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锣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29
颗粒名称: 乡村锣鼓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11
页码: 6-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区不同地方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丰台镇东淮沽村的评剧文化、田辛村的打鞭子表演、光明新区社区的五爱传统教育活动、木头窝首届桃花节、芦台镇的全民阅读启动仪式、七里海镇的芦苇文化艺术品制作培训会以及宁河镇的诵读中国经典比赛。
关键词: 传统文化活动 丰台镇 评剧文化

内容

让传统文化重放光彩
  ——丰台镇东淮沽村的评剧文化
  郝文珠
  半合镇东淮沽村有近百年的评剧文化传统。从上世纪5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业余评剧团。在那艰苦的年代,已故团长王恒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缝制戏服,亲手制作简单的乐器,用木板搭台,用汽车大灯做灯光,每年春节都给百姓送上戏曲文化大餐,给人们在艰苦岁月中带来了欢乐。
  1962年,村里通了电,有了电台,给票友们学习评剧创造了新的途径,喜欢评剧的人越来越多了。随着演员队伍的扩大,村里出现了一批优秀演员,先后排练并演出了《秦香莲》《茶瓶记》《卷席筒》《牧羊圈》《劈山救母》等传统剧目。他们演出的现代剧《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深受周边村百姓的喜爱。
  村里的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评戏表演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新演员的加入,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新演员继承老一宋戏迷留下的文化遗产,穿上传统的服装道具,更增加了他们的表演激情。小剧团在多次各类比赛中获奖。
  现在东淮沽村的演员是第三代继承人。前些年新老演员。一起演出过传统剧目《秦香莲》《茶瓶记》《回杯记》等。
  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东淮沽村小剧团利用党日活动宣传十九大精神。为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自编自演了小节目《两学一做全家学》。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文明条例精神,打造祥和、整洁、美丽的人居环境,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自编了《创卫连着你我他》评剧小戏。
  村书记宁延忠说:“评剧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如今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嘛,我们村就是用唱评戏让村民受教育、受启发、享欢乐,打造天蓝、水清、环境美、人更美的美好生活环境。要让传统评剧重放光彩。”
  不同凡响的真功夫
  ——田辛村打鞭子的爷儿们
  张相平
  每天的傍晚,在造甲城镇田辛村南头,总会看到一个亮丽的风景。几个人挥舞着长鞭,鞭梢在地上或空中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姿势,那洒脱,总是会引起锻炼的人们的围观和称赞。他们就是田辛村鞭子队成员,他们是刘艳华、包井山、刘明华、包瑞国、包瑞平、包极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毗邻现代产业园区的田辛村群众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秧歌队、舞蹈队等一批自发组成的娱乐组织应运而生。靠养殖淡水虾致畜的刘艳华在“快手”平台上学习了打鞭子技艺,通过长时间训练掌握了打鞭子技巧,在他的带动下包井山、刘明华等人组成了田辛村鞭子队,每天茶余饭后他们就在一起切磋鞭子技艺。几年的时间,一条长鞭在他们手中左右开弓犹如飞龙在一般,只听“啪”“啪”“啪”的几声,一串清脆悦耳的鞭音在空中炸响,赢得了围观群众的热烈掌。
  当提及抽鞭子的好处,66岁的包极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鞭子是中国武术之一,我们所耍的鞭子是麒麟鞭法和二十七鞭,有的人耍鞭子已经有四五年了,经常抽鞭子能使颈椎、肩腰、胳膊、腿等各个关节部位得到活动,舒筋通络,身心愉悦,睡眠质置提升;经常抽鞭子,运动量增强了,肺活量增强了,吃饭便香了;经常抽鞭子,身体更强壮了,精神愉快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总之,抽鞭子强身健体,有益身心健康。”
  抽鞭子是个力气活。几斤重的鞭子在他们手里看似玩的轻松自如,一通鞭法下来,也是大汗淋淋,但是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那种幸福的笑容。
  慢慢的,田辛村的一些爱好者受他们的影响,也迷上了打鞭。刘艳华就将自己买的鞭子廉价卖给这些初学打鞭的人。目前,跟着刘艳华他们一起打鞭子的人数已经达到十余人,最小的队员只有14岁。
  田辛村党支部书记赵振武高兴地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家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村里环境美了,空气新鲜了,大家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做健美操,有的打太极拳,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断了。
  有一种美叫打鞭,有一种打鞭打出了风景。愿人们的生活都打出清脆的声响,打出人生的价值!
