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828
颗粒名称: 散文
分类号: I246
页数: 8
页码: 24-31
摘要: 本篇收录散文最后的吻、一个老党员的电子图书梦、三月樱桃树。
关键词: 文化 散文 宁河区

内容

最后的
  吻
  戴冠伟
  妻的娘家人丁兴旺,除两位兄长外,尚有姊妹七人,妻排行在四。奈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境困窘,生活维艰,上面的三个姐姐几乎都没有进过校门儿。她读到二年级,迫于生计也不得不辍学了。因为要替父母看护三个未成年的妹妹,姊妹七个站成一排,像极了节日里大街上那由高至低阶梯式的三角旗。少年失学造成了她缺少文化的终生遗憾。
  我大半生喜欢读书,痴迷写作,妻并不反对。一到离开了工作岗位,在可以享受自主生活的时候,我将余暇的时间几乎全部都投入到了写作之中。妻开始有些微词了,她说,我知道你这一辈子的爱好,也从来没有反对过,退休了,有时间了,该做点儿家里的事儿就帮忙干一点儿,一个人与总不能永远做一件事吧。人家讲的有理,我能说什么呢?只有诺诺。但时间一久,基本上还是我行我素。
  妻见我如此“不可救药”,似乎也在悄悄地改变自己的态度。记得有一次,她委婉地跟我聊了起来:“细想想,我没有更高要求,你干的事情再伟大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也希望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生,希望有人在身边与你交流、沟通,孩子们来了,你有说不完的话,跟我咋没有多少话呢……我没有多少文化,你写的东西我不大懂,但你有时讲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听。”真的没有想到,妻的心里藏了这么多的话,她娓娓道来的心里话实在让我深有感触。是啊,几十年耳鬓厮磨,相濡以沫,一段段青春明媚的时光,一点点艰难生活的岁月,她体会的不仅仅是生活的门道,还有人生的感悟和夫妻间的清义。
  想起那还是我们结婚不久,曾与妻一起去过一次北京,按常情当然要去游览一下,但不知什么原因故宫却没有开放,不得不把遗憾留在了金水桥畔。我当时承诺,来日方长,账算我欠你的。然而几十年过去,再也没去过北京,那年的承诺成了我给妻开出的空头支票,许给她的这个愿我一定要还上。不久,其实是她生病后手术做完不到半年的时间,家人都以为她恢复得不错,吃饭、睡眠都呈现了健康人的状态,我们高兴地踏上了北京游的旅程。我与妻泛舟昆明湖,登临佛香阁,漫步风雨长廊。在故宫,我们沿着中轴线上上下下、高高低低,从太和殿一直走到御花园。届时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看妻沁满汗珠的脸显然余兴未尽。转天,我们从下榻的顺义凌晨两点出发,亲眼目睹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全过程。在八达岭长城的入口前,我实在担心妻子的体力,只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七个镭金大字前拍了照,算是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妻是在一次偶然的体检中发现的异常,当时主管医生十分负责任地告知:这个部位长东西百分之九十九不是良性的。果然,在接下来经一系列核磁及强化CT的检查确诊——她患的是胆管癌。这样,在当下谁都能预见到的治疗方案中,为了更高的成功率,更是为了实现家人们延长她生命的共同愿望,别无选择地筹划手术事宜。在天津专科医院,经足以信赖的名医执刀,满怀希望地完成了手术。孰料,乐观的日子只维持了不到半年,她原本140斤、手术后只剩下100斤的体重再也没有得到恢复,接连出现少食、厌食直至难以进食的症状。无奈,妻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住进了医院。
  妻毕生文弱有余,未见有多么刚强,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我陪她的最后95个日日夜夜中,妻完全颠覆了我几十年对其形成的印象。重新入院后,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从开始生活的全部自理到后期双腿浮肿完全不能下床,病灶的疼痛折磨得她彻夜不眠。为了不惊扰我的休息,她不发出半声呻吟。以毒攻毒的止痛针剂——吗啡,从八小时一次的间隔变成六小时,最后到四小时……疼痛到了这个程度,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牙关咬得更紧。
