包户都比较满意。
  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后,主要是做好四件事:1、拆除、迁走区域内乱搭的堤埝,乱盖的看鱼池的房屋,乱架的杆线,乱埋的坟头,治理好杂乱无章现象,使七里海连成一片,恢复原有的整体性;2、统一打井、蓄水、调水,解决水源问题:3、在周围架透明护栏,实行封闭式管理,使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得到有效保护;4、通过种植、移栽等办法,恢复原有的植物物种多样化和植物群落。这样,用不了3至5年时间,七里海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就会得到很好的恢复和改善。
  第二步,发展水产品养殖,特别是大面积发展苇田养蟹,将七里海建成北方“阳澄湖”和天津最大的水产品基地。
  七里海湿地发展水产品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天然基础条件极其适宜。区域内,坑塘广布,河道纵横,只要解决好水源问题,优势很快就会显现出来。第二,七里海河蟹历史上就颇负盛名,清朝时曾是宫廷贡品,畅销天津、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由于七里海周边无污染企业,无污水排放,水质清纯,生产的鱼蟹称得上真正的绿色食品,品质上更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第三,毗邻津京等大城市,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保证水产品1小时运抵天津,2小时左右运抵北京,可为用户供应鲜活的水产品。因此,利用湿地资源发展水产品,不仅具有巨大潜力,也有着广阔市场。
  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计划从明年起先利用东七里海2.5万亩苇田和水面,发展苇田养蟹1.3万亩,鱼蟹混养1.2万亩。预计当年可获纯收入5000万元,比过去增收3600万元,增长2.5倍。其中,鲜鱼年产1800万斤,增产600万斤;蟹年产180万斤,增产120万斤:苇年产2000万斤,增产700万斤。目前正积极筹措资金,设法解决水源问题,为水产品养殖创造条件,也为湿地生态修复,确保其长盛不衰提供坚实保障。依据效益预测,全部投资一年多时间即可收回。
  第三步,发展体现南国水乡风情的以湿地观光、参与性水游乐为表现形式的生态旅游,将七里海建成独具特色的天津重点旅游景区。
  七里海旅游景区建设,规划面积72.58平方公里,重点分布在东七里海缓冲区外围区域。功能总体定位是以湿地观光、湿地游乐、水乡生活体验为主,结合红色旅游、古迹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将七里海建成我国北方,距离大城市最近的水乡生活的经典代表。
  七里海旅游景区总的功能分区项目,概括为:一廊、二城、三园、四带、五区。即:开通潮白河十里画廊。建设七里海旅游特色城、北方水乡影视城。建设七里海生态园、国际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以牡蛎滩等古海岸遗迹为主的地质公园。开辟曾口河原生状态观光带、宁河民俗风情带、湖塘渔家美食休闲带、生态农业观光带。建设七里海核心区、湿地游乐区、古海岸遗迹保护区、水乡温泉区、鱼蟹垂钓区等。
  以上三步走目标,都离不开湿地保护,离不开解决水源问题。离开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和生态旅游景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三步走目标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的。第一步,侧重于湿地生态修复和解决水源问题。有了这个基础条件,实现第二步,即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才有可能。前两步走好了,有了秀丽的湿地风光吸引游人观赏,有了特色水产品可供垂钓、品尝、购买,游人来了,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有住的,作为第三步的旅游景区建设,才有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四、强化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措施,确保湿地保护与利用取得实效
  七里海湿地保护和利用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是拉动宁河经济的最大亮点,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大举措。对此,县委、县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县委、县政府将七里海湿地保护和利用作为“一城、两区”(芦台新县城和七里海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县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一名副书记、二名副县长和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七里海区域内3个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里还于2005年初成立了七里海管委会,属县正处级单位,编制12人,列入财政经费开支,作为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具体规划、协调与指导运作。
  (二)制定规划。规划是防止盲目性、随意性的重要保证。近二年,我们本着立足长远,统揽全局、总体策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了七里海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策划。对发展战略、功能定位、阶段目标、功能分区和产品开发等提出具体方案。县有关部门与市有关部门、专家一起,制定了七里海湿地生态林建设规划,七里海水系网络修复建设规划。最近又聘请天津规划设计部门专家着手制定七里海生态建设和周边景区控制、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为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广泛宣传教育。县政府投资在七里海周边地区设立了大型永久性宣传标牌。
  县七里海管委会编印了5000册七里海宣传画册。县电视台制作了七里海风光片、专题片,多次在市县电视台播放。县教育局将七里海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重视湿地保护生态的热情。
  (四)加强湿地保护。县有关部门邀请市专家,进行两次野生动植物调查,建立了规范化档案。设立野生动植物观测、监测网点和观鸟台。组织县有关部门深入七里海执法检查,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乱捕滥杀鸟类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有效地保护了七里海野生动植物资源。口
  鸟趣
  于增会
  走近方园百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举目望去,绿盈盈的湖水映衬着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仿佛是春风吹拂下漾动着的彩绸,显得格外秀丽、妩媚。一只只白鹭悠然在蓝天上飘动,然后慢慢消逝在天际雾霭之中。刚目送一群海鸥迎着朝阳飞去,点点野鸭又闯入视线……看到这般景象,不禁引起我对鸟类世界的好奇与浓浓情趣。
  “走,咱到芦荡去,好多珍奇野鸟都藏在那里。”家兄一边说,一边打趣:“你看,商店的金银首饰,哪有摆在明面上的呢!”
