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风物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878
颗粒名称:
风物掌故
分类号:
G112
页数:
6
页码:
1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风物掌故的情况。其中包括非遗传承、轶闻传说等。
关键词:
宁河区
风物
文化
内容
·非遗传承·
赵家店与赵密烧鸡
王桂义
位于我区东北部的丰台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重镇,明清之际曾经有着“京东首镇”之誉,民间还流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丰台”之说。据《宁河县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土著居民在丰台镇一带繁衍生息了,可以说在京津滨海一带丰台应该是人类繁衍生息较早的地区之一。一是古代人类生存必是依水而居,而丰台镇是古蓟运河、还乡河、黑龙河、泥河四水汇集之所,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二是丰台地势较高,成陆时间早,古城中心位置海拔近7米,原六门遗址位置海拔约5米,在洪水泛滥的洪荒时期人们自然要选择高处安居。
关于丰台的历史和地名的由来,说法很多。有地方文史学者称丰台为古“沙土国”,而究其出处终无凭证。关于丰台地名的由来,本地流传有凤凰降落之说,传曾经有一只彩凤落于丰台十字街心,加之此处地势高耸,遂称“凤台”,后演化为丰台。无独有偶,镇区内“起凤”、“落凤”两座古桥也源于此说。另据丰台本地望族家谱记载:明初,曾有张赵陈齐四大家族迁居本地,分别落户于丰台四方,因此又有“四家村”之说。而根据1937年出版的《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描述,丰台镇“为还乡河下流最大码头,附近输出入之货物,在昔大都以此为汇集之地”。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早在元代丰台这一地名就已叫响并成为当时元大都的物资流转中心了。四家村之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元末时期,因战乱本地居民大量减员,明初四大家族移民本地,是以有此别称。
在丰台的诸多别称中,最热的称呼当属“六门庄”和“赵家店”。六门庄的称呼主要源于古丰台城曾经建有六座城门,六门分别设在大小十字街的街口处,成为古镇别具一格的建筑景观,千百年来一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赵家店泛指丰台城还乡河西部,即现在的丰台镇西村。关于赵家店这一称呼的由来,本地流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洪武大移民之时,迁居而来的赵氏家族落户于此,因户大人多,遂以赵姓命名。另有一说,丰台镇所辖西淮沽村有一赵姓人家,因大风卷走窗户,家人随风追赶至丰台城西,窗户落于此地。赵姓一家以为天意指示,遂迁往此处落户,成为本地最早人家,因而称为“赵家店”。从地理环境上讲,西淮沽村地势比丰台低洼很多,历史年代无法与丰台城相比,因而此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综合前面“四家村”之说,赵家店的叫法应源于明洪武移民的赵姓大族。
两宋金元时期,由于连年征战,使得作为南朝北国边防前哨及水运枢纽的丰台镇一带人烟稀少,哀鸿遍野。自大明帝国建立以来,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北方经济,明朝政府发动了延续50年的移民活动。根据地方史料记载,丰台镇自明洪武三年至永乐二年,由山西及江浙一带迁入大量移民。这些移民中不乏一些大姓家族人丁数十口组团移民,落户此地。据资料考证,在落户丰台的移民中,为首的有张、赵、陈、齐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分别落户于丰台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即现在的东、西、南、北四个村,其中赵姓家族落户丰台镇西部,也就是现在的丰台镇西村。据说,赵姓家族落户本地后,最早从事的是客栈生意,直到现在年纪稍长者还都将丰台镇西村呼作“赵家店”。
