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河的三宗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917
颗粒名称:
宁河的三宗宝
分类号:
F762.6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宁河地区的三种特产:银鱼、紫蟹和芦苇草。其中,银鱼是一种生活在亚咸水和淡水中的鱼类,因其体细长、色泽如银而得名,并被誉为美味佳肴。自明代起,银鱼就作为向宫廷纳贡的佳品,到了清朝更是与紫蟹一起成为贡品进京。芦苇草则因其调节水质的功能和经济价值而被称为"铁杆庄稼"。
关键词:
宁河区
三宗宝
银鱼
内容
“银鱼、紫蟹、芦苇草”是宁河的三宗宝,明朝初年银鱼就作为向宫廷纳贡的佳品,到了清朝,银鱼与紫蟹都作为贡品进京。而被称为“铁杆庄稼”的芦苇草,有着很高的调节水质的功能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银鱼……
银鱼学名安氏新银鱼,古称“脍残鱼”。生存分布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银鱼可分为小银鱼和大银鱼,其中大银鱼可长到长约7至10厘米,很少长于15厘米。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全身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
明初把银鱼列为向宫廷纳贡的佳品,朝廷特在宝坻设立银鱼厂,芦台南部的下坞村(汉沽区)明代为夏雾庄,这里设监收站,由宫中太监持黄旗坐采。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宝坻银鱼厂,永乐时设,穆宗时,止今估直备庙祀上供。及是始以中官坐采,又下其税……”明朝通判范兆祥所作《夏雾银鲜》诗,具体描绘了朝中太监在蓟运河坐采银鱼的情景——“潮河吞吐海潮回,宫厂黄旗压境开,弦诵喧啾无犬吠,却惊中使打渔来。”宫厂指皇宫和宝坻银鱼厂所派的太监和官吏都持黄旗,象征皇威。中使,指监收的官吏。从海口一直到芦台,都有持黄旗的中使乘舟监采。
《宁河县志》(乾隆版)对银鱼亦有记载:“银鱼,洁白如银、金眼无红者佳,冬日穿冰取之……”。《燕山从谈》载:“宝坻银鱼,都下所珍。北人称为面条鱼,形似东鲙残而倍大,出海中蛤山下。浑秋霜降,上温泉产子,映日望之,波浪皆成银色。人每候其至网之。”银鱼的最佳捕捞期在霜降至小雪之间,也有在冬季破冰捕捞的,冬季,银鱼生活在贴近冰层的水里,捕捞非常困难。
《银鱼冰鲜吟》诗中写道:“银鱼歹冰鲜,忍说宁河出。太息下网人,雪风寒透骨。冰鲜及银鱼,口腹何足慕!围炉把盏人,曾念斯民苦。”描绘出捕捞银鱼的艰辛。
捕捞上来的银鱼放在室内,使人闻到黄瓜般的特殊清香气味,若烧菜、做汤放几条银鱼,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回味无穷。雄性鱼腮卞呈红色,雌性鱼浑身洁白如银,有金眼圈者更佳。由于银鱼是佳肴中的姣姣者,因此在清朝曾作为贡品进京,供皇子、王孙们享用,故清人关上谋有诗叹曰:“银鱼肥白是冬天,凿破层冰出水鲜。寄语街杯应细嚼,许多辛苦到尊前。”宁河的银鱼产量很有限,据说最多每天的产量不足百斤,始终未形成较大的产量,因此显得十分珍贵。明清历史上,银鱼作为贡品,进入清廷御膳房时,每对的价格已经达到纹银十两,足见其珍贵的程度。
银鱼的经济价值很高,味道更是十分的鲜美。在厨师的手中可以烹制出:银鱼炒蛋、三丝银鱼羹、银鱼蒸鸡蛋羹、鸡丝银鱼汤、苦瓜炒银鱼干、朱砂银鱼、白汁银鱼、青韭炒银鱼等菜肴,如果煲汤更能散发出像黄瓜一样清香的味道,鲜嫩异常,十分诱人。
建国后蓟运河的沿岸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下游建起化工厂,河水受到污一染,使鱼类生长受到影响,上游广种水稻,大量用水,河水曾几次干枯。为了储存夏季降水和防止海水倒灌,在蓟运河接近入海口处建了防潮闸。防潮闸的建立,阻断了水中动物的洄游繁衍,破坏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平衡,蓟运河里昔日的银鱼从此绝迹。
……紫蟹……
