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中任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78
颗粒名称: 联中任教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50-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己调到丈夫的村子兰家庄联办中学工作的经历,包括在联办中学教授数学和化学的情况,以及在地震后学校重建的过程。
关键词: 丈夫村 兰家庄 联办中学 教师 数学 化学 地震 重建 教室

内容

1969年春,为了照顾婆婆,我调到丈夫村兰家庄联办中学上班。当时的联办中学有高稳、岳秀、韩其、兰家庄4个村的学生,老师有十几位。教中学的老师有刘庆武、王汉权、张玉江、张桂荣、王立权、兰庆华、周凤文和我。教小学的有李长兴、孟庆功、马淑琴、兰德珍,王政安。学校是村的大庙,庙里大殿用来大复式班上课,东耳房是办公室兼宿舍,西耳房作教室,联办中学在院外操场东边的土坯房上课。那时“文革”还没结束,课本内容不系统,特别是数字,知识杂乱,还是跳跃式的。让我教数学,我就动了脑筋,农家孩子上学不容易呀!除了尽量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增加了一些连贯的、基础的知识。记得教初三时,我把原任物理课去掉,改教化学,保留数学,还有生物及其他。化学课要有实验,我就找来各种瓶子,到丰台中学张老师那领来试剂药品,该做的实验都做了。一次在制氢气时,由于实验用具不精确,制得纯度不够,发生了巨大的响声,以至院里办公室的老师,过路的社员都跑来看,所幸有惊无险。学生们学到了该学的知识,记住了该掌握的内容,也明白了科学道理。这个班31人,考取丰台高中的就有27人。丰台中学教化学老师见我能很好地衔接知识,两次让李长海捎信问我能否去丰中教化学,因家里离不开,婆婆双目失明需要照顾,我都谢绝了。我顾不上照顾孩子,4个孩子,常常磕碰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孩子腿轧折后,我背着孩子上了一个月课。还有一次孩子烫了,第二天董希知(丰中校长)带着几个地方的老师来听我数学课,我没有因故拖延,董校长他们满意而归,对我赞叹不已。
  1976年地震后,师生们在校园的大槐树下清理出一块地,在树荫下上课,学生自带小凳,膝盖上书包当桌子。下课就在废墟上刨砖捡瓦,没有乱跑乱闹的。当时大家的心情都很压抑,村里地震太重了,死亡人数达16%。村东头孟凡成一家5口人就剩下一个瘸儿子,村中的兰德和前后二层两家只活了一个小孩,我们当老师的就格外关照这些孩子。天气一天天凉了,没教室怎么办呢?盖教室只能因陋就简,废物利用,就地取材,从外地请来工匠,把原来的檩子破成两半,也有破成四半的,没有玻璃用塑料膜贴在窗户用秫秸秆支上,没有窗框的用秫秸秆夹上塑料膜安在留的窗口上,风一吹呱哒呱哒响。黑板是墙上用水泥抹平刷上墨,门框是左一条木板,右一条木板横七竖八地钉上。老师嘱咐学生小心,鼓励孩子学习,每天下班前老师都要仔细检查一遍。
  一次上级检查,看学校太破了,就叫我们写申请重建学校。当时砖、瓦、木料都上级拨钱。用工及其他辅料由大队出。学校建成后,公社教育组李晶同志送来了县文教局设备站给的新桌椅。教室里雪白墙面,红砖铺地,玻璃光亮透明,桌椅崭新,排列整齐,进到教室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就连院墙也焕然一新,大门上还工工整整有“兰家庄学校”几个大字。上课,同学们在新教室里专心致志学习,下课,又可以在大槐树下做游戏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雅勤
责任者
赵雅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