  就在为她挑选寿衣时,孩子们打开衣柜,掀开一层又一层床上用品,挪走一包又一包衣物,大家突然发现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手提袋,这里装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叫我过来看,我接过手提袋,缓缓拿出里边的东西,原来是我一本又一本、已经出版到第九册的文集。见状,我实在抑制不住悲恸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在众人眼里,妻是最缺少文化的人,可是在漫长的生命岁月中,直至在她将要告别人世间的最后时刻,却一直在做着这样一件有文化意味的事。从儿女们惊诧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对自己母亲这一举动的不解,那潜台词无非是妈妈不识字,保存爸爸的书有什么用呢?可是我却知道那是一个女人对与自己共同生活了43个年头的男人真正的懂、无言的爱,她哪里是在珍藏丈夫的书,她分明是在珍藏我们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夫妻情。
  在生命垂危、气若游丝的最后时刻,妻只能仰卧在病榻上,无助的双眸散发出求生的目光,她幽幽的眼神无数遍逡巡自己熟悉的天花板,眼下,这曾经留下她无限欢乐与爽朗笑声的空间,每一捧空气都拥抱和亲吻着她顽强的生命。儿孙们痛楚地跪下来,她的面容沐浴在孩子们无限留恋的目光中。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0年那个黎明即将到来的清晨,生离死别的泪水从我的眼眶潮涌般地奔泄出来。妻少文化,更少浪漫,在我们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即使像拥吻那种最初级、最简单的夫妻间的亲昵举动也不曾有过,而此刻,我再也隐忍不住,将自己滚烫的唇印长久地留在了妻的面颊上。
  安息吧,妻,天堂再不会有疼痛了。
  一个老党员的电子图书梦
  李晓楠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办事认真,喜欢直来直去。他和普天下父亲一样都是子女们的一座山,随着岁月的流逝,对父亲的爱越发的激烈,填满了我的心口。我深深被父亲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总是说,人需要朋友,需要友谊,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信任、尊重,心怀感恩,快乐生活。快乐要不断地传递给别人,大家共同快乐。在他的身上闪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父亲就是一本书。翻阅父亲这本发黄的书,走进去,走进他与图书屋的故事。
  父亲是我从老家接来的,他很少来县城,很少在县城过夜,从来都是当天来当天就返回,一直“潜伏”在老家,这次是个意外。夜幕下的环城河宁静优美,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泛起五彩的涟漪。“这光明桥晚上真漂亮父亲眼睛闪烁着光芒,将头探出车窗外,车停步走,我们沿着光明桥自南向北。“这座桥修得好,现代的建筑风格,变换的光柱,如同大城市一样。“父亲抬头望着闪烁的宽虹灯说。很少陪他这样安静地散步,心里是难有的那份喜悦。“这座桥剪彩的时候就是咱普通老百姓自己剪的彩,这也是小城地标性的建筑了。”我们边走边聊。站在桥的中央,恰逢一位老者在用吊网捉鱼,那可是功夫活儿,十多米高,拉网用的不是蛮劲,是巧劲。一向喜欢打鱼摸虾的父亲立马来了精神,探出栏杆半个身子,看着网缓缓地拉起。“闲来无事多乐事,老叟如少赛顽童。”父亲是退休多年的语文教师,信口道出一句内心的感慨。见他高兴,我们就停留着,看着几十条“小麦穗”鱼蹦跳着倒入盆里时,老爸的脸上挂满了灿烂。“近几年的环境治理,河水清鱼多了,那冒着臭气的模样一去不复遥了真实的感受到了河水治理带给老百姓的好处,父亲踱着步说:“环城河曾经是漕运码头,繁荣着嘞,唐山大地震飞架链接南北的大桥毁了,东面的老桥是震后重建的。之后如春风般的改革开放,如久旱逢甘露,万物复苏,经济繁荣,一晃四十年的光景,这小城已经印上了现代的符号。”父亲喜欢读书,国内外大事、民计民生、时事政治都心中知晓。其实,老爸留下住这一夜,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他喜读书,对图书馆情有独钟,想明天去现在的图书馆看看。
  父亲没有不良嗜好。退休后,庭前屋后养花种草,闲时就是读书。满满的四个书架足有两千本书,他不仅自己看,还借给村子里的人看,还煞费苦心的自制了借阅证。将书皮裹得严严实实,就怕弄脏了书。这样一来,家里就热闹了,我们周末回老家,总能见到看书的乡亲——少有的老年人和更多的学生,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临近年关,那可是人来人往,用母亲的话说,那可是搭了茶水,搭了时光。