紫蟹就是人们常说的河螃蟹,学名中华绒鳌蟹,属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足目,也是溯河水产类。,有二螯八足,螯硬如钳,足爪尖锐,两眼凸起,盖子呈现圆形青绿色,腹部为白灰色,雄性的为尖脐,雌性的为圆脐,走起来横向爬行。每年仲秋时节,河蟹在河的入海口,咸、淡水混合的地方交配,雌蟹抱有受精卵继续在浅海中游动,待来年春末夏初雌蟹洞游到河口附近产卵,孵化。之后幼蟹随潮汐进入内河,并分散到沟渠、洼甸中生长,当年幼蟹能长到衣扣大小,它们喜欢在沟的两侧筑窠,窠有一尺多深,位置在涨潮时可以淹没,落潮时又能露出。其食物以微小的动植物为主。到冬季穴居在窠中休眠,以度寒冬,待来年春暖花开时,又恢复活动,在沟渠洼甸中继续成长,到了中秋节前后,气温渐凉,就出现了“七上八下”的现象,即七月左右河蟹由河沟稻田等处爬到岸上觅食放风,到八月左右则由沟渠湖洼集中在河里顺水下海,去交配产卵,继续按其自然规律繁衍生息。有些未能下海的螃蟹,继续在沟渠中生长,能活几年。这些未下海的螃蟹因为当年未能产卵,所以膏满黄肥,才被称作紫蟹。因为产量少,捕捉难,尤显珍贵。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享用。
河蟹这种普普通通的土特产品又是怎样被送进宫里的呢?相传,是清朝一位皇亲带进宫的。说有位皇亲来宁河,陪同的地方官员用紫蟹招待,皇亲品尝后赞不绝口,临行前特意带一篓河蟹献给皇上。皇上品此美味,龙颜大悦,于是下令每年要宁河河蟹进贡。宁河河蟹名震一时。
河蟹是咸水中孵化二淡水中生长,而且河海必须相通,在水中形成蟹道,但是在本地前些年已见不到河蟹,原因也是蓟运河入海处河坝、防潮闸的影响,使河蟹的泡游受到了阻碍,无法按其生长规律生活繁衍,因而河蟹基本绝迹。为让宁河三宝之一的紫蟹得以保护和繁衍,河蟹的人工繁殖被提上议程。1987年始,宁河县在以七里海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河蟹。
80年代是河蟹的试养阶段,年产量在数十吨,9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1991-1995年,七里海地区中华绒鳌蟹养殖面积达2万亩以上,主要有稻田养蟹、池塘精养河蟹、大水面粗养等模式。
2002年,七里海河蟹被评为“天津市农业名牌产品”。2006年,七里海河蟹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
至此,膏满黄肥味道鲜美的河蟹又重新回到百姓的餐桌。
……芦苇草……
芦苇属多年生密从型根茎草本植物。未秀穗的称“芦”,已秀穗的称“苇”,统称“芦苇”。是多年生挺水性草本野生植物,生长于沼泽湿地,耐盐碱,喜潮湿,株高2.4-4.0米,叶互生,呈扁平状。芦苇全身是宝,因其旱涝保收,人称“铁杆庄稼”。
芦苇主要生长在在蓟运河沿岸和七里海中。萄运河曲曲弯弯有二十四挂河滩,河滩上均生长着茂密浓绿的芦苇。特别是广袤的七里海,更有连片的苇地4000公顷,年产芦苇2000—3000万公斤,是天津地区最大的芦苇产地,被人们称为“苇海”。
清代《宁河县志》记载,宁河县“西南部,横袤数十里,长芦蔓草,芋绵宁津两邑。”至上世纪50年代,全县苇田面积为8.22万亩。1960年代后,受当时单纯强调“以粮为纲”影响,致使部分苇田被改造成为农田、稻田,所以出现苇田面积和芦苇产量“双萎缩”的现象。
近年,随着七里海苇田改造和开发利用,芦苇生产有很大的发展。
芦苇的主要用途有:1.工业用。如编织苇席、打箔和造纸。2.生活用。如紥捘子(捘子即盖房用的房把子,近年改用机器压制的苇板)、拧苇腰子、编苇篓(捕鱼虾蟹用)、织苇篮等,还可作燃料。3.食用。嫩芦芽可作蔬菜食用,苇叶可包粽子,有清香味。鲜芦苇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牲畜、鱼类优质饲料。4.药用。根状茎称“芦根”,可作中药,有利尿、清热功效。5.观赏用。春季的芦芽,草色遥看近却无”,别有韵味;夏季的苇荡,绿波荡漾,一望无涯,示人以清新,给人以力量;秋季的芦花,白茫茫,银灿灿,洋溢着成熟的美,不同季节,各有特色,极具观赏价值。6.改善生态。大面积的芦苇荡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制造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等诸多功能。
由于芦苇全身是宝,用途广泛,产生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为宁河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所以被人们誉为宁河三宝之一。
银鱼、紫蟹、芦苇草,是大自然赠予宁河的瑰宝。我们应该通过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品种的不断改良,加之苇海的疏通改造,逐步使其恢复当年的光彩,更好的造福宁河民众。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振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