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传服务中成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12
颗粒名称: 在宣传服务中成长
分类号: J722.211
页数: 7
页码: 222-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68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的秧歌会和文艺队的演出活动。队伍的组织情况、演出节目的安排以及参与的培训班和交流会议。同时,强调了村文艺队的自力更生和群众认可,以及队员们为宣传文化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关键词: 秧歌会 文艺队 业余队伍 农村文化 宣传活动

内容

1968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秧歌会欢度新年,大队革委会干部刘少青、李彩山带头“扭会”。为了发挥文艺队的作用,我们“古今并用”,秧歌队在前面打场儿,后边文艺队登场演出。先后到过孟庄、菜园、大于庄、后米厂、岳道口、孟旧窝、党庄子等村。每处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乡亲们端茶递烟热情万分。这使队员们清醒懂得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坚定了文艺宣传的信心。
  虽然是业余队伍,可村党支部却当成“门面”。要求我们坚持政治建队,强调思想革命化,求艰苦俭省,少花钱不花钱,发动队员自力更生。那时我们使用的二胡、手鼓、梆子和木枪、斧头、镰刀等道具多是队员张文安(木匠)和刘芝田老师等动手制作的,服装都是自己掏钱置办的。那时,我们从不脱离生产劳动,就是头天演出再晚,队员转天也得下地干活儿,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1968年2月,宁河县举办了农村文艺骨干训练班,我和张文臣参加。这个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县11个公社和潘庄农场(亦称河北劳大)。各公社的学员有周宝玉、宋子凤、沈庆祝、薄连树、邵民田、刘玉文、王秀珍、苏凤祥、马德文、段连英、魏义芹、张文香,王前村孙连璋、孙连璧兄弟是乐队主力。农场学员是刘春玲、王林印、赵俊生、苏景金、戚金海、刘荣保、邵兴华;还有县城中学生赵毅然、李慧敏。培训班负责人于克珍,教师是陈道华、唐若鲁、潘静书。培训课程是学习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创编新的节目,进行舞蹈训练、安排巡回演出。我们先后参加了清河农场、汉沽农场的慰问演出;参加了3月20日的宁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庆祝演出,并分赴到板桥公社、东棘坨公社等为成立革委会演出祝贺。这在县里原有专业剧团解散的情况下,不仅起到了补台的作用,而且为我们文艺骨干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1968年11月初,天津地区农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经验交流大会在县城芦台举行。我们杨拨庄文艺队作为县级代表队光荣地参加会议。在这会议之前,我们经历了廉庄公社组织的选拔汇演,8月份又参加全县21个公社代表队的调演比赛,最终被推选为县级代表队。这次汇演由县革委政治部肖平同志带队,文化馆单佑权、唐若鲁、陈道华、贾玉俊老师,廉庄公社武装部贾明金,文艺队负责人刘臣、张启省、村革委会李复文同志参加。参会的队员是:傅连波、张文臣、陈振孚、傅金山、刘范田、张云芝、李生、张文栓、刘普然、刘云田、轩宗山、张文安、张军岐、张翠文、张作焕、傅印霞、傅连华、鲁会春、韩秀珍、张文存、刘克芬、张长秀、王淑芝,还有志愿参加的学生赵毅然、李淑敏。
  11月6日晚,作为东道主我们开场演出。首先向大会献词。车可夫先生书写的“毛主席开辟革命航道”“红太阳照亮文艺舞台”的大幅对联为会场增彩。演出的节目是歌舞联唱《东方红》、塑像诗《为人民服务》、表演唱《四个老汉求宝书》、小歌剧《贫农血泪史》、相声《旱烟袋》、锣鼓快板《精兵简政好》、表演唱《祖国山河一片红》等。这14个节目是由单佑权老师带队,陈道华、唐若鲁老师来村研究创编、修改排练,后经县里现场审定的。政治内容、艺术形式具有一定水准,演出十分成功,得到了县革委、县文教局领导的夸赞。特别是中央电台专题播放了我们演出节目后,更扩大了影响,当时“杨拨文艺队”在宁河城乡名声显赫。
  1972年1月27日,宁河县业余文艺汇演大会在芦台大礼堂开幕。全县20个公社的文艺代表队4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安排了文艺演出。通过紧张的比赛,我们杨拨庄文艺队又名列第一。在2月1日联合演出的24个节目中,杨拨庄文艺队占9个,板桥公社文艺队占7个,芦台镇文艺队占4个,我与板桥公社代表队王质莹被推选为总报幕员,我们努力协作反响很好。
  这次汇演的节目,95%以上是自编自演作品,成品节目占很小比例。从内容看,基本是配合形势,热情地歌颂农村、歌颂生活。乡土气味儿浓郁,形式短小精悍,保持着艺术的时代定力。例如,我根据1944年日寇杀害我们村抗日群众的事实创编的小话剧《打靶前的一课》与对口词《枪!》,形成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被评为优秀节目。
  那些年,我们年节期间是最忙的。每逢大年正月,结婚、订婚的队员都得参加演出,难以请假拜年探亲,家里亲人给了我们莫大的理解和支持,使我们矢志不渝又心怀感恩。正是由于这样的痴心坚持,才维系了这支队伍的生命力。
  自1967年7月到1973年9月,我村文艺队坚持了6年多的业余文艺宣传活动,充当了农村文化的生力军,为宁河县和全村群众赢得了荣誉。1970年初,我担任了中学教师但仍坚持业余宣传演出。之后几年里有的队员参军入伍、有的上学或被招工,第一批队员在眷恋中陆续告别了文艺舞台。
  1975年1月18日,天津市农民文艺调演在芦台举行。那时我已在板桥公社担任着文教干事,被指定为本县观摩队队长,全队25人。代表中有杨拔村张文臣,宁河镇的李淑玲,南涧的李荣胜,董庄的王会敏,潘庄的运文艳,俵口的马连元、马作坤,高坨村于万伯,江洼口村苏建明,于怀庄李志芹,北珠庄刘丽娜,造甲的王世生,赵本的马淑芹等。我们听取大会经验介绍,观摩各郊县代表队的演出,演出队多数是专业文艺队伍。大家感到,作为时代的新生事物“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行将完成它的使命,专业文艺团体已登上了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傅连波
责任者
傅连波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68年2月
相关事件
1968年11月初天...
相关事件
1972年1月27日...
相关事件
1975年1月18日...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