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持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51
颗粒名称: 勤俭持家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87-89
摘要: 本文描述了解放初期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包括依靠园田种菜种粮、父亲外出打工、全家勤俭过日子等。同时,也提到了家庭的团结和怕天灾的压力。最后,通过参加集体劳动,家庭生活逐渐得到保障。
关键词: 集体劳动 生活保障 勤俭持家

内容

解放初期我家的生活基本是“三靠一怕”:一靠园田种菜种粮。那时自家“下圈”1亩4分2厘园田种菜,和租种家族五奶奶小庙“东园子”1亩4分2厘园田(此园田土改时政府分给我父亲)。在租种期间,每年主要种旱田,一年两茬,上茬种冬小麦,下茬种玉米,全年夏秋收获后,给五奶奶租种粮小麦和玉米,剩余除种子外,才是自家的口粮。二靠春冬农闲季节父亲外出打工(或做些小买卖)。春季打工干些泥瓦匠活,冬季做小买卖主事卖闷子等收入些钱,当作家庭过日子维持生活。三靠全家团结和睦,勤俭过日子。春冬农闲除父亲打工,做些小买卖之外,以我为主有时和父亲一起拾柴打草(用做饭和冬季烧炕)。拾粪,与父亲在芦台城里换炕坯,为田园备肥料。那时每年都得打十几铺炕,每铺炕要用几十块中型土坯,每铺炕都是以旧换新,来回脚我们爷俩都是用扁担挑着,每次100斤左右实在累人。每铺炕一般用工2-3天,可清出十几担肥料,施在田园节省了买肥料的开支。扫煤(指芦台车站铁道边,火车漏掉的散煤,用于烧煤灶),扫咸土(到野外盐碱地去扫用于腌咸菜),下村卖菜(在芦台城里卖不了的菜到铁道东村庄去卖),担咸水(去西庄坨盐水沟里担咸水用于晒小盐)。一怕,就是怕天灾,没有收成就得借债过日子。全家人每年一进腊月都齐动手,利用自家园田、沟边收割下来的芦苇编织蒸包子、饺子、饽饽用的“平盖”,到集市去卖几个钱,还些外债和购买些年货。
  记得有一年,在自家园田种了1亩多的秋白菜,刨坑施底肥栽种。这些肥料是母亲借的钱购买的豆饼和化肥,由于不懂科学,底肥施的过多,栽种时间不长,将所有的白菜都烧死了。经过多次补栽也没恢复正常生长,到收菜季节每棵白菜都不到半心。1亩多菜田收成有限,误了一季庄稼。全家白挨累又赔了本钱,母亲借的款是当时4-5匹大布款,到头来不仅赔了本,每月还得给人家租借铺主每匹布拿出10%的利息款,就这样一年到头外债累累,全家人生活省吃俭用,求亲找友紧紧巴巴的维持生活。直到1956年,入社后全家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收入逐年得到提高,生活才有了保障。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国士桐
责任者
国士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