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40
颗粒名称: 花会
分类号: J825.21
页数: 6
页码: 54-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丰台民间花会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包括文会、武会、艺术表演和杂耍四大类。其中,文会类包括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编演的折戏,武会类则包括武术类花会,艺术表演类包括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具体内容而编演的花会,杂技类则以民间杂耍和杂技艺术融与其中。
关键词: 丰台 民间花会 艺术表演

内容

丰台民间花会,据传说是从元代开始的,当时以小型杂耍和民间故事演变而成,在节庆日自娱自乐。到明清时代,随着商贸的发展,逐渐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花会,有历史记载不重样的就有26道,赶上出全会的年景,演职人员有近千人,大街小巷布满花会,观群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宁河县文化馆馆长单佑权对这些花会进行过整理,归纳起来可分为文会、武会、艺术表演和杂耍四大类。
  文会类,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及折戏编演而成,以演唱为主。如北村的“太平华”(俗称跑旱船、游西湖、八大怪)。此会由《白蛇传》中游西湖和水漫金山两折戏组成。道具为装饰华贵的两条彩船,一船坐许仙和王道子,一船坐青蛇和白蛇。演唱时两船并在一起,在民乐队簇拥下,用昆曲表述许仙对白蛇的爱慕之情,由8人装扮鱼、蚌、蟹、虾、蛙龟(俗称八大怪)等,表演时穿梭于两船之间,展示各自形体动作,两折会交错进行,惟妙惟肖,生动活泼。1948年至1953年我是此会白蛇的扮演者,此会有唱词24段,目前已基本失传。此会在70年代曾两次代表宁河县参加天津市花会调演,被认定为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的“文明歌”又称饯别。此会是《西厢记》中莺莺道送张生进京赶考一折。表演中两顶彩轿中分别坐着张生和莺莺,两旁众多丫鬟和书童相陪,走走停停,用昆曲演唱,民乐伴奏,缓缓前行,有时跑圆场表演。东村的“塞上曲”又称昭君出塞。此会以昭君出塞为故事内容,演唱时前方行走8个宫娥,手持彩灯,引领者装饰华贵。漂亮的銮舆,内坐昭君娘娘,由车夫推着,在伴唱者和乐队簇拥下边走边唱,抒发离别之情。“征西歌”,又称扫边关。此会以郑成功父子攻打台湾为内容。表演中,一中年妇女坐小车中,送丈夫出征,车旁两个丫鬟,前边是郑成功将军,背弓挎刀,身穿黄色马褂,脚蹬朝靴,手持马鞭,在民乐队簇拥当中边走边唱。“碌碡会”,又称扭轴会。表演道具是布和长杆制成轧芦苇的石碌碡,由一中年妇女带领一双儿女,手推碌碡辗轧芦苇和织席的情景,在民乐队的簇拥下,以唱为主,唱腔婉转凄凉,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还有一些已经失传,就不列举了。
  武会类,丰台镇商贾云集,为保护商户出现了许多民间武行,练武的群众越来越多,为寓教于乐,便产生了一些武术类花会。如北村“庆英事”,俗称莲花湖。是以《三侠剑》中胜英收复台湾为故事内容,胜英身着米色大靠,带领兵攻打台湾的莲花湖寨主韩秀,韩秀及胡兵卒身着软甲,头插雁鸡翎,双方列阵,穿梭对武,单兵对打,双方展示队形在旌旗和锣鼓映衬下很壮观。“少练会”,此会表演时在旌旗映衬下,以散打为主。演员都是练武人士,着各色服饰,脚穿薄底战靴,手持刀枪剑戟等兵器,个个非常英武。有单打双打,独个表演等,展示武术门类的各种技能。“万缘事”,俗称藤牌。此会是牛皋大战杨么的武打表演,两个阵营在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中对打。牛皋身穿黑色回族大靠,手持长枪,率领手持各种兵器的兵卒,胡将杨么身着白色大靠,统领手持各种兵器将士,将对将,兵对兵,各展身手,像京剧武打场面,非常壮观。
  艺术表演类,此类花会主要是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具,或是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具体内容而编演的花会。如孙庄子的“竹马事”,又称竹马会。据说这个村有个姓徐的厨师在皇宫御膳房任总厨师,在他退休时皇上御赐给他一道会叫“竹马”。内容是萧太后在侍卫和女官的陪同下,骑马打猎的情景。表演中,演员身挎用竹片和布扎制的竹马,背弓带剑进行表演,马的佩饰和演员的服饰都以黄色为主。出会前,都要先到孙庄子迎接后才能演出,并把它安排在会首。南村的“同庆歌”,又称高跷。它的特点是腿高约4尺,表演难度较大,配有10多个高凳,由服务人员扛着,以备演员表演完休息用。又如表演“鲁智深醉打山门”“打渔杀家”“渔樵耕读”等,打逗场面活泼精彩,表演细腻,锣鼓点和音乐伴奏非常新颖。东村的“神兽图”,又称舞狮子,它的特点是狮子个大,数量少,以文舞为主。雌雄狮在举绣球的引逗下,做跳、抓、滚、逗等动作,难度大,费力气,所以舞狮人经常轮换。西村的“避瘟圣会”又称篓子灯、五鬼闹判。该会的角色是判官和各种鬼怪,道具比较新颖,判官是用一把太师椅,用布把4腿糊上画上脸谱,椅背糊布涂黑,下放一条两米长竹片,涂黑作纱帽,人头伸入椅内双手拿椅子在肩头玩耍。各种鬼怪用竹篓糊布,画上各种脸谱,人头插入篓中双手举篓玩耍,花会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以驱邪、祈祷新的一年远离瘟疫。此会一般是正月十五灯节夜演出,是群会中最后一道会。还有“打花棍”“太平鼓”“驾鼓令”等。
  杂技类,此类会主要以民间杂耍和杂技艺术融与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东村的“万善事”,又称中幡。这个会的道具是用10米多高的大竹竿。上挂绒布大挑上写“南无南海圣母保幡”,上端大小三层伞盖,两边各挂大铜铃15个,由一壮汉双手举舞,上下左右翻飞,顶、牙、肩、肘交替进行,有时两幡同舞更是叫绝。“舞坛会”,该会在鼓乐声中,用一大瓷坛,由6至8人围成一圈,由一人把坛子扔到空中,另一人用头顶,或用脖颈、肩肘、腰挎接住,玩的是惊险和技巧。“石锁会”,在鼓乐声中,8名壮汉身着彩衣,头扎彩巾,手持石锁有扔有接,50多斤的石锁如篮球上下翻飞,既要有力气,又要有技巧。还有一些不列举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德纬
责任者
董德纬
相关人物