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北运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81
颗粒名称: 闲游北运河
分类号: I267
页数: 3
页码: 5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闲游北运河的情况。其中包括十里桃花、蔺家古渡、生死不离北运河等。
关键词: 宁河区 出游 文化广场

内容

初夏临近,津沽大地气象万千,北运河与海河横卧津城,春波荡漾,信步从三岔口逆流而行,寻找古运河的古韵与遗留的点点滴滴的故事,恰逢北运河清淤通渠,期盼北运河帆影云集,商贾繁荣的旧貌。
  千古运河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筑就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贯通全国南北的唯一航道。至元十六年(1279)后,又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运河接通,真正使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的“龙头”则是北运河,她最早是退海和泉流冲击形成的沟渠,久之成为河道。西汉以前称沽水,东汉至东晋间称潞水,北朝时称潞河,元代称白河,清雍正年间始称北运河。历史上,北运河划分界限为:北起北京市通州北关,南至天津市三岔河口入海河处,总长20.5公里。北运河是天津海河河水系的主要干流之一,也是元明清数百年间皇帝沿水路出巡的必经之路,故百姓又把北运河成为“御河”。明朱棣靖难,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都在北运河留下佳话。据考证,康熙皇帝曾写下:“潞河三月桃花水”;曹雪芹的《红楼梦》曾取材于北运河岸边的水西庄和通州张家湾。岁月悠悠,北运河亘谷长流。将中华古老文明贯穿南北。
  十里桃花
  随着鸟鸣,伴着花香,步伐轻盈,初夏的北运河水流淌,好像诉说那千年的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这条河流曾经的辉煌和伟岸。不经意间桃树满坡,如今的桃花堤人员拥挤,桃树虬枝伸展,枝头干枯的花蕊下方是刚刚露头的小小的青桃,让人畅想着果实累累,果香四溢的日子。留恋赏景的步伐没有停止,拥挤在这夏的初口,洗涤内心的清纯,将满身的疲惫放下。
  在北运河畔,曾有过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桃花村。当时“十里桃花”成为津门一景。桃口,原名桃花口,后简称桃口。该村位于北运河右岸、古驿道旁。元初有人定居,并在河畔栽种桃树,不断增加栽植,形成难得的美景。1205年,北运河改为新漕运道,古村桃花口因其盛名和美景成为津北一站,元代中期就已经成为商贩聚散之地。“先有桃口,后有汉口”,是境内流句民间俗语。“汉口”即是汉沟村,建于明初,说桃花口是津北古村并不为过。桃花口村依傍运河,北靠池塘,堤岸桃花盛开,村中古树浓郁,成为故驿道上一处别具一格的美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颂赞桃花的诗词歌赋。“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午过潮痕寸寸生,邮亭长短数归程”,“柳色半黄春半露,行人正到桃花渡”……如今的桃花堤与古时的场景大相径庭,但在古诗里仍然能闻到淡淡的桃花香。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康熙皇帝南巡江浙,恰逢花满枝头,桃花盛开。返回途经津门,沿大运河逆水缓舟,晨曦阳光明媚,偶见北运河十里长堤桃花争艳,与南方的桃花争春报晓,遥想辉映,又一次迎銮报春,喜上眉梢,遂上岸赏花。泼墨提笔:“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似两春报。锦缆仙舟,星夜胯晨晓,情缥缈。艳阳时袅,不是垂杨老。”北方桃花晚于南方,康熙皇帝恰好南北方桃花先后绽放,均能恰遇,同逢两春实在难得,正可谓,天地轮回,青春永驻,何不高兴。
  蔺家古渡
  沿着北运河往北逆流而上,血色海棠花枝招展,浓郁的香气伴着河水的淡青,让过往的行人流连忘返,仿佛成为城中的一份恬静的田园。忽的想起再往前走就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桥梁,她是北运河综合治理的产物,完全渗透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元素,车流人流不息,仿佛如流失的岁月一样的繁忙。
  那里曾经是由蔺家村民世袭经营400余年,相传16代人的古渡。蔺家古渡是北运河发,展的最好的历史见证物。2001年才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蔺家渡口是北运河境内段上第一个建立,最后一个取消的渡口。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的行当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仿佛当年摇橹、撑篙依然历历在目。最初的渡船靠划桨行驶,逐渐改用撑篙。篙是用一根毛竹做成,头上套着倒钩的铁矛,百姓俗称“挽枪子”。开船时将其插入河底,支撑着船前行,先是逆流而上,船驶到河中心的位置,再顺流而下,快靠岸了,用挽枪子上的倒钩勾住木桩,船只靠岸。那时这也只是谋生的营生,并不能挣到多少钱。蔺家渡口世代经营,传子不传女,传至蔺洪恩、蔺洪昌两兄弟时,已经是十六代,直到1954年蔺家将渡口交归市公用局,连人带船一起公私合营。其后,桥梁跨南北,陆路交通繁荣起来,古渡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生死不离北运河
  黄昏将残,已临傍晚,一路闲庭漫步,不觉任何疲惫。但见淡蓝色的天宇已经黯然,大地上浮起朦胧的夜色,收敛着最后的余照,但其残光仍然在天际间弥留。远处耀眼的路灯仿佛是天上的街灯,随着公路的婉转,随弯就弯,一条光的弧线煞是好看,泛着淡淡的光,遮罩着浅灰色的天空。抬眼已经到了北运河的沙庄子地界,忽然想起有着神奇色彩的“常胜将军”,就是人们所说的,慈禧太后的干儿子曹克忠,尤以“生死不离北运河”叫人称奇。
  曹克忠本姓刘,因家贫,四五岁时将其过继其舅曹清顺,随改曹姓。曹清顺无儿无女,在运河边以捕鱼为生,好赌博,曹克忠随其穿梭各赌场,其或亲试小赌,逐渐成瘾。其舅故去,流落街头。咸丰五年(1855),时值太平军北伐,曹克忠听说湖北按察使在青县马场招兵,随投军当兵。
  曹克忠当兵后,一改恶习,骁勇善战,屡受嘉奖,不断晋升,曾与太平军战斗中五战五胜,加总兵官衔。同治六年,回故里养病。光绪六年赴京入觐,听从李鸿章差遣。李鸿忠带曹克忠进宫见慈禧,慈禧见“常胜将军”像个“大傻小子”,脱口说出“傻小子”三个字,曹克忠趁机行大礼。慈禧高兴,认为义子。并赏赐金马褂、尚方宝剑和一副眼镜为见面礼。
  光绪十一年,年近60岁的曹克忠以养病为由,告老还乡。回天津后,他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陪伴自己成长的北运河,加固刘园至王勤庄间的北运河堤,修关帝庙,办花会,接济百姓,安享晚年。二十年清政府与日本失和,复受命办团练,1500余人分驻海口抵御外侵。二十二年病逝,享年70岁。当年慈禧太后赏赐据记载随葬。其也成为老百姓传唱的守护家园、修缮北运河的“常胜将军”。
  风尘一路,古歌传唱。静静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文化繁荣,仿佛诉说着在申遗路上的文明传唱。站在北运河堤,远眺北上的源头,浮想联翩,她带给我们的是用之不竭的宝藏,南北贯通,气贯长虹,那是何等的伟大。闲暇之余,静卧你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淳朴与你人工开凿的智慧。
  站在北运河边遐想,我会留恋今后余生的日日月月在你的身旁。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晓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