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访兴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50
颗粒名称: 芳菲四月访兴家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2
页码: 5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兴家民俗博物馆坐落在国家湿地七里海之畔。博物馆占地广阔,拥有40余间房屋,按照民清风格布局建造,外观古朴典雅。博物馆分为三个群体,包括演出场所、展室和居住区,展示了红色教育、农耕文化和民俗生活等内容。博物馆内的庭院园景布置精美,包括日晷仪、假山、小亭等,展现出江南烟雨的韵味。展室中陈列了耕地用具、照明器具、房产地契、古旧家具和农村生活用品等,让人回忆起往日的农村生活。
关键词: 宁河文化 出游笔记 芳菲四月

内容

兴家民俗博物馆是一处让人来过还想再来的地方。一个芳菲的四月,我再次探访了它。
  兴家民俗博物馆坐落在遐迩闻名的国家湿地七里海之畔,占地6700多平方米,有房屋40余间,建筑为民清风格和布局,大体上内部是木质穿斗,外面是青砖砂石混合砌成,高檐飞甍呈浅灰色,外墙刷白,外面的青砖、灰瓦、白墙在视觉上凸显古朴典雅之气。建筑共有三个群体组合,各厅堂造型古朴简约,功能迥异。兴家是两进四院,从牌楼进大门,左手最北边的一排连通房子名日大舞台,顾名思义就是有演出、会议的功用,内部装饰以红色调为主,现在作为举办婚礼的场所。进入大门右侧的一扇木门,迎面是一堵照壁,由北而南,自西向东形成了“三坊—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绕过照壁沿右手走廊南行,依次是红色教育、农耕文化、民俗生活等展室这就是所谓的“三坊—照壁”。照壁左手向东是一排四幢房屋,每幢均为三间两层,中间的屋子称为堂屋,两边为寝室,每栋房屋之间均形成个小天井,即为“四合五天井”。
  照壁外是一方院落,院中有园,一条幽长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伸向东侧长廊。路旁矗立一座日晷仪,虽被花草掩映,却也十分醒目。观之,王安石的“田家更里漏,寸晷亦欲知”诗句会浮上脑际。进入长廊,廊外有喷泉,有花树,有假山。假山上的石片颜色由深入浅,仿佛笼罩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假山蜂顶有座小亭,古语云:亭者,停也。游览后可以在这里歇歇脚,还可以居高总览杂花生树的园子全貌。这座亭子六角飞檐,如鸟振翅,颇有乡野之气,“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就是它最好的写照。在博物馆与田野相邻的地方,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移用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庭院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这新与旧、现代与古朴能够如此和谐地并存于兴家民俗博物馆之中,大概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简”:不急于展示自已,而是含蓄克制的。林语堂说:“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兴家民俗博物馆便蕴含着含蓄、深沉的个性。
  进入展室,会看到曾经熟稔的民俗老物件——耕地整地用的锄镐、耒耜、大木犁,收获用的锨镰、碌碡、木轮铁轴驾车,捕鱼用的网罟罾篓,照明用的煤油灯、马灯,旧时的房产地契、土地买卖协议,以及古旧的漆迹斑驳的小炕桌、柜子、陶器、石器、算盘、杆秤、纺车等数千件往日农村生活用品,有序地摆放在展室中,这里让曾经经历过的人收获了一份长长的回忆清单。当代作家侯发亮在《水车》一文中写道:“我那苦涩的青少年时代,是伴随那晃悠晃悠的水车轱辘,在慢悠悠地车水中度过的……那架古老的水车,静卧在岁月,牵引着我那根曾经灰暗的情感之弦,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水车,一条安放在我心灵深处的乡愁的情感纽带!”睹物思文,我不禁也生发出了一抹淡淡的乡愁。
  引起我特别关注的是展架上摆着的旧社会裹脚女人穿的小鞋子——因为我的姥姥是小脚的缘故吧。我后来以《三寸金莲》为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民俗博物馆的展架上,摆放着一双双/旧社会女人的弓鞋/能穿这种鞋的脚就是传说中的三寸金莲/旁边还摆放一架裹脚跶子/在角落里依然露出崎形的阴险……”这些见证岁月的老物件,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让人在漫漶的时光里与它们对望,顿生感慨。
  翠色绵延,花树缤纷,水光潋滟,硫瓦飞甍。过往的岁月里,这里曾是稼穑柴扉,镰刀锄头为标识的乡村。但日复一日的时光,随着时代进步的脚步,逐渐远离了古朴的乡村文化,兴家民俗博物馆弥补了这一缺憾,为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追忆乡愁的场所,留住了乡愁,守住了传统。
  我相信,游览过兴家民俗博物馆后,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不由得会对这里产生深深的喜爱之情,那么怎样表达这份情感呢?唯有归去来兮!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志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