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进公社领导班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58
颗粒名称: 第二次进公社领导班子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工作经历,包括参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代表大会、调往“四清”工作总团政治处、回板桥公社任政治办公室主任等经历。然而,由于“文革”高潮的到来,工作计划被搁浅,暂时留在板桥公社。随后,被调至农科站和粮站工作,在“斗批改”和一系列运动后,最终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
关键词: 四清 文化大革命 广播员 支部书记

内容

一次,在潘庄公社潘庄大队召开全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我作大会发言,得到县委书记佟泽民的赞扬,时隔不久,县里内定调我到“四清”工作总团政治处工作。天有不测风云,正赶上“文革”高潮到来了,我调总团政治处工作就搁浅了。县里决定我暂时留在板桥公社任政治办公室主任,生产办公室主任是我高中的同学戴俊卿。
  到1967年的秋后,县委召开“四清”借干会议。当时县委书记是邢国俊兼任县生产指挥的总指挥,在召开会议的前一天晚上,单独把我找去谈话。他拿出中央文件对我说:“今天,找你来就是先把中央文件让你看一下,中央决定“四清”借干,不论在公社任什么职务,一律回家闹革命,想听一听你的想法?”我看完文件,清楚领导的意图,表态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说服大家回家闹革命,不会给县委领导添乱。”
  第二天开会传达了中央文件,我们借干有43人,我带头写了一张题目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大字报,内容是听党话,回家闹革命。这一写其余42人都纷纷签字,都愉快的回各公社办手续回家了。我回板桥公社办手续时,党委书记李丰没让我回村,把我和万国好留在公社农科站(协勤工)当农业技术员,每月工资17元。到1968年的4月份,李丰又把我安排到板桥粮站当助理员,月工资30多元,有的人就眼红了。我一看情况复杂,心想不能给领导添麻烦,干了几个月到入秋时节,我就主动找李丰书记,以家老母亲没人照看为由,辞掉粮站工作,回村务农。
  回村后,村支书让我当民兵连长。不久,丰台公社党委书记张云祥知道后,于1969年正月初九,把我调到公社去搞斗批改,任北埋珠工作队负责人。“斗批改”工作结束后,又把我留在丰台公社广播站当广播员。1971年,丰台公社党委书记赵宝珍,县委办公室主任张良之带队,在丰台公社搞“一批三查”运动,张良之来蹲点。了解各村的情况后,与赵宝珍商量决定让我回村当支部书记,我服从党委决定到村任支部书记。1973年公社党委书记张克俊、社长刘印成。当时县委决定从农村选拔一批村干部到公社任职,我被调到公社任副主任主抓生产,当把选拔意见上报后,没等县里批复就让上班了。时隔四五个月后也没听到批复信,我觉得这里有情况,领导不便开口,我主动找张克俊开门见山的直说:“书记,我的批复可有问题,请领导直说,有什么情况我都可以接受。”张克俊很难为情的说:“让你都干了半年工作了,县里没有批准你脱产,我们不好开口跟你说,县里说因为你年龄大了,没批准。不过我和印成商量了留你到丰台邮局当合同工,每月工资59元,也不错,在那好好干吧。”我听完后,很平和地说:“既然上级没批准,我还是回村当农民,我并不感觉没面子。因为我没犯错误,挺直腰板回村。谢谢领导的好意,邮局我不去,回村学大寨。”最后张克俊说:“你要执意回村,那你答应一个条件。”我说:“行。”“那你回村还是当书记。”我说:“党委决定我服从。”就这样,我又回村当党支部书记。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德玲
责任者
孙德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