  眼前的芦荡无边无际。我们沿着杂草丛生的小路往里走,突然路边钻出一只鹌鹑,在脚前彳亍踱着碎步,边走边回头张望,像是有意逗你玩儿。眼看要踩到它了,才轻灵地飞起,飞出不过二三丈远,又落入草丛。这鸟我常见到。头小尾秃,通体滚圆,羽色灰褐,经常相聚于田野草丛,喜食害虫。本来很普通,可经家兄一说,就奇了。原来这鸟生性凶猛,独不惧人。清代花鸟专著《花镜》中说:“凡鸟性畏人,唯鹑性喜近人。诸禽斗则尾竦,独鹑竦其足而舒其翼,人多畜之使斗,有鸡之雄,颇足戏玩。”由于它生性好斗,斗鹌鹑成了古代一种极为普及的游戏。先是起源于唐朝皇室,继而广泛流行于上流社会,后来渐渐传到民间,风靡大街小巷。“轻平蟋蟀重平银,结伴登场秋兴新。抛去花枝才歇手,提囊又约斗鹌鹑。”从这首悠远的《衢歌》中,便可对清代民间醉心于斗鹌鹑的情景略见一斑。而今,斗鹌鹑的习俗不见了,可听家兄这么一说,还真想寻暇尝试一把此趣之雅兴呢!
  进入苇荡,如同钻进绿浪涌动的青纱帐。浓密枝叶掩映下,一条幽深的河沟蜿蜒伸向远方,阳光筛在水面,波光闪烁,忽明忽灭。不知名的小鸟来往翻飞,鸣叫声不绝于耳。我们刚刚躲进苇丛中,就发现远处水面上有两个黑点在晃动。
  “看,两只野鸭。”我惊喜地说。家兄架起望远镜望去,“不,是鹌鹑。野鸭最明显的特征在头、嘴、尾和羽毛。因此,就有绿头鸭、花脸鸭、琵嘴鸭、针尾鸭等等之分,而鹌鹑浑身漆黑,形体也较瘦小,一眼就能看出来。”家兄如数家珍地说着,转眼间两个黑点不见了。莫非钻进芦荡里去了?家兄笑笑说:“你不错眼珠地盯着,等一会儿,就该从水底下钻出来了。”我痴痴地足足望了四五分钟,果然平静的水面冒出两团水花,随之露出了它们的身影。家兄告诉我,这鸟是有名的潜水健将,水性特别大,刚孵出的雏鸟,顶着蛋皮就会潜水。过去在河里洗澡,几个小伙子围一个小鹌鹑,你潜水,它也潜水,你浮上来了,它又不知哪去了,累得精疲力竭,也抓不着它……”
  说着,又有两只野鸟沿着弯曲的苇岸悠然游来。看那华丽的羽色,尤其是背部两侧竖起的风帆似的“相思羽”,我断定这是两只鸳鸯。只见雄左雌右,一路上,卿卿我我,相悦相恋,形影不离。不由使我想起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名句,脑际浮现出雄雌鸳鸯情窦初开时,戏逑于水上,一旦情有所寄,便并翅而飞,夜则同栖,交颈而卧的情景,颇有感慨地脱口道:“看这亲热劲儿,难怪历代文人墨客都把鸳鸯比喻成爱情的象征呢。”家兄摇头说,其实,鸳鸯对爱情也并不专一。据考察,一对鸳鸯同居后,待到雌鸟产仔,雄鸟便飞走另寻新欢,而雌鸟也很快移情别恋。说到这儿,家兄话锋一转,说,鸳鸯做为一种艺术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鸳鸯已不尽相同了。今天人们依然用鸳鸯比喻情侣,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吉祥如意的祈盼,是一种人际间真挚情感的流露。
  听了这番话,觉得颇有道理。便将目光投过去,多看了两眼。不料,在芦苇遮掩的沙渚边,竟意外发现一只苍鹭。它伸着长长的脖颈,身子瘦瘦的,绅士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等着等着,似乎全然不知外面世界的精彩,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偶有小鱼游过来,才猛然一伸脖子,将它叼在嘴理,美美地吞下去。看那样子,当地群众叫它“伸脖老等”,还真的形象呢!这恐怕是我见到的最懒的鸟了。我真的替它惋惜,那么长的腿,那么长的脖子,身体条件多好呀,何必老是“吃等食”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不知怎的,也许是闻到什么动静了,这只大鸟忽地展开宽大的翅膀飞了起来。那巨大的体形,足有一米左右,羽色灰白,脖子缩成Z字形,两脚舵似地拖在尾后,深沉地“锅一呜一呜”叫着,在芦荡上空盘旋。我有点惊异了:谁说人家“老等”呢,这不是另寻佳处去了!谁知,这鸟转悠了一圈,又缓缓落在了原地。唉,我不由暗暗感叹:这鸟也真的太墨守成规了,难怪瘦得皮包骨头呢!
  “咱换个地方吧,说不定还会看到蓑羽鹤、白琵鹭等更少见的珍稀鸟类呢!”刚要起身,家兄的手机响了,是家里来了客人,要他速速回去。没办法,只好略带几分遗憾惜别了芦苇荡。然而那一幕幕千奇百怪的鸟趣,却让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回味之中。□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