  父亲总是站在边上,喜在眉眼。“不读书怎么能行,没有知识多可怕。我的学生有教师、有公务员,甚至有原子弹的研发者。”每每说起他的学生,心里自是美滋滋的。每次,学生来看他,带的最多的还是书,大家都知道他喜欢什么。“我现在还有一张老图书馆的借阅证,那可有年纪了。”他说的借阅证我是见过的,那是他在1983年左右参加师范进修学校电大班时,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书时留下的,保存的十分的完好。那张小小的纸片承载着他的梦想,他也成为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虽然不是全日制的,那也毕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印痕。“明天早晨,我陪您去图书馆。”“好呀,真的像你说的,现在都变成电子图书馆了?”父亲很期待。“您听我说,那年在世界读书日的那天,我参加了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就是在图书馆录制的。现在的图书馆环境特别雅致,安安静静,特别适合读书。”“人多吗?”“现在的图书馆分几个区域,还有家长陪着多子读书的专区,现在的图书量不是用册来衡量,图书是流动的,全市交流,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应用。”他望着远处缓缓的水流,若有所思。“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我们小时候对能有自己的一本书真的是梦寐以求,我的第一本图书是在1978年得到的,那时,我还是代课老师,家里穷的只能填饱肚皮,哪还有闲钱管脑袋呀。很多老人不识字,认为买本书还不如换一斤高粱米呢。”每每回忆,父亲总是十分的伤感。老爸接着说:“我的舅舅在部队,每月给我寄五元钱当做费用,上完了初中,等恢复了高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我听得入神,虽然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给我讲老爸刻苦读书的故事。
  “我舅舅给我买了一本字典寄过来,当时真的是如获至宝。它陪伴着我几十年,直到退休。”我能体会到老爸对书的感情,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如果放弃也许,他早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现在图书馆还有人在读书吗?几岁的孩童就拿着手机不松手,读书的人不多了吧?”我知道老爸会问这个问题,我之前很少到图书馆,那次去了之后,才发现,真的是有很多的读者在那里吸取知识的营养。听介绍,电子图书区的借阅读者已经超过了十二万人次。我知道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村子里建一个书屋,我们交流过,他说,攒下几个月的退休工资,购置些设备,也设置电子的图书借阅区,这样孩子们读起来就有了情趣。“明天咱们算是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和工作人员一起探讨。”父亲放慢了脚步,好像心里在合计着,也许在憧憬着自己的书屋。“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经常一起交流,准备出一本不定期的“杂志”,就是将喜欢读书、写作的朋友聚在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畅游。”“我期待呀,就是要多读多写,让家乡的大建设、大发展广而告之,开枝散叶。我的书屋一定收藏。”他是喜欢读书的人。
  父亲,在我的眼中又像一头牛,并不是他的属相是牛。在生活的长河中,默默无闻,总是替别人着想,甘心发挥余热,总是希望大家在精神上有所获。他总说,思路决定出路,不读书咋行?这也许是他建书屋的初衷吧。父亲躺下是一条河,站起是一座山。从他做人处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无私的奉献和默默的坚守。现实中,我在努力学习着父亲,但始终有一定的距离,或许那是对生活的定力吧。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生机,也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生命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我们认识生命到改造生命的过程。父亲虽不曾讲过这些道理,但他身后串串的足迹印证了他的朴素与伟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用我的生命来解读父亲,解读生命。
  夜色渐浓,微风带着凉气,我不愿打扰他,就慢慢地沿着蓟运河融入这宁静的夜色中。愿他的书屋早日建好。心中充满着期盼,期盼明天的图书馆之行,他能有所悟,就让美好的梦想在今夜点燃,剌破夜空迎接黎明的到来,让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送去温暖。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作品

最后的吻
相关作品
三月樱桃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