赵家店是传说中丰台镇最早的一家大型客栈,具有住宿、存放货物、餐饮等综合服务项目。在赵家店的餐饮项目中,烧鸡一直是客栈的主打品牌。赵家店熏制的烧鸡骨软肉酥,香味馥郁,鲜嫩爽口,风味独特,历经数百年而经久不衰。据说,赵家店的烧鸡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赵家祖传有熏制烧鸡
的保密配方,从不外传,因此当地人就将赵家的烧鸡戏称为“赵密烧鸡”。后来,这一说法通过赵密烧鸡的传承人口中得到了证实。赵密烧鸡自问世以来,不仅得到了过往客商的高度赞誉,同时也受到了本地达官贵族的青睐。特别是明洪武二年任职宝坻指挥使的单良高家族,以及清康熙朝浙闽总督刘兆麒家族,这两大家族都与赵家同住在丰台镇西部,由于近水楼台的关系,两大家族每年都要在赵家店定制数百只烧鸡。此外,清末民国时期权倾朝野的陈之骥家族,乃至本镇名门望族也都对赵密烧鸡情有独
赵密烧鸡起源于明代,历清代民国,传承至今,六百多年来从未停业,经过二十几代技艺传承人的辛苦经营,如今已发展成为享誉京津冀的传统美食。赵家店自明永乐年间开业,一直经营至清朝末年。庚子(1900)以后,赵家店后裔赵振山眼见大清帝国风雨飘摇,时局不稳,战火纷飞,于是决定将赵家店关张停业,一心在家里经营起烧鸡行当。民国时期,赵振山之子赵晓枫继承了赵密烧鸡的手艺,赵晓枫又将手艺传授给侄子赵子仁。后来,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赵密烧鸡一度停业。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赵子仁才重操祖业,并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授给儿子赵兴海。赵兴海在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技法与配方进行了科学改良,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归纳总结出一套烧鸡的制作心得,创新并完善了工艺程序,并将新一代秘制烧鸡正式定名为“赵密烧鸡”。经过改良后的赵密烧鸡形色完美、骨软肉酥、香味馥郁、鲜嫩爽口、风味独特,可谓形、色、香、味、补一应俱全。2021年4月—6月,在天津国展中心举办的两次“都市全国农产品购物节”暨“赶大集”活动中,宁河区丰台镇特色赵密烧鸡前后两次出现持续十几天的火爆热销。
赵密烧鸡作为我国民间古老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赵密烧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的赵密烧鸡已经成为京津冀热销的美食佳品。2021年,在天津市饭店协会主办的吾悦杯“名店名厨名菜”争霸赛中,赵密烧鸡一举夺得金牌菜奖与工匠奖两项大奖。时至今日,赵密烧鸡的改良者赵兴海年事已高,而他的两个女儿赵艳艳、赵艳芳均已掌握了赵密烧鸡的制作技艺。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轶闻传说·
采蘑菇的姑嫂
刘树芳
从前,在华北平原的七里海,有这样一个传说。
无边无际七里海芦苇滩里,长着一种又大又好吃的苇蘑菇,能解饥荒,晒干还能卖钱贴补家用。于是,周边的村民们经常三五成群,结伴去芦苇荡里面采蘑菇。
有一户人家里,只有公公婆婆和姑嫂——从山东过来的半路上,嫂子的男人被抓壮丁了。到了七里海边,这家人不知道该住哪里去。幸好,在附近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是从山东移民过来的,于是就有好心人,让他们一家子住在没人住的空房子里。从此,她们也就成为了这个村里的村民。
可是没过多久,她们身上带的钱和粮食就花用没了。眼瞅着做饭该没米下锅了,一家人怎么活下去呢?姑嫂年轻,节衣缩食还可以忍着,可身体都不怎么好的公公婆婆,又怎能熬得过去呢。
这天,天还没亮,姑嫂俩便商量着去挣钱买粮食吃的办法。思前想后,姑嫂俩决定还是先在村口集合,和村里人结伴去七里海里采蘑菇解决眼下的难题。
刚开始的几天里还不错,在外围能采摘到蘑菇,蘑菇长得比苇荡深处得小些,却比较密集。大家有说有笑地就把蘑菇采回家,不但能糊口饭吃,还可以卖俩钱。姑嫂俩手脚快,又不怕受累,每次她们采的蘑菇都比别人家的多。
