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奶奶抬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922
颗粒名称: 五奶奶抬秋
分类号: G212.2
页数: 2
页码: 34-35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叫做五奶奶的老人的故事。五奶奶一生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她拾秋的事情感人至深,令人深受启示。
关键词: 五奶奶 粮食 劳动

内容

我记得小的时候,紧挨大队部房子西边住着一位孤身一人的“五保户”老奶奶,村里的人都称她五奶奶。听村上的老人讲,五奶奶娘家是河南的,结婚时间不长,男人被日本鬼子抓了劳工,一去没复返。打那儿以后她一直未再嫁,情愿守寡,陪伴侍奉年迈的公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婆相继去世,剩下她一人艰难度日。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一批宁河的民技工,帮村里栽插水稻。五爷就是其中一员。五爷是个插秧能手,懂水稻栽培技术,待人又热心肠。五奶奶对五爷有了好感,后来在众人的撮合下,跟五爷一同来到了宁河。
  记忆中,五奶奶面目黝黑,待人和蔼慈祥,人长得很健壮。像她这般年纪的人,都应该是被裹了脚的小脚女人,走路都不稳当。可五奶奶不知为啥,没裹过脚,两只大脚片子让人瞠舌,穿上圆口的布鞋,走起路来地上“腾,腾”直响。五奶奶刚来时,常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五爷也去世了,又剩下五奶奶一个人。五奶奶那时已60多岁,大队干部深知她的为人,无儿无女,挺可怜的,就给她办理了“五保户”。
  五奶奶有个拾秋的爱好,每到金秋十袤的宁河大地,每个生产队收割的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都要运到场上,那个年代,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作物腾出茬来,只能靠天等雨种小麦,这就给老人们去地里拾粮食腾出了时间。每到这个时候,五奶奶就开始忙碌了。每天都要去地里拾黄豆、绿豆、爬豆、芝麻等。五奶奶拾粮的工具很简单,一只小筐,一把笤帚,一把小镰刀,自己缝制的盛各种粮食的小布口袋。
  早晨吃过饭,五奶奶照常背着小筐,拿着盛粮食的各种口袋和拾粮食的家什,开始下地。她来到村北收割后的黄豆地里,先是躬下身子拾起遗落在地上的黄豆粒,时间久了,腰疼了,她就干脆跪着或坐着捡。残留在黄豆茬上的豆荚,她就用小镰刀割下放进筐里。村西的绿豆地收割后,豆堆会有炸开的豆荚,豆粒会自然地落在地上,她坐在地上,用小笤帚慢慢地把豆粒扫起,然后装入盛绿豆的小布袋里。村南的芝麻地收割时,有的芝麻荚被太阳晒得炸开了,芝麻粒落在地上,她就躬下身子用小磐帚连土扫起来,装入盛芝麻的专用小布袋里。剩在芝麻茬上的芝麻荚,她就一个个掰下来放在筐里头……从早到晚,五奶奶就是这样在地里重复着动作,时而弯腰,时而蹲下,好像在地里捡金豆豆一样。微风吹乱了她的满头白发,夕阳映照着她满脸皱纹沧桑的脸。她全身像是涂上了金黄色,这情形犹如画家精心绘制的一张金黄色老年的图像,在夕阳下晃动。
  五奶奶在地里拾粮食,这是第一步,回家后她把黄豆、爬豆、绿豆、芝麻分门别类过了筛子又过箩,把土和杂质都去掉,然后进行晾晒;把豆荚、芝麻荚放在太阳地里晒干后用棒槌敲打,把籽粒取出来再进行晾晒,粮食晾干后,分别装入布口袋。有的她托人到集市卖一部分,换点零花钱,有的留下自己吃,还有的送给街坊邻居。
  又是一天傍晚,下地的五奶奶直起弯曲的腰,双手捶打着酸痛的后背准备回家。突然刮来了一个旋风,她一把没拽住竹筐,竹筐被大风刮走,连同装着她辛勤劳动果实的小布口袋,全部被大风无情地刮走了,她痛苦地坐在地上落泪。这时旋风过去了,收工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她面前,看到她痛苦流泪的样子,大家十分心疼。生产队长动情地说:“您别难过,明天生产队给您3斤大豆,2斤绿豆,1斤芝麻。”五奶奶掉着眼泪说;“谢谢队长的好意,俺拾粮食怕的是粮食扔在地里造成浪费,俺心疼的是费尽巴力拾的粮食被大风刮走,再也捡不回来了……”
  五奶奶拾秋的事已过去几十年了,当时她珍惜粮食的样子使很多人受到启示和教育,人们都把勤俭过日子,珍惜粮食视为一种美德。直到现在,虽然说家家的生活都好了,衣食无忧,可村里一些从苦日子时代过来的老年人,还总爱向年轻人唠叨一些要珍惜劳动成果,不要随意糟蹋粮食的话。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祝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