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15
颗粒名称: 建立学校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233-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棘坨小学始建于1936年秋,最初是村里的私塾,后来发展为学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堡垒村的秘密联络点。解放后,学校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增强。这段时间内,学校经历了多次教师更迭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建校历史 抗日战争 教师更迭 教学改革

内容

东棘坨小学始建于1936年秋,由村里私塾改为学堂,河西鲫鱼店村的王志伦先生被聘来村任教师,借用村中古庙西院的斋房,在秋后冬闲时上学,到腊月二十几,老师帮村里写完春联就放假,被称之为“冬学”。老师的报酬由村摊派,先后有李成久、庞家铎等老师来校任教。1939年秋,玉田县孙家衢村的孙秉章来校任教,由“冬学”改为常年上学,根据年龄和知识分为大小两个教学班,由原来的混教式改为分年级、分班上课。
  1940年孙秉章的妹妹孙秉卿也来校任教,孙秉章教大班,孙秉卿教小班,全天上课,每天固定几节课,课间学生有活动,上下课采用摇铃的形式。高级班在古庙院内的东厢房(原来的经房),初级班在西院的斋房上课。高级班的语文课设有《国语》《修身》《尺牍》,算术课有计算和珠算,还开设有唱歌和健身。小班也启用新教材,附近村庄的少数学生也来此读书,也招收了女学生。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村成为了抗日堡垒村,学校也成了秘密联络点之一,也引起敌人的注意,学生不能安静上课。1944年夏,孙秉章兄妹辞教,区里派来一名姓周的女教师来村任教,但她呆的时间不长就走了。周老师走后,村里的胡桂宏、李明信到校代课。解放后,上级派来一些地方干部充实到学校担任教师,如崔德纯、张巨学、于志忱、戴硕珍、高廷玉等,教材使用的是教育部门统编的课本。1952年戴硕珍兼任学校负责人,1954年下半年,正式用“宁河县东棘坨小学校”这个名称。学生除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学生外,还有柳树、小芦、杨宇、小堼、蛇店等村的学生。教师也得到充实,陆续有王燕林、靳竹泉、杨玉峰、张巨学、杨元明、刘桐森、冯润田等来校任教。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洪忠
责任者
赵洪忠
相关人物
崔德纯
相关人物
张巨学
相关人物
于志忱
相关人物
戴硕珍
相关人物
高廷玉
相关人物
戴硕珍
相关人物
王燕林
相关人物
靳竹泉
相关人物
杨玉峰
相关人物
张巨学
相关人物
杨元明
相关人物
刘桐森
相关人物
冯润田
相关人物
王志伦
相关人物
李成久
相关人物
庞家铎
相关人物
孙秉章
相关人物
胡桂宏
相关人物
李明信
相关人物
孙秉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棘坨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西鲫鱼店村
相关地名
孙家衢村
相关地名
柳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