时间长了,周边的蘑菇几乎都被人采光了,人们不得不向芦苇荡的深处进军,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危险系数。芦苇荡深处多有暗沟和沼泽,常常有意外发生。
有一天,有位村民为采大一点的蘑菇,就大胆地走进了芦苇荡深处,正巧踏进沼泽地,差点陷进去,幸好周围有一起来的村里人,他一叫喊,大伙奔过去把他拽上来,才总算捡回一条命。从那以后,人们觉得家里有吃的就行了,不能为此把命搭上,去采蘑菇的人就一天比一天少了。
这天早上,去采蘑菇的人,加上姑嫂俩只有4个人,而且那两个人看到去的人少,当时就打了退堂鼓,也转身回家不去了。
“咱们也回家吧!”嫂子虽然对小姑子这样说,心里却有了打算。她想骗小姑子回家,照顾公公婆婆,然后她自己再偷偷出来,一个人进芦苇荡采蘑菇去。凭过来的经验,她相信自己只要多加小心,进苇荡深处去采蘑菇不会出什么意外,小姑子毕竟还小,性子急,手脚虽快却毛糙,万一在里面出点啥事,她这做嫂子的没法向公婆交待。
不料,小姑子当时就拒绝说:“我不回,要回你回。这些天收蘑菇的价钱高,我还想去多采点,咱们过冬的粮食就够吃的了。”说着,小姑子也不管嫂子愿不愿意,拔腿就走。嫂子见状,只好跟在小姑子后面,边走边咛嘱小姑子不能大意要多留神。
听着嫂子喋喋不休地劝告,小姑子心里有些不服气,心想,哪天不是我采的蘑菇多呀!再说我有几次往深处试探了,不也安全无恙吗?她嫌嫂子唠叨,就想办法要支开嫂子。
于是,小姑子说:“嫂子,两人凑在一起采得慢,不如咱们朝不同方向走,一人走一百步再原路返回来碰头,直到蘑菇篮子采满,咱们就一起回家。”嫂子见小姑子说得很坚决,就只好按照小姑子说的,自己选择了朝西的方向。望着向北走去的小姑子,她有些不放心,一步一回头地朝西走了一百步,大概是以前有人来过,所以只采了多半篮子蘑菇。但因为惦记着小姑,心里总不踏实。
当她匆匆返回原地,没有见到小姑,就向北多走了十几步,也不见小姑的人影,她就着急地喊了起来。可是,几乎喊破嗓子,也没有听见回音。这下可把嫂子给急坏了,她顺着小姑采蘑菇的方向寻找,一边左右张望把芦苇划拉出声响一边大声叫喊“姑姑——姑姑——……”可是,芦苇荡里只有水鸟和蛙鸣的声音,没有一点别的动静。嫂子在芦苇荡里转了两天两夜,还是没有见到小姑的影子。
第三天,天黑之前,嫂子急匆匆地跑回家里。她想,万一顽皮的小姑,自己已经回来了呢!话说婆婆不见姑嫂俩回家,就派公公去村口打听。他们打听到,村里那天只有她们姑嫂俩去了芦苇荡。四处求人去寻找,回来的人说,连个人影都没有。公婆俩真是又着急又上火,老太太一下子病得卧床不起,因为儿子被抓壮丁没有音讯,有去无回,闺女再有个闪失,一家子就没法活儿了。
疲倦的嫂子跌跌撞撞还没进门,就哑着嗓子叫喊小姑。公婆俩看见儿媳一人回来喊小姑,便知大事不好,赶忙问,小姑怎么没和她一起回来。
嫂子把芦苇荡的经过复述一遍,婆婆听完一下子哭了起来,埋怨嫂子说,是她嫌弃这一家子累赘,故意把小姑丢在芦苇荡里不管死活,然后好找人家嫁了。没容嫂子分辩,婆婆一口气没上来,竟然撒手人寰。
公公见老伴死了,认为嫂子是个丧门星,一下子气红了眼,不由分说,抄起拐棍,就朝嫂子的脑袋打了过去。嫂子真是又悔又愧又委屈。悔的是不该和小姑分开;愧的是没有尽好孝道,对不起一家老小;委屈的是自己为这个家付出的一片苦心,却没能得到理解。她一口气跑到七里海的芦苇荡里,她要找到小姑,一定要把小姑子找回来。“姑姑——姑姑——”在芦苇荡里,嫂子喊了不知多久,直到嗓子喊不出声音了,泪水都哭干了。
小姑究竟在哪里?原来姑嫂俩分开后,小姑并没朝自己说的方向走,而是钻到了另外一个方向的水汪子那边去了。
小姑曾到过那水汪子的边上采到过比较大的蘑菇,于是就想到如果去那个水汪子深处,一定能够采到大一点蘑菇,而且一定会比嫂子采的多。没成想,却直接掉进了泥潭里,越着急往外爬,深陷的速度越快,最后连盛蘑菇的篮子都被水吞没了。
小姑淹死了。但可怜的嫂子,还在茫茫的芦苇荡里一直寻找着她。找不到小姑,嫂子不敢回家,她怕公公打她,更害怕她的男人回来也不会原谅她。
为了寻找小姑子,嫂子最后也被困死在芦苇荡里。据说嫂子死后变成了一只小鸟,时常扑闪着翅膀,盘旋在七里海芦苇荡的上空,凄婉地呼唤着:“姑姑——姑姑——……”
不知过去了多少年,每逢到了春夏交接麦收时节,有一种小鸟就会盘旋在七里海周边的芦苇荡里,发出凄惨的叫声。人们说,那是嫂子又去寻找她的小姑了。
“布谷——布谷——”“姑姑——姑姑——”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