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校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16
颗粒名称: 历任校长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本文记录了宁河县东棘坨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校名的变更、校舍改建、教师变动以及教育政策的影响等内容。学校完成普九任务、制定了各项制度以及创作校歌和设计校徽的情况。
关键词: 历史发展 校名变更 校舍改建 教师变动 教育政策

内容

1954年,杨镐任第一任校长,1956年有了第一届六年级毕业生。1958年,开展整风运动,校长杨镐,教师王燕林、靳竹泉3人被打成右派,调离教育口。1959年春,宁河县并入汉沽区,李向民任学校的负责人,学校的校名也随之变更为“天津市汉沽区东棘坨小学”,并正式刻制了公章,学校成为了独立的行政单位。
  1960年,杨宇村的杨绍武来校任校长,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对学校进行改修,把古庙的后大殿改建成为教室,东西配殿和前大殿的东西配房及东西厢房都改为教室和教师宿舍,古庙东面的一块地作为操场,并首次安装了篮球架。1961年春,恢复宁河县建制,东棘坨小又变更为“宁河县东棘坨小学”。窦俊信、石景芬、张学连等一批师范毕业生陆续来校任教。1963年,杨绍武校长调走,杨宇的杨成恩来校任校长。成立东棘坨中心校,中心校分管于京、小芦两所完小。
  1968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村革委会主任李树平主管教育,杨成恩校长负责学校日常工作。当年秋天,教师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外地的教师如高和风、张学连、韩春开、石景芬等老师回原籍,本村在外地的马恩轩、安会霞老师回村工作,安置在第四生产队,由生产队记工分,与社员一样分粮食和农副产品。同年底,杨成恩校长调往公社后勤中学担任校长。村里任命刘桐森老师为学校负责人,1982年县教育局任命其为校长,一直干到1991年调出,在校工作20多年。期间校舍变化也较大,因学生增多,教室不够用,1975年村在原学校后面盖了一排砖木结构的10间教室,还翻盖了前排教室,学校的大门由西面改为南面。大门洞两边是办公室。
  1976年唐山大地震,校舍虽未坍塌,但教室出现裂缝,再加上余震不断发生,学生只能到开阔的树下上课。秋后天气凉,室外无法上课,学校和村队商量,把原来的土木结构的教室改为防震棚式的教室,在教室内搭上木框架,以此来解决上课问题。那时的教师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和村里知青如李树祥、李振起、李振亮、李树国、李树义、马荣芳、胡克第、安慧霞、张莉、赵洪忠、赵运春、王作柱等,只有刘惠萍和高淑娟等不是本村人。1979年落实政策,杨镐恢复职务,教师韩春开、郭永琴、韩继荣、刘桂荣、吴慧云等人来到了东棘坨学校。
  1991年4月,李树祥担任东棘坨中心校校长,赵洪忠担任教学教导主任,马恩纪老师担任德育教导主任。当年暑假后,由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心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考核细则。1996年学校完成普九任务,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上级的要求。学校制定了师德、校风、教风、学风等制度。傅友荣老师创作了校歌《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赵洪忠老师设计了校徽。
  2000年黄银佐担任东棘坨中心校长,2011年李连锁担任校长至今。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洪忠
责任者
赵洪忠
相关人物
杨镐
相关人物
李向民
相关人物
杨绍武
相关人物
窦俊信
相关人物
石景芬
相关人物
张学连
相关人物
杨成恩
相关人物
王燕林
相关人物
靳竹泉
相关人物
李树平
相关人物
高和风
相关人物
韩春开
相关人物
马恩轩
相关人物
安会霞
相关人物
刘桐森
相关人物
李树祥
相关人物
李振起
相关人物
李振亮
相关人物
李树国
相关人物
李树义
相关人物
马荣芳
相关人物
胡克第
相关人物
安慧霞
相关人物
张莉
相关人物
赵运春
相关人物
王作柱
相关人物
刘惠萍
相关人物
高淑娟
相关人物
郭永琴
相关人物
韩继荣
相关人物
刘桂荣
相关人物
吴慧云
相关人物
马恩纪
相关人物
傅友荣
相关人物
黄银佐
相关人物
李连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
汉沽区
相关地名
杨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