  “祭扫有新风云端寄哀思”光明新区社区开展五爱传统教育活动
  王昊
  祭扫有新风,云端寄哀思。为进一步引导辖区广大青少年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学会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清明节期间,光明新区社区“五爱”教育阵地开晨“我们的节日”网上祭英烈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以“缅怀、传承”为主题,通过在网上向先烈敬献鲜花的形式,深刘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和继承发扬革命精神的坚定决心。
  “十里春风桃花开”木头窝首届桃花节开幕
  郭一玮
  “运河桃花美,起舞待君赏”,四月春好时,廉庄镇“十里春风桃花开”木头窝首届桃花节开幕,本次木头窝首届桃花节将桃花与时尚、艺术相结合,与游客相约桃花堤畔健步走,感受和贴近春天赋予的激情和活力。
  木头窝村在廉庄镇东南3公里,蓟运河北侧,隔河与大沙窝相望,历史上曾有船渡相通,居河套洼淀的南端。村庄居古蔺州漕运要路蓟运河的中段,是历史悠久的芦苇之乡。
  近年来,廉庄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以稻香小镇为依托,借助丰富的名特产品、生态景观、美丽田园、民俗风情、蓟运河文化特色村等农业文化资源,充分融合农耕稻作文化、农艺休闲文化、温泉养生文化、聚居民俗文化、运河水文化的北国水多、芦稻田,充分推动木头窝乡村旅游破题发展。
  芦台镇组织观看2020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暨中小学生“绿书签行动”启动仪式网络直播
  王昊
  今年4月0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23日晚7:30芦台镇组织社区村居民通过津云、抖音、微信等平台网络直播2020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暨中小学生“绿书签行动”启新仪式。今年全民阅读活动的主月是“云端阅读智慧阅读”,活动连线实体书店、农家书屋、城市书吧阅读新空间、图书馆等,通过现场采访、视频连麦等方式,回顾了2019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精彩瞬间。
  通过观看直播,我们文化专职人员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更加明确未来工作努力的方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镇城范围内推动示范农家书屋建设,发挥先进书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在书屋开展“云课堂"网络直播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助农,让书屋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加油站”。
  三是深化书屋惠民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供需菜单”“百姓点单”服务模式,力争做到群众在哪里,书屋服务就在哪里。
  四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优势,更好发挥书屋在理论宜讲、志愿服务、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等工作中的作用。
  七里海镇举办
  芦苇文化艺术品制作培训会
  赵超
  为庆祝五一劳动节,传承芦苇文化,发扬老一辈用双手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4月30日,我镇举办首周芦苇文化艺术品制作培训会。
  培训邀请我区芦苇编织专家牛金香老师等现场讲解关于苇草编织、芦苇画相关知识,手把手现场教学,力争使每名培训学员掌握这门技术,打造具有我镇特色的芦苇文化手工行业。
  培训课内容涉及手工编织的基本方法、编织技巧及芦苇画剪接、烧制等知识。授课专家还从芦苇工艺品的市场行情、价值价格方面,为学员讲解芦苇工艺品行业的前景。培训现场,学员们一边听取老师们的讲解,一边摸仿老师的制作手法;掀起了学习芦苇文化艺术品制作的热潮。
  通过此次活动,希望通过芦苇手工艺术品的培训推广,在传承传统技术的同时,打造地城特色产业,切实达到引领推动我镇镇城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的目的。
   芦台镇恒大御景半岛社区"迎六一"活动简报
  王昊
  为迎接2020年六一儿童节的来临,芦台镇恒大御景半岛社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于2020年5月31日上午开展了“多彩六一,做好自身防护我能坚持”主题活动。在活动开始前,虽然因天气原因活动由屋外转为室内,但社区工作人员做好了疫情防控前期准备工作,铺设消毒毯、开窗通风、备足免洗洗手液、口罩、测温、登记等,同时提前电话通知参与居民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活动在小朋友的掌声中开始,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小视频、图片、小儿歌等形式讲述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新型冠状病毒及科学戴口罩等相关知识点,通过问答方式极引导大朋友、小朋友在开学时如何做好自身防护,保护好自己。同时向居民群众、小朋友们传达了《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泰化防控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指引》文件,向大家提出了要养成科学戴口罩、随身携带口罩的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到常态化阶段,恒大社区在做好卡口“守门员”的前提下,以此次活动作为契机,按照疫情防控规定,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区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等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宁河镇“诵读中国”经典诵读比赛信息
  庞彦坤
  6月23日上午,为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抒发爱国情怀,展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我镇在镇文体中心多功能厅举办了“诵读中国’经典诵读比赛。
  全镇居民群众积极报名参加比赛,一篇《英雄赞》拉开了比赛的序幕,在这抗疫的特殊时期,每一戈人都是抗疫的平凡英雄,比赛中,有的选手对话亘古圣贤,诵读《岳阳楼记,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有的选手发表《面对疫情的感官》,体会和感受《中国力量》,表达《你我抗“疫情”,平安过“鼠年”》的美好愿望……伴随着助兴歌曲《为了谁》,比赛落下了帷幕。
  大家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被美妙的作品所吸引,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通过此次活动,既缓解了疫情期间群众的疲惫和压力,又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既有益于群众的身心健康,又使群众感受到了中华经典的魅力。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